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部落的社会生活既表现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遗风,又表现出奴隶社会的若干特点。其氏族遗风主要表现在公有制的社会生活方面。在阿兹特克帝国,同一氏族的人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有亲属关系的人们共同住在一起,并且由所有的族人推举出一个族长,每次聚餐时,男子在先,女子在后。
阿兹特克人尚武,非常重视军事组织,男子从15岁起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每次打仗归来,都要举行论功行赏会,抓获战俘多者立大功,少者立小功,无者受罚。阿兹特克人的首领由部族会议选出,权力很大,已经具备了阶级社会统治者的那种权力。阿兹特克人社会生活所具有的奴隶社会的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将俘虏、本部落的罪犯以及穷人赋予奴隶身份。男奴主要用来从事家务劳动,女奴则主要用来伺候主人。
发达的农业生产与商业
阿兹特克部落高度发达的社会生活让人们领略到了阿兹特克文明的另一种“高度智慧”。极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社会发展水平大约介于原始社会与早期奴隶社会之间,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农业生产的产出率比较高,能将1200多种植物加以分类。
阿兹特克部落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豆类、南瓜、马铃薯、棉花、龙舌兰等,其中龙舌兰是其特产。并且他们饲养火鸡、鸭、狗等禽畜。阿兹特克人利用特斯科科等湖泊发展人工灌溉系统,据说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南的霍奇米尔科有1.5万条人工渠道。手工业相当发达,有金、银、铜、宝石、皮革、纺织、羽毛、陶器等各种工艺品。首都特诺奇蒂特兰面积约10平方千米,人口达30万。全城有10千米长的防水长堤,并有两条石槽从陆地引淡水入城。城内有神殿、王宫、行政官署、贵族邸宅、游戏场、学校等建筑。
阿兹特克人也是精巧的手工艺匠人,能够制作精美的陶器、纺织品以及金银铜等各种器皿,陶器和绘画均极精致。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不但供贵族赏用,而且也投放到市场上交换。阿兹特克人有着活跃的市场,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市场尤其活跃,聚集了琳琅满目的物品。市场交流初期没有货币,主要是物物交换;后期逐渐有了一种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般等价物,有的地方是可可豆,有些地方是锡,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主要以金砂作为货币。由此可见阿兹特克帝国的商品经济已经超越原始阶段,进入到更高阶段。阿兹特克帝国各城市除了集市以外,还有固定的商店。来往于帝国各地的商队,则为经济流通起了中介作用。
“石头文明”的建筑艺术
阿兹特克人的建筑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建筑艺术及其发达的文化成就能让人们感受到一种不可遏制的激情和神秘的体验。首都特诺奇蒂特兰的公共建筑物多以白石砌成,十分瑰丽壮观。一般房屋的周围种植花草,形成水上田园。城中心的主庙基部长100米、宽90米,四周有围墙环绕,塔顶建有供奉主神威济洛波特利和雨神特拉洛克的神殿,其祭坛周围有蛇头石雕,坛下发现的重达10吨的大石上刻有被肢解的月亮女神图案,1790年在墨西哥城中心广场发现的第五太阳石直径近4米,重约120吨,刻有阿兹特克宗教传说中创世以来4个时代的图像。
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是一种独特的创造,它被雕刻在一座巨石上,很像一个圆盘,直径3.6米,重24吨,它是阿兹特克人奉献给太阳神的一块纪念碑,在太阳神的周围,配置有阿兹特克的历法及与宇宙论相关的图画文字和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了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宇宙观,因此,这块太阳石盘就成为阿兹特克文化的象征。它本来装饰在诺提特兰神殿的墙上,西班牙人破坏了神殿,而太阳历石却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
阿兹特克部落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建筑艺术作品,而且在文化上也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绘画与雕刻方面,阿兹特克人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阿兹特克人极其钟爱石雕艺术,因此有人把阿兹特克文明称为“石头文明”。
虔诚的太阳神崇拜
