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世界部落文化
26741900000038

第38章 世界部落文化(23)

日耳曼部落有二三十个分支,后来小的分支逐渐减少,经过合并和组合,形成5个大的分支:盎格鲁—撒克逊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哥特人。据说在青铜器时代晚期,这些人居住在现今瑞典的南部、丹麦半岛以及德国北部介于埃姆斯河、奥得河与哈尔茨山脉之间的地方。

日耳曼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大部分食物如奶、酪、肉等均取自他们所放牧的牛羊。这些日耳曼人也从事某些耕作,主要作物是谷物、块根植物、蔬菜等。不过,日耳曼人所饲养的牛和马,若以罗马人的标准来衡量,则均非良种。

早期日耳曼部落所辖地区商业发展水平如何,人们知之甚少。当时肯定有奴隶贸易,并有许多奴隶被卖给罗马人。用陶轮制作陶器的陶工(为数很少)同铁匠、矿工一样无疑都出售其产品。不过,总的说来,一般日耳曼村落中所使用的器具都是自造的。

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前,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以外的、势力强大的日耳曼诸部落没有信奉基督教的;但在公元476年以前已进入帝国各行省的日耳曼部落则在三四十年之内就皈依了基督教,并且所有日耳曼人都信奉基督教阿里乌派的教义。

没有专制统治的部落体制

日耳曼诸部落未曾有过专制统治的迹象。各宗族集团的领袖们只是在族人之间出现纠纷时才负责进行调解,而且这种排难解纷的职能也只限于在同一宗族之内行使,不能超越范围。当时似乎并不存在仲裁团体之类的组织。事实上,在和平时期,他们并没有集中统一的权威部门,可以发号施令、行使职权来管理所有宗族的事务。在战争时期,据凯撒著作中的记载:日耳曼各部族要选出若干名酋长,实行联合,共同对敌;但这些酋长只能集体指挥作战,而且这种指挥权也仅限于战时才赋予他们使用。

到塔西佗时代,日耳曼部落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军事首领制。这一职位只有那些公认的所谓皇族成员才有资格充任。这些皇族中的任何成员都具备当选为军事首领的资格,但此职不能世袭。这种从皇族中遴选出来的领袖人物负责掌管宗教事务与军事指挥,任职终身。但他可被耆宿会议予以废黜,他对武士大会提出的建议也可能遭到否决。这种领袖人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其大小一般说来要凭其个人才干来决定。

这一时期,日耳曼各部落中也产生了一种原始形式的司法机构。由武士大会选举若干头面人物充任法官,法官们负责巡回各村庄,审理私人诉讼案件。每名法官都带有100名随员,以贯彻实施其判决。如果法官们裁定某人有罪,此人就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马或牛抵偿罪责,牲畜的数量要视其罪责的轻重而定。但有许多案件,如杀人、伤害、盗窃等,则要延期由当事者所属的宗族中的权威人士予以裁决;而那些宗族间所引起的血仇也许会代代相传,无法解决。即使在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很久之后,他们的统治者也仍发现,要彻底平息宗族间的血仇是十分困难的。

君主制在日耳曼部落中的正式建立,是在他们成为罗马帝国的盟友并在帝国边界之内定居下来的时候。在意大利建立政权的东哥特人领袖、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政权的西哥特人领袖、在非洲建立政权的汪达尔人领袖,还有其他一些部族的首领们,成为最早的日耳曼部落的国王。在这段时期里,其他一些著名的日耳曼部落酋长如阿塔纳里克和阿拉里克,或因居住在罗马帝国边境之外,或因该部族未同罗马缔结盟约答应负责守卫帝国的边陲,从而不能以盟友身分定居于各个行省之中。

独具特色的军事和商业

在罗马帝国早期,日耳曼人使用的武器,不论是进攻型的还是防御型的,都是以缺少金属材料为特征的。他们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很少人佩戴刀剑。他们对头盔及胸甲几乎毫不知晓。他们使用一种轻型盾牌,是木制或柳条编织的,有时镶以铁边,有时用皮革加固,这就是他们唯一的防御武器。这种缺少足够装备的状态,说明为什么日耳曼人同武装精良的罗马军队交锋时总是采取猛攻猛打、速战速决战术的原因。如果他们卷入一种拖延时间的肉搏战,他们的轻型盾牌和长矛便会遇到罗马人的长剑和铁甲,毫无取胜的希望。甚至到6世纪时,日耳曼诸部落也很少拥有足够的军事装备。比如他们中间没有一个部落曾建起一支足以与查士丁尼一世配备重型装备的骑兵射手相抗衡的武装力量。

