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币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依附英磅的外汇准备的法币政策。(法币1元等于英磅1先令2.5便士),确定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大银行发行的钞券为国家法定货币。于是在中国金融方面出现了“中中交农”。“法币”这样的“术语”。要求各商家、商号和个人所持有的银两、银币限三个月内换取法币,从此法币代替硬币在市场上流通,是统一的纸币。
同时流行的还有俗称“关金券”的纸币,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一元折美金0.40元;法币20元。
金元券
1948年,国民政府经济面临崩溃,法币、关金券均已成为废纸。8月所谓改革币制出台,9月即发行“金元券”,确定以金元券为本位币,一元顶法币300万元,关金券15万元。200元折黄金一两(31.25克)。但未及二月,贬值比法币尤甚。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是做为金融史上的丑闻给人民生活制造灾难。
土杂钞及伪币
1938年,国民政府允许各战区发行单一地方币。盘踞胶东的国民党杂牌军及地方势力,借机大出“钱贴”、“自条”等杂钞,坑害民众。有:
赵保原出的“莱阳地方经济合作社流通券”;
苗占奎“牟平地方流通券”;
丁缚庭“牟平地方救济券”;
秦毓堂“海阳地方金融流通券”;
姜黎川“海阳地方流通券”;
郑维屏“威海地方流通券”;
丛镜月“掖县九、十区流通券”;
蔡晋康“栖霞、桃村、唐家泊商会券”;
沈伯祥“蓬莱地方金融救济券”;
陈昱“福山地区救济券”;
种类数量之多列全省之冠。
这些土杂钞从不兑现,是鱼肉百姓的手段。莱阳的群众在交易时,从不点数,而以重量计算;办丧事时,当纸烧以泄愤,可以窥豹一斑。
与此同时在日伪占领区内还流通一种面积很大的伪币,老百姓称之为“大床单”,1938年2月,日军占领烟台,各县相继沦陷,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1元、5元、10元三种面额的伪钞,与日钞等价,与法币同值,强制百姓使用。7月,实施《旧纸币整理法》,限期3个月,七折兑换,逾期不准流通。
北海币
俗称“八路线”。1938年北海银行发行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面额北海币,深受解放区和敌占区民众的信任,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到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北海银行胶东分行共发行北海币52.3亿元。1948年又先后发行500元、1000元、2000元面额的北海币。直至1949年7月开始使用人民币,北海币才退出流通。
与此相关联的是工资与物价,1932年糊火柴匣一万个,工资两角;从事轻工业生产的工人月工资2—10元。徒工或刚出徒的工人1.5元。
县长月薪俸300元,科长70—80元,科员30—40元;高中教师30—150元;高小教师20—40元;初小教员15—30元。
也就是说,一个县长相当于10个小学教员的工资;而一个小学教员的工资又相当于五个左右工人的工资。那确实是个等级社会呀!
7.老字号
“老字号”是城市的无价瑰宝,而一个迅猛崛起的城市却恰恰容易忽视它。烟台是一个古老的沿海城市,开埠之后的一百多年工商业发达,除了有张裕酒之类的驰名商品外,还涌现了大量的百年老店。它们或者靠质量上乘,或则靠服务态度、或者靠商业精奥……等等超群拔俗的“经营绝活”,才能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百年不表。无疑,这是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只可惜,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太晚。“宝时”钟厂费了多大的劲打遣了“北极星”,可后来又不得不承认“宝时”的魅力,于是就出现了兼而有之的“宝时北极星”,弄得大家英名其妙。现在“老字号”的资料也仅限于口碑,存在于老烟台的口耳之间,再不抢救,只怕会埋没在忘却的大海之中了。
万香斋烧肉
“万香斋”是烟台的老字号,系张忠明先生于1932年始刨,久负盛名。
