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都会经历父母家庭的阶段。父母除了给了孩子物质上的遗传基因,在人格建立和心理发展上,同样给每个人深刻的影响。一个人的出生顺序、天生的气质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童年的生活经验和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都给人格的发展开辟了众多的岔路,所以华生说:“人格乃是我们所有的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人格解析——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
中午休息时间,一座商业大厦的职员纷纷走出大厦,寻找填补空空如也的肚子的地方。一位男子吃过了饭,正在大街上随意闲逛,突然,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子迎面走来。他不自觉地上下打量着美眉的脸蛋、身材和穿着打扮,同时脑海中的一个声音在悄悄响着:“哇,这女孩真漂亮,身材也不错,如果做我女朋友的话,肯定特别爽。”这时,头脑中的另外一个声音说:“不行,你怎么这么色啊,还没认识人家,就开始胡思乱想了。”之前的声音说:“还是跟着她,制造机会,和她认识一下吧。”另外一个声音又说:“不行,休息时间马上就到了,一会儿还要回去上班呢。”就在两个声音争吵不休的时候,大脑里出现了第三个声音,说:“你们不要吵了。赶快走过去跟她要电话,下班之后再打给她。就这么办吧。”于是,男子笑嘻嘻地向着走过来的女子说:“你好,我叫李雷……”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稀松平常。可是,你一定不曾想过,这样短短几秒钟的争论中,出现了人格中三个完全不同的角色——本我、自我和超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当男子见到漂亮美眉,想要制造机会,认识一下,想要对方做自己女朋友时,就是受到本我的支配。本我属于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一般由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组成,比如饥饿、口渴、性等。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一旦出现,必须立刻满足,就像婴儿饥饿时,就会大声哭泣,要求喝奶,而不会考虑时间是清晨还是半夜。
与本我争论不休,就是超我的职责。它会按照社会道德的标准,来压抑本我的冲动,就像男子脑海中的第二个声音告诉他的——“没有认识人家,就不要胡思乱想”,还有“休息时间马上就到了,下午还要上班呢”。超我是人格中接受社会约束而逐渐形成的。它会按照完美的原则,要求人的行为符合理想的标准,或者规定人的行为不要犯错。
最后出场的,调和争吵的和事佬,就是自我了。它存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负责缓冲本我的原始冲动,调节超我的完美管制。自我会按照具体情况的要求,来指挥人的行为。就像故事中的男子,最后依从自我的决定,“走过去跟她要电话,下班之后再打给她”。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如果本我的需求无法立即满足,它就会依从现实的情况,找寻满足本我的方法,同时,让本我的冲动,符合超我的道德要求。
人格中的这三个层次,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它们遵循着各自的分工,变成了三个完全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角色。本我反映了人的生物本能,属于“原始的人”,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属于“现实的人”,而超我向来追求完美,代表人的社会性,属于“道德的人”。通常情况下,这三个角色能够和平相处,保证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之一发生失调,都有可能产生可怕的行为,甚至危害他人。比如,本我冲动过于强烈,就会不顾及道德和法律,为了满足原始需要,无恶不作,甚至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王强本是一个社区内的普通工人。他在工厂上班时,一直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业绩总是勉勉强强。下岗之后,更是赋闲在家,靠着社会救济金艰难过活。其实,在他十八岁时,曾参与入室偷窃,被关押了一年半。不过,认识他的人都不曾想到,十几年过去了,他不仅没有改掉偷盗的毛病,反而愈演愈烈,发展成为危害社会的大盗。
刚刚下岗时,王强还能去找一些临时工作,帮助妻子贴补家用。随着下岗的人越来越多,找工作越来越困难,他开始整天待在家里,赌博,酗酒,和妻子吵架。两年后,妻子忍无可忍,决意和他离婚,独自带着孩子回娘家生活。
离婚后的王强意志更加消沉,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生活也变得更加拮据起来。一开始,他只是在手头紧的时候,偷路人的手机或者钱包,解决一下燃眉之急。后来,偷盗上瘾的王强,发展到入室偷窃,入室抢劫,强奸和蓄意伤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有那么一段时间,一天不干点坏事儿,我浑身都觉得不自在。”
