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作者居留四川在冬至节作的一首七律,通过节日景物描绘抒发思乡之情。开头便以“天时人事”相催,慨叹时序如流,冬至又到。接着用刺绣添线,吹葭动衣,岸柳舒芽,寒梅待放等深冬物候描绘冬至节日到来给自然界的影响,切合冬至阳回的气候。可贵的是将民间谚语:“冬至过一天,日子长一线”融化入诗。最后以“云物不殊乡国异”抒发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腊日宣诏幸上苑①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②。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③。
【注释】
①腊日:古代祭祀神与祖先之日,初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后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又称“腊八”。当日一般有五祀:祭门神、祭户神、祭灶神、祭井神。北方农村这一天给水井献“腊八粥”,这是古代遗风。后佛教传人,这一天又为释迦牟尼的“成道节”,寺院僧尼以“腊八粥”供佛。《荆楚岁时记》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击腊鼓驱疫。宣诏:帝王命人传旨,富大诏书。幸:封建时代皇帝亲临叫临幸。上苑,供帝王游赏的花园或打猎的园林都叫上苑。
②这两句是说,明天朕要游赏御花园,火速去告诉春神知遭。
③这两句是说,百花须连夜开放,不要等待晓风来吹拂。
【简评】
作者武则天(624—705),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唐代女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史称武周。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正式临朝称制唯一的女皇帝。她智勇果断,威摄当时。据《唐诗纪事》记载,天授二年下诏于腊日游园,百花果然盛开,惟牡丹不肯奉诏,乃流放洛阳。此虽传说,但此诗确实语出不凡,表现她要管天管地的巨大气魄。首句“明朝游上苑”,直截了当交代行止,“火速报春知”指示刻不容缓地告知春神,显示了她至高无上的权威。“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争分抢秒,不容待旦,语气足以摄服人、神,表现了她的威严、果断,气度深宏。
除夜,太原召传臣守岁①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②。
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③。
【注释】
①除夜,又称“除夕”、“年夜”、“大年夜”,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此夜有守岁,辞岁等习俗。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②灰琯:也作灰管,古代占气候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中,季节一到,灰即飞动。这两句是说,测量气候的灰管报道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运行,除夕是冬春两季变换的一夜。
③这两句是说,余雪消尽,送走了严寒;早梅开放,迎来了新年。
【简评】
作者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唐代第二任皇帝,公元626—649年在位。《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这首五绝是作者在太原召集侍臣共同守岁时的作品。首先提出四时更迭从灰管可以得知它的规律,除夕是冬春两季交接的一夜。用“运”字表四时的运行;“变”字表季节转换。接着进一步说明这时物象的转变:余雪消尽,早梅盛开,展现送走严寒,迎来新岁的美好前景。也是唐帝国欣欣向荣的写照,给臣民一种鼓舞和憧憬,切合作者身份。
·诗海叹奇篇
白居易的藏头诗
(唐 白居易《游紫霄宫》)
应读作:
水洗尘埃道味(嘗),甘于名利两相忘。
心怀六洞丹霞客,各诵三清紫府章。
早里采莲歌达旦,一轮明月桂飘香。
日高公子还相觅,见得山中好酒浆。
