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邻村有个宋雨亭,是青岛商会的会长,支持他不断改革制帽工艺。1919年他从海外购进了全套制帽设备,选聘技师,研制出式样新颖的硬平顶草帽,畅销全国。1924年又建立了化学漂白工厂,经加工处理的草帽辫洁白光亮,再做出的帽子就可与“洋货媲美”,“居东南亚草帽业之冠”了。与此同时,在掖县出现了“科草”,即用特制的刀具将一根麦秸一次破解成等分的三棵、四棵……,再加工出来的草辫就分外细致,制成的草帽就精致剔透,成为绝佳的工艺品。迎合了海外,特别是欧美仕女的需要,“盛锡福”的草帽很快占领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地的市场。
刘锡三尤其是强调质量,一丝不苟,每天清晨起床,检查每顶帽子的帽顶、帽沿,不辞劳苦、不厌其烦地一一查检。在旧商界刘锡三的认真是有口皆碑的,因而确保了“盛锡福”成为我国最驰名的老字号。掖县草帽辫也因之成为最负盛名的胶东特产。
创办航运李子初
清末著名实业家,黄县(今龙口)人。
他是日本留学生,专攻经济。1912年回国后,一直从事实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看到当时中国航运业为外商尤其是英商“太古洋行”所垄断,他与其兄弟在民间广泛集资,创建“肇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与之展开竞争。他在各船首设妇女、儿童专席,并备有预防时令疾病的药品,很快“客多、货多”,迫使“太古洋行”主动提出和解,甘愿放弃营口——龙口航线,并将其在龙口的不动产兑给了“肇兴”。以后又先后击败了“政记公司”和“大连汽船会社”,不几年,肇兴的轮船增至十艘、航线增至九条,在大连、青岛、上海都成立了分公司。
李子初还经营保险业和金融业。他创办的“肇泰保险公司”规模很大,1934年在上海创办了“兴亚银行”,并在天津设分行。
开办银行刘子山
莱州人,民族资本家。
少年时期即去青岛,为德商当童仆。
1908年充任德国建筑师翻译,得“外快”积资开设福和永木材行,翌年收买海西旧窑厂,扩展成福和永窑厂,在青岛崛起的“建筑热”中大发其财,还担任德商礼和洋行的华方经理。
1918年开设东莱贸易行,经营草辫出口业务;又创办永利汽车行,独家经销美国“buick”牌汽车。积资百万两,成为华北巨富。
同年,出资20万两创办东莱银行,设总行于青岛,任董事长兼经理。1973年创办烟潍汽车运输公司。
17.烟台名角
“烟台出演员”是不争的事实。光是电影演员就有多少?于洋,唐国强、朱时茂、袁霞、魏积安、徐行、温玉娟、张海莲、王玉梅、曲云、燕青、赵薇、范冰冰……
据说,丛珊也是蓬莱人,是丛良弼的孙辈。
现列出的八人是不同门类的佼佼者。
周信芳(麒麟童)
周信芳,不是烟台人,但却与烟台成为“京剧之乡”关系十分密切。
烟台开埠后,由京津南下沪宁,或由南北上的演员,大都走水路,顺道上岸献艺。
由此刺激了烟台的京剧演出。业余演出,(俗称“票友”)蔚然成风。周信芳在芝罘率先成立了“同乐会”,属于京剧爱好者业余俱乐部性质,参加者多为出身于富裕之家的“戏劳子”(当地人对业余酷爱京剧者的谑称)。以他们为核心,使得京剧业余演员由城市走到了穷乡僻壤,几乎村村都有了业余剧团,在春节期间搭班演出,蔚然而成大观。
由此,不但提高了居民的欣赏水平,而且陶冶了居民爱好京剧的习俗。30年代,京剧演出活动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烟台有大小戏院、茶园八九处,每来名角,观众如潮,掀起阵阵京剧热,全国京剧各流派的表演艺术家,除梅兰芳外,马连良、金少山、郝秀臣、言菊朋、程砚秋、叶盛兰、李多奎等等等等,都到烟台演出过,很有几位被喝了倒采,当时就有“烟台的戏难唱”之说;又有“北京学成、天津走红,上海赚包银,烟台来验收”之说,可见烟台的欣赏水平。所谓烟台是“京剧之乡”,指的就是欣赏者众,且有水平;不是指流派之源。
造就如此一个“京剧之乡”,周信芳功不可没。
于洋
1931年出生在龙口市一个贫苦家庭里,6岁随母亲闯关东。1945年在长春参加革命。1948年从事电影业以来,先后在30多部影片中扮演性格迥异的角色。他主演的《英雄虎胆》、《暴风骤雨》、《水上春秋》、《大浪淘沙》和《戴手铐的旅客》等影片,为新中国的电影画廊增添了光彩。
神州重光之后,他不顾病痛活跃在电影战线上。为了拍《戴手铐的旅客》,他多次远征大西北,攀越崇山峻岭;拍摄《骑士的荣誉》,他几度驱车出塞外,一连数十天吃住在人烟稀少的内蒙大草原上;拍摄《大海在呼唤》,他登上远洋轮和海员们一起与风浪搏击;拍摄《驼峰上的爱》,他踏上了丝绸之路,在新疆戈壁滩上风餐露宿;拍摄《山乡骄子》,他深入太行山区,在当年的“堡垒村”访贫问苦。胃疼了,他吃几片胃舒平扛过去;腰椎盘脱出了,他让年青人拽拽大腿就算了事。他把一生献给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
