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丁玲与湖湘文化
26739500000005

第5章 故土·血亲——湖湘文化的最初孕育(1)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出生地的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对作家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第一次开启了作家的心智,传输给他们最基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最初的兴趣、爱好,初步铸造了他们的性格和灵魂。

那么,湖湘的自然生存环境和人文环境怎样?这片水土如何养育湖湘这一方人和作家丁玲的?

2—1临澧·黑胡子冲·蒋氏家族

临澧,原名安福,民国3年才改为临澧。它位于湖南境内的澧水下游。这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县城。据考证,“距今6500万年前左右,湖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一在四川巫山县大溪发掘的文化遗址命名的一种新石器文化……大溪文化遗址在湖南最集中的地区是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西北边缘地带……。”(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第13页,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又据《湖南日报》刊载:1997年1月,在临澧县城头山发掘出大量的出土文物,从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船浆。

这说明6000年前临澧人面对浩浩荡荡的洞庭湖,他们已学会制造船只和船浆,并将它作为捕鱼、运输的重要工具。此外,在临澧还发掘出最早的稻种和170多种植物种籽。这有力地证明了此地稻作文化的发达,而且农作物十分丰富,耕作技术很高。至于l临澧古城廓遗址的发现,意义更为重大。这说明6000年前,临澧已是一座城堡。而城市的出现,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说明它当时已成为了洞庭湖畔一个人口较为集中,生产较为发达的地方,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

1904年10月12日,丁玲诞生在这个县的黑胡子冲。黑胡子冲距临澧县城15里,现属临澧县余市桥镇高丰村。这里几乎完全是蒋姓的天下,蒋姓不仅占有周围广大的土地,支配众多的乡民,而且世代有人在外为官。这个在茶林和桔林环绕中的小山冲,似一个桃源胜景。丁玲在《母亲》这部小说中所描写的灵灵坳,大概便是以这个小山冲作模特儿了。她是这样描写的:

金色的阳光,撒遍了田野,一些割了稻的田野……风带点稻草的香味……也带点牛粪的香味,四方飘着。水从灵灵溪的上游流来,浅浅的,在乱石上泊泊泊的低唱着,绕着屋旁的小路流下去了……几个小孩骑在牛背上,找有草的地方行走。不知道是哪个山上.传来丁丁的伐木的声音。这原来就很幽静的灵灵坳,在农忙后,是更显得寂静的。

这个既宁静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小山冲,便是丁玲儿时的乐园。

丁玲姓蒋,原名蒋冰之,学名蒋玮,笔名丁玲、彬芷、晓涵。蒋家是世代为官的豪门望族,是全国少有的巨富之一。据记载,’太平天国兴兵之前,一直很兴旺。地产遍及附近几个县:澧县、石门、南县、安乡、常德。从临澧到北京,沿途开设典当48家,蒋氏子孙进京应考,沿途不必寄宿客栈,其豪富可想而知。据林伯渠回忆,蒋家还有个华丽的花园。“连《红楼梦》里的房屋也没那么华丽。湘西的人个个知道那个‘蒋宅’的”。

(见尼姆.韦尔斯《续西行漫记》,上海复社(中文版),1939年出版。)丁玲也曾回忆说,她的一个伯伯要修建一座花园的时候,竟从江苏无锡去定了几十船的石头和泥沙,一从上海请一个工程师来建造。又据l临澧《刘氏族谱》卷首四:《临澧蒋氏巨富借镜》记载:蒋氏花园广厦千间,水绕四门,堰水贯于中部,浮桥建于两端,亭台楼阁布满园内,画舟小艇飘荡池中,四季花卉,件件俱全,百色果实,历历可数。麒麟狮象之肖象,虎豹豺狼之写真,大有登东山而小澧,临池沼以照月之慨。且步履岩洞,恍若别有天地;身藏楼台,人几疑为仙居。其布置之雅观,真不亚北京紫苑,而风景之宜人,且远过长沙朱园……”。可见蒋氏祖先之显赫。

