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中华文化知识全知道
27104300000077

第77章 文词·解析(6)

“马后炮”跳出象棋进入戏曲之后词义就变得消极了。在旧时戏剧里“马后炮”是一个隐语,常用来表示调整演出时间长短。“马”与“码”谐音,马后“意思是延长演出时间”。与之相反的说法是“马前”,此“马”与“抹”(读音ma)谐音。“抹前”即提前结束,压缩演出内容。比如元剧《隔江斗智》第二折:“大哥需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炮,弄得迟了。”

究其因,“马后炮”一词出现的原因还在于,古人爱棋(当然今人也有很多喜欢的),并且古代的象棋与当今的象棋有很大不同。司马光的《古局象棋图》中记载宋代的象棋是:此图以战国七雄并峙之局,列为象戏。七国各有一主将、一偏将、一裨将、一行人、一炮、一弓、一弩、二刀、四剑、四骑。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一盘棋可以有三到七个人下,采取合纵连横的方法夺取胜利。

下棋时每一方均拥有十七个棋子,其中有四个马,但炮只有一个。马和炮的走法和用法跟今天是差不多的,《古局象棋图》中说:“一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而马的行动规律则是:“四骑,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如此看来,古人下象棋自然是一马当先,炮置于马后才能发挥效用,否则炮没有架子就是死炮一个。“马后炮”自然就是比较常用的制胜招数了。

“马后炮”发生消极词义的转变主要还是源自戏曲中的谐音变化。

趣味链接:“马后炮”的两面性

“马后炮”是中国象棋战术中很厉害的一着儿,运用得当,它往往可以转败为胜,“将死”对方。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慢慢被人们演变成了带有消极含义的口头语。

生活中的“马后炮”是举动不及时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因此,可以讲“马后炮”在象棋术语里是积极的,用在生活中却是消极的。

038从器具到鞭策格言的“座右铭”

“座右铭”就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用来鞭策自己。其实“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叫做欹器的酒具。

据说这种酒器空着放置的时候是倾斜的,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满了又会倾斜。所以,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绝不可以骄傲自满。

后来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朝拜,看到这种酒具,就对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欹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回去后,孔子也放置了一个欹器在座位右侧,用来警戒自己。

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座右铭”一词,最早见于《文选》中崔瑗着《座右铭》一文。崔瑗是东汉人,字子玉。他为了报哥哥被杀之仇,手刃仇人。后来被官府免除了刑罚回到家,便写了这个《座右铭》,并常把它放置在座位右边,用来警告自己。

现在“座右铭”就成了放置在座位右边的名言警句了。一般言简意赅,哲理性较强。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四种:一是笔录经典名言;二是摘抄名作佳句;三是自题;四是朋友赠言。如今的“座右铭”不仅仅局限在激励鞭策之上,还有可能是一种纪念或缅怀。

趣味链接:古代的警枕

古代有一种用木头制成的圆枕,实际上是一个木球,当人们一睡熟,头就很容易从圆枕上滑落下来,因此就警醒了。这种圆枕被称为警枕。

警枕起源很早。古代的经书《礼记》中提到一种叫“疑”的用具,汉代郑玄解释为警枕,可见它在先秦时就有了。有关警枕的记载,古代相当多。东汉末年蔡邕写有《警枕铭》。五代吴越王钱锷年轻时在军中不敢安寝,用警枕睡觉,并称它为“浙中不睡枕”。北宋的司马光也用警枕睡觉,一惊醒就又读书写作,这已成为古人勤奋学习的佳话。

039“黄粱梦”是什么梦

我们常把“黄粱梦”比喻为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而在古代,“黄粱”是一种粮食作物,那么又为什么要说是“黄粱梦”而不说其他梦呢?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谈之间,卢生透露出对穷困的慨叹。

吕翁是方外人士,对红尘之事不太感兴趣,正所谓“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生。

卢生接过枕头,刚枕下就睡着了。卢生在梦中梦见自己返家数月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步步高升,还当上了宰相。

