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26998200000021

第21章 铁血皇帝朱元璋(1)

胡惟庸不懂,发达得太容易往往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胡惟庸不懂的事情太多了,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虽然是一颗平庸的棋子,但是在朱元璋这样的高手中,也可以妙用无穷。

“真龙天子”为何定都南京?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非常低贱,比他的偶像刘邦还低贱,刘邦好歹是个公务员,而朱元璋不过是个要饭和尚,只怕很难找出比这更低的出身了。

虽然我们常说英雄不问出身,但其实大家心里的门第意识还是非常强的。中国人是非常容易红眼的,如果你原本就出身非常好,别人没有话说,最多来句******投胎投得好。可是,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一个贫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同样是人,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就像张士诚说的,你朱元璋并不比我强,不过是运气好,这就是不服心理的典型表现。

朱元璋很清楚自己微贱的出身,对于统治是非常不利的,他是一个对人性非常了解的人,对大众的心理他很熟悉。

所以,美化自己是必须的。

朱元璋为了美化自己,制造了许多版本,有的版本还照抄刘邦,我们只需把刘邦两个字换成朱元璋三个字几乎就不用修改。

比如,他说有一天,母亲在河堤上睡觉,父亲朱五四发现一条巨龙伏在妻子的身上,最后就生下了他。

还有一个传说前面提到了,说他母亲有次梦见一个道士递来一个药丸,这药丸非常神奇,可以越变越大,还可以发光,母亲吃了以后,就怀上了朱元璋。

这些荒诞不经的传说实在太多了,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曾经考虑给父母的坟墓搬家,换句话说,从简易坟升级为别墅坟。后来有人对他说,他所以得天下就是因为父母葬在这块风水宝地,如果改葬的话,恐怕的对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在原墓上封土,修建陵寝。

大家知道,当时是封建社会,不光是老百姓,就是达官贵人也相当迷信。所以,朱元璋这套把戏是很有用的,谎言可以维护统治,朱元璋这个做法不过是沿袭中国古老的智慧,并没有什么独创的地方。这种看似老套的智慧其实很管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所以成功跟他心术的高明有很大的关系。

历来,开国皇帝选都都是最重要的。朱元璋虽然很早就在应天(南京)称帝,但是他对于南京作为都城是不满意的。在明朝之前,历代王朝都是在北方的关中或是中原地区定都,在南京定都也许多不利的因素,这个朱元璋心里也是有数的。

建都南京有哪些不利因素呢?

第一,很多人从迷信的角度认为在南京建都的都是短命王朝,这似乎是魔鬼的咒语,但是历史情形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魔鬼咒语呢?传说是秦始皇南巡的时候发现南京城有王气,故意让人修秦淮河,切断了南京的王气。

第二,元朝残余势力对中原依旧虎视眈眈,建都南京在军事上不利,有鞭长莫及的感觉。

第三,南京没有险要的军事屏障,作为首都不太安全。

第四,朱元璋在建造宫殿时,曾经将燕雀湖填平,导致地势下沉,刘基对朱元璋说这破坏了风水,可能对子孙后代不利,朱元璋比较相信。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南京呢?

第一,南方富庶,南京更是经济中心,定都南京的话,水运发达,物质方面不用担心。

第二,江南文化气氛浓厚,可谓是人杰地灵,朱元璋本人对南京也挺有感情。

第三,迁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大明开国不久,百废待兴,贸然迁都必然会劳民伤财。

第四,朱元璋在南京发展很久,连宫殿都已经建立,让勤俭的朱元璋放弃这一切,很难。

第五,功臣们反对,这些功臣大多是南方人,不愿迁往别处。

选择国号

好了,是时候开始建国大业了。

朱元璋已经不再是一个王了,王在中国古代都是地方性的政权首领,现在全国统一,朱元璋君临天下,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

从刘邦开始,作秀是当皇帝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当时那么多诸侯王联名推举刘邦做皇帝,刘邦很不乐意,很不高兴,最后这些诸侯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刘邦终于无可奈何,被动地走上皇帝的宝座。

要想当皇帝,这个秀场是必须走的,朱元璋很清楚这点。当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拿着请愿书请朱元璋当皇帝时,朱元璋非常谦虚地说:“我何德何能,怎么能担当造福天下苍生这种重任?”

