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是中国唱片业的外患,中国唱片业还有一个内忧,就是体制和政策。(1)利润的角度。国营的音像出版社专控了唱片的发行权和销售权。这样唱片的制作商要进入市场,就一定要通过第二道——发行商。唱片制作商本来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但现在这样的一个利润空间就因为政策的原因而给了别人。这个利润就一定要加到消费者的身上。(2)很多的出版社生存不下去,原因在它组建的那天起就已经决定了。中国的音像出版社在最鼎盛的时候大概有两三百家。每一省都有自己的音像出版社,大一点的城市有音像出版社,各个部委都有音像出版社,再加上大一些的,比如中国唱片总公司等等,一共有两三百家。这两三百家到现在能够维持正常运转的不超过10家。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管理体制。当时音像出版社在成立时,如果在当地是直属文化局的,就是一个处级单位;因此就看看这个文化局里面,有没有哪个处的处长最近太多了,可以被优化掉,就让他们去当个总经理。然后再把机关里本来应该下岗的人放在一起,一家音像出版社也就诞生了。在知识产权比较混乱,各种各样的管理都不符合规范的时期,他们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发文,或者碰巧逮着机会,大发一把,其他的都不是按照良性循环,规范管理去运营。所以说它在成立的那天起,就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注定要倒闭。没有一个人对这种产业有责任心。当时建成的那些生产线现在也还在运转,可是它在为谁运转!所以说,体制的落后和政策的落后应该是中国唱片业的一个内忧。目前政府也在慢慢的做出努力,希望现状有所改观,比如说今年颁布了新的《版权法》,里面做出了一些调整和规定。另外在音像营销,外资、民营的准入方面也都想改,包括增加打击盗版的力度。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因为当你要进行改革的时候,就会有来自另外一方面的压力。人都下岗了怎么办,会不会有什么社会后果,这些都是政府要去考虑的;因此说政府的改革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最后,在国外的管理模式和资金都已经带入中国市场之后,另外一个大的忧患就是人才的匮乏。拿了钱,拿着模式,给你执照,谁来干?怎么干?我想音像的正规从业人员二十几万,能够稍微具有职业素质的,就我对所合作的20几家音像出版社的调查来看,具备在唱片业中从业条件的不足现存人员的1%。只有不到1%的人有这个素质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呆着,并且能够对这个行业有所帮助,至少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也就是说,不到2000人。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可怕的现状。过去我们的管理部门很少有人在人才问题上去做一些思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班诞生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中国唱片业目前最大的三个忧患。
3.对策——打击盗版,修改政策打击盗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市场的现状说明它并没有得到改观。当然有消费者的原因,有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经济水平的原因,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觉得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保护主义,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我曾经在2000年联合12家唱片公司做了一个反盗版维权的活动。当时我在昆仑饭店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我是当时的发言人,我们正式向盗版宣战。而且我们也点出了当时几个盗版的大窝点。因为我们在这之前已经收集了充分的证据,而且在这之后我们12家公司的老总还走上街头,带着执法队、工商局、公安局等去抄了很多的盗版店。这个事情过去一周,我就出差了。在出差过程中,我就接到了三个电话。一个是盗版商打来的,对我直接进行生命威胁。另外一个是被我点名的某音像大厦,他们不光打了电话,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声明,说他们是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下属的,一家政府单位,出版局批准的音像分销中心,是文化部挂牌的一级批发单位;说我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们是盗版的集散地是不负责任的。他们要保留对我诉诸法律的权利。当时的情况是我们12家公司派的人在那家大厦里找了两个小时,愣是没找到正版。