他的爱人杨静,与他是银幕伴侣,合演过《卫国保家》、《生活的浪花》、《矿灯》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第十二夜》。在《第十二夜》中杨静担任主角,她的表演,博得了周总理的赞赏。
于洋有一子一女——于晓阳和于静江,都是电影导演。
周亚川
海阳朱村人,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
童年投梨园学艺,成年在东北演出。东北沦陷后曾遇一日本宪兵,问:“你是什么人?”周亚川傲然相对:“我是中国人!”翻译纠正说:“要说是满洲国人。”周则重说一遍:“我是中国人!”因而惨遭毒打。抗战胜利后一次在沈阳公演,目睹了“国军”凌辱演《五花洞》的坤角,愤恨之极,当时他正演包拯,立即改词道:“大堂之上鬼哭狼嚎嗡嗡叫,怎不气坏俺老包?似这等祸国殃民狗强盗,俺包龙图的铜铡岂能饶!”因此他被捉拿,被迫隐居。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
他的舞台艺术杂采诸家之长,却又独具一格,他说:“我学麒派的淋漓奔放,做功真实;也学京派的字正腔圆,讲究韵味。”
他的戏路也较宽,须生、红净、武小生、架子花脸,都演唱俱佳。
他主演过许多戏,远在30年代《千里送京娘》、《鹿台恨》、《珠帘寨》的唱段就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
梁前光
蓬莱人,胶东大鼓梁派艺术的创始人。
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在八路军五支队的剧团里当演员,以大鼓形式为群众和战士演唱,人称“梁大鼓”。
他利用组织蓬莱县盲人救国会的机会,认真地向盲艺人周德香学习蓬莱大鼓,又吸收福山盲艺人孙某的演唱特点,逐渐形成了梁派大鼓独具特色的“紧张调”、“愉快调”、“基本调”、“悲调”四大新腔,并开始将胶东大鼓由民间搬上舞台。
在表演形式上,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钢板,民间锣鼓和秧歌的鼓点,形成自己的鼓板结构。
他自编自演了《打大黄家炮楼》、《赵保原屠刀下的一家人》等数十个曲目。
袁霞
又名霄淑霞,著名女演员,供职于八一电影制片厂。龙口诸由观人。
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1950年5月调空政文工团,1955年转业,1956年考入八一制片厂演员剧团。
四十年来她在舞台上,银屏上塑造了各种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莫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参加拍摄的影片有:《激战前夜》、《金铃传》、《永不消逝的电波》、《县委书记》、《江山多娇》、《奇袭》、《鄂尔多斯风暴》、《带兵的人》、《苦菜花》、《花枝俏》、《螺旋》、《风雨下钟山》、《红线》、《再生之地》、《失去的歌声》等。近年来她涉足电视剧,在《女所长》中饰女所长郑国娟;在《热泉》中饰刘母;在《战歌没有消逝》中饰赵玉兰;在《海上擒枭》中饰关长;在《五十张照片》中饰余敏老师,都显示了成熟的演技。
1978年,《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好评,袁霞获“最佳女演员”奖。
唐国强
祖籍福山区东陌堂村,1952年生于青岛。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1970参加工作,在青岛话剧团当演员。后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演员。
八十年代曾在电影《小花》、《孔雀公主》中担任主演,获得好评。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担任主演,改变了人们对他“奶油小生”表演模式的印象。90年代初,施刻苦研究中外名著,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饰演了诸葛亮,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
诸葛亮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集儒雅的风度、飘逸的神采、神机妙算的才华、审时度势的谋略、谦恭谨慎的人品、鞠躬尽瘁的情操于一身。唐国强非常喜欢和崇拜这个山东老乡,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神韵的基调,不温不火,收入自如,分寸恰当。闪耀着火花的杰出表演充分征服了观众,成为国内饰演诸葛亮的第一人。
之后,又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饰演雍正皇帝。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我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帝王形象之一。
