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08

第8章 给孩子空间,让他体验成长(3)

这样做就是真正爱孩子了吗?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是其中揭示的道理无疑是深刻的。如果孩子不经历一些小的挫折,将来很可能无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使其变得脆弱且不堪一击。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

今年读初中二年级的李斌,过去曾是个开朗热情、学习成绩优秀的“三好学生”,上小学的时候,在班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五名,班上和学校的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他表演的节目在学校的活动里都是“压轴戏”。可是,就在两年前的一个小小挫折面前,他变得消沉了。

那是他上初一的上半年,全区中学举办了一次知识竞赛,李斌作为全校的三名选手之一参加了最后的决赛。但在最后一轮决赛时,他答错了一道题。他答完之后,看到了台下同学们失望的目光,正是这些目光把他拖入了挫折的泥潭。后来,同学们都忘记了这场比赛,可他还是陷在其中无法走出来,每当大家无意间提到那场比赛时,他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渐渐地他远离了同学们,把自己封闭起来。当他的父母发现他精神恍惚,带着他去看心理医生时,被告之他患有轻度抑郁症。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他对待挫折的态度。”其实,苦难和挫折本身并不能造就一个人,能够造就人的是他在挫折中找到的解决方法。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他能够承受得住,走了过来,他就进步了,就会感觉很好。

现在的父母恨不得为孩子的前行铺平所有的道路。可是当孩子要自己面对生活的一切时,真正能帮助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孩子的痛苦必须自己承受,必须自己“买单”。

其实,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挫折有时是一种财富,它会帮助孩子认识生活,锤炼品质,拥有一颗坚强、乐观、向上的心。有了这颗心,无论是孩童时代遇到的小困难,还是青年时候遇到的大挫折,它们都只能成为人生中的小插曲,不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大局。

一位父亲在暑假里带儿子参加游泳扫盲班,孩子以害怕水为理由拒绝参加,当爸爸的还是半鼓励半强迫地把儿子逼到了水里。

可是孩子好像天生对水有恐惧感,不停地惊叫、哭喊。两只手紧抓着池边不放,嘴唇哆嗦,脸色苍白。老师的命令几乎不听,老师走到他的身边,给他的身上撩一些水,他左躲右闪,直到老师离开,才咧开嘴冲着爸爸哭。爸爸冷静地看着他,鼓励他坚持,一会儿,老师又来到孩子的面前,根本不管孩子的恐惧,接二连三地向孩子泼水,孩子尽量扭着头躲避老师泼来的水。过了一会儿,老师索性一把把他抱起来,扔进了水池中央。孩子在水中一阵扑腾,站了起来,老师又把他扔到池子里,如此几次。孩子总是对老师说:“求求你!求求你!”可是老师丝毫不动心。

这位父亲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浑身大汗”,但他一言不发地在旁边坐着。

暑假结束前,父子俩已经欢快地在泳池里比赛了,很难想象一个多月前,孩子见到水恐惧的样子。

要想孩子增长见识、增加阅历,必须让孩子接受挫折的洗礼,只有把孩子扔进生活的“水池里”,他才能学会畅游的本领。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请抑制“帮孩子一把”的冲动。

在生活中,孩子做起来感觉费力、困难的事,父母可能随手就解决了,所以很多时候,不等孩子张口,父母随手就帮孩子做了。还美其名曰:“动口不如动手。”

孩子系不好鞋带,爸爸妈妈帮;孩子和伙伴发生矛盾时,爷爷奶奶袒护;本来可以自己整理的书包,妈妈给整理得好好的,甚至不会做的数学题都是家长给做。这样顺风顺水的孩子可能一辈子事事顺心吗?

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坎坷,父母不在身旁,或者父母根本就没能力帮忙的情况下该怎么办?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到那时孩子长大了,有了能力,事事就可以自己解决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人能够无所不能,也没有人任何挫折都遇不到。所以,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摔倒了再爬起来就是了。此时的“无情”正是对孩子真正的帮助。

孩子现在面临的困难,在一开始可能是比“天大”,但是让孩子自己一个人面对这个困难,他就会学着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品尝失败后,再想其他的办法,直至最后解决问题。当孩子骄傲地把成绩拿出来向你“炫耀”时,想必这份喜悦和自信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

