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传统语典
27177000000045

第45章 语典故事篇(15)

这首散曲巧用几对反义词,对皇帝之行加以深刻的披露。小和大相对,寄寓此次南行是小题大作;来与往相对,表示动用的船只之多;真和假相对,意指扰得军民神昏眼花,真假莫辨;这家与那家,喻指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其害。

除非猫不吃鱼

父子俩打算戒酒,可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

有一天,吃饭时,桌上又放了一壶酒,父子俩都想多喝点,各自闷着想主意。沉默片刻,父亲先开口:“今天喝酒有个规矩,各作诗一首,开头结尾都要有酒字,作不好,就不能喝!”

“行!”儿子十分回答干脆:“那就请父亲先作吧!”

父亲略加思忖,说:

酒,酒,酒,

左边三点水,

鱼在水中游,

猫在岸上守,

除非猫子不吃鱼,

老子今生不戒酒!

儿子瞪着眼睛,望着正把手伸向酒壶的父亲,大口大口的涎水直往肚内吞,活现出一副馋相,急切地念道:

酒,酒,酒,

三点加上酉,

阿婆在屋内,

阿公门外守,

除非阿公不进屋,

小子一世不喝酒。

“妙,妙,妙!”父亲竖着大拇指,连声赞叹。只见酒壶来来往往,二人酣畅的对饮起来!

书生祭鸡

从前有个读书人生性豪放,不拘小节。一天,他正在房中读《古文观止》,当读到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音调沉郁悲壮:“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呜呼哀哉!尚飨!”

忽然,远处的鸡鸣声打破了沉寂,他忽然想起今天还没喂家中的鸡呢。平时读书,疲倦之时,他总爱喂鸡取乐。于是掩卷跨出书房,随手抓起一把米,来到门前场地上,唤了几声,不见鸡的踪影,四处寻觅不着,最后才发现,原来鸡已倒毙在鸡棚里。

他提起鸡端详多时,搞摸不清是怎么死的。转念一想,既然鸡已死,就该饱食一顿,何苦为鸡的死而发愣呢?他随即唤来妻子,让他把鸡烹来下酒。

时至中午,鸡已烹好,香味扑鼻,读书人欣喜地自我斟上一杯,正待举箸时,骤地想起鸡死得不明不白,理当祭奠一番,于是思考片刻,喃喃有声,其词曰:

声也其鸣喈喈,死也岂无葬埋?

以我肚腹,作你棺材。

呜呼哀哉,酱油拿来!

无限风光在九溪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以园林著称,杭州以风景驰名。而有人认为,杭州风景最佳处是九溪十八洞。

有一次,清代学者俞樾与几位朋友经虎跑、龙井,过杨梅岭到九溪十八洞游览。因翻山越岭,路途较远,大家都有疲劳之感。于是走走歇歇,缓步而行。有一人触景生情,随口念道:

坐坐停停行,山山水水情。

前前后后看,大大小小岭。

俞樾说:“好则好矣,可不是诗。”

那人道:“信口胡诌,原不是诗。要说作诗,当然还得俞学政(俞樾曾为河南学政--掌管学校生员考课升降之事)。”经他一提,大家都要求俞樾作诗。

俞樾不负众望,略一思考,随即吟道: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刚一念完,大家一致称赞:好诗,好诗!

圣手诗医

相传,蒲松龄曾用小土方给一位县太爷治好了病,一时有“圣手时医”之称。不料,一传十,十传百,后竟误为“圣手诗医”。

有一天,几个秀才相邀前去拜访蒲松龄。刚一见面,其中一个嬉皮笑脸地拱拱手道:“听说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完,递上一纸。

蒲松龄欲拒不礼,欲退不能,心想,诗医就诗医吧,便随手接过一看,正是流传甚广的那首《四喜》绝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眉头一皱,计从心起,当即在接过的纸上写下八个大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秀才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

蒲松龄不慌不忙地答道:“首句补‘十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

改过后的诗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头两句加以“十年”、“千里”数量短语作状语,强化了旱灾的持久性和他乡的遥远。后两句加上主语“和尚”、“老童”,格外增添了洞房之夜与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众秀才仔细琢磨,不得不佩服“医”得高明。