阿兹特克部落将太阳视为神加以崇拜。阿兹特克人相信,自上帝创世以来,墨西哥人曾经历过4个太阳,但这4个太阳相继被风、虎、水、火所毁灭,最后,只有第5个太阳,即托纳提乌成为胜利者,并且是一直运行着的,石盘中央的太阳就是第5个太阳;上下左右分别刻着前述的4个太阳的20天图像。第5个太阳的周围所刻出的是太阳的光芒,宝石和鲜花等是对新的太阳的礼赞。
阿兹特克部落具有灵魂永存的信念,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来主宰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希望自己能够永生不死,把自己尊为神,希望在死后灵魂升天,能在天国继续统治天地间的人们。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痛苦,也只有崇拜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神灵,如太阳神、月神、云神、玉米神等等。他们还采取各种方式祭奠神灵。由于战乱频繁,俘虏较多,因此阿兹特克人常常先把俘虏装在木笼里养肥,之后再杀掉献祭太阳神。他们还把在一种只允许前臂、膝盖、臀部接触硬橡胶球的球赛中获胜的胜利者献给太阳神,而作为祭品的胜利者则视之为无上的光荣。
因纽特部落:极地冰屋中的居民
部落状况与历史发展
因纽特人又叫“爱斯基摩人”,意为“吃生肉的人”。1970年时才正式正名为因纽特人,意为“真诚的人”。
因纽特部落属黄种人,与北美印第安人同属亚洲蒙古人种,外貌也相似,但因纽特人的身材较矮,平均身高1.60米,四肢较短,肤色也较浅。
因纽特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居住在地球的最北端,是美洲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也是同冰雪打交道最多的人。因纽特人约在3000多年前来到北极地区,传说是蒙古部落的后代,目前约有8万人。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岛等地,这里是一片冰雪封冻的极地世界。在漫长的生活过程中,严酷的极地环境使因纽特人形成了很多特殊能力和生活方式,以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麋鹿和海豹是因纽特人食物的主要来源,获得猎物时,往往邀请邻居共享,交换礼物,歌舞同乐。家中有客来访时,取其所有储存的食物尽情款待,并敲打用海豹皮制成的大鼓,唱歌跳舞,以示欢迎。因纽特人具有乐观、慷慨、友善、喜欢说笑、异常好客的性情,他们被称为“世界上永不发怒的人”。
因纽特人主要分散在北极地区的海岸附近,依靠捕捉海中的鱼类和兽类为生。他们偶尔也猎取在北冰洋附近平原上漫游的野生驯鹿,或去寻找栖息在极地岛屿上的麝牛。但在他们所捕获的一切兽类中,海豹是最珍贵的,对他们也最重要。海豹的肉可以吃,油可以点灯、取暖、烹煮食物,皮可用来缝制衣服、帐篷和皮船。所以捕捉海豹是因纽特人最为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海豹,那么他们就没有食物和衣服了。
因纽特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虽然生活得自由自在,没有外人打扰,但其发展变化却极其缓慢。他们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没有文字,甚至连金属也极少见,是一种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差不多。
随着现代文明的渗入,因纽特人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消失。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使大批因纽特人开始从事采矿业和有关工业;轻型飞机和机动船取代了雪橇、独木舟;传统的石屋和冰屋正在被现代化的预制式房屋和帐篷取代,人们开始步入现代城镇生活。现在,因纽特的儿童可以就近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总之,因纽特人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是罕见的。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居住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正面临生存危机。由于气候变暖,因纽特人传统的渔猎生活,如猎捕海豹、鲸鱼、海象、北极熊等都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纽特人传统的陆上交通工具是狗拉雪橇。在雪地上,一群北极犬扇形排开,拖着雪橇奔跑,既快速又灵活。
超强的生理承受能力
因纽特人有着超强的生理承受能力。因为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镖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有饿死的危险,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一直以来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个奇迹。在经历了4000多年恶劣环境的考验之后,可以说,在全世界,因纽特人都可以说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坚韧不拔的。