李善长当然不罢休,文武百官当然不乐意,大家齐刷刷地下跪,赞扬朱元璋的品德和功劳,希望朱元璋能为天下着想,把万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没办法,朱元璋最后也是无奈地走上了皇位。

建立一个国家,首先要有一个国号,国号就相当于国家的名字,这就好比是国家的脸,所以一定得认真对待,绝对不能出现“天完”这种混蛋名字。

如果说朱元璋有什么宗教信仰的话,那就是明教了。明教给贫苦大众许诺光明,最后弥勒佛被证明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却不认弥勒佛了,明教是必须得取缔的,造反它有用,治国它起反作用。不过,明教虽然被取缔了,但这个“明”字不错啊,可以拿过来用用,反正明教已经是非法组织,挪用也不算侵权。

明教在唐朝时开始传入中国,一种外来的宗教要想在中国生根,首先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播和演化,明教成为家喻户晓的一种预言,明王出世在市井中口口相传。韩山童自称明王,发动起义,战败而死,他的儿子韩林儿继承遗志,大家称呼为小明王。小明王是各路起义军名义上的领袖,朱元璋势力膨胀后,让廖永忠在江上把小明王坐船砸沉。

朱元璋虽然害死了小明王,但没有和明教决裂,他很清楚明教在底层的巨大影响力,用大明作国号可以凝聚全国的明教徒或者对明教有好感的百姓。朱元璋的这个做法有********的痕迹,目的是告诉世人,我朱元璋既是皇帝,也是明王,其他人都是冒牌货。

此外,用明为国号还有特殊含义,朱元璋从南方起事,和以前造反的人不太一样,他们大多是在北方闹事,然后平定南方。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南方属火,为阳;北方属水,为阴。用大明这个国号,也有镇住北方的意思。而且,历史上就有大明宫大明殿,在神话里“朱明”一词有特殊含义,国姓和国号联在一起,更是巧合。

朱元璋很清楚明教的煽动性,当上皇帝后第一年,他就取缔了一切邪教,包括白莲教、大明教、弥勒教,当然他没有取缔佛教和道教,这两种宗教没有什么危害性。

登基后,朱元璋将办公的地方命名为“奉天殿”,所有的诏书必须在前面加上奉天承运四个字。马秀英理所当然当上皇后,由于马皇后没有生育儿子,长子朱标当上太子。

当上皇帝后,朱元璋曾经动过念头,想找一个体面的祖先。有臣下拍马屁说他是朱熹的后代,朱元璋犹豫不决,他当然希望自己跟朱熹有点亲戚关系,可惜还真没有,朱熹生活的年代离他太近,朱熹的子孙都还活得好好的,朱元璋虽然当过强盗,但平白把别人的祖宗抢过来心理上难免过意不去。

后来,徽州一个姓朱的典史到宫中朝见,朱元璋问他:“你是朱文公的后代吗?”典史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突然问这话,胆战心惊地答道:“不是。”

朱元璋一想,小小的典史尚且不肯乱认祖宗,我如果自称是朱熹的后代,无端给人当孙子也就罢了,只怕还要受到天下人的嘲笑。

于是,朱元璋索性坦白心胸,朕本淮右布衣,老子就是耕田的出身。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心里自尊感是特别强的。

元朝政治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马上得天下之后,仍然马上治天下。朱元璋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的一个重要国策就是下马治天下,让老百姓有田有地,休养生息。

太平盛世,武官用处不大,那些名将可以抓紧时间好好休息了,在朱元璋的屠刀没有伸过来之前。

朱元璋在农业上的改革非常多,大的方针是打击大地主,鼓励广大农民勤劳致富。

经过二十多年战乱的破坏,人口急剧减少,大片土地荒芜。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农业生产,提高广大农民耕地的积极性。在这点上,朱元璋做得确实不错,他规定,凡是开垦荒地的免除三年租税,而且这块荒地就是你的。对于灾区,减免租粮,所以农民们,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

总的说来,朱元璋对农民是有感情的,这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是农民出身,吃够了地主和官府的苦头。所以,他大大地降低了全国各地的租粮,但有一个地方除外。

这就是张士诚控制的江浙一带,江浙一带非常富庶,张士诚管理得也特别好,换句话说,老百姓很支持这个人,即使在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后,许多老百姓依然怀念张士诚。对于心胸狭窄的朱元璋,江浙百姓的这种做法毫无疑问是让人无法忍受的,所以江浙一带的税收比其他地方要高出好几倍,直到洪武七年才下令减租。

