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楚汉传奇
26999700000011

第11章 生死对决(1)

在整个行军过程中,范增一直绞尽脑汁在思索,作为一个谋士,面对强大的敌人,想出良策乃是职责所在。但范增实在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计策,当他得知章邯修建了甬道,更加忧虑,说:“章邯这个人比我们想象的还可怕,有了这个甬道,秦军的战斗力就更强了。”

破釜沉舟

楚军的控制权重新回到项羽手中,他立即重振士气,并恢复范增的军师地位。

项羽带着七万楚军急行军赶往巨鹿。

巨鹿在邯郸东北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是华北平原的中心地带。这里既是一个军事重镇,也是一个巨大的粮仓。巨鹿的城墙坚如磐石,粮食也相当充足,应该可以坚持很长时间,张耳是这么估计的。

张耳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他之所以没有带着赵王一路逃窜,而是选择在巨鹿等候秦军,并不是为了让秦军围死自己,张耳的脑子很清醒,不会自寻死路。作为战国最后一批策士,张耳在谋略方面多少有些水平。深受连横合纵的影响,张耳认为只要秦军围困巨鹿,天下诸侯必然汇聚巨鹿,在巨鹿平原上将发生一次大决战。反秦大业的胜败就在此一举了。

张耳把巨鹿当成亡秦的一个诱饵,事实证明,他预料得没错。但如果历史中没有项羽这个人,张耳这场豪赌会一败涂地,所以,张耳的成功充满了偶然性。

张耳的思维还停留在战国时代,虽然他的思维很合理,巨鹿一旦攻破,其他地方的诸侯也逃不掉灭亡的命运,事实确实如此。但人性是有弱点的,面对章邯的黑色大军,他应该想到,诸侯可能会抱着这样的想法:“早一天死总比晚一天死好吧!”所以,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诸侯们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拒绝援助赵国。

应该说,章邯和张耳心有灵犀,他跟张耳的想法很类似。只不过他站的立场完全不一样,对他来说,他也是把巨鹿当诱饵,把天下诸侯的兵力全部吸引过来,然后一举歼灭,章邯是有这个自信的,而且这确实是解决问题的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只要在巨鹿之战歼灭诸侯军队,反秦起义基本上就扑灭了,秦国的江山就保住了。

章邯让王翦的孙子王离将巨鹿团团包围,自己则在巨鹿不远的棘原城设立大本营,坐镇指挥。章邯的战术很明显:围死巨鹿,击垮一切援军。

章邯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一般不会自大,但这一仗他也认为自己的胜算很大。当然,他也有操心的问题:粮食。三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的粮食就要堆积成山,所以一定要保护好粮道。为了保护粮道,章邯命令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建甬道,所谓甬道就是在道路两边加上围墙,围墙比人头高出一截。这样既可以保护士兵和粮食,又能让行军隐蔽。

粮道就相当于战场上的血管,这是章邯作战的特点,他把后勤补给线的安全看得比战场上的局部胜负更重要。

赵国的援军也陆续来了,但这些援军根本无法靠近城池,也不敢靠近,都修起了坚固的工事。这些支援的部队赶过来也是做做样子,所以他们努力避免跟秦军交锋,在他们看来,巨鹿沦陷是迟早的事情,所以他们关心的重点是巨鹿沦陷后,如何安全地撤离战场。

张耳对此感到非常无奈,他原本期望援军能够给力,然后自己带兵杀出来,里应外合,夹击秦军。可惜,这些盟友们都非常怕死。

“看来,巨鹿城是保不住了。”张耳产生了悲观的想法。

另一边的章邯看到这形势,也认为巨鹿迟早会沦陷,这些诸侯根本不会出手相助,此事早在章邯的预料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余,陈余和张耳是刎颈之交,关系非常不错。张耳多次催促陈余救援,陈余每次都非常客气地回复张耳,说马上动身,但是始终没有发出一兵一卒。在陈余看来,赵王和张耳早晚都难逃一死,自己如果发兵的话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何必作这种无谓的牺牲,陈余想。

可以说,陈余这种态度造成了一个很恶劣的影响,诸侯们肯定会想,连你们赵人自己都不救自己,凭什么要我们去送命。如果大家都是这种心理,巨鹿必亡,反秦大业必亡,可历史总是充满偶然性,偏偏出现了一个敢于吃螃蟹的项羽。

在项羽没有来之前,陈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不得不作出一些姿态性的动作,将部队往前挪了一段距离。

对于陈余的表现,张耳非常愤怒。他派出了自己亲信,连夜化妆逃出城,找到陈余,怒斥陈余背信弃义。经过讨价还价之后,陈余决定派五千士兵过去支援。两个使者带着这五千人马准备连夜进城,结果被秦军发现,全部歼灭,无一人生还。这事对作壁上观的诸侯们打击非常大,让他们再一次亲历到黑色军团的恐怖。

