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熟悉医院环境
有人说,去医院看病有点仗二的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因为医院的结构太复杂了,办事程序太多了,病人和家属常常会被搞得晕头转向。要想驾轻熟路的把事情办好,就必须熟悉医院的环境。
1.了解医院的“布置”
病人入院后,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既无熟悉的人,又要饱受疾病的煎熬,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安与焦虑,不安与焦虑就会严重地影响病人的康复。
柴大爷来城里就医,人生地不熟,之前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没看地图,对医院的地址一无所知,下了长途车后几经打听,终于找到了医院。
到了医院,看着整栋的高楼,柴大爷就犯了晕,因为没有就诊经验,在没有了解医院具体分布图的情况下,自以为是的直奔二楼,到了二楼医生告诉他要先在一楼挂号,于是他又回到一楼,在护士的帮助下知道自己的病应该挂哪个科的号,挂号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个科室在五楼,他拿着挂号单又呼儿嗨哟的从楼梯爬上了五楼,上去后累的直喘气。
医生问他:“大爷,你怎么不搭电梯上来呢?”
“我没找到有电梯”……
像柴大爷这样,一到医院就犯晕的人不在少数,往往办一点小事,就要忙活大半天,累得气喘吁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的规模和设施日渐齐全,尤其是大的三级医院,学科群林立,专家教授云集,专科专病细化。
病人在就诊时,要准确找到合适的专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数病人并不熟悉医院的环境和医院的分科情况,往往为了挂号、付费、拿药这些小事而耽搁不少时间。
为此,各大医院在门诊大厅或入口处,都设有分诊台或问讯台,那里的工作人员熟悉医院环境,了解科室分布,告知病人正确的就诊程序,甚至推荐合适的医生,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如果是外地的病人,寻找医院地址就要费一番功夫了,我们在就诊前可以利用专业报刊,杂志,或者通过互联网,电话咨询,熟人介绍等方式,或得有关医疗方面的信息,寻找好医院,好医生。但需要提醒的是,在利用这些信息前,需要认真筛选,去伪存真。在掌握医院信息时,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应该问清楚医院位于市内的什么路、街或门牌号码、医院的名称等等,这些都是基本信息,方便你与亲友的沟通。
医院内的设施、道路、布局,比如门诊部、住院部、活动中心、购物中心、食堂餐厅等等。熟悉之后可以增加你的活动场所。
病区环境,你住的是什么科,几楼几区、床位号;病区的走廊通道,特别是紧急通道、楼梯的位置;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医护值班室的位置;厕所、餐厅、洗浴场所;病区的各种规章制度、注意事项。
2.熟悉医院分级护理制度
当病人以及家属到医院后,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护士站的一览表上,有的病人名字上标有红色、有的标有蓝色,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看到护士那么忙,也就不好意思去打搅她们、去问她们。
住院病人的病情各不相同,生活自理的能力也有不同。为了对不同病人给予不同的护理和照顾,医务工作者逐渐形成了把病人分为等级,这样按等级进行护理的做法,也就是我们这里说“分级护理制度”。
等级护理共分为4级,三级护理(普通护理)、二级护理、一级护理和特别护理(特别专护),不同护理级别的护理不同也是不同的。
病人入院后,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护理等级,下达医嘱,并分别在护士站里的住院病人一览表和病人床头卡上设不同标记,提醒护士根据医嘱和标记具体落实护理工作,护士长进行督促检查。
一、三级护理。
三级护理,也就是普通护理,这类病人的一览表上不作标记。对这个护理级别的轻病人,护士每3~4小时到病房来巡视1次。
二、二级护理。
二级护理用蓝色标记,这表示病情并没有危险性,这个颜色的标记适于病情稳定的重症恢复期病人,或者是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适合多做活动的病人。对二级护理病人,规定护士每1~2小时巡视1次。在这之间,如果病人病情有变化或有特殊需要,可以用呼唤电铃呼叫医生、护士。
三、一级护理。
一级护理用粉红色标记,这表示重点护理,但是不用派专人守护。对绝大多数重危病人来说,这就算是高等级的护理。按相关规定,对一级护理的病人,护士每隔15~30分钟巡视1次,巡视的目地一方面是为了解病情和治疗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其饮食起居。根据病情和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更换体位、擦澡、洗头、剪指(趾)甲等。
四、特别护理。
特别护理(特护)用大红色标记,凡病情危重或做完重大手术后的病人,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时候需要严密观察和加强照顾。特护的都是重危病人,但重危病人不一定都要特护,也可以对他们进行一级护理。
