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丁玲与湖湘文化
26739500000026

第26章 “有容乃大”,气化日新——丁玲创作的继承与借鉴(3)

在创作《母亲》的时候,作品一反过去欧化的句法,努力做到流畅、质朴、口语化、民族化。过去作者喜欢用一些欧化句法,如“……的我”,“吼着北风的狂啸”等,《母亲》这部作品中已不再出现。正如作者在《给(大陆新闻)编者的信》中所说的:“……在文字上,我是力求着朴实和浅明一点的,像我过去所常常有的,很吃力的大段描写,我不想在这部书中出现。”的确,《母亲》的叙述语言有了很大的改变,没有冗长的叙述,所使用的语言既质朴,也很简练。和早期的小说语言比较起来,有了很大的变化。

丁玲的《母亲》既有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继承,也有革新和创造,并非依样画葫芦。诚如茅盾所言:丁玲“小说的特点是立意深湛,即使写的身边琐事,也不使人感到琐细单薄”。严家炎先生也认为“《母亲》的显著特色,是在从容舒展的日常生活描绘中,通过一个旧式女子向新式女子演进的经历,写出时代风云的种种变幻,历史脚步的艰难前移”。《母亲》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的描绘,写出时代的激流是如何冲击着这个大家闺秀,并在她的心中涌起层层涟漪;那新世纪的曙光是如何透过重重阴性格和心灵的发展史,写出了曼贞“这一个”独特母亲的形象。人们从中外现代小说的母亲画廓中,一眼便会认出:“这是丁玲的”。

其三,民族形式的新探索。

40年代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50年代创作的《在严寒的日子里》,都是丁玲优秀的长篇小说,是继《母亲》之后,又一次对于民族形式新的探索,并且在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桑干河上》在形象的刻划、结构的纵横交错、悬念的设置、气氛的渲染等方面均有意借鉴古典小说的技艺。由于评价界对此评论较多,不再赘述。

《在严寒的日子里》是丁玲精心构思、反复孕育的一部长篇小说。甚至还可以说,是丁玲后半生用心血和生命凝成的优秀长篇。

丁玲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是我朝夕爱抚的宠儿,19#7年在阜平乡下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我就开始构思。1950年开始动笔”。.[956年曾刊出小说前8节,共3万多字。以后在北大荒,文革中在“牛棚”和监狱中,她仍念念不忘这部小说,并写了16万字,可惜稿子被弄丢了。1979年,当丁玲重返文坛时,严寒的日子终于过去,迎来了灿烂的春天。她在《清明》创刊号上刊出了24章,10多万字。这部陆续写了几十年的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呢?丁玲说:

我不是自信能写好才写它,是我有那么一段忘怀不了的生活。而且,对历史,对艺术,我都有些新的想法和追求,不仅不同于过去同类题材的作品,也不同于我自己过去的想法和追求,我真急着表现出来,能听到读者的鉴定。”(转引自周良沛:《三月雪》,《光明日报》1986年4月10日第3版。)

那么,这部小说的创作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追求”,有哪些新的借鉴与创新之处呢?

第一是刻划人物的新借鉴。

首先,介绍书中人物时,往往带有“说书”、“史传”的痕迹。

《水浒》每章主要写一、二件事,突出描写一、二个主要人物,其中往往插入人物的某些身世。如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由史进到关西经略府找师父引出鲁提辖,又由喝酒时听到有人啼哭引出金老父女,下面再写金老父女的身世和如何受郑屠的欺压,鲁提辖如何解救了金老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从而突出了鲁提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在严寒的日子里》对此亦有所借鉴,如第一章由群众嘴里念叨的区委书记老梁,耽心他的安危,顺便就介绍了他的身世和经历:老梁的名字叫梁山青,喊他老梁,实际才二十四、五岁。他个子不高,有两竖浓眉,一对精灵闪烁的眼睛,举止很斯文,不像个拿过枪杆的,年龄不大,干革命却有年代了。抗日战争一开始,他在山西老根据地就参加了儿童团,后来在抗敌后援会做青少年工作,在那里学文化,学政治,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参加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各样的斗争。1944年初,随着现在县委书记王纯古插到这一带来开辟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他当了区委书记,全区的人都熟悉他,在三区,不管他走到哪个村,用不着提名道姓,半夜三更也叫得开门。村干部不是经过他培养提拔的很少。平日里要是没有他,大家还不觉得怎么样,要是有一点风吹草动,所有的眼睛都朝着他了。只要老梁在,人人心里都有底,摸得到方向,什么事都好办……

