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创作了大型歌剧《纪念碑》和《草原烽火》;而大型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更在全国首届话剧观摩演出中荣获一等奖。
他编播的《秦腔音乐》、《东蒙民歌》和《越南民歌选》,更集中地反映了他对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
螳螂拳家单香陵
黄县(今龙口市)城关镇人。
18岁拜“山东第一棍”吕孟超为师,从师三年,1927年又拜丁子成为师,学六合螳螂拳,集拳棍绝技于一身。后以武会友,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拳术兼收并蓄,遂艺冠一方。
在大连时,目睹20余名日军欺凌店员,怒不可遏,出手将日军打得落花流水。日驻大连海军指挥官邀请当武术教师,并以妹相许,单香陵与之搪塞,不就伪职。
1933年在北京举行北方国术擂台大赛,各路武术精英云集,他被人硬拽着上台参赛,却一路皆胜,最后对垒的是武林长者刘正琴,念其年老,他才甘居亚军。
晚年生活清贫,仍“闻鸡起舞”。
杨子荣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生活原型。
原名杨宗贵,牟平宁海镇岬河村人。1917年生。10岁时随家人流落东北,12岁时在安东一家私营工厂当童工;四年后在鸭绿江上当船工,后被日军捉了劳工,在深山里挖矿,1943年跑回老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赴牡丹江地区剿匪。多次靠大智大勇建奇功,被评为团战斗模范。
1947年2月,他只身打入虎穴,里应外合活捉国民党保安旅长,牡丹江一带匪首“座山雕”。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三次大功,授予“特级侦察英雄”称号。
同年2月12日牺牲,他领导的侦察排被命名为“杨子荣排”。
16.著名巨商
没有大商人,烟台就只能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正象后来,没有巨商却要吹什么“国际化大都会”一样,只留让人嘲笑“连吹牛都外行”的笑柄儿。“培育企业家”是烟台的历史任务,这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烟台开埠之后,“移民湖”涌动,确实造就了第一代的工商业者,其中自然诞生了众多的有着强烈企业意识的实业家。其中,尤以掖县人居多。(今日“海尔”的张瑞敏是否有“地理基因”,不得而知)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业绩,远远超过了芝罘、福山等中心区域的所谓“儒商”。烟台之商多为“儒”,而“儒”的形态却又千姿百态。研究“地域文化”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不考察烟台的早期巨商。
“开掘金矿”李宗岱
李宗岱是清末实业家。本是广东巨富,却跟胶东的黄金开采有着密切关系。他在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任山东布政司,后改任督粮道。去官后,1885年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挤走了已在招远玲珑开办采金工场的同乡郭德礼,独霸了招远的黄金资源;同时也在平度开办金矿。
他筹集资金白银45万两,来招远探矿。
五年之后,平度金矿因矿脉渐深,硫化铁矿增多,成本加重,负债累累而宣布倒闭。他只得把所有设备移至玲珑山红石崖金矿,但也难以为继。这时经李鸿章批准,由“商办”改为“官商合办”,得官银25万两,成立招远矿务公司,他亲任督办,聘请美国技师,重振招远采金业。
然而,他的事业远非一帆风顺,先是发生大塌方,导致30余名矿工死在矿洞;接着资本耗尽,不得已改为土法生产。这个改动是万分无奈的,本来发现了玲珑山宽大矿线,李宗岱旋即增加人员,购买美国机器,但因总办李赞芬却购回了大量废品,导致欠债十万。山东巡抚李秉衡以该矿无成效只负债为由,奏请停办。第二年(1896年)李宗岱郁郁而死。然而,他对招远黄金开采的开拓性贡献却是永垂史册的。
“火柴大王”丛良弼
蓬莱人,清末著名实业家,被誉为“火柴大王”。
青年时代先后在烟台、上海当店员,后被派往日本大坂当资方代理人,发起组织大坂中华商务总会,并被推举为总理。
