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16

第16章 走街串巷(3)

在老烟台的中心地段有条小巷,人称耳朵眼。耳朵眼东起老桃花街中段,拐了两个90度弯后,向南与老估衣街相连,宽不足2米,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无名小巷。这条无名小巷被称作耳朵眼,传说缘起于清政府设在烟台的登莱青道第二任道台大人潘蔚。有一天,他坐轿经过此巷,行至巷内拐弯处,左拐右拐就是拐不过去,进轿吧,不可能,退轿吧,不吉利,使坐在轿中的道台大人进退两难,不由长叹:“我钻到耳朵眼里了!”从此耳朵眼这一称谓便传播开来,并流传下来,直到耳朵眼“寿终正寝”也没有正式名称。耳朵眼虽小,名气却很大,老烟台人常说:“不知耳朵眼,非烟台人也。”

“耳道街地处解放路以东,二马路以南,三马路以北,也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呈“W”形,北连原民治胡同,南接原洪福巷,西有三个巷口与解放路相通。从烟台的老街巷图上看,由五条小巷构成的耳道街,外为圆弧形,很像人的耳朵,内为弯弯曲曲的小巷很像耳道,令人称奇,于是人们便依照此巷的形象,称之为耳道街。后来烟台当局顺应民意,正式将此巷命名为耳道街。

如今,在耳朵眼一带,修筑了宽宽的桃花街,在耳道街一带,建起了高高的中银大厦。尽管耳朵眼与耳道街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不复存在,但烟台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它们,因为弯弯的窄窄的耳朵眼与耳道街毕竟是烟台城市演变发展史的组成部分。

所城街巷

老烟台共有街巷643条,最古老的当属所城街巷,自明洪武31年(1398年)修建了奇山守御千户所城,城内就形成了l2条街巷。东门(保德门)至西门(宣化门)的街与南门(福禄门)至:北门(朝崇门)的街,在城中心交汇,以交汇点分为东门里街、西门里街、南门里街、北门里街。环绕城墙内侧的屯兵马道,则依四座城门和城墙四角,分割为8段,依所处位置分别称:东门里南胡同、东门里北胡同、西门里南胡同、西门里北胡同、南门里东胡同、南门里西胡同、北门里东胡同、北门里西胡同。

清康熙三年(1664年)所制废除,所城兵将解家归田,在城里大兴土木修建住宅,因此又在被纵横两条大街分割的四个区域内形成了10条街巷。东北区有永发胡同、双兴胡同、夏家胡同、张家胡同;西北区有王家胡同、石板街;东南区有高家胡同、傅家胡同、洪泰胡同;西南区因曾是奇山所的仓储区,其街巷统称仓子巷,后称仓余街。

上述22条街巷,除东门里北胡同于l971年建楼被占外,其余21条基本保持原貌,只是名称有所变更:东门里街、西门里街和高家胡同并称所城里大街;夏家胡同并人双兴胡同;傅家胡同、洪泰胡同并入南门里街;永发胡同、张家胡同、王家胡同并入北门里街;尚存的7条环城胡同,1973年改称“巷”。这样算来,21条所城街巷,仅保留了13个名称。

所城街巷除东西大街稍宽,余者都很窄,但它们却是烟台街巷的源头,大马路、小胡同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历经600余年的奇山所城,比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生日)的北京紫禁城还要早8年,至今格局未变,街巷依旧,全国仅有。当人们从喧闹的大马路走进宁静的所城街巷,便会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便会体验出它的重要价值。

领事署路

烟台山南侧,有东西两个出口,1934年出版的《烟台特别行政区图》上,标注着东出人口以北的路是“东领事署路”,西出人口以北的路是“西领事署路”。“领事署路”这个路名是当年列强霸占烟台山时擅自设定的,透视着中华民族的屈辱,所以解放后这个路名被人民政府废除,更改为“烟台山东路”和“烟台山西路”。

从“烟台山东路”登山,走到中部岔路口北,便可见路西的石砌围墙上,镶嵌着一块O.6X0.4米的青石路标,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刻着“领事署路”“CONSULATEROAD”,从这块青石路标上,可以透视出当年帝国主义列强全方位霸占烟台山的侵略行径。

1860年,大清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批准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1年,有个叫马里逊的英国人,受英国住华公使指派,从天津到山东“考察”,他窜到烟台登上烟台山,看中了山上优美的景致,便萌生了“占山为王”的野心,强行在山上大兴土木修建领事馆。1867年,英国领事馆开馆,马里逊成了首任领事,从此烟台山逐渐被列强瓜分殆尽。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丹麦、德国也在山上占地建起了各自的领事馆,英国领事馆区最大,从开始占地3亩,扩张到64亩,占据了烟台山的三分之二。1869年,在未经清政府驻烟台登莱青道署同意的情况下,马里逊擅自把烟台山上的路定名“领事署路”,并用一块青石刻制成路标,镶嵌在英国领事馆馆舍南侧面下山通道的石墙上,马里逊之心,昭然若揭,他就是想用这块路标,实现“占山为王”的狼子野心。还是这个马里逊,又与山上各国领事结伙,成立“修路局”,统管烟台山上的路,成立“巡捕房”,驱赶上山的中国人,把烟台山变成了不是租界的租界,变成了洋人的乐园。

凡从烟台山东出入口登山的人均可看到那块一百三十多年前镶嵌在那里的“领事署路”路标,这是列强侵我中华留下的物证,它时刻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新桃花街

始建于清遭光30年(1850年)前后的老街——桃花街,历经一个半世纪后,终于彻底改变了它的容颜,以新的风采展示在人们面前,桃花街变宽了、变长了、变美了。

老桃花街北起老北大街,南至原祥子胡同西口,是一条宽不足3米,长不过140米的土路,1930年后才铺设了水泥路面。街西侧多为两层中式建筑,东侧多为单层栅板商铺,是老烟台经营鞋业的集中地,鞋业占全街商铺的三分之二,经营者多为天津人。除鞋业外,还有银楼、成衣、杂货、医疗、饭店、澡堂等。桃花街街名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是位于街北端路东空地上有棵老桃树,逢春桃花盛开,吸引很多人前来观赏,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街为桃花街。另一说是,街中东侧有家绢花店,以擅制桃花闻名于市,昔日女子婚嫁,多要到此店购买玻璃罩花做嫁妆,久而久之,人们便称绢花店为桃花店,称店前的街为桃花街。

1938年,日寇侵占烟台后,繁华的桃花街逐渐萧条,众多经营鞋业的商铺相继关门,其他各类商铺也纷纷倒闭,至解放前夕,桃花街上仅剩数家商铺在勉强维持。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狭窄的桃花街已不适合商铺经营,原有的商铺建筑多改为民居。

新建成的桃花街、北起北马路,向南横穿新北大街和新华茂街,直通南大街。桃花街的变迁,仅仅是烟台巨变的一个点、一条线,这点点线线连接起来,便是一幅烟台走向辉煌的蓝图。

宁海口与丈八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