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老烟台风情
26936700000024

第24章 文化漫笔(3)

1923年,终于有人为烟台编撰了第一部记载烟台历史的书——《烟台要览》,它虽称不上一部正规的方志,却是难得的涵括烟台各个领域的“百科全书”。从此,它便成为人们写历史、编方志的重要工具书,它的作者是郑千里。《烟台要览》分上下两册,内容十分丰富,仅名人所写序言就多达18篇,并刊有烟台全景、烟台山、小蓬莱、防波堤、平民教育首次毕业盛会等珍贵照片十余幅,刊有张裕公司、宝时造钟、瑞丰面粉公司、政记公司、泗兴印务公司、中国银行、醴泉啤酒公司等图片广告20多项。全书共分:沿革、地势、气候、人民、机关、教育、贸易、货币、农产、水产、蚕牧、丝业、工业、商业、金融、交通、税务、司法、警察、卫生、邮电、慈善、宗教、风俗、名胜古迹、食宿游览26篇。在下册中,印有一幅《烟台市全图》,图中范围:东起福山路,西至通伸村,南起上夼村,北至烟台山。共标有街巷380余条,是了解当时烟台街巷布局的重要史料。

编方志,一般都由当地官员主持,而编撰《烟台要览》的郑千里,既不是官员,又不是烟台人,却为烟台留下了《烟台要览》这部类似方志的传世佳作,据了解此书仅存一部,由烟台市档案馆收藏,因此尤为珍贵。

郑千里(生卒年月不详),福建人,1915年来烟台,任福建同乡会副会长,住大马路平安里l2号。l916年创办《胶东新报》,他先后在该报上发表文章一千余篇,堪称烟台老报人。他还著有《甲子年鉴》、《千里文存》,1922年编成《烟台要览》,1923年正式出版。郑千里来烟台第二年秋天,有幸在东山海滨目睹了海市奇观,后来他把海市出现的时间和海市变化无穷的壮观景像,详尽地编人《烟台要览》中,这是除《福山县志》外,第一部记载“烟台海市”景观的著作。据说,郑千里后来又编写了《烟台要览续集》,并打算于l931年出版,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一个外地人,如此致力于为烟台撰写志书,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称道的。通过《烟台要览》的传世,烟台人会永远记住郑千里这个名字的。

烟台第一家电影院——福禄寿

在老烟台的群贤胡同北口(现芝罘区政府大院西部),昔日曾有一座福禄寿电影院,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它既不高大,又不豪华,但它却是在烟台电影放映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声电影始映地。

一位伟人说过:“一切艺术部门中,最重要的便是电影。”电影发明于l9世纪末,初为无声,被称为“伟大的哑巴”,直到光电管出现,解决了把声波转成电磁波再还原声波的关键问题后,历经30年的“伟大的哑巴”才“开口”讲话。1927年10月6日,随着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面世,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早在1910年前后,无声电影便开始进入烟台,但只是外国传教士在教堂里放映一些无声短片。山东省最早的一台百代牌手摇9.5毫米无声放映机,便是外国基督教神甫带到烟台的。l923年,烟台商人王桂荣将建于1910年的群仙茶园买下,改建成烟台第一家商业性电影院——福禄寿电影院,并与中国的电影中心上海建立了直接供片合同,专映国产新片,如《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红蝴蝶》、《火烧红莲寺》等,但全都是无声片。

1934年,福禄寿电影院购置了德国双头蔡斯放映机,并于当年9月17日首次放映1933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郑正秋编剧、导演、胡蝶主演的国产有声片《姊妹花》。当时出版的《钟声报》记载了福禄寿首映有声片《姊妹花》的盛况,称:“本片精美绝伦,在中国影坛上首屈一指。全部对白歌唱有声巨片,一切都是空前!!一切都是奇迹!!”1935年福禄寿电影院还上映过南洋华侨巨商宋蕴朴拍摄的记录片《烟台大观》引起轰动。据同年lo月《胶东蛎字报》记载:《烟台大观》在福禄寿公映,“此片的内容有沿海之风光、南山之梨花、军政之检阅、商业之辐辏、消防队之技艺、白燕队之表演、进德会国术馆之国术。”《烟台大观》公映,使烟台人从电影中看到了烟台,看到了自己,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观。