《诗体明辨》:“藏头诗,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是说每句的第一字,都隐藏于前句的末一字。这是利用汉字中合体字多的特点,从前句末一字分离出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次句的首字,所以称为藏头诗或藏头拆字诗。现在藏头诗似以唐白居易《游紫霄宫》为最早,续作者不多。
秦观的奇妙连环诗
(宋 秦观《赏花归》)
应读作: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连环诗的形式通常排列成圆圈形,字数不限,读的方法很多,一般从圆圈最上边或下边的当中一字起头,然后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每五字或七字一断,即可读成若干首五言诗或七言诗。
不知作者的蛛丝图诗
可读得《闲居吟》(作者不详),七言八句:
读法:将七言中心“噐”字拆字分用,以“口”字合四角各字,以“工”
字加于四正面诸字之上下左右,使之合为一字。
吾庐掩户寂无人,空谷归田二十春。
和令香奁穷不讳,江郎彩笔老逾新。
吕虔刀作樵薪斧,贡禹冠为漉酒中。
啸傲且寻泉石乐,功名已等陌头尘。
五言八句:从外环右上“人境心偏远”起,逆时针环读。
人境心偏远,春风特有情。
讳言贫作病,新学酒为名。
斧共山人出,中从野叟行。
乐天池上咏,尘净梦俱清。
六言四句:从环右上“户外遗田一顷”起,逆时针方向读。
户外遗田一顷,奁中寓笔千章。
作赋拟为屈宋,寻闲且等羲皇。
六角包一圆的同心栀子图诗
从下图可读得《秋闺》(作者不详),七言十二句,六言四句各一首。
读七言,将正中“瀛”字分为“四”、“云”、“水”、“月”、“女”、“凡”六字,依次备列一联之首。边上凹陷处的“肠”、“芳”、“香”、“凉”、“桑”、“塘”等六字,从中心读出时先只借用其半个。从“四出金花映月黄”起,逆时针方向读。
四出金花映月黄,隔帘相对试秋芳。
云鬟绾得妆方就,鸾镜簪来影亦香。
水榭荷残斜日远,山窗竹翠晚风凉。
月圆有约还京洛,霜落无人寄梓桑。
女愧木兰征木叶,郎输银雁返银塘。
凡看仁智虞唐锦,都为苏兰一断肠。
读六言,从中环右边上斜边“花正全枝得雨”起,逆时针读。
花正全枝得雨,柳将残絮随风。
约信久诬兰阃,薄情智术谁同?
柳带同心结图词
从上图可读得《如梦令·春怨》、《归国谣·春怨》各一首。
读法:《如梦令》:从右上角“花里”读起,至左下角“花冻”止。《归国谣》:从左下“莺啄”读起,右上角至“咽声”止。
如梦令
花里共君醒梦,柳下共君迎送。把酒共君斟,折柳渭城三弄。谁共,谁共,今夜月明花冻。
归国谣
莺啄檐花巧作鸣,夜来啼怨倍分明。看花,泪与花同落:踏草,愁随草共生。鱼与雁,久无凭。恨同笺草寄离情,共谁醉卧青楼醒。试忆将离,哽咽声。
画圈传情的圈诗
“圈”能走进诗中吗?“圈”走进诗中能有什么用呢?但有一些人硬是把“圈”请进了诗中,且用得活泼自然,让整首诗风趣有味。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诗中这道别致的风景——圈儿诗。
南宋词人朱淑真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整日在外做买卖,很少回家。朱一人在家,受不了相思之苦,便修书一封,寄给丈夫。商人拆开信封一看,信纸上画满了圆圈,并无文字,这是怎么回事?让商人百思不得其解,遂写信去问。朱便写诗一首加以解说: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
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
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
我此密密加圈儿,你须密密知侬意。
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据说,朱淑真去世后,她的丈夫把这首圈儿诗刻在墓碑上,以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无限哀思。
意蕴隽永的叠字诗
叠字诗,顾名思义,连续使用字词,造成诗歌的特殊音响旋律,我们来看下面两个有意思的叠字诗。
(一)
传说古代有一位隐士,他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因看破红尘而不愿出仕。尽管朝廷久闻其名,屡次征召,可他就是不应。后来,朝廷派来郡府长官亲自邀请,他口占一首打油诗,以明心志。其诗曰:
今古人生有几何?