改诗斥奸

汪精卫年轻时,曾因谋刺清廷摄政王载沣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诗明志,表现十分坚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首句说他要效仿战国时期的荆轲一样,成为慷慨侠义之士,次句写他从容被捕入狱,三四句表现出死不足惜,甘为革命抛头颅。

谁料到,往日高呼革命口号的汪精卫,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竟充当了南京伪政府的傀儡头目,后又出卖民族利益,沦为汉奸。

为此,陈剑魂作了一首《致汪精卫诗》:

当时慷慨歌燕市,

曾羡从容作楚囚。

恨未引刀成一快,

终惭不负少年头。

原诗前适当添加修饰成分,使诗意由赞颂转变为鞭挞,对汪精卫罪恶的行径加以讽刺。

燕子矶诗

朱元璋为明代的开国皇帝,据说有一次改穿平民的服装外出巡视,在金陵(今南京市)郊外,遇到参加进土考试的众举子正在候船。

有一个举子遥望着燕子矶诗兴即发,便随口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众举子都加以称赞,但好久没人能续上,一阵沉默。朱元璋见状,不觉暗笑,略加思索对众人说:“待我试续几句。”当即接吟道:

燕子矶兮一秤砣,

长虹作杆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挂钩,

称我江山有几多。

朱元璋视江山为己物,此时已经显露出帝王的霸气。

八字四必

昔日有一考生,苦思冥想,难以对题,万般无奈,便写了四句打油诗交上。诗曰: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赴黄泉。

主考官批阅考卷时,见到这首打油诗,甚觉好笑,于是提起朱砂笔,在每句诗后批了两个字,使诗成为: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山巅一寺一壶酒

有位私塾先生,书教得不错,就是有个好喝酒的毛病--其实,人活在世上,喝点酒本不为病,只是这位先生常喝不懈,经常因为醉酒而耽误学生学业。

先生有一位最要好的酒友,是个和尚,就住在离学馆不远的山上寺庙中。有一天,先生又被和尚邀去喝酒。临行前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让学生就以《酒》字为题,写一篇短文,他回来检查。谁作不出来,就要打手板。

先生走后,学生就淘气起来了,看看日影偏西,这才想起先生留的作文还没完成。这时,一个学生正翻着一本关于祖冲之的书,忽有所悟,提笔写道: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杀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

傍晚,先生醉醺醺地回到学馆,问学生:“文章写好了吗?”学生递上这篇《酒论》。先生一看,开始很是生气,心想:好大的胆,竟敢奚落起先生来?又一琢磨,转怒为喜,连连夸奖说:“作得好!作得好!”

原来这篇文章竟是受“祖率”启发而成,即利用圆周率前二十几位数字的谐音写就,即:3.1415926535897932384626。

意思是说:高山顶上有一座寺庙,寺庙中摆着一壶酒,先生你喝酒取乐去了,留下作文让我们作,可苦死我们了。你就把酒吃吧,酒会杀死你的,杀又杀不死,那你就乐你所乐吧!

落地无声令

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三人一同访问佛印禅师,佛印留他们共同饮酒--僧家称“般若汤”。行令,上句要求是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贯穿人名,末了要一句诗。

东坡说: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

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

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之说:

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

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

鲍叔曰:只须两三竿,清风自然足。

少游说:

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

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

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佛印说:

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

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

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

各人酒令,文学色彩甚浓,遣词俱妙,尤其是双关法运用得十分巧妙,不可多得。

清明时节两纷纷

明末有位书生,其叔以明臣而仕清朝。书生见其叔变节,时有讪笑。一日,家宴,有人倡言行酒令,首句须物件一,次古人名一,后句用《千家诗》改一字。

首坐者唱道:

我有一张床,送与张子房,张子房不要。甚么不要?春色恼人眠不得。

次者说:

我有一把扇,送与曹子建,曹子建不要。甚么不要?剪剪轻风阵阵凉。

次即轮至书生,书生说:

我有一绺缨,送与我叔亲。

至此,众人群起诘问,谓不应以今人插入。书生解释说:“我叔叔为明朝人,而服清官,非古人而何?”众无言。书生又续道:

我叔亲不要。甚么不要?

清明时节两纷纷。

唐代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书生则因其与两个朝代连称相同,赋予“清明”以新意--借指“清朝”和“明朝”,又将“雨”改形似字“两”,巧妙地讥讽了其叔的变节行为。其叔闻之,惭愧不已。

嘲医祭文

宣统辛亥十一月,某医生死去,有人作祭文以嘲之曰:

公少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学医自谓成,行医三年,无问之者。公忿,公疾,公自医,公卒。呜呼!公死矣!公竟死矣!公死而天下之人少死矣!