这段介绍性文字,很有点说书的味道,它不但介绍了老梁的长相、年龄、出身、经历,甚至还介绍了他在群众中的威望,老百姓喊他这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人做“老梁”,含有尊敬他的意思。而且,又通过“在三区,不管他走到那个村,用不着提名道姓,半夜三更也叫得开门”,来写老梁和群众的亲密关系;通过“要是有一点风吹草动,所有的眼睛就都朝着他了。只要老梁在,人人心里都有底”来突出老梁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这段介绍性的文字,也可能有些“史传”的痕迹。史传是信史,不但详尽地叙述一个人一生的业绩,还要历叙与其人有关的材料为旁证、参考,因此写人生中的一个片断,往往也要交代他的出身、经历。《在严寒的日子里》介绍人物的方法,似与此类似。

其次,在描写手法上,也带有古典小说所喜用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群众对老梁的信赖,烘托老梁工作的深入群众,受群众的爱戴。

再次,在刻划人物的时候,作者还善于将深沉的激情熔铸在人物的描写中,赋予人物以浓郁的浪漫的诗情。

如前所述,《在严寒的日子里》中的人物,在作者的头脑中孕育了二、三十年,伴随着作者一起生活,和作者结下了生死之交。丁玲以她对生活的观察,不断补充这些形象,丰富和发展这些形象,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作家的深情厚谊。如对梁山青、李腊月的描写,都很富有激情。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这种激情,熔铸在环境描写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第八章有一段文字描绘李腊月夜晚穿过葡萄园的“情景”:

下半夜的天空显得明亮些,一些星星从云里露出来了。两个人沿着山路向西走去,路两边的葡萄园,越来越看得清楚了。这一带出产有名的沙地葡萄。这两年葡萄抚育得好,添了许多新苗,腊月常在这里劳动,多好的地方呵!葡萄该下架了。可是满园满地、满架都尽是伸着落了许多叶子的枝条。是下架的时候了,现在谁还顾得上呢?要是没人管、冻坏了,明年、后年,几个年头也不容易恢复。这些地都分给了穷人,这全是他们斗争得来的胜利果实呵!他走进地

里一架葡萄跟前,摇了摇树杆,叶子沙沙地落下来。

他蹲下去,抓起一把土,紧紧的捻住,走上大路,又扬手抛了出去,听到它们落地的声音,一些沙粒被夜风吹过来,打在脸上,痒痒地,他感到一阵心痛……。

面对这星星底下落着叶子的显得有点凄冷的葡萄园,面对这该压条过冬的葡萄树,腊月触景生隋,引出对这片园子的眷恋,以及对将失去它的痛心,和决心保护它的意志。叙述中有抒情,既写实,又写意,意境深邃。这幅鲜明的图画所铸成的艺术形象充溢着诗情画意,可见古典小说美学那种偏重于抒情、写意的理论对于作家的影响。

第二是结构布局的新借鉴。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受到民族审美观念的制约,也受到口头文学的影响,在结构布局方面有一整套的规范:如首尾连贯,结构匀称、完整;脉络清楚,层次井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按下此事不说,且说……”;“此是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来提醒听众,交代过脉,使矛盾逐一展开,将错综复杂的情节理出头绪。这种结构方法与西欧小说的结构布局显然大为不同。欧洲小说经常颠倒时序,按需要而定;注意突出情节的吸引力,喜欢隐藏线索;甚至把主题掩藏起来,以吸引读者去思考与想象。

诚然,《在严寒的日子里》的结构和布局更接近于中国古典小说,它吸收了章回小说的某些技巧,富有民族特色。

首先,情节紧张,扣人心弦,故事发展,前后勾联。

作品一开篇就介绍了主要人物和环境,为展开情节做铺叙,还设了一个“扣子”——区委书记梁山青在形势极端严重的时刻,在布置了区政府的工作人员撤退之后,带着一个打杂的张小补到果园村布置工作,不料就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带枪的“战士”,正盘问个仔细,又碰到果园村的刘子明,这下终于弄清了“战士”的来历,原来他是果园村的地主赵金堂的儿子赵贵,过去当过伪警备队的班长,被八路军俘掳又当了八路军,现在开小差回家来了。梁山青和刘子明、赵贵一起回果园村,赵贵情知不妙,一枪撂倒了梁山青。刘子明和赵贵扭打处于劣势,只好滚到庄稼地里,胆小的张小补缩做一团被赵贵俘掳押送回村。那么,梁山青就这样死了吗?这个问题已成为悬念,作者善于从群众的欣赏趣味和审美心理出发,以此紧紧揪住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