繁华耀眼烟云过。
追名逐利马蹄疾,
得得得得得得得。
此诗虽然比较浅白,但巧在既委婉地回绝了朝廷的邀请,又表明了他对人生的看法。特别是最后一句诗,连用了七个“得”字,就字面上来看,似在模拟马蹄踏石的声音,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志在淡泊名利的理想追求。小诗一语双关,蕴藉多致,实在难得。
(二)
相传乾隆皇帝曾让群臣为他的《百鹅图》题诗,以此来比试谁有才学。大臣们虽都想在皇帝面前露一手,以讨取皇帝的欢心和对自己的器重,但谁也不敢轻率动笔。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只见大学士纪晓岚从容地走上前来,讨过纸笔,翰墨一挥便题诗一首:
鹅鹅鹅鹅鹅鹅鹅,
一鹅一鹅又一鹅。
食尽皇家千钟粟,
凤凰何少尔何多?
此诗首先妙在前两句看似闲笔的叠字上,正是这多个“鹅”的巧妙罗列、铺垫,才引出后两句“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的明旨诘问。以“鹅”作喻,形象贴切,讽刺那些虽位居显赫、身享厚禄,却不学无术、浑浑噩噩的庸臣,真是针砭及髓,入木三分。也难怪很多大臣都“闻弦歌而知雅意”,窥镜自惭,无地自容;而乾隆皇帝却龙颜大悦,拍案叫绝。
巧妙的店铺字号诗
旧时店铺开张之前,店主总要费心取一个吉利响亮别致的店名,期望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清代有位叫朱彭寿的文人擅长代客取名,所得酬金颇丰。他曾下了工夫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店铺字号精心琢磨,发现这些店名的用字常见的不外是那么五六十个。为了便于记忆和选用,他用平仄有序、押韵合辙、朗朗上口的律诗形式,把56个吉祥字串联起来,编了一首“字号诗”: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这首诗后来流传商界,只要留意一下各地店名,如老字号的“同仁堂、全聚德、协大祥、恒源祥”,又如新开张的“鼎泰丰、大润发、中信、恒隆”等等,皆可以在“字号诗”里找到它们的身影。
韵味奇特的药名诗
药名诗,顾名思义即以药名入诗,且运用得当,贴切合理,可曲折委婉的表达人情事理。
宋代陈亚写的药名诗有一百多首,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但所存的零篇断简也为数 不少。陈亚多以药名入诗,以药名叙事抒情,较著名的有一诗四词:
诗为:
登湖州消暑楼
重楼肆登赏,岂羡石为廊。
风雨前湖夜,轩窗半夏凉。
罾青识渔网,芝紫认仙乡。
却恐当归阙,灵仙为别伤。
词为: 生查子(四首)
(一)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字字苦参商,故要槟榔渎。分明记得当归远志樱桃熟,何事菊花地,犹来回乡曲。
(二)
小院雨馀凉,石竹风生砌,罢扇尽从容,半下纱橱睡。起来闲坐北亭中,滴尽珍珠泪,为念婿辛勤,去折蟾宫桂。
(三)
浪荡去未来,踯躅花频换,可惜石榴裙,兰麝香销半。琵琶闲抱理相思。必拔朱弦断,拟续断朱弦,待这冤家看。
(四)
朝廷数擢贤,旋占凌霄路,自是郁陶人,艰险无夷处,也是没药疗孤寒,食薄何须误,大幅纸连粘,甘草归田赋。
诗词中包含了前胡、半夏、当归、相思子、白芷、苦参、狼毒、远志、菊花、茴香、余粮、石竹、苁蓉、北亭、珍珠、细辛、桂、莨菪、踯躅、石榴、麝香、枇杷、筚拨、续断、代赭、蒴擢、凌霄花、桃仁、芜荑、没药、薄荷、大腹皮、甘草等草药名嵌在当中。
傲然耸立的宝塔诗
宝塔诗,顾名思义,是宝塔形状的诗,底大顶细,由唐代的“一七体”发展而来。“一七体”,即诗的第一句为诗题一字,以下逐句递增字数,由二、二,三、三至七、七。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欣赏四首唐代诗人张南史的宝塔诗。
泉。
色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北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花。
深浅,芬葩。
凝为雪,错为霞。
莺和蝶到,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东家半落西家。
愿得春风相伴去,一攀一折向天涯。
草。
折宜,看好。
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
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
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隐珍藏宝的六棱品字玦诗
??????????
