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孕育早教专家指导
2692300000096

第96章 自信与自强: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1)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在此撒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在此撒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从而影响他的命运。

勇气: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

勇气,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动力。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必须把勇气的开发和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使孩子的心目中形成这样的概念:勇敢和坚忍是受人尊重的,懦弱和胆小是被人瞧不起的。

很多父母总是担心孩子会受到意外地伤害,因此,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对任何事都过分地强调危险性,从而剥夺了孩子接受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也就谈不上勇气的培养了。事实上,这样做是父母自私的表现。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受伤,实际上是担心自己的感情会受到更大的伤害。这种表现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自我保护,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培养孩子的勇气,就是对父母自身勇气的一个考验。

有一次,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时,手指被同伴不小心弄破出血,当时疼痛异常,实在令他难以忍受。但他却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要忍住不要流出眼泪。最终,他强忍住快要流出的眼泪,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和同伴们继续玩耍。

后来,孩子对我说,他不愿在同伴们面前表露出他的软弱,一旦眼泪掉下来,同伴们会瞧不起他,也许从此不再和他玩了。

某些事情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危险的,认为是不适合孩子去做的,实际上有时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只是父母出于爱心或对孩子的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孩子缺乏探索新事物、熟悉新环境的勇气。

勇气和自信心,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父母必须以“你能行!”这样的话来鼓励孩子的信心,让他有勇气去做他想做的事。

在处境困难的时候,自信心显得特别重要,但是勇气往往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一个碰伤的膝盖是容易治愈的,而一个被挫败的自信心和没被开发出来的勇气,对一个孩子来说却是终身难治的伤痛。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不能做,所以事事都会阻止他们自己干,都要替他们代劳。这样孩子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失去了自己努力去探索、去追求、去锻炼的自觉性。这种父母忽视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各种锻炼和磨炼,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有个孩子说:“我期望父母不要总是过于细致地表现出对我的关心,这样会使我在伙伴面前没面子,好像我是个无能儿。其他小朋友能做的事情,父母却不让我做,这是不公平的。”可以看出,父母越是阻止孩子做事,孩子越是反感。孩子的心理失衡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孩子就只会执拗地去做父母不让他做的事情。

小贴士:小故事,大学问

有个胆小的老人有个独生子,他勇敢而且天生喜欢打猎。有一次,老人梦见儿子悲惨地被狮子咬死。他极害怕这梦变为现实,便特别建造了一座悬空的漂亮房子,将儿子锁在里面,把他保护起来。为了让儿子高兴,老人在墙上画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也画有狮子。然而,那孩子越看画越烦恼。有一次,他站在狮子画的旁边,说道:“喂,你这可恶的野兽,为了你和我父亲荒唐的梦,我才被关在这种像牢房一样的房里。”说着说着,便挥动拳头用力向墙打去,好像要把那狮子打死。不料一根刺钻到他指甲里去了,他疼痛难忍,最后发炎引起高烧不退,没多久便死了。原本是一头画在墙上的狮子,竟把孩子害死了。这位父亲精心的安排对孩子有害无益。

这就是说,人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而不要用什么心计去回避它。

专家测试:孩子是否腼腆

对于所有孩子来说,交往能力差都与惶恐和缺乏自信心有关。如果在儿童早期就显得很腼腆,那么在孩子4—6岁时,腼腆就可能成为他们的一种性格特点。这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独立意识:成就孩子美好的将来

教育孩子时,父母必须自问自己对孩子的爱中是否有这样的成分:

虽然知道应该让孩子独立,但由于潜意识害怕失去孩子,总是希望孩子生活在父母所安排的状态里。

有个孩子,因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倍加疼爱他。当孩子已4岁时,母亲还是整天喂他吃饭,替他穿衣穿鞋。当他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仍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扣衣服上的纽扣,也不会穿鞋。

而和他同龄的孩子却把这些小事都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他显得手忙脚乱,而且很可怜。

有人告诉他的母亲,让他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吧,因为像他这么大的孩子应该会穿鞋戴帽了。可是他的母亲却说:“我爱我的孩子,他现在是我的一切,我宁愿为他做出更多的牺牲。”

