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元璋发迹史
26998200000003

第3章 朱重八流浪记(2)

皇觉寺坐落在一个山坡上,寺庙虽大,和尚不多。因为是灾年,寺里也比较冷清。寺庙的大殿里坐着一个大肚子弥勒佛,满脸笑容,看着这么灿烂的笑容朱重八也高兴不起来。朱重八的境界并不高,他只要一口饭而已。

在电视里我们经常看到寺庙里有扫地僧,朱重八要做的事远远不是扫地,他是干杂活的,就像现在的饭店里的服务员一样,什么活儿都撂在他头上。

进入寺庙不久,朱重八很快就发现,这年头在寺庙里混也不容易。朱重八很不幸,没有遇到武侠小说里常见的那种得道高僧,不但没有好心人指点他,相反这些人老是欺负他,把他当奴仆一样呼来唤去。

在元代,和尚是一门职业,就跟西方修士一样,而且是一门比较吃香的职业。在寺庙里混得好的人都有自己的产业,很多人甚至都结婚了,所谓的佛门清规戒律那是上辈子的事了。

皇觉寺里有十多个和尚,一看就是个小寺庙,这些和尚除了念阿弥陀佛就什么也不会。因为寺庙小,产业也不多,大概有一亩三分地的样子。寺庙的收入一部分来自于地租,另一部分来自于做法师,拿点香火钱。当时经济很不景气,到处闹惊慌,所以寺庙里也只能刚好填满和尚们的肚子。

朱重八来了以后,又多了一个吃饭的人,和尚们也不高兴。朱重八,你要吃饭可以,但绝不可以让你白吃。朱重八以前只用伺候一个地主,这下要伺候所有的和尚了,资历最低,没办法。

在这样的环境里,朱重八学会了两个字:忍耐!

忍耐是必须的,不忍耐就没得吃了,寺庙里虽然受气,好歹有口饭吃。朱重八拼命地干活,但每天还是少不了挨打挨骂,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在夜晚偷偷流泪。以朱重八的性格,他可能是把眼泪往心里咽。

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磨练了朱元璋坚毅的性格,坚毅中甚至带着残忍。看着朱重八的经历,我们想起了孟夫子的名言,大家都很熟悉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

只要是人,处在这种情况下都很痛苦,可惜在那些和尚眼里,朱重八似乎不是一个人,朱重八只是一个会干活的机器人。

有时候气得忍无可忍的时候,朱重八就对着寺庙里的那些泥菩萨发泄。有一天他扫地扫累了,不小心在菩萨像上绊了一跤,朱重八气不打一处来,拿起笤帚对着泥菩萨一阵狂抽。还有一次,一个菩萨给老鼠咬坏了,朱重八被痛骂了一顿。事后,他在泥菩萨上面写着“发配三千里”。

从这些小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朱重八真是个很特别的人,他的个性很强,如果谁得罪了他,他报复起来毫不手软,在当时他没法对那些和尚们发泄,也要找泥菩萨作替死鬼。

流浪和尚

在皇觉寺里日子虽然过得很憋屈,但好歹有口饭吃。没有意外的话,朱重八可能还要在皇觉寺里呆上一两年。

可是这样的日子只有五十天,因为灾情越来越严重了,租粮越来越少。看来,寺庙里的饭碗也保不住了。看着师伯师叔们整日和和佃户们吵来吵去,朱重八明白,迟早得走人。果然,没过多少天,方丈跟大家商量,其实也没什么好商量,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呗。方丈给各个和尚分配了不同的讨饭地点,朱重八负责淮西和河南的地盘,也就是受灾比较严重的两个省份。

就这样,朱重八穿着破旧的袈裟,拿着一个缺口的瓦钵,背着一个干瘪的包裹,艰难地往前走。做了五十天安稳的和尚,朱重八开始过着不安稳的化缘日子。

说好听一点,现在的朱重八是个游方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浪和尚。

讨饭绝对是一项力气活,朱重八一路走,一路讨。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朱重八,这绝对是一种考验。如果乞讨那么容易的话,天下的乞丐都很富翁了。刚开始讨饭的时候,朱重八还不太好意思,越往后,他发现,每敲一扇门,他的脸皮都会变厚一点。