我在抄某家店的时候,拿出来的定货单全部是盗版,一抄货架就全空了,这家音像店就没了,进货单上就写着某音像大厦,也都交给新闻出版局了。后来怎么处理的,我就不知道了。我觉得非常的窝囊,后来在一个月之后,我在昆仑饭店,又联合了这12家公司,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那次我们是要开一个反盗维权的演唱会。不让我查抄盗版,我自己把我的艺人组织起来,表一下态,呼吁一下歌迷们支持正版,这总可以了吧,后来搞了这个演唱会。我只想通过媒体转告盗版商:我认为我是正义的,你是邪恶的;音乐是我的事业,盗版是你的事业。我不惜以我的生命与鲜血来维护我认为是正义的事业。你现在身价比我高,赚的钱比我多,我也不怕你会在暗中对我有什么作为。从我的亲身感受我就深切的体会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性。
今年打击盗版的力度明显加强了,情况有了很大好转,原因就是文化部新上任一个市场局副局长,主管音像的。他就是一个敢拼命的人,带着人去抄去。到各地,全国走了20几个省,而且都是大窝点,都是以各种各样名义批准建立的光盘生产厂。我很佩服他。所以我说,写在管理条例上的,只是文字而已。关键是真正怎样去执行。这些东西你们作为一个消费者或者从业人员都是不了解的,可这就是现状。因此只有打击盗版,同时修改政策,中国的唱片业才会有前途。
很多事情不是唱片公司能左右得了的,比如打击盗版的问题、修改政策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政府的行为。但是从唱片公司本身来讲,自己也应该完善自己的管理机制,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为唱片业做出一些贡献。哪怕你是在夹缝里求生存,你也要生存,甚至是去发展,因为你相信,明天会更好。如果每个人在碰到一点困难时都逃脱了,那么中国就没有唱片业了,我们就再也听不到优秀的音乐。所以我觉得中国唱片业应该:
1.加强自己的品牌意识。什么是好音乐,怎么做,自己的品牌怎样树立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资金来源或者商务价值,以使你自己在这样混乱的市场上仍然能够保留一定的实力,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战略。
2.应该有一种精品意识。也就是说你的艺人都必须是一个品牌,每个艺人的每张专辑又都是一个小品牌;每张专辑中的每首歌又都是一个小品牌。如果能够有把每个小品牌都做到精品这样一个意识,才会保证市场的需求。否则,消费者就不会买你的,你本身就失去了生存的立足点。所以,精品意识是从制作的角度来讲的,本身自己的制作就必须严格,这是每个从业人员应该明确的。
3.我认为很多企业不应该再抱着原来的音像出版社的牌子不放了。现在有很多的商机,有很多资金要进来,企业应该转型。我曾经做了两个策划。在武汉音像出版社和江苏音像出版社做尝试。我建议他们变成一个地方诸侯。因为你对本地区的市场是最熟悉的,你们也是地方政府最青睐的,所以你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最大的地区销售商呢?为什么偏要是一个音像出版社呢?现在有很多资金的都要到各地做连锁店,销售中心,做唱片的旗舰店。所以你为什么不能进行企业的转型,专心致志地做好你自己地方的唱片销售呢?如果全国几十家音像出版社都能够做好转型,去做好地方销售的事情,那么我觉得至少市场会干净一点;很多企业本身也会因为改革注入了新的资金,吸纳了新的管理人员,有了新的活力。要不然,就只能等死。但在改制和转型的过程中,同样也是面临了一个人才的问题。人才培训已经成为这个行业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了。最近音像协会组织了一个全国各地总经理学习班,也是请我去给他们讲课、研讨。这说明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学经济、企划、营销的人员涌入,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比较繁荣的景象。现在其实好多音像出版社的管理人员连音乐的品种都搞不清楚,他哪有办法跟别人去竞争。反而一些盗版店,他们请的都是一些大学毕业生,对音乐都比较了解。他们知道什么好卖,什么不好卖。因此这些盗版商本来卖的价钱就比较低,再加上这些比较专业的人员来给他搞营销,就更是如虎添翼。怎样把这些人才竞争到正规渠道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时,这些人才本身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所以竞争还不光是价格和产品上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案例:华纳唱片经营模式大家都知道五大唱片都已经通过不同的形式进入了中国大陆,签了自己不同的艺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运作模式。对于其他公司的运作模式,我无法做出评判。在这里,我只是跟大家报告一下我自己在这两年来的经营模式和成绩。
1.本土化经营理念
