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丁玲与湖湘文化
26739500000003

第3章 导语(2)

湖湘是一片美丽神奇的文化沃土。它有许多美丽的传说,遗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如炎帝陵庙,据《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东南部的酃县(现改名为炎陵县)境内,有一片莽莽山林,群峰起伏之处,山丘相间之地,有吉祥的白鹿出没,故称白鹿坡(又叫白鹿原)。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在为民族的兴旺、繁衍奔波劳碌一生之后,静静地安息在白鹿原坡下。炎黄子孙,不忘这位“削耜翻土、磨唇而耨、饲禽养畜、草木而医”的文化始祖,建庙祭祀。

另一个美丽的传说出自湖南宁远县城南60公里的九嶷山。它有九座山峰,最高的叫舜源峰,海拔1200米。传说4000多年前舜帝到南方巡视,驾崩宁远九嶷山。于是流传着“天下万山朝九嶷”的传说。舜帝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赶到九嶷山痛哭,哭得满眼滴血,血泪洒在竹子上,成了有名的斑竹,又叫“湘妃竹”。九嶷山峰傲然挺立,峰林奇特,松柏滴翠,茂林修竹,流水淙淙,桃李桔栗满山遍野。舜庙红墙碧瓦,松柏掩映。

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是大禹。据说他奔走于大江南北,最后在南岳受“金简玉书”的指点,才治服水患。南岳的岣嵝峰和长沙的岳麓山至今还保留有“禹碑”珍迹。至于说到洞庭湖,神话历史故事更多。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号称800里的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是神仙洞府之一,是“洞府之庭”。湖中有湖,湖中有山。君山,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山。其面积虽不到1平方公里,但名胜古迹颇多。“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对这位“青螺姑娘”,世人传说甚多,山上有湘妃祠、洞庭庙、二妃墓、柳毅井、传书亭、朗吟亭、射蛟台……它们的由来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忧国志诚的楚国三间大夫屈原,受到谗诽,流放湖湘。当楚国即将灭亡之际,屈原于夏历五月初五投身于洞庭湖旁的汩罗江。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贝宁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梦见屈原告诉他投入江中竹筒中的米被蛟龙吃了,以后“要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物蛟龙所惮”。于是老百姓改用楝叶包好,用五彩线捆扎好,这便是粽子的来历。

以上这诸多传说中,有的是关于古代氏族社会中的一些杰出酋长的,如炎帝、舜帝;有的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如大禹;有的则是历史人物,如屈原。正是在古代人民口头流传中的这些神话故事中,隐藏着解开湖湘文化之谜的钥匙。同时,我们也从这些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看到了湖湘人民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艺术天才。无庸置疑,屈原是楚文化的重要创造者,湖南沅湘一带,又是他后半生流寓之地。不难设想,假若没有沅湘之地的人杰地灵,没有流传在沅湘之间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也就不可能产生《楚辞》。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积淀深厚。站在珥代眺望远古,那炎帝陵、舜帝陵、湘妃竹、五月端阳的龙舟比赛以及那马王堆古墓,无疑是湖湘文化。但下文我们所要探讨的则主要是精神领域内的湖湘文化。

说到“湖湘文化”,自然而然会想起“湖湘学派”。这是南宋初期在湖南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学派。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周敦颐的影响分不开。

周敦颐,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湖南道州营道县(今道县)人。“晚年居庐山莲花峰下,筑室讲学,取营道故里濂溪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书生。传世著作有经朱熹整理的《太极图说》和《通书》40篇。后人编有《周子全书》。朱熹视其为理学开山大师,自成学派,它对“湖湘学派”形成影响颇大。

湖湘学派是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学术上有某些独特之处。湖湘学派由北宋学者胡安国及其子胡宏创建。胡氏父子“避乱荆门,讲学南岳,卒开湖湘之学统。”(杨慎初:《岳麓书院史略》第32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朱熹虽然没有正式做过胡宏的弟子,但受其影响极深。胡宏的高足张才式,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张栻之父为南宋抗金名将,任过丞相。张遵父命至衡山向胡宏学习。后湖南安抚使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张栻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传播湖湘学,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稳定的精神内核。张栻、朱熹讲学的岳麓书院,弟子达千余人,开创了湖湘学全盛的局面。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最重要讲坛,聚集了全国的名流教授,使地处内陆腹地的闭塞湖湘,一跃而为全国思想文化的中心。到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又将此学派加以发展,终于蔚为大观。

