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大观
26952300000012

第12章 历史精英(6)

万国俱乐部

座落在烟台山下,又称“芝罘俱乐部”。

造型十分别致,极具欧洲风格。是烟台近代建筑中接受“西风薰染”的典型建筑。1865年英国人率先在这里建设,当时亦称“外国公会”。1906年,由美、英、德、法、挪、日六国进行扩建,为当时烟台最高级建筑,是侨居烟台的外国人休闲、娱乐的地方,这里备有划船、游泳、羽毛球等设施。近百年后崛起的保龄球,当时就在这里出现了,不过称之为“滚木球”而已。

芝罘俱乐部,始建于1865年系英国侨民在烟台开办的娱乐场所,1867年外国总商会设此

这里还是历史的见证。《中日马关条约》是在这里换文;1945年中美关于盟军要强占烟台的谈判也在这里举行。

穆拉蒂教堂

又称“登州圣会堂”。

位于蓬莱城画河南段西侧,是华北地区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建成于1872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在这里传教的穆拉蒂女士是美国基督教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女性教士,终身未嫁,在西方宗教界影响很大,每年圣诞节都有许多外国游客专程来这里拜谒立于1915年的“大美国慕拉第女士遗爱碑”。

福建会馆

地处芝罘区繁华街道南大街的中段,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福建行商洽谈贸易、祭祀妈祖的场所。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轮廓线优美而富于变化。建筑细部与构件大量运用石雕、木雕及“彩瓷剪粘”加以装饰,采用素材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曲人物、吉祥图案等,技法来自民问的圆雕、浮雕、线刻,繁丽精美,令人叫绝。

王懿荣纪念馆

座落在福山区盐场村。

王懿荣是福山古现村人。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初建纪念馆座落于福山城里愿卐字会址,在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时,才迁现址。

现址原为“大成栈”,是一座大型的四进四合院,保留着染指工商业的财主庄园风格,是研究胶东民居的“活化石”。

王懿荣被称为“甲骨之父”,又被誉为“民族之魂”。纪念馆用大量实物、照片以及众多著名学者、书法家的文字,全面歌颂了王懿荣光辉的一生。

宋琬故居

位于莱阳市中心大街中部东侧,是清初诗坛领袖宋琬的故居。

宋琬著有《安雅堂全集》,留下诗篇1300多首,影响着一代诗风。文学史上素有“南施北宋”之说。“南施”,指的是大诗人施润章;“北宋”,指的就是宋琬。他的诗作因为仕途坎坷、被诬入狱的经历而更为深沉,被誉为“一代诗宗”。

现在故居是重新修缮的。

丁氏故居

座落在龙口市黄城西大街,是明末清初的山东首富“丁百万”家族遗存的住宅。

“丁百万”家族系当铺世家,最盛时,当铺遍及全国十一省市,资产折合白银5400多万两,相当于清政府两年的财政收入,所以人称“丁百万”。他发迹后,请能工巧匠在黄城营建豪宅。鼎盛时期,竟覆盖了大半个黄县城,多达2700余间。

现在仅存“西悦来”的局部宅第,仅是鼎盛时的十分之一,但是仍可见当年的风采,带有浓厚的京城府第和胶东民居的神韵,是“黄县房”的典型代表,堪称清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今海内外宾客叹为人文大观。

崆峒岛灯塔

位于崆峒岛顶端,是1867年建成的,迄今已近150年,仍旧指示着烟台港地理座标,起着引航各类船只进出烟台港的作用。

初期安装烛力为1000支的反射定光灯,20秒钟闪烁一次;1921年又改装张氏最新式白炽灯头,闪光烛力增至22万支。现在安装的是从英国进出的PRB—46型自动旋转灯器,灯质旋白10秒,视矩17—19海里。

9.著名学者

烟台地处“齐鲁之邦”,经学源远流长,出了不少的经学大师,终生治学儒家经典,兼及杂学而学术有成。如果,以栖霞为基础写一本《烟台学术史》将十分有趣。栖霞的知名学者从丘处机开始,中间郝懿行夫妇、牟庭、直至后现代的新儒学大师牟宗三,把这条又粗又长的学术线索整理出来,就可以窥豹一斑,明白人类的哲学思维走着怎样的一个历程。

当然,栖霞不会是孤立的,各县均有著名的学者。

这件事似乎是呼之欲出了,因为烟台有了高等学府,而且盖起了成片的富丽堂皇的高楼。只可惜,大楼不是大学,现在需要的是大师,像前辈学者那样认认真真地做学问。

易学大师费直

东莱郡(郡治今莱州市)人,函汉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创立者。胶东历史上第一位学者。

