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26998200000022

第22章 铁血皇帝朱元璋(2)

考上进士以后可以当官了,不过不能期望太高,毕竟论资排辈是我们的习惯,进士也必须从底层做起,也许还得听县太爷的命令。不过没关系,考上了进士在官场上就意味着你出身好,机会总是有的。

李善长与淮西集团

将科举制升级改良后,朱元璋就不愁没人做官了,也就是说,他可以放心地杀掉那些让他反感的官僚,因为后面有许多读书人前仆后继地等着上位呢!

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最难处理的。碰到难处理的问题,有学问的人可以用有学问的方式处理,懂权术的人可以用权术来处理,但是对于怕麻烦的人,最好的处理方法还是一个字:杀!杀光之后,一了百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朱元璋认为,这个方法确实既省事又有效。

在谈到明帝国的内部矛盾时,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是李善长。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自己的萧何,其实,李善长既没有萧何那么大的才干,也没有萧何那么深的眼光,更没有萧何那么广阔的心胸。把他比作萧何实在是委屈萧何了。

朝廷内分成两派,一派是淮西集团,一派是非淮西集团。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集团的,但由于是皇帝,肯定得保持中立姿态。淮西集团的头目就是丞相李善长,徐达、汤和、耿君用、郭兴、周德兴等人都是淮西集团的,淮西集团成员的名字可以写一大串,势力非常庞大。换句话说,当时淮人主宰了朝廷,非淮人理所当然受到排挤,受到排挤就会很郁闷,很郁闷就得斗。

如果说李善长是淮西集团的首领,那么刘基就是非淮人中最著名的一个人物。论个人能力,李善长远远比不上刘基,但是论集团论根基,刘基和李善长又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李善长确实为朱元璋立了很大功劳,他像个润滑剂一样协调种种矛盾,确实有萧何的风范。他外表看上去也是个宽厚仁慈的人,之所以说外表,是因为他内心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事实上,这个人心胸非常狭窄,得罪过他的人,他往往很多年还记得,一旦找到机会,绝不会手软。

刘基其实是斗不过李善长的,因为刘基和朱元璋的关系并不好,刘基是一个比较孤傲的人,皇帝和一个孤傲的人是很难相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建国后,李善长被封韩国公,当了丞相,俸禄四千石,而刘基只被封个诚意伯,俸禄在伯爵中也是最低的,240石。李善长和刘基,天壤之别。

这个差别确实很大,当然了,朱元璋对刘基评价非常高,说朝中人都结党,只有先生独善其身。朱元璋从来不吝惜口头上的夸奖,他甚至把刘基比作张良,话说得非常好听,但实际上刘基在朝中是受排挤的,一方面是因为刘基敢于直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人太聪明了。所以,刘基死后,甚至连功臣庙都没进,直到明世宗的时候才搬进太庙里,跟徐达、常遇春等人享有同等地位。

刘基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言官的带头人,言官是个得罪人的职位,让刘基做得罪人的首领很适合。

李善长和朱元璋是同乡,处理政事总能让朱元璋满意,最开始他和朱元璋的关系不错。但是后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李善长当上丞相后开始培植淮西势力,权倾一时,许多人走李善长的后门。朱元璋看在眼里,不满在心里。

李善长和刘基斗正是朱元璋想看到的。

这一天很快就来了,引起矛盾的是一个叫做李彬的人,这人犯了法,刘基把他抓了起来,找到犯罪证据后,刘基决定要杀了他。不过,这人的靠山是李善长。此时,恰巧朱元璋不在朝廷中,李善长便找到刘基,请他给自己一个面子,放了李彬。刘基认死理,不同意,不仅不同意,还将这事儿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听了很生气,下令立刻处死李彬。李善长得知这个消息,很愤怒,他当然不敢对朱元璋愤怒,他愤怒的对象是刘基。为了救李彬,老奸巨猾李善长想到了一个诡计。

他对刘基说:“京城这么长时间没下雨,先生你对天文学非常了解,这时候应该不能杀人吧!”