在凯撒时代,不少外国商人在日耳曼部落地区兜售意大利人和凯尔特人的制品,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商人们向富有的武士们供应诸如葡萄酒及青铜器之类的商品。然而自从奥古斯都当政之后,日耳曼人自罗马帝国进口商品的数量大有增长。当时日耳曼部落领袖们得以购买各式各样的货物,如红色餐具、罗马制武器、胸针、小雕像、各类装饰品以及其他物件,而在此之前这些都是无法买到的。这些罗马制品为买主们提高不少身分,但究竟日耳曼人是用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来换取这些货品的,这点还不十分清楚。

凯尔特部落:欧洲最早的“铁匠”

凯尔特部落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部落的统称。其主要分布在今天德国的中南部和法国东北部地区。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并来到不列颠岛。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凯尔特部落最早是从中亚草原向西迁徙,在罗马帝国时代,他们已经占据西欧大部分地区,并同化和消灭了当地的伊比利亚人。公元前387年和公元前279年,凯尔特人分别入侵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凯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起,凯尔特文化开始走下坡路。面对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先进的战术组织起来的罗马军队,身材高大,作战勇敢的凯尔特人却渐渐处于下风。

公元前56年开始,凯撒征服了凯尔特文化的中心高卢,一些凯尔特部落退到不列颠岛。公元前43年,罗马人占领了南不列颠。几百年后到来的日耳曼萨克森和盎格鲁部落将凯尔特人进一步挤到不列颠岛的边缘地带。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征服,可以说象征着文明的一个突破。而凯尔特人则以一个失败者的形象退出了世界历史的舞台。

现代英国威尔士人应该算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后代,但是,当时的威尔士地区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从来没有一个诸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这一地区。公元13世纪,英格兰国王甚至采取了和威尔士众多二流诸侯国结盟的方法来阻止该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因此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凯尔特人的堡垒。

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凯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语言。

目前还有凯尔特人的存在,他们主要指不列颠群岛、法国布列塔尼地区地区语言和文化上与古代凯尔特人存在共同点的族群,但这些族群在古代并不被其他部族认为是凯尔特人。从18世纪起,爱尔兰人,苏格兰人和布列塔尼亚人开始重新把自己视为凯尔特人。今天,在这些地区的边缘地带,仍有数万人讲凯尔特语言。

凯尔特人虽有共同的语言,却没能发展出自己的文字,他们的传说和法律也没能流传下来。今天的爱尔兰传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凯尔特人的古代历史,尚无定论。近年来,德国各地的许多考古发现为人们深入了解凯尔特文明提供了一些新线索。人们发现,早在罗马人到来之前,凯尔特人就已把茴芹、核桃等植物引进了中欧地区。

凯尔特部落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部族,人们据此认为凯尔特部落是出色的铁匠。凯尔特上层社会从繁荣的贸易中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在一些贵族墓葬,人们发掘出了许多极具地中海文明特色的石头雕像和金属饰品。考古学家们相信,地中海式的文明和生活风尚在凯尔特人上层社会备受推崇。他们甚至可能举行奥林匹克式的体育竞技活动。

在古代罗马历史学家的笔下,凯尔特人生性凶残,他们在马前悬挂俘虏的首级,甚至藏骸骨于室中以供赏玩。对于古代历史学家一些关于凯尔特人残忍风俗的记载,有学者提出,凯尔特人古墓中的无头尸骨堆并不表明凯尔特人举行活人牲祭,作为一种墓葬风俗,他们只是根据其宗教信仰对死人尸体进行了肢解,以便死者的灵魂能自由游离,因为凯尔特人相信人能转世重生。

斯巴达部落:军事化生活的部落

历史发展与文化概况

约在公元前11世纪,一批叫做多利亚人的生活在今希腊地区的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亚,他们毁掉原有的城邦,并在这里居住下来,在废墟上建立了一座新城,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不过它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斯巴达部落就是指来到这里的多利亚人。