万香斋烧肉加工工艺严谨,配方考究,含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中草药,不仅使烧肉的口感良好,而且对人体有显著的滋补作用。
其特点是:不含任何色素、化学物品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保持了烧肉的原本风味;色泽美观,香而不腻,是广大消费者放心、可口的上好佳肴。
由于不善于包装,近年来烟台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已由“喜旺”所占领。但是,“老烟台”还是认可“万香斋烧肉”的,特别是近年来从港台港台回烟台寻根的老人,还是要特地去寻找久别多年的老字号。
东顺馆
创始人已不可考,据传是闯北京的福山人,当年在北京著名的羊肉馆东来顺当过学徒,学得了一手绝妙的烹调羊肉的技术,能把羊肉切得薄如香纸,见水即熟。返乡后开了东顺羊肉馆,买卖十分兴隆,由福山而至烟台,在丹桂戏院北面挂起了招牌,门庭若市。
东顺馆的羊肉是精选的一岁新羊,有时还从张家口外进当年的仔羊,经过短期的肥育,才进行屠宰;而其佐料更兼有山珍海味。据称磨制调料时用到了“蟹腿”,但如何加工却是商业机密,现已不传。
当地还盛传他伺候王爷的绝活:某王爷问他:“我想吃一碟羊肉,必须一百头羊同时下锅,你能不能做?”他连连答应:“能做,能做。”果然端上了一盘炒羊肉来。王爷问:“这就是一百只羊吗?”他说:“不错,不错!”便领着王爷到院子里,一看,果然有一百只羊狼藉不堪地躺在那里,细看每只鼻子尖上都少了一块肉,原来他在每只羊上都精选了鼻尖上的那一点点,然后炒成了一盘莱。
从此,他善于烹调羊肉出了名,为东顺馆大大地增加了知名度。
蓬莱春
烟台著名的百年餐馆,迄今在烟台仍有不止一处的“蓬莱春”饭店。店貌古色古香,力图向人显示“老字号”的店名儿,但是,那冷冰冰的气氛已经完全丧失了百年老店“和气生财”的丰采。
昔日的蓬莱春的店员是绝对不准落座的,客人刚进店就要热情地打招呼,顾客年龄稍长,都要搀扶着落座。客人刚一坐下,一条热气腾腾的毛巾就递了过来,然后询问客人用点什么?有时本来不甚饥饿的客人,遭际如此热情,也就只好点莱付款。所以,蓬莱春尽管被朝阳街和北大街众多的饭店夹击,只能在街口设铺营业,但却很快顾客盈门,成为烟台饮食业的翘楚。
“蓬莱春”也包办酒席,但却以快餐闻名遐迩。美食家“张家少爷”时常光顾,吃一碗拉面都有很多讲究:
韭菜扁儿多拉一扣,(体积增加,盛不了了)。抄出一筷子(吃了亏了)再加一匙鸡油。(油腻了)半两海米不要发透(这样才有咬头)一勺高汤当浇头。(要吃这股清气)。因而“蓬莱春”的拉面也就出了名。
生生堂
烟台曾经有过众多的药铺,京沪著名的药堂在烟台几乎都有分号,这是因为烟台已成为南药与北药的交会之地,这里的分号都兼有采购药材的任务,卖药零售还在其次。
三十年代北大街上就有一长串药店:中和药房、同仁堂药房、宏仁堂药房、福庆堂药房、挂山药房、同春堂药房、成生堂药房、同济堂药房……这些药房都是:门头清一色的古色古香,木头廊柱上都写着金字,吹捧它的膏丸丹散,里面有半张八仙桌子,旁边坐着一位郎中,后面概不例外地都挂着一幅中堂——是宋徽宗赵佶画的鹰。当时有“无鹰不徽宗“的说法。
而其中,最佼佼者是生生堂。
生生堂的特殊之处在于水。据说,同样的药如果烦生生堂代煎,药效可以倍之,该两月才能治好的病,一个月就痊愈了。药方毫无差异,只是煎出的药汤两样,而且屡试不爽。因而生生堂名声大振,许多财东贵人,不惜格外付酬也要请生生堂代为煎药。
后来,他们家一个被辞退的伙计泄漏了秘密:此无他,只是用了塔山上的泉水而已。
老半半堂
老半半堂原来只是个药铺的名称。1894年,黄县(今龙口市)人曲福厚在北京开设药铺行医,取“半积公德半济世”之意,命名“半半堂”。他同时也是一个酷爱京剧的票友,业余不仅粉墨登场,而且自制行头。
十几年后,到了1913年,行医也无所谓积德济世,倒是烟台已经成为著名的“京剧码头”,触动了他返乡创业的念头,他毅然在烟台的天仙戏院西侧,租赁房屋创办了“老半半堂”戏装店。全家投入到制作戏装、道具的行当。
很快,这座前为门市,后为作坊的家庭小店享誉烟台,到烟台演出的名角也请他制作戏装、盔头之类,业务迅速扩大。1931年迁至临衢街(今胜利剧场北),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自产自销戏装店,产品覆盖了东北与华北。其中,关云长用的青龙偃月刀,更是名牌产品,令唱武生的演员叫绝。
1958年,这所在全国享有盛名的“老半半堂”被莫名其妙地并入戏衣锦旗合作社,近百年打造的品牌毁于一旦。决策者真有“败家子”的气魄呀!