2.父母要适时地“刁难”一下孩子。

有位在学校传达室工作的老人说,他经常看到请假跑到学校给孩子送东西的父母,书、作业本、药品、红领巾等几乎所有孩子的用品,他都帮忙转交过。只要孩子打电话回家,父母不管多忙都要百求百应、有的孩子急用的物品,家长甚至要打车送来,生怕耽误了孩子的事情。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有事就找父母,自己不会负责自己的事情,一旦父母帮不上,孩子就会束手无策。

所以,家长有时候还应当刻意地“刁难”一下孩子,以此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不要立刻就答应,而是延迟满足,这个过程能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忍耐,从而知道任何事情都是来之不易的。在与孩子相处或游戏时,设置一些小困难,不要处处顺他的意思,让孩子初步体会人和人之间会存在摩擦,在人际交往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挫折。

父母采取这样的做法绝不是要看孩子的笑话,而是从长远的角度为孩子着想,是有远见的爱。

适时地给孩子忠告

放开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可以撒手不管了,那样做同样是不合格的父母。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人生阅历和知识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父母要告诫一下孩子,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

台湾作家刘墉就是这样做的,他说:“刘轩(刘墉的儿子)上高中时,我写了《超越自己》;等他进了大学,则告诉他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黑与白,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冷眼看人生》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他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研究所,我又写了《我不是教你诈》,告诉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告诉他对事情的态度不能绝对,一个人要有优柔的、婉转的、细腻的、体贴的、慈恩的一面,也要有执著的、强硬的一面。希望他不要受伤害,这些话就像一支防疫针,打下去很疼,甚至会让他发烧,但是如果有一天真正的病来了,他就不会受大的痛苦。所以,在一些根本的问题上,如果家长有把握把道理讲清楚,还是要给孩子讲一讲,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走弯路。”

当然,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像刘墉这样,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写一本书教育孩子,但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些忠告,别小看这些看起来简单的话语,但是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很多杰出人物之所以会创造出伟大的成就,与他们成长时期父母或师长给他们的忠告是分不开的。

柯拉克教授于1995年荣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在一份演讲稿中坦言,小时候父母给自己的忠告正是自己成功的原动力。

每天早上他离开家准备上学时,母亲都会低下头来盯着他的眼睛说:“你今天是要出门去当领袖的,千万要明辨是非,可别让人家牵着鼻子走,也别忘了你是谁。”母亲每天都会嘱咐他,走出家门后,不要忘了自己的责任、家人的名誉、父母的期望和梦想,也不要忘记你有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机会就在眼前,你可以让世界变得更棒。

如果他做功课不认真,马马虎虎,母亲就会说:“你不够努力,该做的事情就要好好做。”当时学的很多东西早就已经忘记了,但母亲的这条忠告却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深处,至今它仍是他行动做事的原则。

很多家长认为,忠告都是那些有才能、有学问的人总结出来的,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普通人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简简单单的话说出来,教给孩子,孩子弄清楚了其中的含意,就终生不忘了并终生受益。

一个北京大学的女生说鼓励自己不断努力的就是妈妈在自己高中时说过的一句话:“因为你是我的女儿,你要坚强。”

另一位在IT行业发展得很好的男士也曾说过,自己之所以能克服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障碍,不断挑战自己,就是因为他离开家时父亲说的一句话:“跌倒了,要爬起来。”

这些话都很普通,但却可以激励孩子坦然地面对困难,坚强地生活和奋斗。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给孩子忠告,而不是唠叨。

在现今这个开放的社会中,有太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存在,更致命的是,这些东西又像毒品一样对孩子有着致命的诱惑。家长的适度引导和劝诫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家长也要注意,教育不是简单的唠叨。一件事情说一遍与说十遍的效果是一样的,而且后者的效果不一定好于前者,因为人都有抵触心理,说得越多,抵触心理越强,在接受上越困难。孩子虽小,但抵触心却比成年人还强,所以,少说所取得的效果往往比多说更好。

父母要将唠叨变成忠告。父母不要跟在孩子后面挑错拣错,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而应该前瞻性地教给孩子一些忠告。

2.授之以渔,因材施教。

给孩子忠告的目的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警醒孩子,但是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父母要采取不同的忠告方式,这样对孩子才最有效。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门徒三千,负有贤名的有七十二人,这完全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冉和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公西华问:“子路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你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了(鼓励的话)就该去做吗,你说听到了就该去做。我很困惑,冒昧地问一下。”孔子回答:“冉和做事总是退缩,所以我激励他勇敢去做;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限制他太过刚勇。”

针对不同的人,孔子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在给孩子忠告时也要因人而异,胆怯的孩子鼓励他,莽撞的孩子约束他……这样才会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