后来,他又在《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中成功地扮演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形象。
他饰演的影视作品已有20多部,荣获国家青年创作奖、新时期十年电影男演员奖、“飞天”、“百花”最佳男演员奖等多种奖励和荣誉。
姜昆
龙口市诸由观人。1950年生。
1968年5月,“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考取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1985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系统先进工作者。
姜昆是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他一出场,笑料便喷涌而出,逗得观众东倒西歪。被誉为“笑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他从小喜爱文艺,12岁就成了北京少年宫话剧队的小演员。在建设兵团的八年中,他写唱词、编故事、讲笑话,是个出名的活跃分子,给兵团生活带来笑声,增添欢乐。
他注意深入生活,一年总有半年生活在基层,女儿姜珊呱呱坠地时,他还在云南前线演出,因而他的创作丰收。
1977年至1981年,他共创作了四十多段相声。后来又出版了两本20多万字的《姜昆、李文华相声选》,辑录了他自编自演的许多引人发笑、激人深思的优秀相声作品。《迎春花开》是姜昆成为相声演员的处女作;《如此照相》更使他的创作和表演艺术迈进了关锋的一步。存这段相声中,他以犀利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林彪、“四人帮”搞现代迷信的罪恶,使观众在捧腹大笑中,渲泄了对极左思潮的憎恶之情。
1985年担任中国广播说唱团团长。
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董翠娜
烟台市自己培养的青年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1962年生,艺校毕业后为烟台京剧团演员,现为京剧团团长,烟台市文联副主席。
1999年报载消息:应台湾皇龙文化有限公司邀请,烟台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董翠娜随“纪念张君秋赴台艺术团”于11月8日——14日赴台湾演出,历时7天,共演出九场戏,取得圆满成功。董翠娜作为张君秋先生的得意弟子,张派传人首次在台湾亮相。在台北市剧院,她先后主演了张派名剧《状元媒》整出戏及《西厢记》、《望江亭》、《女起解》、《四郎探母》等选场,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台湾观众及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
18. 莅烟历史人物
烟台历来是达官贵人频频光临的地方。至少有三个原因:一,富庶之地,有大量“土
仪”可以孝敬上司;二、要冲之地,有重大事物需要巡防;三、枢纽之地,有若干要务要在此处办理。所以,小城烟台就留下了不少显贵的足迹。
烟台历来的地方官均深知“官场三昧”,升迁者居多,夺爵者罕见,构成了地域文化的某种特征。有人概括为“照着上司的葫芦画一个小瓢”,既可讨好上司又可防范风险,这一点,看看莅烟的显赫人物,便可窥豹一斑。
莱州名知府
掖城是个古老的府治所在地,这里地处粮仓,人杰地灵,当个州宫,没有点本事是坐不住“龙墩”的,所以历史上的名知府颇多。
远在北魏献文帝皇光四年(公元470年)就设立光州(后改为莱州),其后就有著名书法家郑道昭。郑道昭生年不详,卒于公元516年,也就是说,他不是首任莱州知府(当时称“刺史”)也是最早的一批。他是魏碑体的鼻祖,与王羲之齐名,被列为“北方书圣”。他留在云峰山上的“郑文公碑”被海内外所推崇,被视为书法宝库中的瑰宝。
宋徽宗宣和年间的莱州知府是赵明诚。他是宰相之子,可以妻而名显。他的妻子就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李留下了不少绝代佳句,不少是涉及到少妇情愫的,因而也就衍生出若干赵、李的爱情故事来。其实,赵明诚本人是著名金石考据家、收藏家。他的一生巨著《金石录》,长达30卷,是我国金石之学的开山之作、资料大全。这本巨著就在莱州“静治堂(赵、李在莱州的住所)装卷初成”。夫妻二人“每日晚,吏散”之后,就将收集而来的拓片十片一札束好标明,然后一束一束地进行考订诠释,每晚都要耗尽一支蜡烛,“校堪二卷,题跋一卷”,然后才去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