瑞蚨祥
瑞蚨祥是章丘孟氏创办的富甲齐鲁、财雄海右、闻名全国的“祥”字号系列的佼佼者。烟台的瑞蚨祥是其连锁店中的一个,成立较早,在山东紧步济南后尘,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
瑞蚨祥以其热情周到的服务而在烟台民众中树立起高高耸立的口碑,真的是“童叟无欺”。烟台的儿歌都是他们的赞歌:“烟台街,东西长,中间有个瑞蚨祥。左边裁云锦,右边霓衣裳。进门便有笑脸迎,出门更有笑模样,价钱公道不用说,货色更是当榜样……”
它是烟台名副其实的购物中心。
20世纪末期,有人想将它在朝阳街上恢复。那是根本不懂什么叫“文化氛围”的“挥舞拳头之辈”胡说,还是把美好的瑞蚨祥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吧!
三合园
“三合园”是烟台著名的包子铺,其水饺也久享盛誉。以“皮薄馅大”而被人称道。据说,原来是文登“三合馆”的连锁店,主人几经更替,原始情况已不可考。
从三十年代起,烟台人就以吃到“三合园”的包子为荣,津津乐道它的“馅”别有风味,直至九十年代,返乡的侨胞还想去“怀旧”,然而,名称依然,却“皮是馅非”,据说,这原因不出在肉上,而出在汤上。“三合园”的包子、饺子要用“高汤”灌浆,称之为“灌浆包”,所用的“高汤”是“汤锅”中“长流水、不断线”的白条鸡,往往是前一批还在锅中沸滚,下一批又扔了进去,经年累月地煮滚,鸡汤的浓度就可想而知了。另外,选用的白菜也不一样,必须是用豆饼沤出来的肥料。现在用的都是化肥,就少了传统包子馅的风味。
洞天画馆
洞天画馆是烟台第一个以现代画为主,以商业为服务对象的画馆。
1920年冬天,高密大旱,两个王姓兄弟王慧元、王慧丰逃荒来到烟台,无川资过海,陷入绝境,这时遇一老道士将其收留在庙内,劝其卖画糊口,他俩在现胜利剧场北边租了一间没有窗户的楼梯底下,开了间小画馆。因为房间又小又暗,戏称“洞天画馆”。
适逢烟台商家虽无赏画的雅兴,却有用画装潢门面的需求,于是,他们的画价格便宜,迎合了需要,买卖竟扩大了。数年之后迁致远街,竟成“前店后宅”的传统局面。主人的油画、广告画声名鹊起,到20年代末,洞天画馆在丹桂街已经有了驻地并远近闻名了。
主人王慧元后来投入抗日战争,做了不少宣传画;还在街头举行过多次抗日画展。
8.老建筑
建筑是石头凝固的历史。“人文烟台”,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实在太多了。从“小洋楼”到“四合院”,真的是比比皆是。特别是作为近代的窗口,烟台的洋建筑非常之多,据统计,在解放前有230余幢,到上个世纪末仍有170座。
可惜,象一个大孩子对待秦砖,汉瓦一样,只把他们看做是破砖乱瓦,无法抗拒“中国式的城市危机”……路是越修越宽,楼是越盖越高,唯独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因而,这些古建筑就越来越弥足珍贵。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在那里回响着历史的脚步声。
烟台的魅力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古建筑功不可没。
牟氏庄园一角
座落在栖霞市区北面的古镇都村。
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头号大地主牟墨林家族几代人聚族而居的地方,它浓缩了这个家族兴起、暴发到衰落的历史轨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经营土地、钱庄的特点,是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面貌的“实物百科全书”,被誉为“百年庄园的活化石”。
中国历史,封建社会占了很长的一页,要想了解地主,就得到牟氏庄园。
庄园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是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后经百年扩充,始有现在规模。包括三组、六院。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客厅、寝楼、北裙房及东西厢房,构成多进四合院。疏密相问,布局井然。建筑工艺细腻精湛,雕刻砌凿各具风景。明柱花窗,文采斐然。尤其是石砌墙体,堪称“中国一绝”,是难得的传统建筑的典型栏桁
“西忠来”大门侧有一对“抱鼓石”,极富特色,由四名石工历经三年才精雕细刻而成。鼓体图案是“麒麟呈祥”等民间故事,寄托着庄园主人对财宝的期盼。
庄园的石雕、砖雕、木雕都似奇葩盛放,精美异常。木雕精彩纷呈,触目皆是;砖雕抬头可见,精致莫名;石雕斗艳争奇,蔚为壮观。庄园确实是建筑艺术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