昔日的烟台,只是一座沿海小城,在有声电影面世之初,便有了以福禄寿为代表的多家商业性电影院放映有声片,足以证明,当时烟台文化氛围之浓重,文化意识之超前。

建国后,福禄寿电影院还兼演京剧、歌舞、杂技、魔术等。l950年更名新新戏院,l951年又更名群众戏院。后因其成为危房,于50年代后期拆除。福禄寿电影院从此消失了,它为烟台电影史写下的重要一笔,已载入史册。电影院虽然消失了,福禄寿三个字却永远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因为它象征吉祥。

建在福建会馆院内的华安电影院

老烟台的文化意识超前,文化氛围浓重,是人所共知的史实,从20世纪初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电影放映业,便是佐证。早在1910年前后,电影便进人烟台,之后在这座沿海小城里,竞陆续出现了8家电影院和电影放映场所,华安电影院便是颇有名气的一家。华安电影院与众不同,它建在著名的福建会馆(天后行宫)院内。在古建筑院内建电影院,在供奉妈祖的宫殿院内建电影院,是不合常理的,也是危险之举,如果发生火灾,这座具有极高建筑价值的珍贵建筑,将毁于一旦。是什么原因造成院中院这一独特现象呢?经请教福建会馆承建人后裔叶松溪先生得知,因为经济拮据。

19世纪80年代,叶松溪先生的老爷爷(福建同安人),受命承建烟台福建会馆,工期定为30年,l884年正式开工,建筑材料与构件开始从泉州船运烟台。后来由叶松溪先生的爷爷、位居四品顶戴的叶庭铭先生子承父业,继续承担建造任务,至1906年,号称“鲁东第一工程”的福建会馆,历时22年终于建成,比预定工期提前8年。福建会馆建成后,叶家定居烟台,成为会馆的管理者。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时局原因,福建会馆经济拮据。出于无奈,叶松溪先生之父叶子寿先生将福建会馆山门以北连同戏台租赁给别人建戏院,租赁期18年,l934年一座由永莱兴作坊承建,拥有戏台(原有)正厅、楼座、包厢的戏院在福建会馆院内建成,名叫庆丰戏院,后又称新明戏院,专演评剧。因为连连亏损,第二年便改放电影,初称镇北电影院,1939年7月15 日定名华安电影院,从此华安成为与福禄寿、金城(新中国)鼎立的电影院。

华安电影院经理姓肖,绰号肖大鼻子,福山永福园人。华安电影院采取一部影片循环放映方式,观众可随时购票入场,自选坐席。自从建了电影院,福建会馆山门以南,由于长期封闭,院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但旅居烟台的福建人,每逢春节除夕,都要从侧门进入院内,到大殿祭祀妈祖。

解放后,华安电影院照常营业,直到l952年,因危及安全被拆除,历时l8年的华安电影院从此消失,正好与当年的租赁期相吻合。值得庆幸的是,l8年来福建会馆安全无恙,后来叶子寿先生将这座恢复原貌,被誉为港城明珠的福建会馆正式移交给烟台人民。

玉瓶腰刀传奇

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首次出版(1987年第6次印刷)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在其彩色插页中,有两幅文物照片,一为“骊龙护珠玉瓶”,一为“宝腾”“振远”腰刀,(见照片)。这二件文物均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分别为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文物。

“骊龙护珠玉瓶”和“宝腾”、“振远”腰刀,均制作于清乾隆年间,为乾隆皇帝心爱之物。乾隆帝曾题诗一首命玉匠雕到玉瓶上,诗日:捞取和阗盈尺姿,他山石错玉人为,一珠径寸骊龙护,守口如瓶意寓兹。为制作“宝腾”、“振远”腰刀,乾隆帝先后两次审查图纸和刀样,作了两次御批。

玉瓶系和田玉雕成,高34.4厘米,腰径18厘米,如此硕大晶莹无瑕之玉实为罕见,玉匠深谙此玉得之不易,故特意在瓶颈上颇有寓意地琢饰出一幅骊龙护珠的生动造型,这一稀世之宝,一直藏于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

“宝腾”、“振远”两刀形制如出一模,做工考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是清官武库中之珍品,虽历经二百余年,刀身仍银光闪闪,无一锈斑,两刀均长87厘米,分别为“天字三十号”,“地字三十号”,《宫廷什件》中有关于腰刀的详细记录。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公然宣布准许士兵“为所欲为三天”,****烧杀,无恶不作,期间我国的珍贵文物遭到了空前的大洗劫。玉瓶和腰刀就是在这时被侵略者抢走。

