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菊与刀
27101300000032

第32章 儿童启蒙(1)

喜欢思考的西方人是想不到日本人怎么教育孩子的。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要适应新生活时,不会像日本人那样要求谨慎自制,他们从一开始就会教育孩子,他们的愿望不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我们会规定什么时候喂奶,什么时候睡觉,没到时间,就算孩子哭闹也得等。而如果孩子吸手指或摸身上其他地方,母亲就会敲他的手指禁止他。母亲常常会不在孩子身边,如果她出去了,她会把孩子留在家里。如果孩子贪恋母乳,也要想办法让他断奶,如果是用奶瓶喂奶,就不给他奶瓶。美国父母会给孩子规定哪些东西对身体好,一定要吃,如果不吃,就要受罚。美国人会很自然地联想,日本成人后都必须克制欲望,小心翼翼地严守本分,他们小时候受的教育肯定更严格的。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日本人的人生轨迹与美国人的正好相反,是很明显的浅底U字形曲线。他们国家的老人小孩是最自由、最任意的,小孩长大了,约束也就多了,结婚前后个人自由度是最低的。他们的壮年一直保持这种低潮,几十年后会再次逐渐上升。六十岁以后,就又可以像小孩一样不用烦恼,不怕丢脸。美国人的人生轨迹恰好是相反的,儿童教育非常严格,孩子慢慢长大才会逐渐放松,到能够独立,成家立业时,他就几乎可以不受别人的任何约束了。美国人的壮年期是最自由和主动的,等到慢慢变老时,精力日益衰退会成为别人的累赘,就会受到约束了。美国人觉得日本人的生活模式似乎与现实背道而驰,让他们过那样的日子连想都不敢想。

但是,不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其实都是确保人们能够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充分融入本国的文化,美国是通过让青壮年自由选择来参与文化;日本则是要最大限度地约束个人来使他们融入日本文化。就算这个时期人的体力最好、最有能力,也不代表他们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他们坚信,约束才能修身养性,这是自由给不了的。虽然人在青壮年时期受到的约束最大,却又不是终生受约束的,他们的童年和老年都是自由的。

不管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喜欢宠孩子的人都会希望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想生小孩是因为觉得宠小孩是一种快乐。但日本人要孩子并不仅是为了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更因为如果断了香火,他们就是失败者,美国则没有那么重视传宗接代。日本人一定要有儿子,他们想生儿子是想自己死后有人祭拜,是为了传递香火,绵延子嗣,维护家族荣誉和财产。由于传统的社会原因,父亲需要儿子,就跟孩子需要父亲一样。儿子就算将来做了父亲,也不会不管自己的父亲,有了儿子才能让父亲安心。接下来,父亲仍然是家里的一把手,以后才会由儿子接班。如果儿子长大了,父亲还不能让权的话,别人就会说父亲没有当父亲的样。这种根深蒂固的使命感使日本人觉得,就算儿子成年了还依靠父亲也不用像西方人那样感到丢脸,即使他们依靠父亲的时间要比美国人长得多。

日本女人也想生儿子,这也不仅是为了感情上的满足,而是因为女人只有当了母亲才有地位。没有孩子的女人在这个家里地位最不稳定,即使没离婚,也不能指望哪天能当上婆婆,能够为儿子的婚姻作主、对儿媳呼来喝去。为了延续香火,她丈夫可能会领养孩子,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不能生孩子的女人也是个失败者。日本女人希望能多生小孩。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日本的出生率是千分之三十一点七,远远高于东欧多子女的国家,而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出生率才千分之十七点六。日本女人生孩子也很早,大多数是十九岁左右就生孩子了。

在日本,分娩与性生活一样私密,产妇绝对不能在阵痛时大声喊叫,因为这样会让别人知道。他们觉得新生婴儿睡新床才吉利,母亲一般要提前给婴儿准备新被褥和小床。如果穷人家买不起新床,也要把被褥棉花洗净,这样,做成的被子也就跟新的一样了。小孩的被褥一般都很轻,不像大人的那样硬。虽然据说小孩睡自己的床才睡得香,但在他们潜意识里,其实是根据“感应巫术”即新人睡“新”床,才会让小孩分床睡觉。小孩的床虽然挨着母亲的睡床,但小孩并不跟母亲同睡,直到他长大了,知道要求跟母亲同睡时才和母亲睡在一起。日本人认为,小孩一般要满周岁才会伸出双手要大人抱,这时母亲才会搂着小孩睡。

