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爱孩子就让他做自己
26738800000009

第9章 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成长(1)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无所谓“输不输在起跑线上”,成长首先是一个过程,急于求成,揠苗助长都会使孩子受到伤害。

不要着急,让你的孩子慢慢地成长。世界很大很大,人生很长很长,慢慢来,一个人总有巨大的空间与时间长成独特的人,长成自己。默默地去关爱,静静地去关注。也许,一天,在视野未及之地,有一树繁茂,正长成你不曾料想的硕壮。

成长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当今父母中间很有影响力,很多教育机构招生都会使用这句话,这句话充分迎合了家长们“急于求成”的普遍心态。现在的父母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学有所成”、“功成名就”。所以,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进行胎教,然后就是一岁识字、二岁背唐诗、三岁学画画……孩子的成绩稍有不如意就要请家教,花费大量金钱不说,孩子的童年都被学习给占领了,失去了应有的童真、童趣,很多孩子发出了“还我童年”的呼声。这一切让我们想起了一个成语“揠苗助长”。

卢梭说:“教育儿童必须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知心姐姐卢勤也说:“在成长中,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错失良机,该干吗干吗,按规律行事就能心平气和。我最怕优秀的孩子成为成人的代言人和影子。有关专家调查过,真正早熟的孩子没几个成才的。别弄什么神童,别弄什么小明星,他就是个孩子,该吃手就吃手,该和泥就和泥,该找对象就找对象。”

父母应该清楚地知道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教育的成效、一个孩子能否成才或成功,要在二三十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出评价,根本就不是一场速战速决的竞赛,不可能每一天都冲刺。在马拉松比赛中,一马当先的领跑者未必就是最后的优胜者,说不定半路上就不行了;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战略和具体策略,沉稳大器的运动员才能通往胜利的终点。教育也是一样,给年幼的孩子太多的压力,学太多的东西,就当下来看,可能会表现得很出色,但是这种状况不可能持久。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双胞胎实验。他在实验中训练一对双胞胎学习攀登一种梯子。双胞胎A是从46周开始训练,双胞胎B是从53周开始训练。A尽管先开始训练,但在46~53周进展缓慢,而B从53周后很快就赶上了A的水平。

格塞尔的实验说明:儿童的心理主要是一个自然而然成熟的过程,教育不能改变其发展的主要时间进程。只有在儿童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其发展有所加快。而在时机未到的时候,教得再多作用也不大。

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特殊的意义。就像一粒种子,要经历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直到成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不可或缺、不能被外力所左右。要让孩子在每一个过程中都留下自己鲜活的印记,每一段经历都是一幅值得回味的风景。这样,生命就鲜活起来,人生也就因此而辉煌了。

作为家长,我们应随时静心反思培养教育子女的理念、方法、手段是否合理正确。我们希望子女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一定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罗马不是一天盖成的,我们不能苛求孩子。

如果父母任由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作祟,急功近利,迫不及待地给孩子设计好人生的每一步,处处想让孩子尽快地出人头地。唯有没有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能动的人来对待,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并对其揠苗助长;没有耐心地去分析探究儿童成长的规律,忘记了自己儿童时期是怎么走过来的,不允许孩子做错事,更不允许犯错误,只能是进步,不能倒退。那么我们就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残孩子的心灵。也许对这样的说法,很多父母难以认同,但是这是事实。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每个人成才的年龄是有差异的,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或一个标准来培养和衡量一个孩子,更不能过早地促使孩子成人化。饭不是一次吃下去的,它要一口一口地来。允许孩子犯错、失误,只有经历了挫折磨难,孩子才能真正长大。

要做到这一切,父母要学会耐心地等待,不要让孩子因尽快地成长而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将孩子的一生幸福毁掉。“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让孩子拥有自我、拥有个性,真正拥有童年美好的时光和幸福;让孩子做好童年时代的美梦,做孩子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被各种各样的培训和辅导所替代,使其兴趣索然无味。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父母不要过分看重分数。

一些父母过于看重知识学习,孩子的奋斗目标就是考高分、上重点学校,把学习好当作评价孩子的全部。所以,在分数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父母恨不得孩子每天24小时都在学习,孩子的成绩一有退步就心急火燎,弄得孩子每天就像“惊弓之鸟”。

其实,当分数面对社会不起作用的时候,当那些大学毕业的孩子不愿意工作、或者被“炒鱿鱼”在家里心安理得地“啃老”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反思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能发现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是从小时候一点一点的小事上积累起来的,社会需要的正是“重分数”教育所缺少的东西。

许多家长都向往重点大学,其实重点大学真正对学生成才产生作用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大学的精神,是大学期间人格的塑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中小学生的家长要将眼光放得远一些,把教育孩子的劲使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的创始人,3岁会读能写,14岁大学毕业,18岁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的父亲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系的教授,13岁就会好几种语言,虽然天赋极佳,但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神童”,也不准别人称呼儿子伯特·维纳为“神童”,更没有提前让孩子进入哈佛大学。他经常告诫儿子:“不要急于求成,年轻时多学东西比多出成绩对你更有帮助!”