在王强归案后,心理学家曾对他的人生经历进行过细致的分析:“王强用偷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法控制的时候,甚至成为一种习惯和自我安慰的方式。他不会认为偷盗是可耻的,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而只会认为是一种很刺激、很有意思的事。老百姓称这种人为‘冷血动物’,其实,他是因为缺乏共情能力,而渐渐发展出来的反社会人格。”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有私欲的,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最原始的本能冲动。贪婪、占有欲和寻找快乐,都是人格中最原始,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普通的人通过自我和超我的调节,能够让自己的行为按照社会的标准进行,在满足个人欲望的同时,还会考虑到行为的后果。但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放纵本我的冲动,而轻视了超我的社会要求,也不接受自我的缓冲调节,就会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将外界世界看作发泄私欲的工具,通过伤害他人,寻求原始冲动的满足。
心理防御——以退为进的幽默感
清朝时期,有一名八府巡按曾一度精神抑郁。他整日感到内心伤感,胸中憋闷,虽然请了很多知名的大夫,却一直找不到病症的真正原因,也不见病情好转。后来,有人介绍说,扬州有一位姓赵的大夫,他有一种奇特的药方,可以治疗精神抑郁。于是,巡按大人千里迢迢赶赴扬州,到赵大夫家中就诊。
赵大夫观察了一阵巡按大人的气色,又为他切了会儿脉,却一直沉默不语。在一旁神色焦急的巡按大人一再追问道:“我的病情到底如何?赶紧给我开个方子吧。你不是有一个奇特的秘方吗?”经过巡按大人的再三催促,赵大夫才不紧不慢地开口说:“按照我的诊断,巡按大人身上的病,应该是月经不调引起的。无须医治,过段时间,就会自然痊愈了。”巡按大人听后“哈哈”大笑,连连称他“庸医”、“庸医”,然后带着失望的神色,愤愤离去。
回家后,巡按大人逢人必讲这个故事,一边放声大笑,一边讽刺着赵大夫平庸的医术。不过,他每次对人讲过之后,都会心情大好,抑郁的情绪也渐渐消散了。抑郁不治而愈,他一直搞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直到有一天,巡按大人突然醒悟,“原来,这就是赵大夫给我开的神奇秘方”。后来,巡按大人带着厚礼,前去拜谢赵大夫。赵大夫看到他的病已经痊愈,于是向他说明了“不药而宽神治病”的道理。
从这个故事中可见,幽默疗法自古有之。幽默作为一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除了可以愉悦人的情绪,使人开怀大笑,还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节血压和心脏功能,有助于身体健康。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经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幽默像马车上的弹簧,没有它,人生路上的每一块小石子都会让你颠簸得难受。”
幽默是一种心理上自我保护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修养之道。人际交往中的幽默感,可以及时化解尴尬的气氛,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遇到有人恶语伤人,或者蓄意中伤时,恰当的幽默感,还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让自己从弱势的处境中解脱出来。
在人群中,举止潇洒,谈吐不俗的人的确令人觉得舒适;那些不时地开些玩笑的人,同样可以让听众觉得心情舒畅;而那些即使心地善良,却始终板着一副面孔的人,永远给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人的感觉,使人难以亲近。一份关于两性研究的报告甚至表明:“对女性而言,她们在选择伴侣时,所有人都对男士的幽默感有所要求。女性更愿意选择言语风趣、富有幽默感的男性作为关系伙伴。有时候,只要他能让她笑,女性甚至会主动忽视男性身上的其他缺点。”
我们知道,人的梦、失言和无意的举动都可以泄露心灵深处的秘密。心理学家后来发现,幽默感也是人类众多无意识行为之一。心理学家通过观察人们对各种幽默笑话的不同反应,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到好笑以及为什么会发笑,用来探知人与人之间在精神品质方面的差异。有时候,如果你希望了解一个人潜意识里压抑了哪些东西,只要看看这个人喜欢什么样的幽默,便可一目了然。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道:“笑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快感,它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个轻松的无意识过程。”另外,幽默还可以增加一个人的个人魅力,具有幽默感的人在与人交往中,更容易取得大家的信任和好感。
马克·吐温是美国着名的小说家,也是着名的演说家。他经常游历各州,到各个地方宣讲他的思想。无论是他的小说作品,还是现场演讲,马克·吐温一向都以高超的幽默、机智和才气着称。即使在生活中,他也将自身独特的幽默与讽刺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次,他来到一个小城镇做演讲。晚饭前,他决定去找一家理发店,整理下自己的妆容。走入店里后,理发师和他相互问候了一番,听到他的口音,理发师亲切地问:“您是外地人吧?”