还梦见自己亲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五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结了亲……后来,自己又被劫贬谪,历尽曲折。被皇帝查知冤情后,又将他召回,对他更加宠信,享尽荣华富贵,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卢生一觉醒来,摸摸青瓷枕头,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老道早已不知去向。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

趣味链接: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鲽,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周梦蝶”把宇宙和人生哲学融为一体,是庄子从人的个体存在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等问题形象化地哲理阐述。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和忘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则寓言写得轻灵缥缈,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040“磨洋工”的来历

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磨,有“磨蹭”、“拖延”之意。洋工,即一般的“工夫”的意思。磨洋工的来历跟旧时的房屋建筑有关,最初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

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这是当时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因此,磨工也就应运而生了。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的那些人,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

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造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工程耗资500万美元,占地22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

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监工的,处处带有个“洋”字,故被中国工人称之为“做洋工”。协和医院共有主楼14座,又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道工序称为“磨洋工”。

至于后来消极怠工的意思,说是跟后来西方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有关,是人们对这种行径不满的一种发泄。随着时间的推移,“磨洋工”一词与“磨工”已毫无关系了,渐渐地讹传成了现在的意思。

趣味链接:“名堂“的由来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后来,人们用“搞名堂”形容那些让人不明不白甚至有点神秘色彩的行动。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相传,汉武帝刘彻一心想学古时候帝王的样子,一次巡游泰山时,见到一处古代明堂(上古时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建筑一般都高大、宽敞)遗址,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谁也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儿,应该怎么造。这时候有个善于投机的人叫公玉带,他利用汉武帝急于建造明堂的心理,凭着自己的推测,伪造了一幅富丽堂皇的黄帝时的明堂图,对此,很多人都持反对态度。

后来有大臣引用《孟子》这本书中的记载,说:“齐宣王建明堂就遭到许多人反对,说明那时明堂就已经很不流行了,我们何必还要去建造呢!”于是这个想法才被搁置了。

无独有偶,到了唐代,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武则天也动了造“明堂”的念头。并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没多久,就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献给武则天,上面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是清水环绕,空中有复道通到岸上,非常繁华。

武则天看后感到很高兴,广泛征集意见,准备照此动工。大臣刘允沦怕修造明堂劳民伤财,就写了一篇《明堂赋》,分析了造明堂于国于民的利害关系,武则天看了认为言之有理,这才打消了造明堂的念头。但“搞明堂”却成为一个俗语流传了下来。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被写成了“名堂”。

041“敲门砖”是什么“砖”

“敲门砖”的典故语出《留青日札摘抄》卷四。这个词的来历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关。

古代科举考试有很多讲究。“敲门砖”原来的意思是指八股文的那一套写作程式。是说如果把这套写作程式练熟了,便可以以此来敲开官场的大门。因为古代科举考试,往往要考八股文。“敲门砖”就是从科举考试的故事中来的。

如果没有考中,就说“撞太岁”,冒险撞撞运气。考中了的,敲开门就完全抛掉“敲门砖”,就好像用来敲门的砖头,进了门,自然就要扔掉了。后来,人们用“敲门砖”来比喻为达到某些目的所使用的手段。目的达到后,这些手段也就抛弃不用了。

趣味链接:现代意义上的“敲门砖”

现代意义上的“敲门砖”就是考上好的大学,拿一个较高的文凭,然后得以进入好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殊不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人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被讽为眼高手低,所学的虽然为专业,但在专业实战中却一点特长也发挥不出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要“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仅靠“敲门砖”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042“拍马屁”的由来

“拍马屁”一词是从产马区流传起来的。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家家户户都养。有了马,就可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也常以养得骏马为荣。当两人牵马相遇时,一般都会在对方的马屁股上礼节性地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在拍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说:“你的马膘真肥啊。”对方也会作出相应的回应。

然而,这种礼节和习俗逐渐从养马区流传开来,变成了趋炎附势者谄媚奉承的方式。当他们看到权贵的马时,不管其马肥瘦如何,都会争着拍拍马屁股恭维一番。因此后世就视“拍马屁”为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同义词,贬义色彩甚浓。

拍马屁也称“溜须”。现在人们往往以“溜须”一词来形容那些献媚取宠的行为,提起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笑话呢。

据传,宋真宗时,有个叫丁谓的宰相,他很有一套溜须拍马的功夫,他是靠这个当上官的。一次他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谓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溜须拂拭,并对其胡须加以盛赞。

没想到老宰相为官清廉,深知此人心术不正,不吃他这一套,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溜须”这一典故由此而来,从而流传至今。

趣味链接:“马虎”一词的来历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些人办事丢三落四,糊里糊涂。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字跟做事没有丝毫的关系。那它的意思是怎样演变的呢?