是的,白眼的时候占多数,很多时候还要被人骂得狗血淋头,但好人还是有的,所以也不至于饿死。在讨饭的过程中,朱重八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别人开门的那一刹那,朱重八几乎就可以断定这个人会不会施舍。后来朱元璋所以那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内心,这些都是有练过的。

朱重八的经历告诉我们,讨饭之中有大学问。

朱重八在淮西流浪了好几年,尝尽了人间苦楚,正常人的那些心理极限一一被他突破。只要活下去,其他都是不重要的。朱重八的心理素质就是在不断磨练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过硬,所以他从来没有过轻生的念头。

讨饭是一项没有尊严的工作,在灾荒年讨饭更没尊严,很多人自己都吃不饱,哪有饭给你吃。正常情况下,朱重八敲开一扇门的时候,里面的人就像赶苍蝇一样挥着手,不耐烦地说:“走,走,这里没吃的……”

穷人家没吃的,那就去大户人家吧!可是,大户人家大多养着恶狗,这些狗有个特点,碰到衣服破烂的穷人它们叫得特别凶,恨不得上去咬个半死,但是如果碰到衣装华丽的地主,这些狗马上变成了乖乖。朱重八浑身破烂,恶狗看到他一顿狂吠。朱重八胆战心惊,别没讨着饭,还得上了狂犬病,那就太不划算了。

前面是恶狗,后面是饥饿。是向前走还是向后走呢?

朱重八犹豫了,大约犹豫了十几秒。朱重八使劲地敲着木鱼,闭着眼睛往前走,恶狗见这个穷和尚木鱼敲得叮当响,顿时被吓住了,叫声的音量也低了下来。

朱重八终于走到大户人家的门口,这段距离很短,但他额上全是汗。走到大户人家的门口,朱重八又碰到另一条狗,当然这条狗不是真的狗,而是奴才。

当朱重八拿出破钵对着看门人说道:“施主,行行好吧!”

那人骂道:“去去去,要饭和尚,别弄脏这儿。”

“施主,你行行好吧,我已经一天没吃饭了。施主,好人一定有好报的,施舍一点,观音菩萨弥勒佛保佑你长命百岁。”

“他妈的,不识趣的要饭的。”那人正准备拿起棍子来赶,这时,老爷听到外面吵闹声,走到门口发现是个要饭的。

老爷大方地说:“长贵,给这和尚几个馒头。对僧人不可以这么无礼。”

就这样,朱重八讨到了一天的口粮,像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这个老爷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只是平时做的坏事太多了,想积点阴德,死后不用下十八层地狱。

朱重八沾了和尚身份的不少光,其实他对佛教并没有什么感情,当皇帝后,他甚至想尽办法打压佛教。但我们公正地说,如果没有寺庙收容他,朱重八或许被饿死也说不定。

朱重八从安徽合肥讨到河南,又从河南讨回安徽。就这么漂来漂去,漂了三年,这三年的时间,是朱元璋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没有这三年打下的深厚基础,就没有后来的朱元璋。

这三年中,朱元璋到底有什么收获,打下了什么基础呢?

首先是磨难,在一个无比残酷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磨难,不练就一身铜皮铁骨,是无法成为一个坚强的人的。磨难可以让一个体魄坚实、心灵坚强,心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其次是识人,讨饭的过程培养了朱元璋察言观色的本领,一个人要成功首先是跟人打交道,然后是做事。在讨饭的过程中,三教九流的人朱元璋都见识过,极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

最后是熟悉地形,三年的时间,朱元璋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熟悉那里的山川河流、人文地理,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在古代打仗地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知识。天时地利人和,地利排在第二位。朱元璋就是从淮西发家,对这一带地理人情的了解为他后来作战和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后来,朱元璋学了些古文,喜欢卖弄一些文墨,曾写了一篇回忆这段经历的散文,我们不妨看看: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

我何作为,百无所长。

依亲自辱,仰天茫茫。

既非可倚,侣影相将。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

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

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

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

身如蓬飘逐风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文字虽然很烂,但是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我们不妨来翻译一下,看看当时朱元璋那种无奈的心情:

大家都为了生计像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流水一样漂泊,我一无所长,能做什么呢?