日本小孩出生后的前三天是不喂奶的,他们要等着流出真正的奶汁。三天后,小孩才可以随时噙着****,有时是在吃奶,有时是噙着玩。母亲也喜欢给孩子喂奶,她们觉得喂奶是女人最大的乐趣之一,小孩也最容易感受到母亲是以此为乐的。乳房不仅给小孩提供营养,还能带给小孩喜悦和快乐。小孩出生后的头一个月,要让妈妈抱着,或是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三十天后抱婴儿去拜过神了,小孩的灵魂入体了,才能带他自由出去。一个月后,母亲一般会背着小孩,用一根双层带子系住孩子的腋下和屁股,绕过肩部搭在胸上,在腰上打一个结。天气冷了,母亲就会用外套裹着孩子。不管是哥哥还是姐姐,家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都会背小孩,有时还背着小孩玩垒球或踢石子。特别是农民家庭和贫困家庭,多数是靠小孩来看小孩。这样,“日本小孩从小就生活在孩子圈中,他们很小就显得很聪明,就好像自己也在玩大孩子们玩的游戏”。日本小孩被绑在背上四肢是伸开的,就跟太平洋诸岛及其他地方是用披肩裹婴儿类似,他们习惯把孩子当成被动的,这样他们长大了就能随时随地睡觉。日本人也是一样的,但是日本用带子背小孩不至于像用披肩一样把小孩包得死死的,完全不能动。小孩“像小猫一样趴在背上,会自己去搂别人……绑在背上的带子很安全,但小孩……会自己去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他很快就能找到,而不是被死死地绑在身上”。

母亲工作时把小孩放在床上,上街时背着走。母亲跟小孩说话,给他哼小曲,让他礼貌地跟别人打招呼。如果母亲给别人还礼,她顺便晃晃小孩的头和肩让他跟别人示意。总之,养小孩就像教大人一样。每天下午,母亲会给小孩洗澡,再把他放在腿上逗着玩。

三四个月大的小孩一般都要用尿布,但是尿布又粗又厚,日本人常抱怨他们的罗圈腿是用尿布用的。再稍大一点,母亲就会教孩子便溺。觉得小孩差不多要上厕所了,她们就把小孩领出去,用手托着小孩的屁股,不停地吹口哨,等着孩子自己尿。孩子也好像知道听到口哨就要便溺了。人们都觉得,日本小孩跟中国小孩一样很早就学会便溺。小孩尿床了,有些母亲会打他的屁股,但一般都只是训斥两句,再把记性差的小孩领到外面多教他两次。小孩拉不出大便时,母亲为了让孩子舒服一点,就会给他洗肠或者让他吃泻药。学会大小便后,孩子就不用带那种又粗又厚的尿布了。日本小孩肯定会觉得尿布特别不舒服,这不仅因为它粗厚,还因为日本人没有尿湿后及时给他们换尿布的习惯。不过小孩还太小,他们只知道每天都要用尿布,躲都躲不了,不知道学会撒尿跟摘掉尿布有什么关系。母亲抱着孩子撒尿时,每次都尽量让小孩与自己离得远点,抱紧点。这种无情的训练是为了孩子成人后,更容易接受日本文化那些繁琐复杂的礼节。

日本小孩通常是先会讲话,后会走路,人们不鼓励爬行。日本的传统习惯是,小孩不满周岁不能叫他站立或走路。以前,母亲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周岁之前走路的。直到最近十几年,政府在一份名叫《母亲杂志》中宣传应鼓励婴儿先学会走路,这种思想才逐渐普及。母亲一般会在刚学会走路的小孩的腋下系根带子,或者用手托着他。但是,相对来说,小孩还是想早学说话。大人逗小孩说话时,小孩的每一个单词就都具有了教育意义。他们不是让小孩模仿别人学着讲话,而是教他们单词、语法和敬语。

小孩学会走路后,就会捣乱。例如他们会用手指捅破窗纸,或者掉在地板中间的火炉里等等。大人不喜欢他们这样,就说屋子里有多危险。他们认为踩门槛是“危险”的,这是日本人的禁忌。因为日本的房子没有地基,是靠大梁撑着的,如果小孩踩了门槛,他们就会迷信地认为这会使整个房屋变形坍塌。除此以外,孩子们不能在两个榻榻米之间的连接处踩踏坐卧。日本人的榻榻米有固定的尺寸,房间按大小被称作“三铺席房间”或“十二铺席房间”。他们经常告诉孩子:古代的武士会躲在榻榻米下,然后从缝隙里拿剑行刺坐在或躺在榻榻米连接处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有缝隙的榻榻米很危险,只有厚厚的、柔软的铺席最安全。就是因为怕出事,母亲才常常用“危险”和“不行”这些词语来禁止他们做一些事情。人们阻止小孩做一些事情时,还有一个常用词就是“脏”。日本人家里干净是出了名的,因此他们教育小孩的时候也要他们注意整洁干净。