特别护理就需要派专门护士昼夜守护,有时还需要把病人搬入抢救室或监护室。按照特护计划,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病情,详细记录饮食和排出物的量,进行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翻身按摩等等。特护的收费比较高,自费病人应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
3.了解病人的义务
闵先生是某单位的领导,因患有胃炎于一个月前住院治疗,因为是公费报销,闵先生要求住特护病房,要求医院给予特级护理,医院解释说,他患的是胃炎,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没有必要这样小题大做。
闵先生非常嚣张的说,我是某某单位的领导,我有的是钱,有钱就有权利住好的病房。但医院对此并没有给予回应。于是,闵先生就故意找茬,在病愈之后,依然不出院,故意占着病床,不让其他的危重病人住进来。
任何公民都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义务与权利是一致的,不可分离的。
去医院看病,作为病人也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承担相应的责任,闵先生这样做,显然是不妥的,医院有义务对病人进行有效治疗,病人同样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义务,不能总认为,我是病人,医生是看病的,我掏钱,想让医生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病人履行自己的义务不仅是对医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病人应履行的义务主要包括:
一、有尽可能、及时就医的义务。
有病就要求医,不要讳疾忌医,以致铸成大错。
二、有准确提供医疗资料的义务。
病人有义务尽自己所知向医生提供现病史、过去史、住院史、用药史及其它有关情况的准确而完整的资料,并有义务向负责其医疗的医生报告意外的病情变化,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更好的帮助你。
三、有遵从医嘱的义务。
病人有义务遵照医生为自己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检查安排计划;遵照医护人员执行医疗计划和规章制度时的嘱咐;还有义务遵守约定,如果由于一些特殊情况不能遵约,应该报告给主管医生或有关人员。
四、有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与规定的义务。
病人要协助医院控制和减少噪音、保持病房内清洁安静、不吸烟、减少探亲来访人员等等;有义务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
五、有尊重医务人员及其他病人的义务。
医、护、患之间以及病友之间都应该互相尊重,不应该轻视医务工作人员及其他病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更不能打骂、侮辱医务人员。
六、有按时、按数缴纳医疗费用的义务。
病人不论用何种方式(现金、支票)支付医疗费,都有责任按时按数交付,或督促单位前往医院交付,不能把经济负担转嫁给医院。
七、病愈后有及时出院的义务。
医院的床位和医疗资源有限,只有及时周转才能保证广大病人对医疗的需求,因而病人病愈后应及时出院。
八、有协助医院进行随访工作的义务。
有些病人出院后,还要继续跟踪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这是医院对病人负责的表现,病人有义务配合医院的随访。
§§§第二节 了解住院医疗程序
看完门诊,如需要住院,就要办入院手续。医院工作的制度、规定多,看病的手续也多,对于不熟悉规定的病人和家属来说,从走进门诊直至住进病房,东奔西跑,折腾很长时间,待住进病房已精疲力竭了。所以事先了解住院医疗程序,就能节约不少的时间,也减少了往返之苦。
1.办理入院手续
住院部是病人诊断、治疗、康复的主要场所,需要住院的病人在住进住院部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办理入院手续,如果不知住院医疗程序,往往会让病人和家属忙得团团转,而事情也不一定办好。
前段时间,我在医院碰到了朋友的父亲母亲,这老两口正坐在门诊部的门口发愁呢,原来朋友的父亲腿骨折了,需要住院治疗,但不知道如何办理住院手续。
老人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老两口。之前,儿女们也都想接他们到城里一起住,但他们总说住不习惯,不愿意到城里去,而且他们俩身子骨还都比较硬朗,自己能够照顾自己。
前段时间,老人一不小心摔了个跤,腿骨折了,为了不麻烦儿女,老两口搀扶着来到医院,直接到了住院部,见到了护士就说:我的腿骨折了,需要到哪个病房住……结果可想而知,老两口又相互搀扶着到了门诊部……最终在我的帮助下,老两口顺利地住进了医院,儿女们也从外地赶了回来。
不了解办理住院程序的人,往往会走很多的冤枉路,给病人和家属增添麻烦。病人生病后,准备去医院看门诊时,应先对自己的病作自我估量,分析判断有没有住院的可能。如果觉得病情较重,很有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就应作好住院的准备,能让亲人陪着到医院更好。
去医院前,病人要带上身份证(家属的身份证也可以),如果是军人则需持有送院证或送检证,以便办理入院手续;带上公费医疗证、记账单等;危重病人属于特殊情况,可以先住院后补办手续;准备足够的现金或者支票,这一点非常重要,办理住院手续必须预交费,根据病人的病情,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没有预交费,一般情况下不能住院。