抢走玉瓶的是沙俄兵,他跑到黑龙江双城子“长发福”杂货店销赃,店主人名叫杨鉴堂,烟台人氏,杨先生对八国联军暴行早就恨得切齿,一见玉瓶,心中已明白其来历,他不忍祖国文物流落异邦,在生意不佳,手中匮乏的情况下,不惜重金买下玉瓶,后杨先生将玉瓶带回烟台。杨先生故去后,其子杨景韩深知父亲珍藏玉瓶的苦心,恐有不测,埋于地下。日伪闻讯,曾软硬兼施,强行索取,杨景韩始终守口如瓶,一丝不露。新中国成立后,年已八旬的杨景韩老先生率儿孙从地下挖出玉瓶献给国家,以表达他们祖祖孙孙的一片赤子之心。抢走腰刀的也是沙俄兵。事也凑巧。有一叫纪丰泰的烟台人,当时在海参崴当通事(翻译),一日,见当街一沙俄兵,手执腰刀,扬言要卖刀换酒喝,纪丰泰一见腰刀,便知是祖国文物,他基于爱国深情,毅然出资购得腰刀带回祖国,后其孙将腰刀卖给文物收藏家彭子符先生,彭晚年将腰刀献给烟台市博物馆收藏。正是因为玉瓶和腰刀的传奇经历,才使它们在全国无数件珍贵文物中独领风骚,被选中编人了初中课本《中国历史》中。

鼻烟壶历险记

李焕一是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李家村党支部书记,雕花翡翠鼻烟壶是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一人一物,本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十年浩劫”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人一物,却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不是李焕一慧眼识宝和对文物的高度责任心,雕花翡翠鼻烟壶这件前人留’下的珍贵文物早已“粉身碎骨”化为乌有了。

雕花翡翠鼻烟壶高5.3厘米,最大直径4.7厘米,重50.5克,周身雕有花纹、精美无比,(见照片)。这一珍贵文物原系清末国子监祭酒、发现甲骨文第一人、金石学家王懿

荣所有,后成为其子,清诰奉直隶后补道王崇烈的随葬品,王氏为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人,王氏墓地坐落在古现镇李家村。

“十年浩劫”中王氏墓地被毁,一天,群众在犁地时将王崇烈墓掘开,众多随葬品被在场群众当成“四旧”砸毁,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焕一同志闻悉后,急忙奔往现场。见状十分心痛,制止了群众的盲目行为,经对现场仔细查找,发现了这只鼻烟壶,在场群众说,“这是个小玻璃瓶,快砸了吧。”李焕一认定这是一只非同寻常的鼻烟壶,出于对文物的热爱,他说服了群众,亲自洗净,带回村党支部办公室保存起来。

后来,李焕一代表李家村人民把雕花翡翠鼻烟壶郑重地献给了国家。今天,当我们有幸鉴赏这件艺术珍品的时候,决不能忘记李焕一为它所付出的心血。

历尽沧桑的国画精品

烟台市博物馆藏有一幅明代唐寅的绘画作品一《灌木丛篁图》,被专家认定为国画精品。该画纵长ll6厘米,横宽l75厘米,画面宏伟雄健,布局层次分明,行笔秀润缜密,线条变幻流畅,是唐寅成熟期具有独创风格的作品。唐寅(1470—1523)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由于仕途不得志,遂绝意进取,筑室于桃花坞,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他的绘画技法全面,在“吴门派”画家中自树一帜。

唐寅的这幅珍贵的《灌木丛篁图》,原为掖县(今莱州市)赵家收藏,赵家先人赵焕,字文光,明嘉靖44年进士,万历l4年在南京任右都御史,此时距离唐寅谢世只有60多年,为他收集唐寅真迹提供了方便条件。几经变故,该画流传到掖县文化馆,1963年移交原烟台地区博物馆,移交时画面破损严重,后经专家揭裱修复,才使这幅经历了五个世纪,历尽沧桑的国画精品,至今完好无损地收藏在烟台市博物馆。

长工得宝无意

佛像重现惊世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文物鉴赏家张伯驹来烟台,在原烟台地区博物馆见到清金农佛像轴,大为震惊,连呼:“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张老感慨地说:“这幅画我寻找了四十多年,认为早已流失海外,未料想竟完好地收藏在烟台,万幸!万幸!”之后不少文物鉴赏家和著名书画家慕名来烟,一睹为快。叶剑英元帅生前来烟台时,亦曾兴奋地观赏了这幅被国家书画鉴定组确定为一级精品的传世佳作。

金农(公元l687—1764),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佛像为绢本,高ll7厘米,宽47.2厘米,是金农的代表作,以“游丝描”、“金错刀”为技法,突出装饰性,意态雍容、法相庄严,两侧用金农独创的漆书题跋,与画相得益彰,实为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