大多小孩在下一胎出生以前是不断奶的,近来政府在《母亲杂志》上提倡婴儿最好在八个月以上断奶。有些中产阶级的母亲已经照这样做了,但大多数人还没有形成这个习惯。日本人认为给孩子喂奶是母亲最大的快乐,就连那些慢慢接受了新习惯的人们也觉得缩短哺乳期是母亲为孩子的幸福做出的牺牲。他们接受新习惯,觉得“长期喂奶对孩子不好”,还认为不给孩子断奶的母亲是自我放纵,没有自制力。他们批评那些人说:“哪有没办法让孩子断奶这回事,根本就是她下不了决心”,“她就是想让孩子一直吃她的奶,吃她的奶她才开心”。就是因为有这种态度的母亲,日本才无法普及八个月断奶。其实,还有一个断奶晚的原因,日本人不习惯特意去给刚断奶的孩子做饭,本来断奶的孩子应该喝稀粥,但日本人大部分是从吃母乳一下子就变成了吃成人的普通食品。日本人很少喝牛奶,也不为孩子准备些特殊的蔬菜。这样一来,人们当然会怀疑政府倡导的“长期喂奶对孩子不好”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以前,母亲吃饭时会抱着小孩坐在饭桌旁给他少喂一点食物,小孩一般是在能听懂大人说话以后就断奶了,断奶后他们吃得就多了。有了下一胎,这个孩子就不得不断奶。但是有些孩子一直没断过奶,就还是会想要吃奶,这也可以理解。为了让小孩不要恋奶,母亲会不时地给他们吃点心,有时会在****上涂上辣椒。但所有的母亲都喜欢笑话小孩说“如果要吃奶,那你就长不大。你看看你表弟,人家跟你一样小,都已经不吃奶了,他才是个大人”,“你看那小孩在笑话你,你都当哥哥了还要吃奶”。两三岁,甚至四岁还玩妈妈****的孩子,一般在发现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过来了,他就会赶紧放手,假装自己没玩过。

日本人这种激将法和哄骗法不仅用于让孩子断奶,也用于其他事情。从孩子能听懂说话起,家长就经常在各个场合用这些方法敦促孩子早点长大。例如当男孩哭鼻子时,母亲就会说“哭什么哭,你又不是个女孩”,“要知道你是个男孩”,或者说“看人家那个小孩就不哭”。当客人带小孩来串门时,母亲会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一边亲客人的孩子,一边说:“我真想要这个宝宝,我就喜欢这样聪明懂事的好孩子,哪像你,都长大了还净淘气。”这时她自己的孩子就会飞跑过来,一边用拳头打母亲,一边哭着说:“我不要,我不要。我不喜欢这个宝宝,我会听妈妈的话。”一两岁的孩子吵闹不听话了,母亲就会对客人说:“你把这个孩子带走吧,我们家不要他了。”客人往往也会很配合地演戏,假装要把孩子带走。于是孩子疯了一样地哭喊着向母亲求救,母亲看到哄骗有作用了,就和颜悦色地把孩子拉到自己身边,让哭着的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有时候,他们也对五六岁的孩子使这种小把戏。

哄骗还有别的形式。母亲会指着父亲对孩子说:“我不爱你,我爱你爸爸,因为你爸爸是好人。”孩子就会很嫉妒,要把父亲和母亲分开。母亲就说:“你看,你爸爸才不会像你一样在家里乱喊乱叫,也不会乱跑。”于是,孩子跺着脚说:“你骗人?我才没有,我是好孩子。妈妈会喜欢我吗?”玩笑开得差不多就行了,父母相视而笑。另外,他们不仅这样哄逗男孩子,也这样哄逗女孩子。

小时候的这种经历造成了日本成年人也很害怕嘲笑和哄骗。我们不能确定小孩到几岁会懂得那些哄骗是拿他开玩笑,但他早晚会懂得的。懂得了以后,他就会把这种被人哄骗的感觉跟害怕失去一切的恐惧感联系到一起,当长大以后再受人嘲笑时,他就会有心理阴影,会感到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