那么,蒋家为什么这么显赫富贵?关于蒋氏发迹,有一些传说:人言蒋氏本姓李,明朝末年李白成造反建立了大顺朝,之后兵败撤离北京逃至湖北九宫山,后来又逃到湖南石门夹山,在禅隐前,将儿子托付与修梅一蒋姓人家,给予大量金银财物。此后蒋家便成为临澧首富。修梅这一支蒋姓人家,既可姓蒋,又可姓李。据传丁玲即祖出这一支蒋家。李自成隐姓埋名,隐居湖南湘西石门县的夹山寺。民间传说安福蒋家便是李自成的后裔,蒋家的巨大财富都是他遗留下来的……。(此处引用的资料来自湖南省石门县政协文史委主编的《石门文史·李白成学术研讨资料汇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文物部门从蒋家征集到9件“传世文物”,其中有5件鉴定为“明宫庭物件”,可见这种传说有某些依据。

丁玲对此虽未发表意见,但她在家乡作报告时戏称自己是“李白成之后”。 (《希望家乡更美好——访老作家丁玲同志》,见《湖南日报》1980年7月9日。)

关于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澧州知州何磷的文章。这篇文章,-已收编在《澧州志》中。夹山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城东南8公里处,距丁玲的家乡不远。

夹山因两山对峙、齿衔交错、一道中通而得名。境内群峦迭翠、万木争荣。既有“楚南名刹”夹山寺,又有闯王陵、碧岩泉三大名胜。据记载,它是李自成禅隐圆寂之所。现在,存放在闯王陵墓中有许多宫庭物品和皇帝玉玺,这可能是李自成兵败逃跑时随身携带之物。李自成兵败后,化名奉天玉,领残部来到夹山。目前,许多文物和史料都对李自成禅隐夹山提供了充分的佐证。1989年,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自成禅隐夹山考实》;历史学家申悦庐也为李自成禅隐夹山撰写了专著。另外,还有李鼎铭先生之侄李建侯发表于40年代的历史小说《永昌演义》、剧作家阿英创作的五幕话剧《李自成》以及近年电视、电影界拍摄的《断喉剑》《仇中仇》《雪山飞狐》等,都以此为据,描写了李自成禅隐夹山的故事。

蒋氏家族到底和李自成有什么联系,是否为李自成后裔,尚待进一步考证。就目前来说,比较可靠的资料应是《蒋氏宗谱》。蒋家现保存有18卷《蒋氏宗谱》,由此可见其家族的繁衍。同时,从各种序、像赞、诰敕、碑文、契据、墓表、遗嘱、家法等88篇中可见其历代世系;从不同朝代名人为《蒋氏宗谱》所作的序赞及朝庭诰敕中,还可见其显赫的地位。

根据《蒋氏宗谱·叙姓氏》记载,蒋氏家族从周公第三子伯龄受封于蒋国开始,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丁玲在《我是人民的儿女》中,谈到他们蒋家,“从周公的三子伯禽受封于湖广,赐姓蒋开始,到1948年(蒋氏宗谱第五次修改本时)止,安福的蒋家从七十一世传到九十五世。我属其中的九十一世。”(丁玲:《我是人民的儿女——在家乡临澧县县直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文学天才意味着什么》第195页,北方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上文有两点记忆有误:其一,丁玲所说的“三子伯禽受封于湖广,赐姓蒋开始”,应是“三子伯龄”,而不是“伯禽”,伯禽没有受封于湖广;第二点“丁玲说她属九十一世”,实应为九十二世。因为蒋氏家谱中“定”字辈是九十世,“保”字辈是九十一世,丁父名蒋保黔,应属九十一世。丁玲夭折的弟弟名蒋宗达,属“宗”字辈,当然应是九十二世了,看来丁玲是属于“宗”字辈的。

据族谱记载:蒋氏远祖开始发迹于北宋嘉祐年间,远祖蒋之奇在嘉祐二年考取进士,与著名文学家苏轼同榜。后历任翰林学士兼同知枢密院、观文殿大学士等显要职务,晚年回乡,勘修宗谱,苏轼奉旨为之写“序”,文天祥撰写“蒋氏像跋”,可见其名声地位远非寻常。蒋之奇之后,除开元朝,蒋氏世代为官。