因纽特人有吃生肉、喝鲜血的习俗,这种习俗是由于北极特殊的生活环境造成的。过去,因纽特人完全不吃蔬菜、水果、谷物等植物性食品,现在他们仍然以海豹、驯鹿、鱼及候鸟为主食,但夏天在冰原上采集到的一点野草莓或野生芹菜也可作为食物来源。据分析,生肉和鲜血中含有包括维生素C在内的多种营养,可以有效地避免得坏血病或其他疾病,这也是他们体格健壮的原因之一。
保温的冰屋和服装
因纽特人的房屋主要有临时雪屋,冰屋和永久石屋三种。在建造雪屋时,他们用骨刀切出方形的雪块,堆砌成小小的雪屋。雪屋里面垒一块冰平台,盖上熊皮和鹿皮,便是他们睡觉的床铺。夏天到来时,雪屋融化,他们便撑起海豹皮制成的帐篷,猎捕野鸟、驯鹿和麝牛,并储藏起来,准备度过下一个漫长而黑暗的冬天。冰屋主要是他们长时间外出狩猎时用的,主要是用冰块砌成,用以暂时栖身。冰屋呈半球形,里面贴着海豹皮,以防止冰块融化和保持室温,冰屋一侧的“冰窗”只能透光不能透气。门前有一道冰块的弓形挡雪墙,防止冰雪往屋里倒灌。石屋则和其他部落的建筑方式差不多,主要用于长时间居住。因纽特人的房子一般面向大海,入口有很长的地下通道,用来通风和防寒。房屋的最里面是睡觉和用餐的地方,全铺着毛皮。房子很矮小,有利于保温,人只能爬着进去。
因纽特人的服装主要是用海豹和驯鹿的毛皮作原料缝制而成的,其款式别具一格,衣领上带着风帽,上衣和下身长裤连成,完全不用钮扣,而且总比身材稍微肥大些。因纽特人用白熊、海豹或驯鹿等动物的毛皮缝制衣服和裤子,不开襟套头穿,很好地利用了“热空气上升”的热学原理,虽然衣服不厚重,只要做适度的活动就会很暖和。现在世界上最时尚的登山服、滑雪服就是吸取了因纽特人服装御寒的特点而设计的。
与世界其他大多数民族一样,缝制衣服都也是因纽特妇女的工作。因纽特妇女身上都携带有一把半月型的小刀,不论在烹饪或缝制衣服时,小刀都会派上用场,缝制衣服使用的针过去都是用兽牙或兽骨磨成的,现在则用金属针代替,但仍然沿用驯鹿筋加工制成的线,这样做成的衣服非常结实耐用。
易洛魁部落:仍奉行母权制的部落
部落状况与历史发展
易洛魁人是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分布在美国纽约、威斯康星、宾夕法尼亚和俄克拉荷马诸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他们属蒙古人种印第安类型,部落分支包括塞讷卡人、卡尤加人、奥内达人、莫霍克人和奥南达加人,旁支包括伊利人、切罗基人等,共有10多个部落。该支5个部落约于1570年组成易洛魁联盟。1715年,土斯卡罗拉部落加入联盟,被称为六部落联盟。
易洛魁部落联盟所辖地域辽阔,东自哈得逊河,西抵密歇根湖,北起渥太华河,南达俄亥俄河和波托马克河,到18世纪时,他们成立了北美最强大的部落集团。历史上他们曾顽强抵抗荷、英、法殖民者入侵,美国独立战争时,“联盟”被英、美分化利用,1779年被美军击溃。“联盟”瓦解后,部分成员逃往加拿大,留在美国的被迫住在保留地。他们一般靠制作零星手工艺品或打短工度日,生活较贫困。1950年,该部落曾因美国政府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而向联合国提出控诉,得到了全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
易洛魁人使用易洛魁语,属印第安语系霍卡—西乌语族。他们有新创的拉丁字母,许多人会讲英语,现在有些人信仰基督教新教,但仍有多神信仰和自然崇拜的习俗。
易洛魁人从事锄耕农业,兼营渔猎和畜牧、制陶和编筐等手工艺。目前仍长期实行母系氏族制。氏族以图腾命名,以议事会为权力机构,并严格实行族外婚。母系大家族是基本社会单位,居住在一个长屋之内,过着共同的经济生活。血统和财产继承按母系计算,妇女的地位比较高。
动物图腾和特殊习俗
易洛魁人部落内有8个氏族,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狼、熊、龟、海狸、鹿、鹬、苍鹭、鹰。每个氏族内都盛行以下的习俗:
氏族选举一个酋长(平时的首脑)和一个酋帅(军事领袖)。酋长必须从本氏族成员中选出,他的职位在氏族内世袭,一旦出缺,必须立刻重新补上;军事领袖也可以从氏族以外的人中选出并且有时可以暂缺。由于易洛魁人奉行母权制,因而酋长的儿子属于别一氏族,所以从不选举前一酋长的儿子做酋长,而是往往选举他的兄弟做酋长,或者选举他的姊妹的儿子做酋长。无论男女都参加选举,不过选举须经其余七个氏族确认,只有在这以后,当选为酋长的人才被隆重地,就是说由全易洛魁联盟的联合议事会委任。
在易洛魁联盟中,氏族可以任意罢免酋长和酋帅,这仍是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决定的。被罢免的人此后便像其他人一样成为普通战士。此外,部落议事会甚至也可以违反氏族的意志而罢免酋长。
部落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系,它所包括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
易洛魁部落的死者的财产转归其余的同氏族人所有,它必须留在氏族中。因为易洛魁人所能遗留的东西为数很少,所以他的遗产就由他最近的同氏族亲属分享。男人死时,由他的同胞兄弟、姊妹以及母亲的兄弟分享;妇女死时,由她的子女和同胞姊妹而不是由她的兄弟分享。夫妇不能彼此继承,子女也不得继承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