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
27148800000011

第11章 文化的金桶藏在何处——文化产业的趋势与商机(3)

具体来说,比如说我们在座有很多人,实际还没有开始进入文化产业,但是当你们以后做出经营决策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先对产业进行全面分析再去做项目,你先对产业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和细致的分析,你做的项目就可能不是孤立的,一个项目很可能为下一个项目打下基础,同时注重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你的企业就有可能做成积累型的。培养这种综合经营的能力也是我们这个班的价值所在。你在做事之前如果能对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良好分析,你做的项目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就比较容易结合起来。

(6)关于集团化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许多企业都进入了提升管理质量的阶段,以便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但同时也都在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怎样盘活资源,把集团做成一个可以资源共享的学习型组织。我曾经给一个集团作过顾问,这个集团在北京、长沙、上海三地都有分公司,而三个分公司的企业文化的差异之大,可以说是相互之间格格不入。而集团的企业之间如果不能相互认同,其资源就不能共享。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个伦理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愿意把自己的“knowhow”(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别人共享,那这个企业就是封闭性的,在伦理上就是没有团队精神的。

我们通常都希望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将来值钱,认为要是被别人知道了,这个东西就贬值了。这种想法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企业制度上没有鼓励员工把自己的知识贡献出来的激励机制。这个情况目前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严重到许多所谓的“大集团”,人力资源无法共享,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在几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集团企业中都存在这个问题,“集团”手里有很多资源,但是就是盘不活。这个现象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中国企业经营的时间还太短,还不能够掌握足够的经营技巧去整合资源,真正做成很大的产业。

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针对集团的两个看法。第一个就是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搞这种“集团化”,其实弄不好是在浪费资源、在糟蹋资源。因为集团把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一起,却因为盘不活而效率低下。第二个看法就是我们要搞集团化的话,那么就要有能力把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目前如果还没有能力成为大集团,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去想怎么实现资源共享,现在的经营策略就是要让你的下属公司更专业化。二、从产业的角度分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概念中的“文化”,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从产业发展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的文化娱乐产品与服务。因此,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中的两个“文化”不是同样的意味。

从产业的角度来分析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需要对产业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也需要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对象和特性进行分析。

(一)产业环境与政策

1.关于中国的产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第六位,具备了各个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空间。随着经济发展的良性化和外商投资的增长,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中国的经济规模有一个特殊的战略意义——它解决了中国的稳定,这个成就是巨大的。

在中国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做了许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但总体上说,中国产业还是处于各个产业中的低附加值领域,几乎所有产业中的核心知识产权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由此,所有产业的高附加值也属于跨国公司。这从整体的战略来看,一方面,以制造业为龙头的中国产业构造适合安排大批量的劳动力,适合作为基础产业规模化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面临产业内部产业高技术化的难题。中国的制造业不处于制造业在世界上发展的黄金时期。日本人经历了发展制造业的黄金时期,日本人从中国买到半成品之后进行加工,所得的最高的利润达到中国生产半成品所得利润的五千倍。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制造业中还存在高额利润的时候,日本尽享了这些利润。而现在,中国的这种制造业的利润是很低的,因为很多核心技术都不为我们所掌握,我们现在就是辛辛苦苦地赚点小钱。相比之下,跨国公司卖技术和高端设备可以挣多少钱?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就是制造业中的高端优势不在中国。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中国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但是,产业升级并不是说要搞全新的产业,而是包括对基础产业如制造业中的技术提升。我们现在在中国提倡“知识经济”,但也存在盲目冒进的现象。中国没有很好的知识经济的储备条件,包括知识产权和大批高端人才,我们讲这个产业的时候还要和制造业相结合,和房地产相结合,和其他基础的产业相结合。另外,注重伦理品质和管理质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要环节。譬如我们在软件业的竞争中因为缺乏国际化的人才、合作精神等等,还难以和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竞争。因此,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营水平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优化过程。另外,虽然我们的产业规模较大,但由于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使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影响到对提升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内在需求。同时,企业的积累偏少,缺乏对技术的投资力度。

2.政策与文化资源

在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中,由于在政策上保护国有企业,尽管在政策上同时鼓励竞争,但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弱的,在一些资源垄断领域的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使得企业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与资金积累幅度相应的提高。随着政府今后提高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市场化程度将加剧,企业将更加注重提高管理质量和技术投入,对今后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客观的层面上,今后在产业和企业发展中,文化的因素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为什么讲文化的事情呢?我们可以比较,在所有的华人产业圈里边都没有一个在内容和技术上在世界领先的品牌,也就是说,华人企业家当中还没有人能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在国际上具有知识产权领先的有分量的跨国企业。这可以说是没有经验。而存在的更大的问题可能是缺乏企业高质量规模化的文化基础。日本的福山写了一本书,叫做《信任》,这本书非常好,他分析了世界上的大企业的成功之道。为什么要有大企业?大企业成本低、效率高,规模经济效益明显。但华人的企业中就没有成长出这种像样的大企业。为什么?因为华人的文化存在低信任的问题。以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背景,突出了“熟人社会”的文化,只相信亲戚和朋友,不相信陌生人,这种文化对于企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这是中国产业的文化背景存在的又一个问题。3.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文化产业是一个“后温饱产业”或者说是“小康产业”,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从中国目前的生活水平来看,正处于产业大发展的临界点。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最近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并开放部分产业领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产业的信号。

