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通过构思方案,制定措施,积极推动组织构架、协调运作、投资服务、互惠互利等方面的机制创新,在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延伸、软课题研究、新产品开发、资金投入担保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新鲜经验,创建了技术转让入股、人才引进培训、创办基地实体、科技贸易招商等新的合作模式。多数市(州)和科研机构还建立了联系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院地、院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向前推进。
(二)以项目为纽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各地在科技合作中,普遍突出了项目载体的纽带作用,坚持合作双方双向选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以发展需求提项目,以技术成果立项目,以双赢原则定协议,探索出了“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推动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科技合作之路,促进了院地、院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结构,增强实力,大力发展高新特色产业
科技合作中,各地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共建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各种科技实体作为合作的重要方式,围绕把地方支柱产业做大、特色优势产业链延伸、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地方优势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实用技术攻关,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为形成市、县各具特色的核心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四)以智力引进为根本,不断提高科技合作层次和水平
各地、各单位在科技合作中普遍采取派出与引进相结合,以引进为主的政策措施。如甘肃省同中国科学院的合作中,从兰州分院选拔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到市、县担任科技副职,为开展科技合作架起了全天候通道。全省多数市、县每年都聘请院所、高校的科技专家为地方和企业举办专题讲座和科技培训,特别是在天水、武威、庆阳3市进行的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中,3市聘请院士或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地方政府的科技顾问或项目咨询专家,定期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把脉诊断的形式,都是注重了智力资源的引进,使全省院地、院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两年来,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好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整体而言,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有的地区、部门对开展科技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思路还不宽,方式比较单一。有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合作中协调能力弱,未能及时建立合作关系。二是部分企业尚未完成市场主体转换,对科技成果的需求缺乏积极性;还有部分科研单位由于体制改革尚未完成,现行的机制阻碍了合作的全面开展。三是多元化的投入与投融资风险担保机制尚未形成,影响合作项目的实施。四是区域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充分,共享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五是对地方财政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项目相对较少,亟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创新思路,重点突破,努力把甘肃省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届六次全委会议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各市(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中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的科技合作。要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继续积极开展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共享,大力引进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项目,发展替代接续产业,做强支柱产业,壮大区域特色产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发挥大院大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院地、院企合作关键是发挥好两个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调动科技成果持有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把地方自主研发与引进省内外、国内外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要积极与地方共建各类研究(教学)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点,切实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一些重大科技难题,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提供技术支撑。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兰州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提高园区开发质量和运行效益,带动全省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向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迈进。
要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对地方科技推广机构及其人员的指导培训,加快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区域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紧密结合的科技推广网络。各地党委、政府和科研院所要学习借鉴天水、武威、庆阳3市开展的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理念、思路和工作模式,认真研究解决基层群众和企业的科技需求和科研技术人员沉不到生产一线的突出问题。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院地院企合作深入发展
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用好政策法规,用活市场机制,加强院地、院企协调,促进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一是要用好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各地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贯彻《意见》精神,继续落实好各项合作政策,为科技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都要加强能力建设。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推动各自职能从偏重短期目标向实现长期目标转变;从偏重事务管理向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从单纯的组织活动向搭建创新平台、整合科技资源转变,引导院地、院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是要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开展科技招商。要根据国内资本与技术的流动趋势以及甘肃省的产业特色,通过参加或举办各种节会,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科技项目的合作引进力度,有重点地引进一批省内省外、国内国际著名公司、研发中心和先进技术型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开发项目,扩大技术来源,实现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升级。要实行科技合作项目招投标制,使一些产出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获得政府经费支持,提高科技经费的运行效率。开展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创办股份制科技实体、技术转让、技术投资、试验示范、人才培训等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较快发展。
三是加强院地、院企协调,确保合作项目顺利实施。要通过积极大胆的探索,逐步建立政府支持、科技牵头、市场运作、金融参与、风险投资的多层次的科技成果合作转化体系,积极为科技合作创造便利条件。各地党委、政府要适时召开专题会议,加强对科技合作的指导,加强部门单位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有关信息,主动地研究解决合作中的一些困难和矛盾。
