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要指责。抑郁症患者本身对自己就常常自责,如果这个时候身边的人再去“火上浇油”,无异于给患者施加更强烈的刺激。因而不要用“你别这么敏感!”或“你怎么能这么小心眼?”之类的话去责备他们,更不能小看那些痛苦。
3.别试图激将。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会使用激将法去激发一个人的斗志,或者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但这种方法对抑郁症患者没有用,而且还会加重他们的抑郁情绪。
4.最好不要盲目提建议。我们常常会在朋友向我们诉苦时,送上一大堆的意见和安慰的话,这虽然是基于友情的善意举动,但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他们让我们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心。所以,我们也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以一个强者的身份为其出谋划策。
面对抑郁症患者,我们同样会产生同情和怜悯,即便他们自身也需要指导,可这些指导会令其感到更加羞耻和无助。如果我们真的想给予帮助,与其提意见,不如反过来问问对方:“我怎么做会使你好受一点呢?”这样的问****使对方找到向我们寻求帮助的契机,得到应允后再提出意见,就不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5.不要轻易地表达理解。“我理解你的感受”或者“我感同身受”,这样的话在平时当然会产生很不错的效果,但在面对抑郁症患者时,最好不要轻易说,除非我们也曾有过类似的痛苦。如果直接表达这样的感受,对方只会开始回避,并逐渐远离你。
6.切忌批评。心理学家认为,抑郁症患者要比正常情况下敏感许多。所以,任何带有指责或批评意味的话语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枚炸弹,他们会放大,甚至想得很严重。比如,你如果建议说:“你不要总是想那些不开心的事,事情总有好的一面,你怎么不想想那些美好的呢?”这句话看似没有问题,但它的潜台词会被患者理解为“是我自己自作自受,明明有选择的机会,而我却放任自己选择绝望”,在他们的情绪和思想中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7.注意细节。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存在着一种很矛盾的心理,
他们既觉得自己没用、没有价值,时时不忘指责自己,但同时又很期待得到关注和关爱,身边的人的一举一动他们或许都看在眼里,只是嘴上不说罢了,比如,做一桌全是他(她)爱吃的饭菜,每天送上一句温馨的提醒,节日里送一张自制的小卡片等,虽是小事,但意义非凡。因此,有些话作为他们身边的人即便不能轻易说,但可以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去表达自己的感情,让抑郁症患者在无声的行动中感受到我们的关爱,这其实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8.尽力去理解抑郁的感受。如果身边的人能够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的病痛、周期、症状等知识,便能够更好地做好陪伴的准备。我们已经介绍过,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整天都是抑郁的,他们的情绪有一个变化的周期,一般在下午、傍晚,直到临睡前这段时间会好很多,最难熬的是早上。所以,当我们看到患者在某个时间段内精神很好,笑嘻嘻地似乎又回到了从前,也不要武断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抑郁了,或者在他们早晨感到难熬和无助的时候,做个沉默的陪伴者……要知道,抑郁的某些症状旁人一时之间是看不出来的。了解了这些,方能认识到抑郁症状的不可预测性。
9.耐心很重要。如果你已经决定了要陪伴你身边的某个抑郁症患者,那在一开始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确实需要很大的耐心。心理学家认为,耐心是对患者最好的支持。越耐心就意味着我们将要给予的关爱时间越长,意味着对方感受到的支持和关怀就越多越深刻。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用耐心去向对方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即:不管你将持续多久,也不管你要接受什么样的治疗,反正从开始到结束,这期间的种种困难和艰辛都有我的陪伴。这种信号会使对方感到安心和安全,同时也传达了患者所急需的正能量——希望。
10.必要时引导其向心理医生求助。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光靠心理调节可能还不够,必须寻求医生的帮助。药物的治疗效果加上心理的引导,对缓解病情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很多抑郁症患者都忌讳求医,担心自己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而作为他们身边的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地引导,纠正其思想偏见,积极协助他们求医。
匪夷所思的强迫行为
“始终如一”的人