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首先,在观念上,存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误区。一方面,人们认为文化艺术是高雅的东西,不能搞产业化;或者虽然认可产业化,但并不深入思考如何产业化。更棘手的是,因为我们在传统观念中把文化的功能仅限于教育功能,所以一直以很高的标准来衡量文化艺术产品的“品位”,忽视大众的需求,所以经常发生产品质量上的意见相左。在政策层面上,则是缺乏对文化产业有效的扶持和管理政策。过去是文化事业体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迟迟确定不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现在也就没办法拿出一个很好的产业政策。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准入限制,也包括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搞的产业,它属于服务业,而服务业的经营难度比任何一个制造业都大,相比之下,规模化的难度也更大,虽然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但是规模化的程度却比什么产业都高。比如,可能你去拍个电视剧,赚点小钱难度并不大,但是你要是想做成一个很大的传媒集团却很难。

所以,我们在文化产业的产业化方面,目前,积极扶持性的产业政策还没有到位。据我估计,在今后的五年到十年当中,能不能到位还很难说。所以,中国文化产业在今后的发展不要去等待政策,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靠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去探索,文化产业做好了,就会有人帮你说话,就会产生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文化产业越发展,政府在政策上就越支持,这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就像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府作了什么呢?政府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放手让你自己去经商,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所以现在不要想政府给你开小灶这些问题,要靠企业家自己去闯。

(二)原理部分

1.文化产业的内涵

我们讲原理的时候先讲一下文化产业是什么。不是说要给文化产业下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而是要指出文化产业的构成包括哪些要素。文化产业概念中的“文化”是个大文化的概念,要从产业的角度来理解。只有适合商业运作的文化艺术产品或服务才能作为产业经营的对象,而不是把任何文化艺术都商业化。一般来说,文化产业经营中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包括三个要素的全部或部分,要提供信息传播功能、满足休闲娱乐功能,还要具备文化艺术内涵。

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是信息提供和娱乐功能,其特点是能够使用户获取信息或者进行娱乐,而文化艺术内涵是保证这两个特点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文化艺术内涵使得娱乐的层次和境界能够升级。以上我们讲的是文化产业的初步概念。

从文化产业的概念看,需要把握产业经营中的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活动经济”,即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和信息传播为手段的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第二个特点就是内容为王;第三个是创造时尚。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几个原理。

(1)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一:“活动经济”

文化产业最核心的部分是产品和服务以信息提供和娱乐的功能为主。“娱乐”就需要产业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升级,所以一定要不断地以领先的观念、美化的时尚、丰富的内容来保证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提供娱乐的功能,或者说内容决定了“娱乐”。

我把“活动经济”称为文化产业的一个特点是为什么呢?我们以北京和上海为例,这两个城市文化产业的特点就是产业的经营是有组织的活动,经营范围包括很多领域,对于某个领域也有细分的目标市场,比如旅游开发,包括商务旅行,包括人口的流动等等,比如上海针对流动的人口创造了一个商业购物,这个活动经济上海和北京都是很典型的。当然,商业旅游、信息的提供与交流和娱乐消费,都是在活动经济中与其他产业相结合,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活动经济”的发展说明北京和上海在逐渐转变成一种服务性的城市。

(2)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二:“内容为王”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内容的创造能力决定着该产业的地位。所谓内容,就是产品中的“软件”,是指产品的主要价值由内容水平决定。图书、影视、音乐、游戏、艺术表演等等,其经营的成败都取决于内容是否适合市场需求。由内容的主体地位确定文化产业主要属于对创造性要求很高的知识产业。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公司,时代华纳有一百年左右的经营历史,《时代》杂志最初的创始人可能曾经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和中国算是有一点渊源,时代华纳经过历史上多次兼并,形成了现在的样子。美国在线一度市值很高,而现在已经跌下来了,所以人们都说时代华纳把自己卖给美国在线是卖亏了。在这个曾经代表了跨媒体整合最成功的模式的经典案例中,美国在线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有一点很奇怪的现象,在时代华纳被美国在线兼并之后,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一定是原来华纳的人,首先是李文做首席执行官,说好由在线的人来做下一届执行官,可是最后还是由华纳的人接任了。因为什么?因为华纳的历史上从唱片业到电影业其经营的实质是文化内容——这就是价值,内容决定了经营中的其他诸方面。在时代华纳被兼并后仍然握有领导权的案例中,“内容为王”的特点表现得是很明显的。

当然,我们讲的内容为王是文化产业的普遍现象。哪个国家的内容提供能力强,其文化竞争力就强,商业化也比较成功。譬如,在电影方面,美国电影成为世界上内容能力最强的。但是,在网络游戏和手机的内容提供上,近邻的韩国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说明内容提供在文化产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文化产业的内容还有一个独特的价值,即它是一种知识产权,这种知识产权可以重复使用,包括跨时代、跨行业,可以作为价值链的核心资源,是产业中决定是否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资源。

(3)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三:创造时尚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的意蕴就包含着时尚化,包含着每一个时代最流行的审美特点和娱乐特性,也包含着年轻化的时尚潮流。就是说文化产业永远是跟着时尚走的。比如说“索尼”的产品是很时尚的,包括随身听等等,但是现在的“索尼”经营状况不太好,因为受到“三星”的挑战,“三星”最近的时尚品牌做得非常好。所以说现在做文化产业的人一定要去调查现在的时尚,因为文化产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消费群体不断年轻化,这个年轻化的现象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跟随时尚的引领。

时尚包括包装和艺术设计,尤其是具有丰富的色彩和不断变化的审美趣味。是否时尚,经常与其是否与年轻一代的喜好特性相关联。时尚是一种文化现象,把握时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中的其他产品具有更现代的内涵,增强对市场中消费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