王船山,即王夫之。生于1619年,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湖湘学派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人物。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隐居衡阳金兰乡石船山附近,学者称其为“船山先生”。少时读儒家经典,注重实际,关心时局。1642年与其兄同中举人。清兵南下进逼湖南时,他曾在衡山组织武装,抗清失败。顺治8年回原籍,誓不剃发。“头戴斗笠,不顶清朝的天;脚穿木屐,不踏清朝的地”,表现了他的骨气。他最后定居于衡阳金兰乡高节里。后半生40余年中,著述百余种,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文字、天文、历算、佛道等等,清末汇刊成《船山遗书》,凡70种,324卷。他不仅是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学者,而且他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成为时代的精华。他曾在衡阳的石鼓书院讲学。石鼓书院处在湘江和蒸水交汇之处,湘江涛涛,蒸水腾腾,水击岸石,恍若鼓声。历史上这里曾是衡阳水运的一个重要码头,船只如梭,人声鼎沸。在喧闹之中有肃穆的书院立于潮头之滨,颇富有深意。船山先生研究哲学,主张学以致用;躬行实践,强调知行统一;在政治上提出“选贤使能”的主张,这些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色。

继王船山之后,近代湖湘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是魏源。他是湖南邵阳县金潭人,今属隆回县。生于1794年,卒于1857年。是清代大思想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他受林则徐嘱托,编《海国图志》,几经修订,不断增补,到清咸丰2年成书100卷。这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自编的最为详备的世界百科全书。该书提出强国御侮之方略,设计了一整套经邦治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方略。人们称誉他“言必征实”、“义必切理”、“不空谈玄妙”。魏源在该书的开篇写道:“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在当时闭关自守的中国,无疑是一声春雷。他大胆提出改革开放的主张,提出研究西学,学习西方“长技”,学习其先进的军事技术,走富国强兵之道,创办中国民用工业等。这些思想,无疑对戊戍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十分巨大。

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中,湖南颇有点得风气之先的气概,率先办“时务学堂”,兴办《湘报》《湘学新报》,与全国新思潮呼应,政治文化十分活跃,产生了饮誉遐迩的一代英豪。

戊戌变法中的六君子之一、湖南浏阳人谭嗣同,就是一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先躯。他生于清同治4年,即公元1865年。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谭嗣同少年和青年时代,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家,对中国旧学有较深造诣,且喜欢研读《船山遗书》,对王夫之坚持反清民族主义思想和“道不离器”的唯物主义思想很赞赏,自认为“私淑船山”。可见其受船山先生影响之深。

1897年,他在家乡与唐才常(湖南浏阳县人)、欧阳忠鹄(湖南浏阳人)兴办算学馆,作为“湘学之先导”。他们推行西学,讲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开湖南维新改革之先河。他一面兴学堂、办实业,推行维新实务;另一方面,又以其思想家、政治家的眼光,关心国家大事、探究维新变法的道路和途径。《仁学》一书,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和维新变法思想。提出“外患深矣,海军熠矣,要害扼矣,堂奥人矣,利权夺矣,财源竭矣,分割兆矣,民倒悬矣,国与教与种将偕亡矣。唯变法可救之!”(转引自《湖南省志第三十卷人物志》(上册)第586页,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他还在《仁学》中强调“通”、“变”的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戊戌变法失败,他为力保改革,冒死请袁世凯起兵,袁告密后,他又帮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而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决心以死报国。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就这样,他英勇就义了。年仅35岁,留下绝命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他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

从王夫之到魏源到谭嗣同,在他们身上,普遍地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主义精神;留心经邦治国、济世安民之道和心忧天下的志向与抱负;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与力行践履的道德原则;有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开拓意识;勇于任事、百折不挠、不信鬼、不信邪、勇往直前的作风。而这些,正是湖湘学子的文化人格,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涵。