生活中其实常常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几乎每天吃饭都去同一家餐馆,点同一种饭菜,从未更换过,有时候去吃饭前会告诫自己:今天要换一家餐馆,换一种口味的饭菜,结果到做决定时,又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同一家餐馆、同一种饭菜。于是,身边的人会问:“其他饭馆的菜也挺不错的,你怎么不去?”或者:“你老是吃同一个口味的饭菜,不腻吗?就算你觉得不腻,但也要讲究营养均衡啊!”但他们就是喜欢,只要那家餐馆不变,他们就可以永远坚持下去。
事实上,不只是吃饭,平时逛街他们也会去同一个地方,去固定的几家服装店选衣服,款式也是千年不变的样子。如果这家店里刚好还有鞋子、手提包、围脖等,那他们会全部在这家店买了。周围的朋友又感到奇怪了,“你怎么不去别家看看?最近出了很多新款式呢!”但他们还是摇摇头:“懒得去,我就是喜欢这家的。”更夸张的是,他们会一个星期坚持穿同一件衣服,同事们感到诧异:“这也太夸张了吧!”其实,他们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就买了五套同一种款式、同一种颜色的衣服,然后在一周里轮换着穿。
对于以上的情况,有人很难理解,喜欢一样东西就必须坚持那么久吗?何况在现代社会,每天都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出现,连饭菜都是要变着花样做,顾客才喜欢呢,衣服的款式就更不用说了。但他们为什么就能够这样“始终如一”?
事实上,这是强迫倾向的一种表现。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其实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强迫倾向,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内心总有个声音在说:“要这样,别那样”或者“你应该这样”。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已经走到了楼下的公交站,却还是不放心似地查看自己是否忘记带手机和钥匙了,或者直接返回去查看大门是否已锁好,窗户是否已关好,煤气是否已彻底关掉等等。
研究发现,如果有一堆杂乱无章的纸屑摆在有强迫倾向的人面前,他(她)会变得焦虑不安,没有办法专心做事,一定要将其按顺序捋好放置后,才稍稍安下心来。以上其实都是具有强迫倾向的人的行为表现,程度轻微、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不会引起严重的情绪障碍,均属于正常的行为表现,而非真正患上了强迫症。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有的作家搞创作,非要有一包巧克力和一罐啤酒的陪伴,必须要戴上耳机,让耳边萦绕着曼妙的旋律,以上条件缺一不可,完全具备了就会文思泉涌,灵感无限;有的上班族一坐在电脑前就打瞌睡,一天里非要喝上一杯拿铁,才能神采奕奕……实际上,这些看似一个人的习惯,其实都是一种强迫思维,一种心理上的强迫性依赖。
你有没有手机强迫症?
国外有很多研究机构纷纷针对手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除了具备众人皆知的强大通信功能以外,还在一步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状况。此话怎讲?
原来,根据英国的一家调查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已有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表现为“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有6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即便在睡觉时也要拿着手机玩一会儿才能入睡,30%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会在外出时不断地查看自己的手机。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度和需求度已促使他们认为:离开了手机,他们就会与世界(包括亲朋好友)失去一切联络。而美国的一项研究也指出,每一个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都必须查看手机34次,频率最高时可达每十分钟查看一次。
这就是所谓的“智能手机强迫症”。那些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经常会下意识地开机、查看短信、刷微博或玩游戏等,但每次查看手机都不会超过30秒,期间仅仅是解锁,再打开手机里的某一个应用程序,然后再关闭屏幕而已。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人类过度地依赖智能手机,长此以往会降低其思维能力和思考动力;与此同时,还将渐渐丧失利用休闲时间放松身心的意识。尤其是在如今智能手机强大功能的诱惑下,曾经的书本全部变成了电子书,浏览网页、QQ聊天、看电影、网购等等,也都变成了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活动了。只要有WIFI存在的地方,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就从未被忽视过。
但这些强大功能的诱惑力却促使人们渐渐忽略了自身健康,将玩手机误认为是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却不知道长时间地盯着手机屏幕会使眼睛酸胀,产生颈部、手臂肌肉的疲劳,甚至受损;也许会有人认为,反正一时半会儿还睡不着,玩玩手机说不定就容易入睡了,但殊不知越玩手机就越难以进入深度睡眠,导致入睡时间延长,严重的情况则是导致轻度神经衰弱。因此,为了健康考虑,还是应该离智能手机远一点。