这位好母亲并不明白,她这样做实际上是害了她的孩子。

一个好母亲,她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她的孩子,却不知道她的做法实际是在告诉孩子:你是无能为力的,没用的,不行的。这种母亲的无私行为实际上是她自私的表现,因为她并没考虑到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需要而是按照她本人的意愿去行动。等孩子长大之后,如果这位母亲还是一如既往,不断地替他做事情,那么这孩子就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也不愿学,更使他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当他妈妈不再这样照顾他时,他的失落感也就会随之而来。这样的孩子,他将毫无准备地去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

当我们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时,我们就是在告诉孩子,我们比他们强,比他们灵活,能力比他们大,比他们有经验,比他们重要。我们在向他们显示我们的伟大和他们的渺小。如此教育培养出的孩子,人高体大,仪表堂堂,但都是畏畏缩缩,缺乏勇气与能力。他们没有独立意识,也失去了独立的能力,他们怎能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呢?

当孩子应该学会自己穿衣服的时候,就开始让他自己尝试,他母亲一边指导示范,一边看着他自己穿衣。她从不催促他,只是慢慢地说:“你是可以自己穿上的,慢慢来,不行妈妈再帮你。你忘了,你已是一个大孩子了。”

如果孩子还坚持不能自己穿,他母亲就继续鼓励他:“你肯定能自己穿上。妈妈闭着眼睛数十下,看你能不能穿上。”这时孩子可能继续下去,也可能开始哭起来而不再做任何努力。他的母亲这时就不再理他,当孩子发现他的哭闹并不能引起母亲的同情时,他就会继续尝试靠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自己穿衣服。

通过这些小事,就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走向成功

父母从小就要让孩子明白,挫折和失败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采取逃避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失败,那就永远与成功失去了缘分。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的心理,采用理解、信任、鼓励、谈心的方式帮助他们,那么,他们就能够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不会掩盖自己对失败的恐惧感。

许多的父母没能教会孩子这方面的技能,反而教得孩子躲避现实。

有些人总想保护孩子不受残酷现实的影响,结果更加强化了他们的逃避心理。正确的做法是:不管有多么痛苦,都要帮助他正视现实。

当父母向孩子解释事实、教他处理问题时,他就会渐渐明白:父母有能力来面对和应付那些哪怕是最困难的处境,每当这时,孩子会说:“我也能做到。”

贴心提醒:孩子是否孤独

有的孩子对什么都很淡漠,不爱学习,喜欢长时间地做一种单调的游戏,不爱说话,心理医生称这种孩子可能得了“孤独症”。下面的一组题目可以帮助你测试和诊断,以便及早注意,防止形成“孤独症”。111孩子的孤独程度测试答案计分:结果判定:

累计分数达8分以上者,说明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教孩子努力地争取、果断地放弃

很多父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他们想像中的人才,并过早地替孩子选定专业方向,凭自己的喜好去培养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比如说,某些父母由于自己喜爱艺术就逼着孩子也去学习绘画、音乐,根本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不会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只能是适得其反,很有可能将孩子本身的爱好抹杀掉。每当看见那些被父母逼迫坐到钢琴前的孩子,我们就感到心痛:那些孩子根本就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受折磨。

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学到了大量的知识,也养成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爱好。但这些都是他的主动选择,并且每做一件事都充满强烈的兴趣。他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在爱好之中享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事艺术方面的活动。他喜欢画画,喜欢音乐,父母可以给他以支持和鼓励,因为这些爱好有助于增强他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画家或音乐家。当然,如果是出于他的本意和天赋,如果他想成为艺术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当孩子迷上了某种与他先天条件不相适应的事物时,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多方面培养并非要求面面俱到或平均使用力量,还必须视环境、条件是否允许而定,尤其是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发展前景而因材施教。

幼年的孩子天生都很自信,即使面对无法逾越的困难和无数次失败后,这种自信丝毫不减弱,某些事情,有经验的人早看出是不可能成功的,小孩子却天真地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最终会成功的。孩子有这样坚韧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这种从不气馁的精神是非常可嘉的。

但是,在孩子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父母应该承担起这一重任。父母有责任不让孩子在没有成功可能性的路上白白耗费宝贵的时间。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抓住机会教他学习现实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引导孩子渐渐走向成熟。

能够争取的就尽量争取,应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因为这是一种理智,也是对自己的挑战,更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

孩子想当武士,想成为将军,我并没有像一些父母那样简单地否定他,而是先给他讲当武士必需的条件后,再来慢慢开导他。

“孩子,还记得我给你讲过的那些故事吗?那些武士是多么的英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