投靠亲戚那是自取其辱,只能抬头看着茫茫苍天,空自叹息。没有可以投靠的人,只好和僧侣们在一起。早上起来看到哪家烟囱上冒烟,我就赶快跑过去,晚上回到古寺休息的时候,累得脚步不稳。

晚上一个人靠在岩石上,看看碧潭中的水,望望天上的月亮,耳边传来猿猴的啼鸣,那种凄凉用语言没法表达。我像个失魂人,想寻觅父母,却哪里找得到。虽然落魄,但志气并没有泯灭。

西风鹤唳,接着又下起了下雨,雨中夹杂着风霜。此时,我感觉自己像天地间的一棵蓬草,随风飞扬,尽管如此,我依然热血沸腾。

黑暗中的火种——明教

在讨饭的过程中,朱重八不光增长了见识,还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明教。明教最早是由波斯传来的,在唐朝时叫摩尼教,为波斯人摩尼所创。传入中国后,摩尼教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混合了基督教、袄教、佛教,成为一个新兴的宗教,也就是明教。

任何宗教都有教义,明教的教义是两宗三际,所谓两宗就是指世界是由两种不同的力量组成,这两种力量被成为明暗两宗,明是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暗是坏的一面,黑暗的一面。这两种力量又会不断斗争,从而形成三际:初际、中际、后际。在初际,天地还没有形成,不过明暗已经存在,互相对峙。在中际,黑暗的力量占上风,光明的力量受到压迫,人间遭受劫难,接着明王出世,赶走黑暗。在后际,明暗两宗,又回到以前的状态,明复归为大明,暗返回到积暗。

从中可以看出,明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宗教,它在教义中并没有提出要消灭黑暗,只是说把黑暗赶回属于它的地方。

一般来说,明教不崇拜鬼神,他们的神叫明使、明尊或者明王。明教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比如不设偶像,不拜鬼神,禁止杀生,教徒要穿白帽子、白衣服,天黑了以后才能吃晚饭。

武则天统治时期,摩尼教传入中国,它在中原并没有引起轰动,但是受到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回鹘的特别尊崇,回鹘人改摩尼教为明教。由于回鹘人帮助唐朝打仗有功,唐政府对明教大力扶持和保护。不过后来回鹘人叛乱,唐军击败回鹘后,取缔了明教。

从此,明教成为一个地下宗教。在民间里,明教像杂草一样生长,融入了佛教、道教、基督教的一些东西。在元朝的时候,明教已经和白莲教、弥勒教混合了,明王跟弥勒佛慢慢地变成一个人。无论是明王还是弥勒佛,都有一个宗旨,荡涤黑暗,让世界重回光明,这些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出路。隋唐之后的很多农民起义都跟明教和弥勒教有直接的关系。

当时淮西一带明教的头头是彭莹玉,彭跟朱重八一样,也是个讨饭和尚。他崇奉的神有两个,弥勒佛和明王。大概彭莹玉自己也分不清弥勒佛和明王的区别,但他的宗教组织活动确实搞得有模有样。作为明教南派的宗师,彭莹玉和北派头头韩山童都是元末最早的农民起义首领之一。

彭莹玉和韩山童到处宣传天下不久要大乱,明王和弥勒佛马上要出世了,他们似乎没有想到,明王和弥勒佛同时出世后,赶走了黑暗,明王和弥勒佛如何相处。

明教的教徒起义后都用红巾包头,所以又称为红巾军。朱重八讨饭的地方,正是彭莹玉红巾军活动的区域。朱元璋有没有见过彭莹玉没人知道,但他确确实实对明教很熟悉,而且也很接受。

朱重八是不是真相信什么明教呢?未必。只是当时那种情况,他需要找到一种心灵慰藉,同时呢,他需要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互相取暖,虽然当时天气很热,但大家的心里都很冷,蒙古人的屠刀始终悬在老百姓的头顶,老天爷更是毫不留情地给这片土地制造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