春日闺情
碧 沼 渟 渟 色 暮
燕 叢 紅 O 頻 春 沸
舞 漾 芳 間 更 歸 字 歌
斜 簾 月 草 紫 欲 錦 揮 鸝
風 珠 衙 白 露 綰 詩 箋 金 綠
急 影 鬧 蜂 紗 低 弦 手 玉 釧 樹
夜 深 房 曲 帳 垂 花 架 滿 紅 紛 翠
響 音 調 笛 柳 飛 落 篆 籠 熏 黛
前 O 吹 弱 對 窗 點 重 O 妝
窗 遲 風 臥 西 日 苕 埋 停
雨 枝 鵲 鳴 簷 上 階 鏡
小 處 處 迷 春 曉 暗
(清 万树《春日闺情》)
此诗外形像一块六角形玉玦,中有三孔呈“品”字形。作者构思精妙,诗句按某种程序,排列组合,可读成六首五言绝句和三首《虞美人》词。
诗自“暮春”斜入至 “低”字,形读至“红”字止,成一首五言绝句:
暮春归欲绾,底露草芳丛。
碧沼渟渟色,频更紫间红。
再自“碧丛”斜入至“低”字,转至“频”字止,又成一首五言绝句:
碧丛芳草露,低绾欲归春。
暮色渟渟沼,红间紫更频。
自“翠纷”直入至“花落”右转至“埋”字,为第三首五言绝句:
翠纷红满架,花落点苔阶。
暗镜停妆黛,熏笼篆里埋。
自“暗阶”斜入“花架”右转至“熏”字止,为第四首五言绝句:
暗阶苔点落,花架满红纷。
翠黛妆停镜,埋重篆笼熏。
自“夜深”直入内至“垂”左转至“吹迟”止,为第五首五言绝句:
夜深房曲帐,垂柳弱风枝。
小雨窗前响,音调笛吹迟。
自“小枝”斜入内至“垂”字,左转至“音”字,为第六首五言绝句:
小枝风弱柳,垂帐曲房深。
夜响前窗雨,迟吹笛调音。
自“低垂柳弱”起,至“窗西”,成一首《虞美人》回文词:
低垂柳弱风枝小,处处迷春晓。
暗阶苔点落花飞,对卧鹊鸣,檐上日窗西。
西窗日上檐鸣鹊,卧对飞花落。
点苔阶暗晓春迷,处处小枝,风吹柳垂低。
从“垂花满架”起,转至“诗笺”止,再回文,得第二首词:
垂花架满红纷翠,树绿鹂歌沸。
暮春归欲绾低弦,手玉钏金,挥字锦诗笺。
笺诗锦字挥金钏,玉手弦低绾。
欲归春暮沸歌鹂,绿树翠纷,红满架花垂。
自“花底垂”起,转至“衙”止,再回文,成第三首词:
花低露草芳丛碧,燕舞斜风急。
夜深房曲帐垂纱,白月漾帘,珠影闹蜂衙。
衙蜂闹影珠帘漾,月白纱垂帐。
曲房深夜急风斜,舞燕碧丛,芳草路低花。
千古奇文璇玑图
前秦妇女苏若兰,武功(今陕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
此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一千多首,才情之妙,贯古超今。织者的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厌恶,跃然纸上。
若兰派人把织好的锦图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爱妻若兰。于是幡然醒悟,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并用隆重的礼仪,把苏若兰接到襄阳,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
下面将璇玑图附上,各位读读看。
苏蕙的“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大家争相传抄,试以句读,解析诗体,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璇玑图”流传到后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