项羽那边的军队正缺粮,但项羽这样安抚人心:“我们赶快过河,打败秦军,就可以进巨鹿城大吃一顿了。”

在整个行军过程中,范增一直在绞尽脑汁思索,作为一个谋士,面对强大的敌人,想出良策乃是职责所在。但范增实在没有想出什么好的计策,当他得知章邯修建了甬道,更加忧虑,说:“章邯这个人比我们想象的还可怕,有了这个甬道,秦军的战斗力就更强了。”

项羽说道:“这些甬道恰恰是秦军的弱点,我们只要毁掉甬道,秦军的后方就会混乱……”

范增脸上忧虑的表情显得更重了:“毁掉甬道,谈何容易,联军已经赶到了巨鹿,都没有人敢接近甬道,恐怕还没接近甬道就被秦军刺成窟窿了。”

项羽说:“这个好办,我们可以边打边毁。”

范增沉默了,他想,项羽毕竟年轻,低估了秦军,低估了章邯。

大军终于来到黄河边,项羽骑着乌骓马在黄河边上眺望。这是项羽第一次见到黄河,果然如传说中的那么雄壮,尽管已近冬季,黄河还是浊浪滔天。

项羽命英布和蒲将军为先锋,各派一万精兵先渡河。

渡河之前,项羽让每个士兵带上三天的干粮,然后摔碎煮饭的锅。项羽还说,等渡河之后,大家要砸掉船只。这一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破釜沉舟,项羽带头砸掉了一口锅。

章邯也得到了楚军的消息,他知道楚军共有七万人,远道而来,饥寒交迫。“这一战,秦国胜利了。”章邯在心里说。

疯狂的巨鹿

英布遵循项羽的命令,上岸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扑秦军的甬道,捣毁了好几里的甬道。

随后,英布又命令士兵们将石块和木头堵在甬道中。为了守住战果,英布还命令士兵们把守破坏的甬道。秦军听到了这个消息,产生了恐慌情绪,甬道的破坏将直接影响后勤补给,如果不修理甬道的话,楚军很可能沿着甬道偷袭各个营垒。

负责守护甬道、掌管后勤的是秦军的一个猛将苏角,苏角既勇猛又骄傲,而且非常残忍。由于他自恃胜券在握,在防守和侦察方面有所疏忽。听说甬道被捅破,苏角非常气愤。在他眼里,楚军应该跟那些诸侯一样,都是一路货色,苏角把英布的这个举动看成是偷鸡摸狗的行为,实在是大错特错。

苏角知道英布是盗贼出身,大有轻视之意,他派出一小股部队去剿灭楚军。没想到英布早已准备好,立即放下工事,纠集起全部兵力,打得秦军一个措手不及。这是自定陶之战来,秦军的第一次失败,这次失败当然无关大局,但是对秦军尤其是苏角的心理冲击非常大。生性骄傲的苏角感觉自己被人鄙视了,纠集五万大军,准备将英布一举歼灭。

英布小胜的消息传到项羽的主力军中,欢声雷动,大家信心十足。黎明时分,苏角的五万大军向英布扑来,作战之前,苏角收到了项羽渡河的情报,但他推测项羽主力完全渡河至少要一天的时间。所以他暂不考虑项羽,决定一举歼灭英布,然后再率军直接扑向黄河,击楚军于半渡。

英布豁出命和苏角大战,尽管兵力占绝对劣势,但英布誓死要坚持到项羽的到来。看到主将这么拼命,大家也不顾生死,奋起抵抗。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苏角发现楚军仍然没有失败的迹象。苏角开始烦躁了,不能拖得太久,一旦项羽过河,不堪设想。

就在苏角游移不定的时候,忽然听到了楚军的号角,为首的正是骑着高头大马的项羽,楚军浩浩荡荡地朝战场逼近。

苏角是个不服输的人,心想,项羽你来了也好,正好将楚军全部歼灭。交战一开始,秦军就完全被楚军的气势给镇住了。楚军个个像失去理智的野兽,对黑色大军丝毫没有恐惧。

项羽在战场上疯狂地厮杀着,忽然他看到一个人,这个人身材也非常高大,一身黑色的铠甲,只有头盔是金黄色的,这人簇拥在旗帜中间,不用说就是主将。

项羽长剑一指:“杀了他!”