丁玲祖父蒋定礼在清光绪晋封通奉大夫之职,祖母诰封淑人,晋封夫人,他们生下三子:蒋保厘、蒋保川、蒋保黔。这“蒋保黔”便是丁玲的父亲,字浴岚,生于光绪二年丙子三月初五日吉时;殁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五月廿二日丑时,享年32岁。蒋家族谱对丁玲父母和丁玲均有记载。由此可见,蒋家的远祖,在北宋时就开始发迹,以一后又世代为官,安福蒋家从七十一世传到九十五世(截至解放前),经过漫长的岁月,财富聚敛越来越多,地位声名越见显赫,这也是可能的。不一定要李自成的馈赠才富起来。

1985年1月20日,丁玲在给穆长青(穆长青:甘肃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的信中这样写道:

长青同志:

来信及赠书均收到,谢谢。

安福蒋家是否为李自成后代,我幼时也曾听到过一点传说,但印象中并无定论。八一年某杂志曾来找我求证,我把当年听到过的传闻转告,供学者们作为研究的参考;在我的思想上或言谈上,都没有有力的考据去肯定或否定它。八二年我回湖南一趟,在家乡临澧县政府看到一套蒋氏族谱十余本,从第一代记述到九十余代,包括到我的父母及我自己。记述到我和我父母、外祖的史实与我所经历和知道的都属实无误。这族谱一直记到1948年。根据这族谱的记载。我一点也看不出我和李自成有什么血缘关系。因为我不治史,也无暇及此,未能进一步研究立论。你如有兴,当可进一步探索,并向临澧县政府接洽借阅参考。(见《丁玲文集》第10卷第242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专此颂

学安!

丁玲85.1.20

丁玲在上文中说,“根据这族谱的记载,我一点也看不出我和李自成有什么血缘关系”。的确,族谱很连贯,也记得很仔细,似乎看不出和李自成有什么瓜葛。但是,我以为,也许是李自成将儿子托付与蒋修梅以后,不姓李,仍姓蒋,而族谱为了避免祸端,也不记载此事,这也是有可能的。总之,这都需要严格的考证,且有足够的证据才能下结论。

2—2“具有决定意义”的童年印象——家族的败落

丁玲父亲在世时,蒋家这个豪门望族早已衰颓、昔日的显赫早已成为历史。

丁父在辛亥革命前一度留学日本,但因吃不了苦而回家。他是个典型的公子哥儿,挥霍贯了。家中亲戚、高朋满座,每次开饭,都是好几桌。平时还摆着三、四个烟灯,供客人吃鸦片。他自己也躺在床上吞云吐雾,以致毁坏了身体。沈从文在《记丁玲》中写道:丁父平生极爱骏马。他自己虽不善骑马,却叫一个年轻马夫牵着,并请来做马鞍子的绣工,配上精美的鞍辔,马夫在前面牵马,自己则短装紧裹,手里拿着柔皮马鞭,在后边跟着。如果有人称赞他的马匹,他就请人上马试试,谈得投机,便提议贬价出让,若对方无力购买,便把这骏马赠给了这位陌生人,空着手,含着微笑回家。

丁母是个大家闺秀,和丁父感情一般,她像作客一样,从不管家中开支银钱。闲着无事看书、绣花,有时看不惯丁父挥霍,便喊一顶轿子,回武陵娘家去了。

鸦片终于毁坏了丁父的健康,33岁便去世了。此时,丁玲4岁。出乎意料,一群群的债主打上门来,纷纷逼债。丁母万万没有想到丈夫不但家财耗尽反而欠了这么多债!

