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学代表牟宗三
栖霞蛇窝泊人。著名学者,当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
1933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有《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一书问世。此后六十年间论著计有25种之多。
他的论著与学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人将他与孔子并称,道:“山东出圣人,上有孔子,下有牟宗三。”编辑出版他著作的序言中称:“牟宗三者,非中国人也,而世界人也;非二十世纪之人,而百世之人也。”台湾《联合报》则说:“在西学全面笼罩下做个中国人是很挺不起腰杆的,但牟先生让大家感到,做个中国人不必感到惭愧,而中国文化与哲学仍是第一流的。”牟宗三学说的实践正方兴未艾,为一个新时代提供了思想武器。
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历史贡献是把康德的三大批判全部译成了汉文。“以一人之力翻译三大批判者,牟先生是世界第一人。”这个译本,牟宗三加上了自己精确融会的注释,确实是“其功不下于玄奘、罗什之译。”
10.传奇人物
烟台历史上不乏传奇人物,各行各业均有,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说与轶闻,而其中,尤以军界为甚。这是因为烟台起源于一座军营……奇山守御千户所被称为“烟台的根”,历来有着“尚武”的传统。福山一地有王懿荣那样的著名文人,同时也有武状元、武进士;蓬莱既有仙风道骨,也有爱国将领;即使“文脉”最盎的莱州,际会风云也出过草莽上将军张宗昌。漫长的历史上,人以奇事传天下,留下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幽默大师淳于髡
战国时期齐地莱子国(今龙口市地)人。
官居上大夫。《史记》称他“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并将其列为《滑稽列传》之首。
也就是说,这个身材矮小(古时尺短)的黄县人能言善辩而被司马迁认作了古来幽默第一人。
他的名字跟一个典故连在一起。齐威王当政之初,“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不理朝政,群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上殿劝道:“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也不鸣,王知此鸟何也?”这显然是针对齐威王的。齐威王好说隐语,也即用隐语回答淳于髡:“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振作起来,重振朝纲,令齐国逐渐成为强国。
“一鸣惊人”就作为一个典故流传下来。
清廉太守杨震
东汉时期名儒。东莱郡(治所在今莱州市)太守。
在任莱州刺史时,发现王密很有才能,推荐王密担任了昌邑县令。后来杨震调任东莱郡太守,路过昌邑,王密迎至远郊,接待十分殷勤,当晚怀揣黄金到馆舍相赠,以答知遇之恩。杨震严词拒绝:“我知道你的为人,才提拔了你;你为什么不知道我的为人呢?”王密辩解道:“暮色之中又有谁知道呢?”杨震正色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金赠于我,我知道;怀金者你,你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惭而去,从此以“四知”激励自己。
杨震在东莱任上,刮起“廉政风暴”,衙门风气为之一变,深得百姓爱戴。后调任涿郡太守,百姓十里长送。
他的子孙都十分清楚苦,有人劝他为子孙置点产业,他说:“如果能使我的后人被大家称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正是我留给他们的最佳遗产吗?”
“出名状元”毛纪
莱州一地历史上状元甚多,但均没有毛纪出名,这是因为《姊妹易嫁》令他家喻户晓。
其实历史上的毛纪与《姊妹易嫁》毫无关系,他出身仕宦人家,父亲曾任杭州府教授。娶妻官氏,并未代姊嫁人。
毛纪为明代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因拥戴明世宗而成为首辅,确实名重一时。
他晚年告老还乡,遍游莱州山水,察访风土民情,多有著述。有《鳌峰类稿》文18卷,诗8卷。还纂修成《莱州府志》8卷,在嘉请十四年(公元1535年)刻印发行。这大约是胶东最早的地方史志版本了。他还倡导改进滑石雕刻工艺,使传统的莱州玉雕有了较大发展。刻印章的上品被称为“毛公石”,其源就于此。
兵部尚书宋庆