2.父母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有一篇名为《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散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了,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地往前爬……” 细想一下,这情景多像我们教育孩子的情景。

有时孩子的成长在我们看来,就像蜗牛一样缓慢,我们跟在他的后面,越想越气,气到极点时,我们就会失去所有的耐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甚至忘记了看路上的风景,一心想的只是怎么教育他,以实现在即的期望,却忘了有一种教育叫“等待”——等待他慢慢地成长!

一定要记住,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成长是有曲线的,有时是高峰,有时是低潮,同时孩子的成长是需要一定周期的,需要我们用艺术的技巧和足够的耐心去对待。

慢养,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最近,台湾有“华文卡内基之父”美誉的黑幼龙先生提出了“慢养”这个教育新理念。他认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钱,而在于自己用“慢养”的方法教育出四名优秀的孩子。

他相信“孩子是慢慢养大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足,父母要采取包容的态度,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培养他们的信心,养成他们决定一生的好性格。

他告诫父母们: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状况来判断孩子将来的好坏,现在小孩功课可能很好,但不一定保证孩子未来就会功成名就;而现在也许孩子功课很烂、留级甚至可能交了一些坏朋友,但将来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杰出的人,不要现在就替自己孩子的一生下定论!孩子的教养应该慢慢来,给他们多一些空间,让他们慢慢地绘制自己的人生蓝图。

这些当然是黑幼龙先生自己的亲身体悟。虽然不敢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对我们现在父母的教育很有启发。

我们现在父母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病就是望子成龙心太切,没有耐心,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下成为“神童”、“全才”,一下锁定一个美好的前程。这种焦灼、攀比、急切的心理导致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横加干涉和揠苗助长,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伤害。

分析家长焦灼心理的成因,不外乎是对孩子将来的担忧。因为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变得越发重视,期望通过培养让孩子出类拔萃,将来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因此,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爱学习、贪玩、爱看电视、爱玩电脑等情况就如临大敌,对孩子进行管教时不注意方法,忽视孩子的自尊心和感情,用过分严厉的语言批评甚至惩罚孩子。长期下去,孩子的心灵就会失去敏感和细腻,情绪忽起忽落,焦躁不安,甚至对打骂不当回事,家长就失去了对孩子约束的教育权威,教养孩子就更加困难。

其实,孩子的成长本身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期间,孩子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所以,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导。可是父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容不得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一旦出现问题,父母就急躁焦灼,动不动就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或者采用冷暴力的方法向孩子施压。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的心灵脆弱、敏感,需要像外科医生对待心脏手术那样小心翼翼地对待。如果孩子从小就被尊重、爱护,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充满美好,生命就会呈现满足的状态,将来的人生中也会较少纠结,从而过上丰富的精神生活。

养育我们的孩子,就像培育庄稼;养殖鲜花,需要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慢慢来,不要急。成长只能是缓慢的,被人工添加剂催熟的果蔬,样子好看,却缺乏真正的营养与口感。“缓慢”在植物那里是成长的基本准则,但是在当今的人类社会,却成了稀缺元素。

因此,家长一定要有慢养的心态,学会冷静理智地从孩子的行为深入到心理,理解孩子,找到促进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

智慧父母的教子心经

1.父母必须有慢养的意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每个人都知道,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去。身为父母,不要期望孩子一天就成为你想象中的“栋梁”,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要像医生一样对孩子进行诊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而做这些细致的教育工作,家长没有慢养的智慧根本就无法胜任。

2.家长要重点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现在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外部表现,比如学业成绩、各种特长的培养等,但是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长。我们不断地催促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而没有时间问一问孩子内心的感受,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就强行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对孩子缺乏宽容理解的态度,过分关注孩子的缺点,造成孩子缺乏自信,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从赏识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

3.父母要用长远的目光看待问题。

不可否认,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是我们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只纠缠细节,不能正确看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波动,在小问题上花大力气,而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就会使孩子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让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自我反省,慢慢地成长。

信任孩子,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

给孩子时间,让他慢慢成长,父母除了要解决自己本身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教育观念外,还要做到相信孩子,支持孩子。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信任与支持很重要。没有父母的信任与支持,孩子就等于失去了人生最大的助力。很多时候,孩子遇到了挫折与坎坷,正是因为有了父母的信任与支持,才能鼓足勇气,渡过难关时。

有这样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时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得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同学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最能欣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