朱元璋以前做过和尚,而且做得很不开心。当皇帝以后,他对和尚特别苛刻,首先限制和尚的数目,他认为和尚饱食终日、劳民伤财,对经济发展不利。所以,他设置了种种关卡,当时做和尚比现在考公务员还难。朱元璋还规定,严禁四十岁以下的女生当尼姑,他可不是怜香惜玉,意思很明白,四十岁之前大家手脚都比较灵便,想整天敲个木鱼混饭吃,不可以。洪武十七年,全国的僧人只有两万多,但朱元璋觉得这个数目还是太多了,必须削减,对这些人进行严格考核。

总之,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做和尚难,做尼姑也难,做官更难,唯独就是做农民稍微好些。

有人会问了,那么做商人难不?

还是非常难,朱元璋这个人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对商人的感觉也差不多。他总认为商人唯利是图,是一群寄生虫。可能那时还没有发展商业文化,商人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面。朱元璋痛恨商人跟他的经历有关,他小时候可能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被商人坑了很多次。得罪朱元璋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商人的处境我们可以想象。所以,才有传言说朱元璋杀了沈万三。

老朱给人的感觉是谁都不喜欢,就喜欢农民,农民同志有福了,其他人遭殃了。先来说说读书人。

读书其实也挺难的

科举制度是隋文帝的发明,这个发明给无数出身寒微的子弟带来了希望,同时也给许多读书人带来了痛苦。不光是因为压抑了他们的创造力,更是因为这个录取比例太低了,失意的人太多。

朱元璋理解读书人的这种痛苦,怎么说他以前也有过读书的梦想,所以他实行了扩招,大家知道朱元璋是个很勤俭的人,扩招后知识分子的待遇就下降了。人多粥少,这是必然的结果。

虽然待遇不高,但是大家还是削尖了脑袋想考科举。因为只有考上了举人才能做官,做官不光是工资的问题,做官还有油水可捞啊!

就像我们现在有中考、高考、考研、考博一样,当时考科举也是有级别的。第一级是院试,考生统称为童生,意思是入门考试,入我科举门,知我科举苦啊!七老八十的童生也不少,可见科举确实是个痛苦的事。但是考上以后就不痛苦了,考上以后你的称呼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就是秀才了。考上秀才意味着变成知识分子,从此你就享有一些特权,比如一辈子不用交税,看到县令可以不下跪,理论上是这样的。

秀才离当官还很远,所以你必须再接再厉。下一级考试叫乡试,乡试是省内统考,每三年一次,所以你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三年等一回,不像高考年年有。 喜欢玩游戏的朋友知道,打boss的时候一关比一关厉害,所以乡试更加难考。如果你过关的话,就是举人了,一般的寒士能够考中举人可以回家烧高香了。假如你考中第一名的话就是解元了。

你终于可以做官了,虽然是芝麻大的官,但有这个机会和平台确实非常难得。不过举人并不一定能马上做官,举人充其量只是个候补的,只有等地方官有了空缺,你才能上位。所以,举人最希望看到的是哪个地方官死了,或者犯了什么法。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竞争一直很激烈。

有理想的读书人是不会就此止步的,因为要想入朝为官,还必须参加下一级考试。这级叫会试,会试只有举人有资格参加,朱元璋同志将在会试中挑选三百人。这三百个人的身份叫贡生,贡生跟进士有区别的,需要再进一步才能成为进士。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一般说来,只要发挥正常,会元是能成为进士的。所以不要紧张,轻轻松松再进考场。

贡生考试的地方叫贡院,贡院的设置似乎是专门给考生制造心理压力的。贡院有无数的房间,但全都是小单间,里面不通风、不透光,里面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三支蜡烛,可能还有一个马桶。考生在进这个笼子之前必须搜身,进去以后,不得提前交卷,直到考试结束。

考试虽然是痛苦的,但等待结果的过程更加痛苦。假如你中了一甲,很可能需要旁人扶着,一甲只有三个,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如果你中了二甲肯定也是谢天谢地,这时你是赐进士出身。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总之,只要没被刷下来大家都是进士了,都应该庆祝一番。当然了,三甲在二甲面前是必须低头的,二甲在一甲面前也是没法牛气的。榜眼和探花虽然和状元的距离很近,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这种考试确实非常变态,你必须在众多的优秀的选手中脱颖而出,竞争的激烈程度好比现在上清华北大。至于连中三元的人简直可以买彩票了,终明一朝,连中三元的只有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