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怎样入藏到烟台博物馆呢?说来话长,此画原藏在潍县十笏园(今潍坊市博物馆馆址)丁家,后流人黄县城丁百万手中。40年代土改复查时,丁家浮财被分,在丁家扛长工的林某见丁氏庄园院内丢弃有两捆字画,便带回家让老伴当柴烧,老伴埋怨他净拿没用的,顺手丢到阁梁上,再也没有理会。60年代初,原烟台地区博物馆在黄县西松岗村用重金收购古画,林某听说后,想起放在阁梁上的两捆字画,连忙找到博物馆的同志说,“这东西我家有两捆。”博物馆的同志便跟着到了他家,从阁梁上取下两捆包着厚厚尘土的字画,数了数,共70余幅,林某说:“这东西原准备当柴烧,因为放在阁梁上,早就忘了,国家有用,就都拿去吧。”博物馆的同志便全部带回烟台,经逐件拣选鉴定,从中发现了金农佛像轴以及50余幅有价值的字画,原烟台专署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拨给专款,全部收购,当博物馆的同志专程到黄县林家,登门付给重金时,林某激动地说:“真没想到,两捆柴禾值这么多钱,公家办事就是不坑人。”
丹青勾绘千人面
中国京剧是国粹,京剧睑谱举世无双,它不但是舞台表演的需要,而且具有独特的鉴赏价值,因为脸谱绘画与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善画脸谱者,多为京剧净行,他们为了演出在脸上画,为了鉴赏在绢、纸上画,从而使脸谱成为一门绘画艺术。在烟台这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京剧码头上,善画脸谱的梨园净行层出不穷,一代胜过一代,当今活跃在脸谱绘画艺术领域里的何冠奇先生,便是其中佼佼者。
何冠奇先生生于1939年,l958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京剧本科,国家一级导演,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全才。笔者且不说他l962年编导由耿其昌主演的现代京剧《雪夜探亲人》、1964年改编传统京剧《游西湖》(主演刘
秀荣、张春孝)以及由他编导的多台获奖京剧。亦不说他在烟台京剧院五次出国访问演出时,既当艺术指导又兼演员,被乌克兰艺术委员会聘为“外国艺术顾问”的一系列成就。这里单说他的脸谱绘画艺术。
何冠奇先生不但善于画脸谱,而且研究脸谱,他把脸谱造型艺术与绘画艺术融为一体,在众多脸谱绘画高手中独树一帜,笔者称其为“何氏脸谱”。“何氏脸谱”不光使观者知道所绘人物,而且具有丰厚深邃的内涵,他把中国民俗中的福、禄、寿、喜融人脸谱创作中,使书法艺术与脸谱艺术相映生辉。如他把以孙悟空为中心的32位神灵脸谱,组合在一个巨大的“寿”字中,“寿”字上端三横一竖似“主”字,创意为“人生主要多争斗”,中间一长横创意为“艰难时刻真人救”,下部“口”字创意为“祸福无门出自口”,“寸”为“方寸之地显风流”,“点”为“金钱一抹抛在后,只求一点福禄寿”。他把包公等35位忠臣良将的脸谱,组合在一个巨大的“寿”字中,创意为“自古忠良多悲壮”,观后令人叹服、令人感慨。他在《中国脸谱范例》这一数十米的长卷中,绘出了自商代至清代的l30多位历史人物脸谱,令人叫绝。
为了展示“何氏脸谱”的艺术风采,l992年,烟台博物馆与烟台京剧院联办了《何冠奇脸谱绘画展》,令观者大开眼界,赞叹不已。笔者观后写了一首拙诗:
中华国粹是京剧,脸谱艺术妙无比。梨园辈出画谱人,齐东首数何冠奇
此诗由中山画院院长、书画家迟乃邦先生书写后,挂在展室中,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一位华侨,看中一幅由40多位历史人物脸谱组成的“寿”字,执意要出资求购。此后“何氏脸谱”名声大振,在后来举办的“烟台市首届艺术博览会”上独领风骚。21世纪初,“何氏脸谱”又走进了修缮后的英国领事馆进行专题展览。后来烟台山创办了“京剧艺术馆”,馆内专设“何氏脸谱”展室,何冠奇先生“丹青勾绘千人面”的艺术成就,在“京剧艺术馆”得到充分展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赏脸谱、识别脸谱、品味脸谱的艺术殿堂,“京剧艺术馆”被誉为“烟台山第一文化亮点”,何冠奇先生功不可没。
杨公祠·四知堂
明万历《莱州府志》载:莱州有“杨公祠”和“四知堂”,清光绪年间落成的烟台福建会馆山门上,有“暮夜却金”青石浮雕。“杨公祠”供奉的是东汉名臣大儒,被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四知堂”缘起于杨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天知、地知、我知、子知”,青石浮雕展示的是杨震“暮夜却金”的情景。