乌骓马飞驰,一身白色铠甲的项羽仿佛一道闪电,冲向敌军,秦军被这气势吓得让出一条道路。项羽来到苏角马前,一剑劈开苏角的头盔,苏角的脑袋被劈成两半。

苏角一死,秦军顿时六神无主,乱作一团。趁着这个机会,项羽带着自己的亲兵疯狂屠戮,将附近的秦兵杀得一个不剩。秦军士兵一个个地倒下,心理防线已经崩溃。

就在这时,范增带着一队人摇旗呐喊,让秦军放下武器投降。由于援兵迟迟来到,这支秦军已再无斗志,纷纷放下武器,投降的秦军多达三万人。

尽管歼灭了苏角部队,在巨鹿周围还有王离的五万军队和涉间的两万后勤部队。项羽将投降的秦军交给英布和蒲将军看管,让士兵们捅开甬道,在里面找到一些吃的。大概休息了两刻钟,士兵们再次上阵。

王离不愧为名将之后,在作战方面比苏角要严谨扎实得多。王离摆出层层方阵围住巨鹿城里的五万大军,就连外围部队也始终保持警戒状态。

两天前,王离听说有人偷袭粮道,感觉不妙,果然粮食出问题了,供应不足。涉间虽然派出紧急部队,专门运了粮食过来,但粮道多处被毁,补给工作的难度非常大。当时,王离有一种很不好的预感,他派出一拨拨探子前去搜集军情,探子回报的消息让他很崩溃:苏角战败,已经阵亡,项羽领着楚军已经过来了。

王离紧急调整阵形。让王离吃惊的是,项羽也来了,项羽加入了先锋队伍,而且是冲在最前面。看到项羽这气势,王离在心里首先就感到害怕了。

交战以后,王离不敌,仓皇间,准备撤离战场,没想到项羽冲过来,一把抓住了他。接着,项羽凭借个人的勇武,冲破王离设置的九层方阵,直接来到巨鹿城下。巨鹿城里的军民看到这一幕,惊喜万分。在高地上作壁上观的诸侯也看呆了,他们纷纷说,项羽这个人简直不是人。

张耳呆呆地愣着,项羽对他吼道:“赶快开城,和我军里应外合,一起夹击秦军。”

接下来,楚军表现出了令人恐怖的战斗力,个个以一当十,秦军被杀得害怕了,纷纷缴械投降。

负责粮草的涉间看到大势已去,不忍粮草落入敌人手中,命人烧掉粮草,自己冲入火海中,以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秦虽然残酷,但是大秦的官员确实做事认真负责,很少出现玩忽职守,不讲法律的现象。

诸侯们看到项羽这种惊人的战斗力,纷纷在想:“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人基本就得到了天下。”

诸侯们更多的是羡慕和恐惧,然而面对巨大的成功,项羽并没有想到什么天下不天下。他甚至有些别扭,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对待那些让人鄙视的诸侯,固然这些诸侯对他毕恭毕敬,经过项羽的大营,纷纷跪下来往前挪。毫无疑问这样只会让项羽更看不起他们,但毕竟人家是奉你为领袖,又不可能完全板着一副脸。

当然,此时盘踞在项羽心里的还有一个巨大的阴影,章邯。章邯现在已经知道巨鹿之战的结果了,可以肯定的是,章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章邯手中至少还有二十万大军,完全有能力反扑,所以,接下来面临的考验更大。

只有打垮了章邯,革命才算胜利,项羽是这样想的。事实上,推翻了秦王朝,革命仍然没有结束。

项羽与章邯

巨鹿之战的失败固然出乎秦军的意料之外,但秦军并没有丧失信心,就像楚军充分信任项羽一样,秦军对章邯的信任也是无条件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跟着章邯,就一定能打胜仗。”

章邯并不是通过什么作秀行动得到士兵的信赖和尊敬的,而是在实际作战中,士兵们认识到这个人是一个出色的元帅,是一个可以与士兵共存亡的元帅。大家跟着他心甘情愿,对他给予了充分的信任。

章邯的脸上沉浸着刚毅的气质,这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最讨厌的就是废话。

章邯是一个实干型的人才,对政治中那些阴险的权力斗争非常反感。他完全把打仗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对于后方的政治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咸阳城里面的情况实在太糟糕,太让人失望了。

赵高操控了整个朝政,秦二世躲在深宫里,完全不理朝政。朝中对赵高不满的人,要么被罢官,要么被砍头,咸阳宫成了赵高的一言堂。章邯虽然不喜欢过问政治,但是对这些情况也不可能完全不了解,但他从来不愿多想。章邯的思想很像现代人常说的:“适应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所以,章邯一门心思打仗,尽量不考虑政治,以免影响心情。

章邯刚开始征战的时候捷报频传,那时秦二世还关心过章邯,派遣司马欣、董翳去协助章邯。可是,后来秦二世对战事就越来越漠不关心了,他听信赵高的谗言,呆在深宫里,过着淫荡放纵的生活,还自以为神秘。

司马欣和董翳都是秦朝的长史,尤其司马欣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才,很擅长搞情报工作。

作为一个专业的军事家,章邯打仗时非常重视情报的搜集整理工作,情报不仅包括敌人的动向,还包括敌人内部的派系斗争,以及敌方重要将领和参谋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