一夜之间,丁母从一个不愁吃穿、闲适的少奶奶,变为一个负债累累的寡妇。这是母亲一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丁玲生活的转折点。不过,丁玲那时太小了,没意识到。在惨白的灵堂、摇曳的白花中,出现了一些如狼似虎般的面孔。债主们赖着不走,要好鸦片膏招待,好茶好饭招待,孤儿寡母怎能抵挡得住?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债主都是远房的近房的叔伯、亲戚。父亲在世时笑脸相迎,现在父亲尸骨未寒,一个个变得凶神恶煞。他们平日里跟着父亲吃喝玩乐,帮着父亲花钱、挥霍,让他拿银子当铜钱花,现在却换了一副面孔。

更为气愤的是,这些“债”,不少属于子虚乌有。但人死了又无对证,只好让他们诈骗了。丁母横了心说:“有账都来吧,我尽量还!我一定还清账了才走!”无奈何,丁母请族长出面做保,约好第二年还清债务。不料,伯父还要从中捞一把。他经手帮母亲变卖田产,从中扣两百吊钱“暂时用一用”。据丁玲回忆,那个时候两百吊钱大约可以折合七、八十块钱。

债还清了,丁母带着小儿女离开了这个伤心之地回武陵娘家。走了不远,还有两个人拦着丁母轿子要钱。丁母说:“我的账都还清了,你们一定要,走,到县上去!”

(《丁玲在临澧县的讲话》,见《丁玲在故乡》第76页。)这样,才把两个人打发走。

族人的恃强凌弱、趁火打劫、欺负孤儿寡母,给童年的丁玲留下深深的印记-。她说:“在这些事实的教育下,我从小对姓蒋的人就没有好感,普通人同人的感情都不可能有,你们是有钱的,我是穷的,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我们没有共同利害,你欢乐,’我就痛苦;我要欢乐,你就不高兴,就是这么一回事。”(《丁玲在临澧县的讲话》,见《丁玲在故乡》第76页。)

高尔基说:童年印象“具有决定意义”。

(高尔基:《论文学》第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童年,丁玲体验最深的是封建大家庭生活的腐朽,人们在酒色、鸦片烟毒中打发日子,丁玲痛恨这种生活。其次,封建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的尔虞我诈,这也是丁玲深恶痛绝的。至于说到父亲死后亲戚们的逼债,世态的炎凉更是在她脑海中打下深深的印记。这样,憎恨、厌恶黑暗的中。

此外,孤独感、凄凉感,也是丁玲具有“决定意义的”童年印象。丁父死后,母亲带着一双幼小儿女,寄居在舅舅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由于母亲外出求学、教书,丁玲经常一个人住在亲戚家。小说《过年》便是丁玲童年的生活写照。小说中有一个小姑娘叫小菡,她寄居舅舅家,孤凄地眼巴巴的望着母亲回家过年,可是年到了,却只是看舅舅一家热热闹闹过年,舅舅一家严肃的祭拜祖宗,而妈妈默默地站在房门口,“小菡经了这热闹的,严肃的景象,她分析不出她的郁郁来。她望到舅舅舅妈,心,里就难过,她望到默默站在房门口的妈,简直想哭了。这年并不属于她,为什么她要陪八过年呢?她悄悄地走回自己的房,把头靠在床柱上只伤心,炮仗震天价响,她只想在炮仗声中大喊,大叫。一颗小小无愁的心,不知为什么却有点欲狂的情绪存在了。”

这是小菡看舅舅家热热闹闹过年的情绪体验。小菡尤其不喜欢舅妈。她漂亮,一付笑脸,能干、和气,可是那永远藏不住的冷淡的神情却让小菡讨厌,害怕。这种寄人篱下的心酸,遭人冷淡的体验,显然是丁玲童年生活感受的写照。

童年,没有给丁玲以多少温暖和欢乐,却让她过早的领略了世态的炎凉,寄人篱下的苦楚,领略别人冷淡的神情和生活孤凄的滋味,人生的苦涩,使她忧郁感伤。与此同时也使丁玲从小养成思索、想象的习惯。她必须自己面对生活,作出分析、判断,这样也就培养了丁玲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丁玲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童年印象中,除了上述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象之外,还有她童年心灵上直接留下的创伤。不足四岁的丁玲就目睹父亲死时躺着的棺木,3朵棉球的孝帽,这些都使她感到死亡的可怖。丁玲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