杨震,弘农华阴人,生于东汉永平三年(60年),官至太尉,他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抗节不屈、死而后己。杨震任荆州史时,举荐儒生王密当了昌邑县令,数年后杨震调任莱州太守,赴任路经昌邑时,王密深夜来访,送杨震黄金十斤,以报恩师举荐之恩。杨震很不高兴地对王密说:“往昔我知你才德尚可,才荐你当了县令,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人知者,求恩师收下。”杨震严厉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如若以不知则收受贿赂,岂非伤天害理,欺世盗名!”王密听后十分羞愧,持金退出。
延光三年(124年),时任太尉的杨震,发现奸臣樊丰、周广趁安帝东巡泰山之际,假传诏书,竞修宅第,杨震拿到假诏书准备奏告安帝,樊丰、周广得知后设计陷害,诬杨修对朝迁不满,安帝不辨清浊善恶,将杨震罢归故里。在回归华阴途中,他怀着满腔忧愤饮鸩而卒,时年64岁。l26年,顺帝即位,诛杀罪恶累累的樊丰、周广,为杨震平反昭雪。杨震的后代,都继承了杨震传下来的家风,个个光明磊落,代代清史留名。
儿子杨秉,官至尚书,一生不畏权贵,嫉恶如仇,对己约束极严,晚年时,他从容地回顾自己的一生:“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孙子杨赐(杨秉之子),曾为皇帝讲学老师,官至司徒,为国敢于直言上书,抨击朝政,批评皇帝,中平二年(185年)病逝。皇帝称赞他是士林学习的楷模。
重孙杨彪(杨赐之子),知识渊博,通晓典章制度,官至太尉,终生不畏强暴,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视为异己,欲以谋反罪杀害杨彪,被孔融所救,后病逝家中,终年84岁。
第五代杨修(杨彪之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任曹操主薄时,杨修聪明过人的才智引起曹操的忌恨,将其杀害,年仅45岁。
《汉书·杨震列传》评说:杨氏几代人“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莱州建“杨公祠”,表达了莱州人民对曾在此任太守的杨震的崇敬之情。建“四知堂”是为了永远铭记杨震的名言:“天知、地知、我知、子知。”青石浮雕“暮夜却金”像一面金灿灿的明镜,镶嵌在烟台福建会馆山门上,它告诫人们:为官者要清正廉洁、一尘不染,为民者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兄弟同画伟人像
当今烟台美术界,人才辈出,一片繁荣。老中青三代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一幅幅书画精品,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建国之初的烟台美术界却不是这样,美术人才凤毛麟角,寥寥无几。1951年,为筹备建国二周年的庆祝活动,需要******与斯大林的巨幅油画像,市政府有关部门就把绘制任务交给了我胞兄迟乃武开办的“时代画社”,我当时在画社随兄学艺。小小的画社接受了绘制巨幅伟人像的光荣任务,感到压力很大,因为我们画社以绘制广告牌匾为主,从来没绘制过巨幅伟人像,担心绘制水平达不到要求,辜负了领导的信任。我们兄弟两人画了改、改了画,终于按期完成任务,当然主要是我兄长的功劳,我不过是替兄长打个下手而已,那年我才l6岁。伟人像画成后,我们就
像小学生等待老师批改作业一样,请领导审查,领导看后表示满意,我们一直紧张的心情才松弛下来。
国庆节那天,这两幅伟人像并列悬挂在南操场庆祝大会主席台中央,庆祝大会结束后又被取下,由仪仗队抬着参加国庆大游行。大游行结束后,这两幅伟人像由市政府收藏,每逢召开群众大会或举行群众游行,都要抬出来亮相。为了留住我们绘制巨幅伟人像的记忆,我们特意把画像抬到锦章照相馆,因此才有了这张老照片,伟人像前右,为我胞兄、画家迟乃武,左边就是我(迟乃邦)。
(烟台中山书画院院长迟乃邦口述,王焕理撰稿)
烟台早期的国画创作
20世纪60年代初,烟台的国画创作曾有一段辉煌时期,一批国画家脱颖而出,一批优秀作品在全省、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频频被省以上报刊刊发。一些作品被有心人珍藏,今日鉴赏这些国画作品,会使人联想到那个令人难忘的时代。