费直依古文古字本治《易经》,称《古文易》。他“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象系辞十篇文言”,也就是说,他以《易传》来“解说上下经”,开训诂学史上“以传附经”之先河。

他的作为被历代著名学者所推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鼻祖刘句校注《易经》时,发现“唯费氏经与古文同”,据此订正补充了《无咎》、《悔亡》等部分。

东汉经学家们也多学习与传授费氏学,马融还为《古文易》作专著加以诠释。汉代经学家集大成者的郑玄,更是以其师为圭臬。现在流传的《周易》与《费氏易》有很深的渊源。

清代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费氏易》一卷,《费氏易林》一卷,《周易分野》一卷。

“栖霞郝夫妇”一一郝懿行、王照圆

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上,乾隆、嘉庆年间是一个重要的高峰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乾嘉学派”,经学大师辈出,而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

王父子指王引之、王念孙;郝夫妇指郝懿行、王照圆。

郝懿行是栖霞人,自幼聪敏好学,被山东学政赵鹿泉称赞为“栖霞四杰”之一,早年即考中进士,但却无心仕途,而是一生为买书常不惜“典却寒衣”。坚持著书立说“漏下四鼓者四十寒暑”。开了四十年的夜车,著书50余种400余卷。临去世时,除满屋书籍及手稿外,家徒四壁,连殡葬入殓的钱都没有。

他的著作除《尔雅义疏》外,还有《春秋说略》为人所称道。这部历时20年潜心著作,获得了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的极高评价。他说:“我见到的历代讨论《春秋》的著作,不只几百家,但是只有这一本才理清了来龙去脉。”

他的夫人王照圆是福山人,出身名门望族,却与丈夫安于贫困。伉俪情深,在寒室陋居中诗词唱和,自得其乐。

王照圆也是清代著名女诗人,训诂学家。

她著有《列女传补注》、《诗问》、《列仙传校注》、《梦书》、《晒书堂闺中文存》等多种著作。

丈夫去世后,她回归故里深居简出,一心一意整理丈夫的遗著,成为学术史上的“爱情佳话”。

齐鲁怪杰栾调甫

蓬莱在修复戚继光故居时保留了栾调甫故宅的门楼,真是别具慧眼。

栾调甫是蓬莱城里人,一生无视功名,淡泊名利,人称他是“奇特之士”、“齐鲁一大怪杰”。

他无学历而成名教授,自幼家贫如先,只能“上免费学、读便宜书”。时而进私塾伴读,时而去义校学洋文,断断续续,加在一起,不足五年,而16岁之后则彻底失学。但是他毕生不肯浪费一丝一毫的业余时间,夜以继日地废寝忘食地读书,甚至就餐时都手不释卷,目不离书。偶有所得,立即伏案就笔。1972年辞世时留下了200余册手稿,捐献的近五千册书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批语。

他很早就潜心研究墨子书中最艰涩、最深奥的《墨经》,21岁时就攻破了这尘封多年的绝学铁门。12年后的1922年,梁启超耗费了20年的精力写成了《墨经校释》一书,立即引起了学界一片喝彩声。梁启超是学术权威,论坛的哥们群起炒作,闹得纷纷攘攘。但是栾调甫却认为是“任意册改,荡弃旧法,借其盛名,唱和成风”,势必贻误后人,他奋笔写下了《读梁任公墨经校释》的文章予以批驳。这篇文章是托《哲学》杂志社转寄的,既无发函地,又无附函,害得梁启超大海捞针,花了两年多时间才在济南山水沟边的一问茅草屋里找到了这位不求人知的怪杰。梁启超不愧为大学问家,对之推崇备至,称“栾调甫的造诣,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

勤奋读书,令他十分渊博,对于古代事物,几乎进入了无所不晓的境界。远则四海广闻,近则乡土习俗,他都能对答如流,不是旅行家,无缘亲临名胜古迹,却能了如指掌;不是农业家、科学家,却写出了《中国园艺的起源》解人之难。1956年,山东省文化厅长王统照函请他考证“二月二吃黄豆”是迷信还是源于习俗,他三天之内考证成篇,详细函复,惊得王统照称之为“快速活辞海”。

不随世俗牟庭

牟庭是清代著名经学家。栖霞古镇都人。

他天资聪敏,又自幼勤奋好学。山东学政赵鹿泉称他为“山左第一秀才”,但却屡试不第。原因就是他“生性好古,不随世俗,研究经文史籍,好发己见,多与时势不合,故其应试诗文多不被赏识。”有的主考官甚至拿着他的试卷当众讽刺挖苦。他的好友为其鸣不平:“下第群称屈,如兄屈最深。”牟庭一笑置之,答诗曰:“合古由来不合时,此人偏学古人奇”。