在这种精神的哺育下,在湖湘文化沃土的滋养下,湖湘人才辈出,其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自鸦片战争以后100多年来,湘藉历史名人、政治家、军事家人数之多,一直居各省之冠。

湖南人才之盛,始于曾国藩组织湘军。1811年,曾氏出生于湖南湘乡县荷叶塘。青年时期,曾就读于岳麓书院。说到曾氏,就会想到他创立的湘军。他“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当时各省共总督八缺,湖南居其五:直隶总督刘长佑、两江总督曾国藩、云贵总督劳崇光、闽浙总督左宗棠、陕甘总督杨载福,他们都是湖南人。巡抚曾国荃(曾国藩之弟)、刘蓉、郭嵩焘均为湖南人,至于提督、镇守两司,属湖南藉者,不可胜数,以致社会上流行着“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到了清光绪7年,据王阎运撰写的《湘军志》记载,湘军要员官至总督15人,巡抚14人。湘军兵威之盛“南至交趾,北及承德,东循潮、汀,乃渡海开台湾,西极天山、玉门、大理、永昌,遂渡乌孙水,属长江五千里,击柝闻于海。”(清代王阎运:《湘军志》,《湖南防守篇第一》。)

湖南不但出将才,而且在历次革命运动中,政治领袖迭出。在辛亥革命中,湖南闻名海内外。据L905—1907年间东京加入同盟会的名册统计,湖南籍为157人,次为四川,:127人;再次为广东112人;湖南居全国之最。湖南长沙县人氏黄兴,是同盟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为筹资革命经费,他变卖家中300石谷田。1911年3月25日,黄兴赴广州部署起义,行前,写下了绝笔书:“本日即亲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不敢有负诸贤之期望,……书此以当绝笔。”在这次起义中,他亲率敢死队130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武昌起义爆发,他亲自指挥起义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血战。章太炎先生这样评价他:“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可见他对辛亥革命的举足轻重。

除此以外,还有出生于湖南桃源县漳江镇的一个小山村的宋教仁。年青时,常阅读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著述和维新人士的著作。清政府订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他当时还很小,知道这个事,哭了三天三夜,从家里哭到桃源县城。辛亥革命中,他参加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以“民国政治家”姿态,批评时政,宣传共和,为袁世凯所忌恨,于1913年13月18日下达杀害他的密令。3月20日,被刺杀。孙中山先生称誉其“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前仆后继者还有湖南邵阳人氏蔡锷。他22岁就投笔从戎,29岁在云南昆明起义,首任云南军政府都督,组织“护国军”出兵讨伐袁世凯,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从黄兴到宋教仁、蔡锷,他们上下求索,奋力救国,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充分体现了湖湘子弟的良知和血性。也体现了他们“敢为人先”的气概、卓励敢死、舍生求义的湖湘品格。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新中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湖南又是人才辈出。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或国家主席的湘籍人士有毛泽东(湘潭人)、刘少奇(宁乡人)、胡耀邦(浏阳人)。此外,还有许多功业卓著、勋业远播的政治家如林伯渠、任弼时、陶铸等等。据统计,在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52名领导人中,湖南籍占10人;1955年授予元帅的10人中,属湖南籍的3人:彭德怀、贺龙、罗荣桓;10员大将中,湖南籍有6位: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授上将的57人中,湖南籍有19人,在l00多名中将中,湖南籍占有45位。从以上数字中,可见湖南人的举足轻重。

100多年来,这么多的政治和军事领袖集中诞生于湖南,并主宰着中国的命运,这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谭嗣同赞道:“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

(谭嗣同:《论艺绝句·六篇之二》,《谭嗣同全集》第490页,三联书店出版。)梁启超在《南学会叙》中写道:湖南是人才之渊薮,且任侠尚气,“其可以强天下而保中国者,莫湘人若也”。

在古代,湖南开发较晚,被人称为瘴疠卑湿之地。况且湖南既非军事要害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但由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叱咤风云,于是近、现代才有“振支那者惟湖南”的呼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湘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去世之后,当彭德怀、贺龙这些大将才离开人世之后,湖南似后无来者。不料20世纪90年代末出了个能人朱镕基(长沙人),他当选了国务院总理。一时间,国内外报纸、电视传媒争相介绍,洛阳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