1912年携资归国,创办实业,为打破洋人垄断火柴市场的局面,在济南创建“振业火柴有限公司”,生产的“蜘蛛”、“三光”、“山狮”牌火柴,因其质量上乘而供不应求,很快又在济宁、青岛设立分厂,规模、产量、销售均列全国之冠。他又与“丹华”等厂合作,终于结束了日本、瑞典火柴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
丛良弼很有民族气节。所创公司命名“振业”就表达了他“振兴中华,实业救国”的夙愿。创业之初就规定了不准外国人入股,设备也尽量采用国产的,国内实在没有才采用进口的。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了青岛,曾多次邀请他出任伪青岛市市长和商会会长,均被他严词拒绝。
“钟表大王”李东山
烟台是中国钟表工业的发祥地,创办“宝时”造钟厂的是李东山。
李东山本名李树桐,为了做买卖与人交往方便,干脆叫李东山,让人容易记住。出身贫寒,不曾入学读书,早年以肩挑小贩为业,从威海独身闯烟台时,口袋里仅有二百枚铜子儿。后来巧遇在“恒兴德”当“上海客”的堂兄,也当了专跑上海的小伙计,因受不了行规约束,仍去从事小贩生涯,后来就在北大街与太平街南首交会处,开了个水炉小铺,兼去海关叫行(争购被没收的私货禁物)。再后来就在水炉小铺的地址上扩办了“德顺兴五金行”,资本迅猛由300元增至30000元。这个五金行成为李东山创办其他事业的本源,也是他开办“德顺兴造钟厂”的母本公司。继之他办了一系列企业,终于在1915年创办“宝时造钟厂”,成为我国造钟工业的翘楚。
。
李东山确实是暴富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小水炉确实是本薄利微的,何能一夜即成巨富?李东山讳莫如深,市面上就多了种种不见经传却脍炙人口的传闻。在老烟台的市民中饭余茶后传得很广。
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个驾船的从南洋载着一个巨商的遗孀返乡,途中见那少妇带着许多箱笼就顿生歹意,夺过那少妇怀中的孩子抛入海中,少妇知道遇上了歹人就投海而死,箱笼全归舟子。上岸之后,舟子打开箱笼一看,竞全是废旧的炉条,大为懊丧。这时恰巧遇上李东山要为水炉换炉条,就以废铜破铁的价格买了几根。回来之后,李东山一掂,分量不对,砸开一看,竟是黄金。于是他化妆成“收破烂”的,找到那舟子,买回全部“炉条”,发了横财。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东山跑上海时,跟几个行商在旅店打牌。这时有一个人归来,物中拿着两粒“紫目珠”,卖弄地说:“前面大街上有个老妪卖铜狮子,我一看那狮眼是紫目珠,便把眼抠下来了。”他说着,李东山把牌一扔跑了出去,不一会儿把狮子买了回来。对那人说:“你跟那老妪一样不识货!铜狮子能配紫目珠吗?这是金的!这样吧,我这金狮子无眼不成宝,你那紫目珠无狮不值钱,咱俩合起来吧,卖了钱平分。”这后一种说法可能是因为李东山外号叫“李小鬼”的缘故,更被人绘声绘色地传播。
不要以为这些街谈巷议只是从“马不得夜草不肥”的观念出发,生发出来的无稽之谈;其实它折射出来的是市民对发财致富的一种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烟台“市民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上个世纪初烟台的商业大潮中,人们对“财富”有着“神秘的崇拜”。不经之谈却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智勇双全宋雨亭
宋雨亭是莱州珍珠人。长期担任青岛市商会会长,公认的“商界领袖”。
他在1903年仅19岁,就接任了四叔的“瑞记”商行(后改为“通聚福”)任经理,经营草帽辫而在商界崭露头角。1916年就当了商会董事。
1921年他担任了中日合办的胶澳电气公司的副总经理,上任之初就发生了“悬旗之争”。宋雨亭认为:公司是在中国注册的,又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只能挂中国国旗。日方多次威胁利诱,碰上了软硬不吃的宋雨亭,只能徒唤奈何!开始了他跟日商抗衡的历史。
1927年他担任了青岛市商会会长。当时青岛的经济命脉被日本“取引所”操纵,物品、证券的交易都要通过“取引所”。宋雨亭就筹办“交易所”来与之分庭抗礼。日本人千方百计予以阻拦。宋雨亭面对歹徒寄来的子弹毅然召开大会,成立了“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众多商家的支持下,“交易所”的生意兴隆,逐渐把“取引所”控制的份额都吸引进来,最后取而代之,国人再不受制于日本人了。