他此后与官场告别,潜心著述四十余年,写下了五十余部手稿。其中的《同文尚书》开创了牟氏一家的“尚书学”,独领风骚;《诗切》对《诗经》的研究也匠心独运,很有创见。

“高风亮节”丁佛言

丁佛言是黄县(今龙口)宋家疃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大师,古文字学权威。

本是世家子弟,目睹了清末腐败,立志革新,带头剪了辫子,还动员妻子放足,被视为大逆不道,其父严加训斥,负气出走,就读于济南师范。1905年官费留日,入东京法政大学堂,为我国最早的日本留学生。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任山东政法学堂教官。与徐镜心等共同策动了劝逼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他在山东咨议员集会上的演说折服各种不同意见,博得雷鸣般的掌声。

辛亥革命后政局风云变幻,他在袁世凯帝制失败后曾担任过总统府秘书长。看到北洋余孽们争权夺利,搅得天昏地暗,不肯同流合污,愤而辞职,埋头学问,杜门谢客,写就了煌煌巨著《<;说文古籀补>;补》,成就了古文字学权威地位。

1918年旧国会恢复,这本来是军阀操纵政坛的把戏,丁佛言到会却认真地关心国计民生。期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人巧立名目,要求增设机制酒税。这是个祸国殃民的措施,因为当时国内的机制酒厂只有数家,且势力单薄;再课以重税,不仅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而且无力与“洋酒”竞争。丁佛言慷慨陈词,数次力争,屡陈利害,终于使国内几家机制酒厂解脱了重轭。

北京“五星”啤酒厂的前身“双合盛”的总经理郝跻卿感激丁佛言的仗义执言,委托他的属下,黄县籍的经理王禹川多次以五万元相赠。丁佛言坚辞不受,凛然正色道:“我是为民族工业着想,并非出自私谊!”王禹川再次相赠,丁佛言勃然变色:“汝将置我于何地?吾之建言莫非有铜臭耶?”王禹川只能讪讪而去。

十年之后,著作等身的丁佛言潦倒进京,举家没有住处,王禹川就请其暂住西城新购的一住宅。1930年丁佛言逝世,王禹川才向丁夫人告知原委,原来这住宅就是那五万元酬金购的,并把余款交还。好一个丁夫人,执意拒收,说道:“俭可以养廉,这是先夫一生恪守的信条,也是遗赠未亡人的家训。绝不敢违先夫初衷,玷污他的名节!”

郝跻卿闻言后感慨地说:“谁说居尊处显者未必贤?丁佛言之清廉非浪得虚名之辈可比,实可风世!还有丁夫人的气节,他们那超常拔俗的品格,足以振颓风而励后人!”丁佛言乘鹤西去,海内一片悲声。挽联如云,悼文似雪。《大公报》的主笔张季鸾曾撰文《悼丁佛言先生》,推崇丁佛言的人品、气节、学问、称之为“一代风范”。

经济学家韩及字

栖霞人。现代经济学家。

1934年他仅24岁,留学日本,写出《日本五种专卖的考察报告》。

1940年编成《货币银行名词集》一书。

1942年后,在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担任经济系教授,写出《二征苛虐,亟应废改》、《论金元券与银元券》等大量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虚伪性和腐朽性。

1954年写成《资本论中的辩证法》,论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说。

1978年之后,撰写《外国经济学派系及其学说中心》、《从丝绸之路谈阿富汗、伊朗问题》、《中国国债研究》及《中国财政小史》等著述,显示了很高的造诣。

老翻译家初大告

莱阳人,著名翻译家。

1918年考入北平高等师范英语系,1924年秋创办北京志成中学,1929年后先后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任教。1934年被派遣到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了《中华隽词》、《新定章句老子道德经》、《中国故事选译》等,把中华文明介绍到了英伦三岛,名震伦敦文坛,成为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汉译英的翻译家之一。

1938年回国后,任河南大学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后任重庆复旦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中央大学英文系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

他精通世界语、日语、俄语、法语,是较早地将中国经典与诗词译成英语的翻译家,也是中国推广世界语的先行者之一。

他的著作还有《英语语音学讲义》、《英语教学法》、《中英文法的比较》、《英语发音法》等。晚年仍勤奋著述,以八句高龄仍写出了《中华隽词新译101首》、《我翻译诗词的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