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强迫症的诊治,专家建议的方案是“暴露不反应”,譬如让一个有洁癖的人去触摸脏东西,坚持不让他洗手,由此衍生的焦虑情绪会在半个小时后自然消失。在这个方法中,患者可以学到一些改变强迫行为习惯的小技巧。
1.试着和自己说话。如果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你明明知道确实可以睡觉了,并且身体和大脑也在警告说:“该休息了!”但依旧有另外一个声音在呐喊:“不能睡,你还要去看看微信里是否有留言……”或者“再等会,你还可以再逛逛论坛……”此时,你应该清楚地知道:这是强迫症,晚睡强迫症正在迫使你进行强迫性思考。
于是,试着和自己说话:“这不是我的本意,我不能让强迫症左右我的睡眠时间。”如此一来,便可以增强你对强迫思想与行为的抵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要长期坚持,因为强迫症往往是人的心理问题,一次两次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2.转移注意力,加强抵制。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属于强迫症状,可以先把焦点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哪怕是短暂的几分钟也可以;然后再找到特定的抵制方式。比如在睡前喝杯热牛奶、洗个热水澡等,只要是有助于促进睡眠的方法均可,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当你即将昏昏入睡,大脑又开始说“不能睡……”时,一定要冷静地告诫自己,那是强迫症在作怪,你可以将它视为你坚决要反抗的对象,它的话或指令,你坚决不能接受,否则你就会变成它的奴隶。
3.坚持采取以上方法,终会迎来胜利的一天。心理学家认为,当你意识到强迫症的存在并坚持与之抗争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接纳了强迫症,接下来最好是轻视它。告诉自己:那只是一个可笑的想法,我怎么可能不睡?太可笑了,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强迫我吗?当你一天天坚持下来,慢慢地就会发现自身行为的改变,进而逐渐恢复到比较正常的作息时间。
解读“强迫症”
强迫症及其临床表现
说到现在,我们已经对生活中的强迫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管是始终如一的选择,还是手机强迫症、晚睡强迫症,都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宽泛的说法。那在心理学上,严格意义的强迫症是什么呢?
有一位邹姓中年男子,他最近迫不得已前去求助心理医生,并向医生讲述了一些关于自己的强迫表现。他说自己在做事情时总是犹豫不决,一个决定必须前前后后、反复思考了几十遍,才能下决心,有时候甚至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有些念头在他的脑子里反复出现,明知没有必要,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想。
由此,近两年来他都感觉特别的痛苦。工作时经常会因为脑子里忽然冒出来的念头而分散注意力,总要把这个念头解决掉,才有心思工作,为此他没少被批评,甚至炒鱿鱼。最近准备考研,他拿起书本来往往看了半天,一个字都没记住,而那些不该记的他却记得非常牢固,为此他也常常自责,内心感到十分焦虑不安。
有一次,他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踩到了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的脚,深感愧疚,一遍遍地重复对不起,老人表示没关系,但他还是在距离老人下车地点两站的地方下车,四处寻找老人,后悔自己道歉不够诚意,应该买点东西到对方家里诚恳致歉,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难以平静……
还有很多次,他在新闻上看到煤气爆炸、大桥断裂的事故,于是他就开始天天担心自家煤气爆炸,为此他得反复检查煤气,看开关是否正常,有时候明明煤气已经关了,他睡到半夜还是要起身查看,反反复复核实;走在大桥上时,他会想大桥突然断裂的场景,自己是直接坠落而亡,还是会被一辆疾驰而过的轿车给轧到……
这些想法让他在过桥时胆战心惊,常常伫立不前,目光凝滞……还有一次,他在公司楼道里不小心碰掉了一块瓷砖,为此他耿耿于怀,心心念念想寻找那块瓷砖的主人。为此,他还在楼道张贴启示,说自己碰掉了一块长21.5厘米、
宽19.8厘米、厚2.6厘米的瓷砖,还在启示中说明自己不是有意的,希望得到谅解等。后来值班人员告诉他:“瓷砖属于物业管理,现已经修理好,请不必放在心上,下回注意就好。”他对值班员千恩万谢……医生诊断认为,邹先生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均属于强迫症状。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如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患者一般都能够意识到该观念或行为的不必要,但却不能自己控制,即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两者并存,当两者发生冲撞时,患者就会感到异常焦虑和痛苦。在我国,强迫症患病率为0.3%,在精神科门诊中占有0.1%至2%的比例,发病年龄普遍在16至30岁之间,男性比女性发病率要高,脑力劳动者居多。
那么,强迫症究竟有哪些临床表现呢?有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情绪、强迫意向以及强迫动作与行为等基本症状表现,也可以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或几种并存。
1.强迫观念和强迫思维为主。比如强迫怀疑、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穷思竭虑等。强迫怀疑,是指患者对自身言行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并反复求证,即便心中明知没有必要,但依旧难以摆脱此类行为,比如在签名时反复核实是否出错,递交上去后还是忧心忡忡,甚至要求拿回来核实等;在填写账号时也对一连串的数字没有信心,生怕写错等。强迫联想,是指患者在看到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时,脑海中产生了一种观念,便不自主地联想到另外一些句子、词语或观念。强迫回忆,是指患者对经历过的一些事件念念不忘,并在大脑中反复上演,难以摆脱,尤其是对某些恐怖画面的反复回忆,会增加患者的焦虑。强迫性穷思竭虑,是指患者对生活中的某些常见现象进行类似于刨根问底地追问,反复思考根源,明知毫无意义,却忍不住。
2.强迫情绪是患者产生的一些没有必要的情绪反应,比如担忧和反感,甚至是厌恶等。
3.强迫意向,这是患者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对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和动作的强烈心理冲动,明知没有任何必要,却依旧难以自持。
4.强迫动作与行为,这是由患者的强迫观念引起的一种不受控制的顺应行为,希望能够减轻强迫观念引发的焦虑情绪,比如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反复清洗、强迫性仪式动作等,像我们常说的出门前反复锁门,触碰过不干净东西后反复洗手等。强迫仪式性动作或行为还会导致行为迟缓,比如有的患者会在阅读时反复阅读某页的第一行,导致难以往下阅读等。
当然,这里始终强调的一点是,患者明知某些行为没有必要,但却难以自控,这说明患者对自己的强迫症状是有一定的自知力的,即患者能够意识到强迫观念和冲动是源自自我,而并非外界。