蓬莱人,清末将领。三十岁从军,因镇压捻军起义被李鸿章赏识,不断擢升至湖南提督;又随左宗棠出征,赏双眼花翎。整军十余年,在七十岁时被加太子少保。四年后加尚书衔。这年甲午战争爆发,他率部出征,声言:“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唯一死以报国!”辽东、辽南诸役,皆身先士卒。太平山之战,其坐骑被炮弹击毙,他重换战马,继续指挥将士“迎炮以上,呼声动地,无不以一当十”。充分显示了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将丰采。
1898年,清廷允许俄军借旅顺屯驻海军,命宋庆移驻山海关。此时俄军指挥杜巴索夫拜访宋庆,愿以18万两白银买原有的营垒。宋庆正色拒之:“吾以故垒获资,是卖国也!吾不为。”尽拆营垒而去。
1902年病逝,终年82岁。
热心公益褚文郁
胶东著名慈善事业家,1890年生于海阳。
北京朝阳大学毕业,烟台律师公会曾在《芝罘日报》上撰文称“褚文郁系我埠著名律师,精通法典,深受法界敬重。”1929年曾主持公道,与烟台商会会长澹台玉田对簿公堂,最后达成调解,褚出任烟台恤养院副院长,并兼《胶东岛报》社长。
自此,凡25年他惨淡经营烟台恤养院。烟台恤养院是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所收容的人员,从刚出生的婴儿直至八、九十岁的老人,最多时驻院人数多达千人。褚文郁把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养老院;工厂、企业、农牧场融为一体,对孤儿的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养育教诲并授以生活技能,以至成家立业无所不管,事迹十分感人。他二十余年如一日,与孤儿相处情同父子,宛如家人。并令其子女与孤儿同膳宿,共学习。孤儿染病,他彻夜守护。烟台有许多冠名“徐仰×”的人,都是当年恤养院的孤儿。“徐仰”即“恤养”的谐音。
护民被黜于宗潼
旧时的“烟台街”药房特别多,都卖中药,自然是混包。唯独1914年开业的“齐鲁大药房”是分味单包,内放药品卡片,绝无“吃错药”之虞。由于药房独具特点,顾客盈门。
其实,“齐鲁大约房”所以声名大振,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的创始人于宗潼。
于宗潼1860年出生在福山高疃湘河村,仕宦子弟又自幼聪慧,28岁中举,次年中进士,进入仕途。他的政绩固然也被人称道,但脍炙人口的却是他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的出色表现。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时,于宗潼任四川劝业道台(一省负责工商业的最高长官),旗帜鲜明地站在民众一边,联名致电清廷内阁:“川民争路争约,志坚理足”;“民意不可欺,路权不能卖!”
9月7日,斗争激化,总督赵尔丰逮捕了“保路同志会”正副会长蒲殿俊、罗伦。数万民众得知消息后,义愤填膺拥向川督衙门请愿,赵尔丰命士兵向人群开枪,当场打死23人。这时群情激昂,涌来的人越来越多,赵尔丰竞架起了大炮。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个“破天荒”的历史镜头“定格”了。朝廷命官于宗潼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炮口,大声哭着说:“愿和众人一起粉身碎骨!”
一场流血事件被扼止了,但于宗潼却在当日就被“削官为民”。
这件事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一个月后,武昌起义成功;不到两月,四川宣布独立。众人推举于宗潼当四川总督,于宗潼却坚辞不就,收拾行李回到福山。
回到故乡的于宗潼创办了福山初中,自任校长;热心社会公益,担任过《福山县志稿》的总纂;还出任过烟台商会会长。“齐鲁大药房”只是他众多的建树之一。
称霸胶东刘珍年
他是河北南宫人,却被称为“胶东王”。原因是他在1928年到1930年统治了胶东,在烟台做了些好事给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
1928年夏天,他趁第二次北伐之机,脱离军阀张宗昌,接受国民革命军暂编二十一师的番号,进驻烟台,以后采取了“容共”政策,接纳进步青年,使他的部队有生气。他在积极扩军的同时,还修了全市的马路(烟台人称之为“洋灰道”),办了志孚中学,为烟台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平而宽松的环境。
但在蒋介石“清共”的严令下,他走上了“反共”之途。于是众叛亲离,每况愈下,最后所部被调往温州,他本人也于1935年被蒋介石以“纵兵殃民”罪处决于南昌。
草莽将军张宗昌
在胶东历史人物中,莱州的张宗昌恐怕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人都把他与“狗肉将军”联系在一起,想到他“三不知”的“德行”(即“不知道有多少钱、不知道有多少枪、不知道有多少姨太太”)。他几乎是愚昧与野蛮的化身。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宗昌入主山东,横征暴敛,时人撰写对联讽刺他“自古未闻尿有税,如今只剩屁无捐”,他督办山东军务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遭践”他似乎是天经地义。