马克·吐温回答道:“是的,我是外地人。今天是我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理发师继续说:“那你来的真是时候,今天晚上,马克·吐温会在这里做演讲。您一定特别想去看的,对吗?”
马克·吐温心里嘀咕着,回答说:“嗯,我会去看的。”
“可惜,他的演讲不太容易搞到门票,您如果没有票,就只有站着的份儿了。”理发师替他惋惜道。
“是啊,真讨厌!我的运气一直不好,每次那个家伙做演讲,我都只有站着的份儿。”
伟人是如何炼成的——升华悲伤的力量
1772年的夏天,年仅二十三岁的青年歌德,在一场乡村舞会上,偶然结识了夏绿蒂·布甫。他不曾想过,这个年轻但却并不美貌的女子,会占据他灵魂的全部,带给他甜美的爱情,又留给他无尽的痛苦,更不会想过,因为她带给他的失恋痛苦,让他在文学上展现了惊人的才华。
当时在舞会上,云集了当地众多年轻貌美、体态翩然的女孩子,可是,在所有的女孩子中,歌德只对夏绿蒂一个人倾心。其实,她并不是最美丽的那个,却是非常真实、自然的一个。夏绿蒂穿着一身简朴的裙子,在人群中愉快地跳舞。歌德看出了她的自然美,欣赏她毫不矫揉造作的幽默和机智。整个舞会上,歌德都显得特别兴奋,小巧玲珑的夏绿蒂,在歌德眼里仿佛变成了浑身散发光芒的女神,让他异常着迷。
歌德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姑娘,喜欢看她笑,看她轻盈地舞蹈,看她忘形于欢乐的样子。为了看到她另一方面的品质,第二天,歌德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她了。很显然,夏绿蒂也非常喜欢歌德,佩服他的才华,乐意听他谈论文学和诗歌,耐心地听他朗诵荷马的着作。歌德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想要一直与她相守。可是,有一个事实,他并不知道——夏绿蒂已经订婚了。而且,她不是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那种人,她会忠于自己的未婚夫,绝对不会违背他的意愿。
当歌德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悲伤万分。这段可望不可即的爱情,瞬间变成了一个悲剧,在他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当时,在爱情和友情、欢乐和痛苦之中矛盾挣扎的歌德,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终于决定离开夏绿蒂,离开让他伤心的地方。
经过几天的颠簸,歌德回到了家乡法兰克福。可是,他虽然人回来了,心却留在了夏绿蒂身边。一回到家里,他就不停地给夏绿蒂写信,一边倾诉自己的相思之情,一边请求夏绿蒂不要忘记他。甚至,他还在自己的床头挂上了夏绿蒂的照片,用这种方式,以求能够朝夕相见。
眼看着夏绿蒂的婚期越来越近,内心更加混乱、更加痛苦的歌德,却收到了好友耶路撒冷因为失恋而自杀的消息。和歌德的经历有些相似,他的好朋友耶路撒冷爱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求爱不得之后,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样是无望的爱情,同样是身体和心灵备受创伤的经历,耶路撒冷选择了自杀,而歌德选择了拿起笔杆,记录下这刻骨铭心的爱恋。
两年来,歌德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将耶路撒冷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串联在一起,积聚成胸中炙热的书写冲动。1774年,歌德觉得故事的轮廓在心中已经酝酿成熟,于是他闭门谢客,放下了身边所有的杂事。他不拟提纲,不打草稿,每日在书房里振笔疾书。短短四个星期的时间里,他便写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因为失恋,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却也因为这爱情的痛苦,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莫大的成功。在写作时,他像一个梦游者一样,离开了喧嚣的世俗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当他写完这本小说时,他像从一场大病中清醒过来,摆脱了对于夏绿蒂的思念,也摆脱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上的升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