强迫症其实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临床类型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大类。而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最常见,也是最核心的主导症状,几乎每一位患者都有强迫观念,由观念才进而衍生出许多强迫行为。
了解了强迫症的临床表现,我们也很有必要对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做一下了解。我国心理学界认为,确诊强迫症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第一是症状标准,需要符合三点:
1.全完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且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应该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中的一种,或者是两者的混合模式。
2.患者的强迫症状均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非被外界所强加。
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患者意识到自身行为毫无意义,但自己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甚至造成精神上的困扰和痛苦,患者试图抵抗,却无法成功。
第二是严重标准: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
第三是病程标准:患者症状持续三个月或三个月以上。
第四是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强迫症状,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恐惧症等;还须排除脑器质性损伤,尤其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性强迫症状。
强迫症病因何在
关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现有研究还不足以下定论,但实际上已有大量事实证明,强迫症与患者的个性特征、遗传因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应激事件等均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强迫症患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有完美主义人格,主要表现为:沉默内敛、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墨守成规、追求完美等。正因为有这些个性因素作为基础,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的人群就成了强迫症的高发人群,但也有部分患者并不具备这类性格特征。
除了性格,还有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在强迫症患者的直系亲属中,焦虑障碍发病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患强迫症的几率并不比对照组高;如果把患者的直系亲属中具有强迫症状但并未达到强迫症诊断标准的人包含在内的话,则患者组父母的强迫症状危险率为15.6%,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强迫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有焦虑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等疾病的几率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一系列的研究均为强迫症的遗传性提供了依据。
另外,还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如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更,要求当事人迅速适应,处境艰难,当事人担心遭遇意外以及生活中的种种应激事件的刺激等,这些会促使患者将焦虑情绪和某一特定的心理事件关联起来,并作出一些仪式行为以缓解该情绪,进而导致一系列仪式动作的重复,循环往复的强迫行为就形成了。某些思维与观念原是为了缓解焦虑而生,但最终却导致认知方面的强迫观念。
破除“强迫魔咒”
一旦确诊为强迫症,就要积极进行治疗。在治疗方面要考虑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途径。药物治疗需要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而在本节中,我们将就心理治疗进行具体探讨。
心理治疗指的是临床医师在语言或非语言方面和患者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医患关系,然后再运用相关心理学和医学的知识去引导患者克服和纠正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情绪障碍、认知偏见等。心理治疗一方面要依靠医师,而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患者自身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这里需要注意,强迫症状和强迫症并非一个概念,前者病情较轻,并不需要药物治疗,而后者就相对严重了。而不管病情是轻是重,心理治疗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点上,患者也可以学着做自己的心理医生,积极地为自己做心理疏导。
克服强迫症的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也被称为满贯法,要求患者具备较为坚强的意志力、迫切求治的动力。在方法正确并具备坚持不懈的信心与决心的前提下,有望不使用药物治疗,并且效果良好,有根治的可能性。
暴露疗法一般是采用想象或者是模拟的形式,让患者直接进入到一种令其恐怖和焦虑的现实或类似的场景之中,这样就可以直接与导致其恐怖和焦虑的对象进行正面接触了。接下来就要做到“不逃避”,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恐惧感与焦虑感就会自行消退。比如,患者可以运用想象的方式在大脑中不断上演某种令自己感到极度恐惧的场面,此时还可以配合外界黑暗环境、恐怖声音的刺激等,以加强这种恐惧感的体验。
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有多么焦虑和恐惧,都不能做出堵耳朵、闭眼睛、大声喊叫、反复洗涤等强迫行为。当最恐惧的事情逐渐淡化,形势转好后,患者的焦虑感和恐惧感也就随之消失了。患者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控制强迫行为,并对强迫行为逐一加以克服,渐渐消除在中断强迫行为时出现的心理不适应症状。具体步骤如下:
1.患者自身必须深刻了解强迫症的想法和行为。选择一种强迫行为,然后认真回顾这种强迫行为发生的全过程,再重点想象,如果自行对强迫行为加以控制,内心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安以及要如何忍耐,阻止这种强迫行为的重复出现。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当下的困扰主要是来自强迫观念还是强迫行为。该过程要坚持至少半个小时以上,刚开始时,可以选择强迫行为中程度较轻的行为,然后再逐渐加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