另外,在住院处更换病员服,领取热水瓶和洗漱盆等,也都要交押金,买饭菜票也要钱。除此以外,还要带上洗嗽用具,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日常用品。想得周密一些,准备充分一些,就可以省去一部分不必要的返往,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住院前,首先要经过门诊医生检诊,没经过医生的检诊就不知道最终的病情诊断,也不知道该不该住院,或者该住哪个专科。经门诊医生开具入院证,填写一份门诊入院记录,病人持此单才能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
入院手续是在住院部办理,有的小医院可能不设住院处,那就可以直接到门诊接诊室办理。先由护士填写病历首页和住院卡,同时登记家庭、工作地址及联系人姓名、电话号码等等。自费病人还要先到收费处预交住院费和治疗,公费病人持记账单或者持支票,军人要持供给关系,同样的要在住院处办理手续。
办完入院手续后,在住院处换上医院统一制作的病员服。在条件好、要求严格的医院,按正规要求,还必须在住院处进行清洁整顿,洗澡、理发、剪指甲和换衣服,这样可以避免病人间疾病的相互传染。
然后,由住院处通知病房备床,病人持入院手续到病房住院。如果不熟悉病房位置,或行动不便、病情危重时,由住院处派人陪送,必要时用平车推送到病房,与病房护士办理交接手续。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开始了住院治疗的日程,真正转化为了住院病人的角色。
2.入院后如何接受诊治
住院部各级医生分工明确,护理操作精细到位,治疗抢救设施齐备,便于病人的诊断、治疗、康复。住院部基本上每个专业为一个病区,每个病区40~50张病床,每区都有医疗组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若干人负责病人的病情处理。病人在住院之后,病人和家属要了解以下情况:
一、查诊。
病人由门诊送入病房后,首先由护士热情接待,帮助病人找到床位。每个科都有自己的护士站,也就是护士办公室,随时都有值班护士,她们会为病人迅速安置好床位,并简单询问病情,同时测量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填写病历牌和床头卡,向病人介绍住院规则、病区生活制度和病区环境等有关情况,然后通知分管医生查诊。
如果是重危病人,在接到门诊通知后,值班护士会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紧急处置的准备工作,病人一到就立即投入检诊抢救,并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报请主治医师或科主任共同查诊。
查诊就是检查与诊断,是指医、护人员对新入院病人进行的初步诊查工作。通过检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随即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对所有住院病人都实行“三级检诊”,就是由经管医师、主治医师和正、副主任医师检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做到按级负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按照规定,对一般入院的病人,医生一般应该在2小时以内对病人进行查诊,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并对护士下达医嘱。
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对经管医师上述处置作必要的审查、补充和修改。如果病人是在中午或晚间入院,查诊工作由值班医生进行,等待经管医生上班后,通过值班医生讲述病人的病情后,再去病房查看病人,为病人写入院病历。
二、查房。
病人入院后,经管医生除手术当日外,每天上午都要进行查房,了解一些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生活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时修改治疗方案,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同时检查护士医疗护理工作完成的情况和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纠正。
经管医生每天还要对当日手术和重点病人进行巡视,重点病人主要包括:重危、疑难、待诊、新入院的病人。病人入睡前由值班医生、值班护士普遍巡视,夜间则只由护士对一些重点病人进行巡视。
主治医师每周至少要查房2~3次,对所分管病区的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和重点查房,也就是普查和抽查,不过这个抽查是要根据病人病情的轻重来分,不是无目地的点兵点将。特别是对那些重危、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人,要重点进行检查与讨论,听取病人的陈述,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最后来决定出院或转院问题。
科主任每周查房1次,主要解决疑难病人的问题,同时还要审查医生对新入院、重危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检查医疗护理质量。在决定做一些大型和贵重的检查前,医生一般会征求病人的意见。如果病人不同意,可婉转地表示需要再“考虑、考虑”或者“这要和家属商量一下才能做出决定”,给自己留有余地。
三、治疗效果的初步判断。
一般病人在住院三天后,医院会给出一个诊断和治疗的初步意见,并对前三天的治疗效果做初步判断。病人在这个时候可以明确提出存在于心中的疑问,比如为什么要用这种药,有没有作用类似而价格低廉的;还需要住多长时间才能出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