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日商也乘机将我国出口的花生米压价一半。青岛近百家小商号濒临破产。这时的宋雨亭发扬了“掖县人恋帮”的文化特色,联络了20家富商,筹资10万元,成立了普利股份有限公司;又用联合起来的这些厂家资产作抵押贷款150万元,高价收买滞销的花生米,以解农民及土产商号的燃眉之急。
抗日战争开始,宋雨亭携家回故乡隐居。占领了青岛的日冠迫切需要他来做维持会长,就将他在青岛的全部财产查封,派专人专程到了掖县,告诉说:“你只要回青岛,全部发还。”宋雨亭的回答却是将其带回的小轿车,捐献给了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抗日游击三支队”。
实业救国张廷阁
抗美援朝期间,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捐献了一架飞机,被命令为“香玉号”,媒体很起劲地宣传了一阵子;而莱州人张廷阁也捐献了一架飞机,却埋没在忘却的大海之中,应当予以钩沉。
张廷阁是莱州平里店石柱栏村人,生于1875年,死于1954年。幼年家贫,仅读了几年私塾。上个世纪开始,莱州有一个很大的“移民潮”,人们以“上关东”(注意不是“下关东”)为荣,当地称之为“出门”,所以,青年时期的张廷阁就去海参崴投奔自己的老乡——平里店柳行村的郝升堂。在郝升堂的“双合盛”学生意。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熟悉了业务,不久就升为“双合盛”的执事(副经理)。海参崴的俄国人很多,张廷阁广泛接触俄国的军需官员,不仅兜揽生意,学会说一口地道的俄国话,还认真学习俄语,阅读原版俄语著作。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军急需大批面包。面包在俄语中音读“黑列巴”当地人习惯叫“烈巴”。这次俄军需官订货说“黑烈巴”,众多的商人就想当然地理解为“黑”色的“烈巴”,于是交货的时候,均交出来一些黑面包;“双合盛”独占鳌头,交上了焦黄的面包,一下子博取了俄国军需官的好感。从此,与俄国军方合作,大发其财,在海参崴雪特兰斯克街租地建房,扩大经营范围,买卖越做越大,直到莫斯科、大阪、横滨、香港,乃至新加坡都有了分号或专卖店,或者代理人。“双合盛”终于成为远东最大的批零兼营的百货商店,资金雄厚,货物齐全而闻名退迩。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謇提倡“实业救国”。张廷阁以同姓人中有此翘楚而十分自豪,说服了犹豫不决的郝升堂抽资回国,兴办工业。
1914年在北京,酒店里邂逅一名捷克人。两人豪饮,由“酒肉朋友”而成“赌友”。那捷克人本来是经营啤酒汽水厂的,因为经营不善而亏损过甚。本意借酒浇愁却不料又在赌场上大输特输。张廷阁来了“掖县人的义气”,不仅退还了全部赢来的筹码;而且高价收买了捷克人的工厂,改建为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后来成为国内啤酒业的驰名商标。1915年又在哈尔滨买下俄商经营的数家面粉厂,还建了制油厂、机械制革厂。他成了“双合盛股份无限公司”的总经理,哈尔滨最有声望的实业家。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哈尔滨,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就请出了张廷阁代理市长。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出资支援抗日,任代市长期间又积极为人民解放军置办军服。所以被称为“爱国实业家”。
经营帽子刘锡三
莱州湾头人,全国著名老字号“盛锡福”的创始人。
掖县(莱州)被称为“山东粮仓”,历来盛产小麦。“文革”前就有统计,一县的产量相当于他处两个专区,麦子多,麦秸就特别多。
但是,在上个世纪之前,麦秸产品却只是“大路货”,是“脚底下”的物品,只用来做“铺窝子”(一种木底草鞋)镶边,顶多做“盖垫”(一种炊具),价格是十分低廉的。当时只叫“辫子”,还没有与“帽”联系在一起。
把“辫子”改称“草帽辫”的功臣当属刘锡三。刘锡三是莱州湾头人,1896年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十五六岁时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时,人人争剪象征“大清子民”的发辫,一时对帽子的需求量特大。刘锡三捕捉住这个商机,立即自立门户,创办了“盛锡福”帽庄,将草辫用机器缝成宽边圆顶草帽出售。从此有了“草帽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