这一招很狠,刘基懂天文,如果这时候杀人,可以把老天爷不下雨的责任推到刘基头上。

刘基骨气很硬,其实他对天文学也是模棱两可的,说:“杀李彬,天必雨。”

李彬被杀以后,老天还是很长时间没下雨。李善长正好有借口了,他召集淮西集团的骨干们一起弹劾刘基。朱元璋倒也没有为难刘基,他很清楚李善长是故意整刘基,也许他此时已经动了收拾李善长的念头。刘基倒很识趣,知道自己得罪了朝廷中的老二,混不下去了,干脆请假回老家。

临走前,刘基还为朱元璋做了一件好事。那时,朱元璋想把首都建在凤阳,跟项羽的心理很类似,已经拥有天下了脑子里还不能超脱衣锦还乡的传统思维。刘基非常坚决地表示,千万不要这么做,凤阳不可能做首都的,这就好比非要把一头驴当马骑一样,不现实的,这样的造成的结果是政局不稳,蒙古人更容易进入中原。

刘基分析得很有道理,有道理的意见朱元璋一般都能听得进去。

不过,朱元璋说刘基没有结党也不对,刘基临走前让自己的死党杨宪接替自己。刘基一走,杨宪就开始收集李善长的罪证,应该说杨宪确实是这方面的能手,或者说他对李善长的攻击正好符合朱元璋的心理。随后,朱元璋多次批评李善长,几个月后,又把刘基召回来。

李善长这下惊慌了,人们说功成身退嘛,李善长决定学习刘基避避风头,他找了一个人代替自己。这个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很平庸,胡惟庸。李善长看中的就是胡惟庸的平庸,平庸的人好控制——这是一般的思维,一般的思维有时是错的,李善长就死在这个平庸的人手中。

这时候,在朝廷中以刘基为代表的浙东集团正渐渐取代淮西集团。所谓树大招风,刘基也不能幸免,说刘基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对刘基也开始猜忌,或者说一直猜忌,这次猜忌得更加严重。所以他找刘基谈话了。

两个厚黑大师的对话录

君臣二人走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互相之间知根知底,所以谈话比较自然。两人免不了要扯一些闲话,最近天气怎么样,老百姓们怎么样,说到正题的时候,朱元璋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

“拿掉李善长,谁适合做丞相?”问话的是朱元璋。

刘基听到这里,脑子飞快地转着,他知道这个问题绝对不能随便回答,因为他还没摸清朱元璋的意思,所以他说道:“这取决于陛下的决定。”

朱元璋脸色稍稍平和了一些,又问:“你觉得杨宪这人怎么样?”

刘基立刻感到这是一个陷阱,朱元璋明明知道杨宪是自己的人,提出这种问题肯定别有用心。刘基跟朱元璋这么久,很了解他,知道朱元璋杀人之前向来是无风无雨的,所以回答道:“杨宪这个人才能是有的,但是气量还不够,不可以做丞相。”

朱元璋表情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刘基可以感到气氛相对缓和了一些。接着,朱元璋又问:“汪广洋这个人呢?”

这又是一个陷阱,汪广洋和李善长不是一派,所以朱元璋怀疑他是刘基一党的,故意提出这个问题试探。

刘基很聪明,说:“汪广洋这个人是个庸才,不能胜任。”

朱元璋在心里叹了口气,人才啊!刘基,你真是个人才!

接着,朱元璋又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呢?”

这真是惊险的问答题,刘基回道:“胡惟庸现在是一条狗,但这条狗迟早会挣脱锁链。”

说到这里,刘基已经快崩溃了,但是朱元璋的考验远远没有完。

朱元璋突然说道:“看来丞相的职位只有先生能胜任了。”

老谋深算的刘基这时候突然变得嫩谋浅算了,他带着孤芳自赏的口吻脱口说道:“我虽然有丞相的才能,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不适合这个职位,皇上再认真挑选吧!”

朱元璋这么敏感的人听到这话心里极为不舒服,你******也太不谦虚了,自称有丞相之才不算,还给自己戴个嫉恶如仇的高帽。我老朱还坐在这里的,你嫉恶如仇,是说我纵容恶吧!

刘基没注意朱元璋的脸突然变得阴沉,继续发痴:“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没有一个适合。”

刘基你还想不想混了,你是说我老朱不行,手下无人是吧!就你一个人厉害,行,你厉害去吧!

朱元璋和一个人决裂是不会说重话的。

刘基继续在朝中当官,他也知道朱元璋不再信任自己。有一天,他收到朱元璋的一封信,朱元璋像一个医生一样对他说,你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回家好好休息吧!