1958年,烟台市博物馆在福建会馆宣告成立,l960年后,受市文联委托,由博物馆负责成立了”烟台市国画创作组”,主要成员有本市知名画家张艺峰、张君佩、赵鲁如、黄新民、张西园、张镜逊、叶崧光、迟乃邦、刘玉玺等。其宗旨是:”共同学习、提高画艺,繁荣烟台的国画创作。”创作组每周五在博物馆集体活动。
为了提高画艺,创作组采取了两种有效的方法,一是通过鉴赏博物馆收藏的古代名家书画,从中吸取营养,学习古人技法。因此,创作组成员均具有深厚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二是邀请国画大师和著名画家来烟传艺,先后应邀来烟的国画大师和著名画家有:潘天寿、俞剑华、王个移、江寒汀、孙雪泥和张彦青、刘鲁生等。他们来烟台后,首先对创作组成员的作品进行审评,然后再向创作组成员传授画艺。在大师和名家的言传身教下,创作组成员的绘画水平迅速提高,还曾将其创作的作品与大师们的作品在博物馆进行联展。
由于国画创作组所处的年代,其作品都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了时代精神。如张君佩创作的获奖作品《向日葵》,体现的便是”葵花朵朵向太阳,人民心向共产党”这个主题。1964年,******同志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由此,黄新民创作了获奖作品《大寨田》。
******《在延安**********上的讲话》中说:”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
过程。”赵鲁如创作《烟台莱果》之前,就是遵循******同志这一教导,多次到西沙旺苹果园体验生活,在苹果树下进行写生,然后才创作出《烟台苹果》。此画用笔老练,浑厚圆润,把烟台苹果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开用国画画烟台苹果的先河,并在省、全国美展中获奖。
为了让烟台国画更上一层楼,还特邀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来烟台市博物馆举办“徐悲鸿大师遗作
展览”,徐悲鸿大师的夫人,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馆长亲自携带徐悲鸿大师遗作40余幅来烟,此展览不但使烟台的国画家和国画爱好者大开眼界,而且轰动全市。此后烟台的国画创作蒸蒸日上,国画创作组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国画爱好者纷纷到创作组求教,学习画艺,同时在青少年中掀起了学画热潮。
当时的国画创作组成员毫无功利思想,大家一心一意、倾尽全力进行创作,以严谨的画风,创作出一批优秀的国画精品。l966年,”**********”开始,国画创作组被迫停止活动,一些创作组成员受到批判,一些优秀作品被毁,幸存下来的作品,有的不知去向,有的被有心人珍藏。
今天时空已跨入21世纪,创办于40多年前的烟台国画创作组已成为历史,创作组的主要成员多已故去,但昔日创作组为烟台国画所作的贡献,画家们留下的那些反映时代精神的国画作品,已成为研究烟台国画史的重要资料,画家们那种认真探索的敬业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毛纪墓·姐妹易嫁
在莱州城西福禄山下,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墓地,系莱州历史名人,明代大学士毛纪之墓。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有“姐妹易嫁”的故事,主人公便是毛纪,而且故事缘起于毛纪墓。
《聊斋志异》中说:毛家墓地原本是张家墓地,因曾有人告诫张家员外,此墓地本是毛公葬身之地,张家占用不吉利,劝其迁走。张员外相信了这一预言,便把张家祖先迁移到新址安葬。时有姓毛的牧牛人,路经张家墓地时,突降暴雨,便躲在废弃的墓穴中避雨,谁知山洪暴发,大水灌进墓穴,不幸溺水而亡。因毛家贫穷无墓地,牧牛人之妻便到张员外家为丈夫乞求葬身之地。张员外闻知死者姓毛,非常惊奇,认为这正应了“此墓地本是毛公葬身之地”的预言,便将此墓地给了毛家。
张员外见毛家儿郎眉清目秀、聪慧过人,便留在府中读书,还让其与长女定了亲。毛郎长大后,前来张家迎亲,花轿临门时,张员外的长女大哭大闹:“我死不嫁牧牛儿。”其妹哭劝,其姐怒道:“小妮子,你何不从他去。”其妹说:“父母不曾以妹子许毛郎,若以妹子许毛郎,何烦姐姐劝嫁。”张员外听次女之言,与妻议定“以次易长”。便问次女“今欲以儿代姐,儿肯行否?”次女说:“父母之命,即乞丐不敢辞。”父母大喜,即以姐妆妆次女,登轿而去。毛郎得知易嫁之事,倍加敬重自己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