有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沉迷手机、具有手机强迫倾向的人其实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智能手机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着科技发展方向,但它在带给人类正面影响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负面作用;沉迷在手机世界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会忽略身边的很多人与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正面沟通和交流减少,反而是网络交流更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完全沉浸于网络和手机构成的虚拟世界中,同那种反复翻看手机的表现,其心理实质是一样的,即内心缺乏安全感,表现为情绪上的焦虑不安。
在心理学中,强迫症的主要表现是:明知没有必要这样做,可就是没有办法控制。有智能手机强迫倾向的人或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如此频繁地使用手机,或者他们大多知道自己没有必要总是查看手机,但有些时候就是没有办法控制,看上去俨然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当然,这里面并不排除有虚荣心理的作用,比如在人人都玩着手机的场合。以上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心理的需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强迫症。
晚睡强迫症
在心理学上,晚睡强迫症是因受到强迫思维的困扰而难以入眠;同时它也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如果站在健康的角度来看,它和手机强迫症一样影响人体健康。
有晚睡强迫症的人是对睡眠有恐惧感,或者是在睡前产生强烈的兴奋感,生活中会有反复强迫“不睡”的思想观念,也带有轻度焦虑。不过,这类人的行为能力并未出现下降的情况,而且自制力也非常好,更多的是知道自己应该睡了,不然会很痛苦,但就是无法摆脱焦虑或难以抑制神经上的兴奋状态,最终导致迟迟无法入睡。
比较典型的表现是,明明已经很累了,但还是要坚持打游戏或逛网站,有的人是看书、看电影等,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但就是不愿睡觉。心理学家将其视为“拖延症”的一种。
常见的症状有:
1.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忙着放松。
对于上班族而言,白天在单位忙着工作,就盼着早点回家好好放松一番,但晚上的时间往往并不足以让他们彻底放松,比如吃饭、上网、洗澡、玩游戏等,一放松就到了凌晨一点或两点,直到实在坚持不住了,才不得不睡觉;第二天在闹钟声中再次开始一天的单位生活,双眼都是血丝,每次犯困的时候都警告自己:“今晚一定得早点睡了”,但一到晚上还是不自主地“放松”到一两点。
2.12点之前无精打采,12点之后神采奕奕。
也有不少人会在12点之前感到疲惫,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效率,比如有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但只要到了某个时间段,他们做事就会有加倍的效率。于是,在最困的时候他们往往强迫自己不要睡觉,而在最应该休息的时间段里又倍感精神;可实际上,他们白天也有工作,夜里要忙到三四点,早上还是要按时起床上班,如此循环,只能令其感到万般无奈。好多次白天困意袭来时,也非常后悔自己睡得太晚了,但当天晚上他们还是无法控制自己。
3.“夜猫”生活成为习惯。
工作、生活所迫,为了缓解压力、打发时间等种种因素,导致现代年轻人养成了晚睡的习惯。心理学家认为,当熬夜变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非要等到身体支撑不住时才恋恋不舍地入睡,这其实正是强迫症的一种表现。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分析,不规律的睡眠习惯实在有害健康,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压力也会导致人的免疫力降低,内分泌失调,容易被感冒袭击,患肠胃感染等疾病;此外,长期熬夜还会导致失眠、健忘、焦虑、易怒等症状。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中心指出,熬夜是向自己的健康进行的一场赊债赌博,而筹码就是人们的睡眠。那么,晚睡究竟会给人带来哪些伤害呢?
心理学家指出,睡眠是仅次于健康饮食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及寿命的一大关键因素。有时候也许仅仅是多睡了一个小时,我们得到的并不只是更加充沛的工作精力,还有挽救我们生命的机会。生物节奏研究专家发现,睡眠的不足会积聚累加,最终导致健康系统崩溃,有些癌症和肥胖症其实都与晚睡有关系。长期熬夜的人和坚持早睡早起的人相比,前者比后者患癌症的几率要高出好几倍。因为熬夜使睡眠节奏发生紊乱,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分裂,进而促使细胞突变,产生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