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部落又向邻邦美塞尼亚发动长达10年的战争,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亚,将多数美塞尼亚人变成奴隶,并称其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从事艰苦的农业劳动,每年将一半以上的收获缴给奴隶主,自己过着半饥半饱、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诗中写道:像驴子似地背着无可忍受的负担,他们受着暴力的压迫;从辛苦耕作中得来的果实,一半要送进主人的仓屋。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生活。

公元前7世纪末,斯巴达人建立了国家。公元前9—前7世纪,斯巴达部落的原始公社逐渐解体,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有特色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公元前6世纪中叶起,斯巴达逐步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多数城邦组成伯罗奔尼撒同盟,成为希腊一个城邦集团的领袖。公元前480—前479年,斯巴达人在波希战争中曾任希腊诸邦盟军统帅,与雅典等邦联合反对波斯的侵略。此后,随着提洛同盟的建立和雅典势力的增长,斯巴达与雅典的矛盾日趋尖锐。

公元前404年,在波斯的帮助下,斯巴达打败雅典,成为延续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利者和全希腊的霸主。但它的暴虐统治很快引起各城邦的不满和反抗。公元前4—前3世纪与雅典、忒拜、科林斯长期角逐,渐失优势。斯巴达部落内部贫富分化加速,失去土地和公民权者日增,平等的部落公社趋于瓦解,军事日益削弱。公元前3世纪后期,斯巴达的社会矛盾更加激烈,亚基斯四世和克莱奥梅涅斯三世改革相继以失败告终。公元前192年,斯巴达被迫加入阿哈伊亚同盟,实际上失去了独立地位。罗马帝国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后,公元396年斯巴达城为哥特人所毁。

阶级鲜明的政治体制

斯巴达部落的社会分为3个等级:第一,斯巴达人,城邦中的全权公民,完全靠剥削奴隶劳动生活,最盛时约有9000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种军事性质的所谓平等者公社,成为斯巴达国家的统治阶层。第二,边民、被征服的边区城市的居民,约有3万户。他们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权,但是没有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权;主要务农,也有的从事工商业。第三,黑劳士,属于斯巴达城邦所有的农业奴隶,大部分属于希洛人。

斯巴达国家的政体属贵族共和政体。城邦的主要政治机构包括:国王2人,分别由两个王室世袭。主要权力在宗教和军事方面,平时主持国家祭祀和处理家族法案件,战时一个国王领兵出战,另一个居守。长老会议两个国王是当然成员,另有成员28人。长老任职终身,出缺时从年逾60的公民中遴选补足。长老会议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案,主持刑事审判,并处理国家行政事务。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全体斯巴达男性公民组成。公民可以在大会上参加议案的表决和官员的选举,但不能提出议案。公民大会表决的方式,一般以与会者呼声的高低为准,因此未必能真正表达公民意愿。监察官5人,每年改选一次,原则上每个斯巴达公民均有被选举权。约在征服美塞尼亚之后,他们的权力逐渐增大,不仅可以监督斯巴达城邦的一切官员,而且后来竟然有权审判以至处死国王,每次国王出征都有两名监察官随行,实地监督。

从小培养的军事才能

斯巴达人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因此希洛人的军役负担十分沉重。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人一次就征发了3.5万希洛人随军出征。他们被迫去打头阵,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敌方的虚实,消耗敌方的兵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达人的残酷剥削和野蛮暴行,经常举行武装起义。

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镇压希洛人的反抗,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斯巴因此达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制度,整个社会过着军事化的生活,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军事训练。为了防止斯巴达人内部贫富分化,斯巴达人不许从事工商业,不用金银做货币,而用价值低廉的铁币。斯巴达人除了军事外,不得从事其他生计。斯巴达人崇尚武力的精神,使整个斯巴达社会等于是个管理严格的大军营。

斯巴达部落的儿童成活率不高,但成活下来的孩子都很健壮,因为斯巴达婴儿从呱呱落地时就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他就会被抛到荒山野外的弃婴场去;斯巴达部落的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这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因为他不可能成长为良好的战士。男孩子7岁前,由双亲抚养。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他们不爱哭、不挑食、不吵闹、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惯。7岁后的男孩,被编入团队过集体的军事生活。他们要求对首领绝对服从,要求增强勇气、体力和残忍性,他们练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剑和殴斗等。为了训练孩子的服从性和忍耐性,他们每年在节日敬神时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男孩到12岁,编入少年队。他们的生活更严酷了,光头赤脚,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但如果被人发现,回来就要挨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