一个出身底层的穷苦孩子(当时有“王八戏子鳖鼓手”的说法,而张宗昌恰是吹手的儿子),最后能当上直鲁联军总司令,恐非一位鲁莽之人所能任。他少小年纪独闯关东,后来发迹,投奔他的人“只要会说掖县话,就把马刀挎”(当连长)。辛亥革命的发祥地在南方,他却从海参崴远奔上海投靠陈其美,只怕也不能用简单的“投机革命”来解释,青年时代的张宗昌是很“上进”和有“心计”的吧。
张宗昌是所有军阀中唯一“祭孔”的一个,纠集了一批有影响的文人在北京成立“孔学会”,来山东曲阜大肆招摇,如此看来,他似乎是个封建文化的“复辟狂”、“吹鼓手”,可是他督鲁期间却又在山东推行“放足”运动,当时烟台就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山东督军张宗昌,他爹是个喇叭匠,他妈的脚尺半长,下令百姓都放脚,谁不放脚罚大洋……”他推行“放脚”阻力是相当大的。别忘了,莱州有《小脚寨的故事》,在西由等地有“赛脚会”,比赛谁缠足成果显著。他的“放脚”是以牺牲母亲名声为代价的。
笔者在他的故乡还听到过这样的轶闻,他为了学写自己的名字,竟对着教师连叩了三个响头。一个拥有重兵的“丘八”如此礼贤下士,也称登峰造极。
11.特色人物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留名”,或者是彪炳青史的丰功伟绩;或者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而此类人物在烟台却是不多的,烟台的历史人物没那么显赫。
相对之下他们都是“小人物”,或者说仅是“第二流”的人物(也可能是没有“第一流”的吹鼓手把他们吹成“第一流”的人物)。然而,却有着独具的特色,是“地域文化”的“性格基因”。这些人物命运各异,在历史上却不尽是“过眼烟云”,不该被忘却在历史的长河中……
“牟二黑子”牟墨林
在胶东,“牟二黑子”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黄世仁。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牟墨林的绰号,是牟氏家族庞大的不动产的主要创业者。
他利用各种手段大量兼并土地,特别是利用天灾,竟一斗高梁换一亩地。他的土地多达三万余亩,拥有18个佃户村。
牟墨林不讲穿戴,常背着粪篓,荷锨上山,一边拾粪,一边察看庄稼。他偶而与长工一起割麦子,速度与质量决不比长工差。立下了很严的家法,而且在土地经营上很有一套。都道是“没有三辈子的地主”,但牟氏家族却持续了十几代,不仅没有败落,反而将土地增加到了六万亩,同时还有十二万亩山岚,五千多间房屋。
“勇任外事”吕海寰
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始人是莱州吕海寰。
吕海寰历任清廷工、兵部尚书,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在审读涉外条约草案、处理教案等涉外事件中,以“善办外交”而令中外钦服。1897年还补任驻德公使。1907年回国,任津浦铁路大臣。
日俄战争爆发时,他联络美英法德等中立国发起成立“万国红十字会”(国际红十字会的前身),旨在救助因战乱羁祸的民众出境。其间曾救护了四十六万难民。此后的数十年间,吕海寰领导红十字会多次进行救灾,成绩斐然。
1919年中国成为国际红十字会的成员国,在吕海寰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国际救济活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
1920年,吕海寰已经77岁了,辞去了他一直担任的红十字会会长职务,但仍被公推为“名誉会长”。
辛亥志士孙丹林
蓬莱城里人,1886年生,1971年死,曾任北洋政府的内务总长。
1904年入山东大学,学习期间遭际徐镜心,即投身民主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以蓬莱城里华提士药房为活动中心,先后发展同盟会会员20余人。辛亥革命中以此为骨干力量,策动登州起义,他亲赴大连,带领革命军乘船夜渡渤海海峡,让登州同志为内应。1912年1月15日凌晨在蓬莱水城登陆,一举攻克蓬莱城,成立了登州军政府。他被任命为军政府秘书长。
“五四运动”期间充任吴佩孚幕僚,力促吴通电支持学生运动。
任北洋政府内政总长期间曾机智救共产党人李大钊等脱险。
农民领袖曲诗文
莱阳柏林庄人,是清末抗捐税的农民领袖。
自幼聪明过人,可惜家贫目不识丁,但能言善辩,为人正直,为乡里所敬重。
1910年莱阳遭灾,乡间断炊者“十居其九”,官府仍巧立名目,增设捐税。饥民一致要求用“社仓”(各乡农民存丰年之谷,备灾年之需的积谷)抵纳各种捐税。“社仓”早被各级官吏中饱以尽,名存实亡,所以知县朱槐之当然不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