相传,宋代时京城有个二百五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他特别喜欢画虎和马。一次,他刚画成一只虎头,有位朋友登门来拜访请他画匹马,画家大笔一挥,就说马画成了,朋友看了,不伦不类,哭笑不得,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他的两个儿子回到家见了,大儿子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是马;小儿子问他,他说是虎。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碰上一匹马,却以为是虎,一箭就给射死了,结果遭到人家索赔。小儿子外出采蘑菇,在林子里遇到一只虎,却以为是马,就想去骑,结果被虎一口吃掉了。

画家因自己的马虎图,接连遭受损失,心中不快,就把《马虎图》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后来别人讥笑他就称他为“马虎先生”,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043“五魁首”如何用到了酒席划拳令上

“五魁首”与明朝的科举制度有关。“五魁首”是“五经魁首”的简称。“五魁首”到底有哪五魁呢?一般指《诗》、《书》、《易》、《礼》、《春秋》。这五经也被称为儒家五经。

明代科举考试常以儒家五经取士,每经的第一名叫“经魁”;每科前五名,必然分别是每一经的第一名(经魁),俗称“五魁”。魁,即是首的意思,比如一个会党的领袖,叫党魁。

魁跟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有很深的关系,民间将“魁”解释成“鬼之脚右转如踢北斗”。魁星,又称奎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奎主文运”。古时,魁星楼、魁星殿遍布全国各地,保佑各地的考生金榜题名。

据说“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许多考生在考试时都带着泥塑的小魁星,或在座位前贴魁星像,以求保佑文运亨通。

趣味链接:独占鳌头里所说的“鳌头”是指什么?

独占鳌头常用来指在某一方面特别顶尖的人,比如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一名,高中状元被唤做独占鳌头,这里的“鳌头”是指什么呢?

原来,“鳌”为俗字,正字作“鳖”,本义为海中大鳖。“鳌头”是指皇宫大殿前石阶陛石上刻的鳌头。古代科举考试,因为在殿试中,选出状元、榜眼、探花三甲后,就宣旨唱名,谓之胪传。这之后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到殿中天子座前的台阶下候殿试榜。

候榜也是有一定讲究的,必须遵守邦国礼仪,即由状元站在大殿前石阶的陛石上,即是在“鳌头”上迎榜,由于状元一人独占殿中的大鳖,所以就说他独占(或站)鳖头,所以“鳌头”也成了状元的代名词。后世就沿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044什么样的人最先被“千夫指”

“千夫指”原意为一个人被众人所痛恨,后来引申为众怒难犯,鲁迅诗句中就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千夫指”一词出自《汉书·王嘉列传》。

西汉哀帝,是个喜欢别人对其溜须拍马的人,凡深知他这一点的朝中官员都获得了很好的封赏,侍中董贤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董贤特别善于阿谀奉承,所以深得皇帝的宠信,二十二岁就当上了大司马。

董贤升官之后,不把下官放在眼里,凭借皇上的恩宠,在朝中为所欲为,众权臣都得让他三分。更荒唐的是他公然把国家收缴的大量物资私自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还带头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他的这些无道行径,引得许多大臣纷纷上书。但哀帝不但不制止,还庇护他,并且还要加封董贤土地两千顷。丞相王嘉对哀帝说:“皇帝要加封董贤,引起了天下人的不满。董贤强占民田,奢侈放纵,这是人所共知的。如果加封他,恐怕要失去民心,我看还是慎重些好!”哀帝听了很不高兴,但觉得大臣都反对,便默不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