各级科技部门要为科技合作牵好线,搭好桥,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三)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实现产业化相统一,在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取得新突破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不断提高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开展院地、院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立足现有基础,着眼长远发展,明确产业定位,大力引进消化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合作的广度深度上取得新突破。
首先要在全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合作中取得新突破。要继续组织力量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开展新材料、制造业信息、缩小数字鸿沟、主要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开发及应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清洁能源等八大科技专项的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研究,实现一批关键技术的突破,催生一批新产业,提高甘肃省科技竞争力。
二是在振兴新兴产业的合作中取得新突破。集全省科技之力着力发展精细石油化工业、新型建材工业、生物医药业、食品蔬菜加工业、非金属矿业、制造业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是院地、院企合作的主战场,业内以及相关的院校院所,要共同努力,力争在这些领域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条作出更多贡献。
三是要在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中取得新进展。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兰州大学科技园为重点,走集约开发、集约经营、集约管理之路,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引进发展一批优势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增强其对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发展的拉动辐射作用。
四是要在新材料开发和技术引进中取得新成果。当前,要以“兰州—白银—金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为重点,联动徽成盆地等省内矿业基地,按照院地、院企合作的思路,组织省内外院所、大学和企业,引进开发一批以新型有色金属、稀土、先进复合陶瓷、新型智能、新型生态恢复、新型环保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等高性能、新用途的特种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项目,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高技术新材料产业群。
五是要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上走出新路子。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广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河西走廊星火密集区、重点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力争创造更多的陇货精品,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六是要在国际科技合作上取得新突破。要抓住当前国际科技合作面临的良好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聚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省直有关部门、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做好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调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开辟信息渠道和建立合作关系。
(四)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合作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布局,努力构建一批具有科技信息、自然资源、科研数据、虚拟科研网等现代化功能的、全方位支持开发创新的科研基础平台;以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的技术开发平台;以高新技术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民营经济创业园和大企业、大集团孵化器为主的创业平台;以各类培训基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的技术培训转移平台;以甘肃省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企业等现有的仪器设备资源为主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技术保障平台;以评价科研开发能力和信用为主的评估平台。同时,要高度重视构建科研成果向市、县转化和应用平台的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服务机构把区域经济发展基层急需的科技成果快速、便捷的推广到基层、企业。要发挥好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职能。要大力支持各类科研院所与地方联建技术开发中心,共同构建企业、研究机构、政府三位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
(五)坚持体制创新与服务创新相结合,把院地院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要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科技合作就是经济合作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形成政府宏观推动、部门配合互动、市场导向拉动、社会力量联动,产学研紧密结合、行业学科高度融合、社会科技资源有效整合的大科技合作格局。要找准科技与经济的对接点,以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科技产业市场化。
二是要推进科技投入体制创新。要树立加大科技投入就是加大经济投入的思想,从战略的高度保障对科技合作投入的稳定增长。合作双方要恪守诚信,保证合作经费足额到位。要明确企业在合作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资金进入合作领域。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科技合作。
三是要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以技术评估、交易为主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的技术市场体系,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功能比较齐全、示范效应显著的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形成科技产业的市场服务体系。
四是要加强人才引进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按需引进的原则,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引才引智。在引进政策上要消除障碍,拓宽视野,在引进对象上要突出创新人才,在引进措施上要依托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学会通过市场机制吸引和配置人才,积极为优秀科技人才在甘肃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六)高度重视县(区)科技工作,把院地院企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近年来,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县(区)科技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应该看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最能惠及广大民众,最符合县(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县(区)科技工作的显著特点。因此,加强县(区)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科技成果应用这个中心任务来调整部署、配置资源和提高能力,在院地、院企合作大思路下,积极探索县域院地、院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要从以下几方面把合作引向深入,落到实处。一是在继续实施星火、火炬、成果推广等科技计划过程中,按照院地、院企合作的思路,集成相关科技资源和力量,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大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度。二是要通过院地、院企合作,促进县(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在工作思路上有所创新。要在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机关干部到农村,为农民和农业提供直接的科技服务,积极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三是要通过院地、院企合作,促进县(区)科技信息服务网建设,有效解决好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解决好信息化建设中“有路无车”的问题。
四是借鉴院地、院企合作的方式,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和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要组织跨地区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工程项目在县区落户,省市有关部门要支持县域科技条件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支持开展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