国际型的唱片公司在进入某一个市场的时候面临的选择是要成为一个版权销售商,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本土唱片公司。比如华纳的新加坡公司,旗下一个艺人都没有,它的责任就是把国际巨星和其他在新加坡有市场的外国歌星在本土推广,完全是一个代理销售和版权贸易公司。进中国大陆以后,从BMG、环球以及去年之前的EMI也都是采取的这种情况,他们是不签歌手的。从华纳进入中国来讲,本来华纳要进中国的时间是定在2003年,实际上是我说服了华纳来进中国。我当时给了他一个商务开发书,华纳也比较认可,所以后来就进了中国。这个商务开发书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本土化。本来我是想谁认可了我的理念,我就去给谁工作。因为我本来的理念就是去做中国原创音乐。如果五大唱片不能给我这个品牌,不能认可我这个理念,我就可能联合麦田、星工厂和普涞,一起合作建立一个新的公司,然后按照国际上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来做一个国际品牌,好像台湾的滚石。但是不管怎么样,都是要做中国的音乐。所以第一个标志性的华纳中国的经营理念就是经营的本土化。本土化包括本土化的音乐、本土化的歌手和本土化的管理人员。很多公司都是选择从香港或台湾派一个管理人员来管理,但华纳就直接、完全实现了一个本土化。我等于是五大公司里面第一个本土的公司总经理。所以这个是我们最早要建立的经营理念。在这个理念底下,我今天的版权贸易就先放在一边不讲,因为它现在不是跟我们的市场开发很有关系。我们先来讲一下本土音乐。确立了这个大的环境之后,就要对这个本土市场做一个分析和定位。因为华纳实际上是最后一家进中国的公司,当时我分析的各种各样的艺人、各种各样的公司、各种阶层的购买力等等之后,我把华纳唱片未来的市场定位就定在:它不是一个大众市场产品。大众的概念就是大流行。大众在中国是指农民、工人等等。不是说我们歧视这些阶层,而是每个公司在生产自己的产品之前都有自己的目标消费群。我就把华纳公司的目标消费群定位在学生和毕业了的学生,所以知识阶层市场是我们的主打市场。年龄层应该是15—30之间,高中生、大学生和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像我这种大学毕业了那么久的不是目标市场,因为这种人不太买唱片,我的同班同学没有买唱片的。他们都是三张古典碟听一辈子的那种。因为他们已经不追星了。所以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市场定位。
2.十六字产品定位
我又给我的产品做了十六个字的定位。第一个定位叫“独一无二”,一定不是模仿谁的,只能别人去模仿他,产品要有个性化。因为只有个性化,标识才会清楚。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广告宣传,商务拓展才可能围绕着这些个性特点去做整个完全的包装。第二个定位叫“引领时尚”。华纳的产品不是说“时尚”是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大家都听那英,我就去做出个“小那英”来。大家都听东北人是个活雷锋,我就去做出个广东人都是活雷锋。不是这个概念。引领时尚也不是超越时尚。就是比时尚早半拍,但是也不能超过一拍。刚刚大家觉得这种东西冒出了个头的话,我们就去做这种东西;做完之后,大家就跟着。所以我们所要做的艺人是时尚的引领人,而不是时尚的追随者。第三个定位叫“人文精神”。很多产品不知道它主打的是那个阶层。听完了跟没听一样,反正它打动不了你的心。一首歌,各种晚会,听完了,就过去了。不管从音乐上,还是从歌词上,都没有人文的因素在里面。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从生活经历也好、对社会的关注或者思考也好,有感而发,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东西,而是一种模式,一种架构,每天能写出10个词,每天也能作出三首曲来。我们对我们的产品和歌手的要求一定要具备人文精神。因为只有人文精神,人性关怀,才应该是音乐和创作最永恒和最伟大的主题。这种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也才能跟我们的市场目标消费群所吻合,与我们受过教育的这个阶层去吻合。第四个定位就是“收藏价值”。现在有很多唱片,听完了,你过了这个年龄段了,可能就不想听了。或者说你听完了,就觉得没有保留的意义了,认为这个唱片无论从包装还是音乐都是没有收藏价值的了。可是真正有意义的唱片,都是具有收藏价值的。60年代披头士的音乐,当时只有四轨的音乐,现在听完仍然能够打动你。他的音乐、歌词的内容、演唱的方式,都是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录制出来的,可是仍然被一代一代的人所接受,就是因为里面的品质保证了自己的收藏价值。这种收藏价值是音乐性的。你们在上学的时候听到《同桌的你》,可能很有感触;几年之后,你毕业以后,翻出来再听,可能仍然会有感触,这才是一张成功的唱片。就像前几年那种偏偶像的音乐来讲,就不属于这种具有收藏价值的音乐。我很难想象五年之后,还会有人在听F4。因为他是一种“应景”;是一种短暂的时尚,不具有收藏价值。这就是我们给自己公司定下的十六个字的产品定位,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也就是“品牌”。在做完了市场和产品定位以后,我就发现我们所要做的艺人品牌一下子就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