刘基又回家了。刘基一走,浙东集团失去了保护伞,胡惟庸上台后,找了个借口把杨宪给杀了。那次神秘的对话,也不知怎么传到胡惟庸的耳朵里,胡惟庸听说刘基说自己的坏话,当丞相后,立即开始报复。当然了,刘基已经是一个平民,如何整呢!胡惟庸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拿掉刘基的退休金,饭都不让你吃了。

刘基没有坐以待毙,他回到了京城,心想凭借我为你朱元璋立下的功劳,一口饭你总少不了我吧!这次,刘基又错了。我们发现,聪明的刘基在后期不断地犯错误,好像突然之间没那么神机妙算了。

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让刘基的死对头胡惟庸去探望他,真有黄鼠狼给鸡看病的感觉,胡惟庸还带来了一个医生,这是个很体贴也很周到的人。医生给刘基开了一副药,这是一副特别的药,吃了以后病情会越来越重,但是重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突然没病了。没病的时候就是死亡的时候。刘基死了。

刘基之死是个谜,可能真是病死的,也可能是被害死的,害死的可能性大。如果是被害死的,凶手是谁呢?看起来是胡惟庸,胡惟庸确实想害死刘基,但他绝对没这个胆量,只能是他背后的那个人,那个阴影般的人。朱元璋,不错,拥有多重人格的朱元璋。

看起来,胡惟庸胜利了,淮西集团胜利了。是的,胜利了,但胡惟庸身后的影子很快就要吞噬他。

拿胡惟庸开刀

胡惟庸是一个平庸的人,他胜利之后很得意,他没想到自己这么厉害,竟然斗倒了谋略奇才刘基,斗倒了浙东集团。现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李善长都给自己面子。发达了,而且发达得这么容易。

胡惟庸不懂,发达得太容易往往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胡惟庸不懂的事情太多了,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朱元璋的一颗棋子,虽然是一个平庸的棋子,但是在朱元璋这样的高手中,也可以妙用无穷。第一个计划已经实现了,打倒刘基,铲除浙东集团。

第二个计划没那么容易,还得看胡惟庸的表现。

胡惟庸的表现让大家很失望,但是让朱元璋很满意。

胡惟庸越来越骄狂了,他贪污受贿无恶不作,排挤一切他看不顺眼的人,有时还挑战朱元璋的权威,甚至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自作主张给官员升降,很多事情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

一切正如朱元璋所预见的,朱元璋确实是一个有眼光的领导。

朱元璋怀着一种变态的心情注视着胡惟庸,胡惟庸越乱来他越喜欢,是的,就怕你清廉,就怕你正直,就怕你家伙真的大公无私。

如果认为朱元璋心胸宽阔那肯定是大错特错,朱元璋不过是想演绎一场现实版的“郑伯克段”,这是历史上关于权术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下,从传统的智慧里总能学到最实用的东西。

郑伯就是郑庄公,这个人是春秋时期非常有作为的一个君主,在他手中,弱小的郑国差点成为春秋霸主。当然,他最有名的还不是南征北战,打败其他对手。他做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收拾自己的弟弟共叔段,这兄弟俩到底有什么矛盾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郑伯的父亲是郑武公,母亲叫武姜。用现在的话说,郑伯的出身非常好,父亲是诸侯国的君主,母亲也是诸侯国的女儿,像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羡慕吧!可别羡慕得太早,郑伯虽然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是从小就受母亲冷落,失去母爱的孩子成熟得比较早,所以郑伯这个人是特别有心计的。

这郑伯为啥失去母亲的宠爱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出生时是难产,脚先出来,把母亲惊吓了。这母亲也真是的,就因为这原因,一辈子讨厌郑伯。要说,难产也不是孩子的错,就因为这原因不爱孩子,郑伯也真挺冤的。有人说,男人的胸怀是冤枉撑大的,这也是好事。

郑伯还有一个弟弟,叫共叔段,这孩子是顺产,可能长得也比较可爱,所以很受武姜的宠爱。一个女人一旦溺爱一个孩子,往往是看他什么都好,什么都想为他做。论理,立公子的事犯不着武姜来管。可武姜母爱过了头,多次在老公耳边吹风,让他立共叔段为公子,郑武公虽然宠爱武姜,幸好耳根并不软,没同意。

武公死后,郑伯即位,是为郑庄公。

按照历史的一般规律,郑伯即位后一定会整弟弟共叔段的。但郑伯的表现非常奇怪,他非但没有整弟弟,反而特别溺爱纵容共叔段。是不是因为郑伯跟他母亲一样,特别喜欢这个弟弟?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都可以理解,看看后来的事情就发现不是这样。

郑伯对这个弟弟好的没话说,弟弟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后来武姜请求把制地封给共叔段,制地在现在郑州市荥阳区汜水镇,这里是郑国的一个军事重地。庄公当然说不行。武姜又改口,让他把郑国的大邑京封给共叔段,京相当于郑国的上海,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庄公当然不乐意让给弟弟,庄公想了想,最后竟然答应了。

共叔段来到京邑后,号称京城大叔。池大好养鱼,到了这里后,叔段招募了大量的兵士,将城墙大大翻修一阵,储存了充足的粮草。和母亲越好,准备里应外合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