四句排比,活画其人,井然有序。末句妙议,乃点睛之笔。全篇抑扬变换,一波三折,叙事写人,感叹议论,言简而意赅,深得为文之法。

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朝时,青年诗人朱庆馀为登仕途,带着自己的诗稿去见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赏识他,选其佳作26首,广为推荐。在临试前几日,朱庆馀作诗一首《闺意献张水部》曰: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张籍见了此诗,明白他的用意,就酬和了一首,曰: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朱庆馀的这一首诗以闺房情事隐喻考试,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公婆),自比新娘将拜见公婆,把张水部比作新郎。意思是向张水部请教,试问一下自己的作品能否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张籍所答诗把朱庆馀比作美貌的“越女”,说他的作品“敌万金”,后朱庆馀果然登第,名满京师。

酒令互揭

陈留人刘际明,进士起家,官至御史大夫,为人风流倜傥,不拘小节。碰上一位姓高的县令颇有才气,一见面就成了莫逆之交,于是略去堂属之分,设宴饮酒,互相戏谑成为常事。

当时有位别驾,是个鄙俗糊涂之老,对高县令不恭,高某心里十分讨厌他。一天,酒宴之间,别驾举一酒令说:

左手相同绢绫纱,

头上相同官宦家;

若不是这官宦家,

如何用得他许多绢绫纱?

语言实在俗不可耐。高县令益发憎恶他,于是出口说道:

左手相同姊妹姑,

头上相同大丈夫;

若不是吾大丈夫,

如何弄得你许多姊妹姑?

别驾大怒,骂座而起。刘际明见状,忙续道:

左手相同糠糟粝,

头上相同尿屎屁;

不吃这些糠糟粝,

如何放出许多尿屎屁?

意在解嘲,为他二人息怒,可是别驾愈发恼火,遂令互揭而去。

另传,蒲松龄与王渔洋之间也发生过类似的故事,第三者为毕际有,其解嘲令为:

三字同头左右友,

三字同旁清淡酒;

都是左右友,

请喝清淡酒。

劝解效果明显好于刘际明的“尿屎屁”令,故酒后蒲、王、毕三人成了好友。

名落孙山

宋朝吴地人孙山,是个滑稽才子,某年,到外郡赶考举人,同乡托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去同考。这同乡的儿子没有考中,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就先行返回。

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词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

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两句仿词说:榜上最末一名是我孙山,您儿子还在我的后边呢。言外之意是问话人的儿子没有考上。从此人们就把榜上无名叫“名落孙山”,后来的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心安茅屋稳

一老者心境恬淡,年过八十,仍康健如中年人,人或问其长寿之道,老者笑答道: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客座诗

清代学官陈支轩,号良栋,年老体健,热情好客,于客座题诗云:

客至便留饭,鱼肉豆腐蛋。

休嫌苜蓿寒,君子之交淡。

一钱买酒

金陵人陈文藻,号苍崖,家贫嗜酒。一日,袋中仅剩一钱,用以买酒饮之,作诗自嘲云:

苍崖先生屡绝粮,

一钱犹自买琼浆。

家人笑我多颠倒,

不疗饥肠疗渴肠。

落水获救

施架字宗铭,明代吴县人,家贫力学,颖悟过人,登正统进士第一,授修撰。一年后去世,天下伤之。相传他幼从父游淮扬,归舟泊河下,送客失足落水,众人救之上船,他吟诗道:

脚踏船头船便开,

天宫为我洗尘埃。

诸君莫笑衣衫湿,

才向龙门跳出来。

题画

唐伯虎被诟削籍,放浪丹青山水间,以此自娱,亦以此自许。尝题所画小景云: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和耕田。

兴朱只写青山卖,

免受人间作业钱。

辞职自遣

相传明代刘伯温有辞职自遣诗云:

买个黄牛学种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百事都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睡觉歌

五代时有个陈抟,考进士没考上,上武当山做了隐士,后来又避居华山,不想出山作官了。他每天闭门不出,一睡就几十天。

周世宗派人把他召到宫里,他又是关上门不起。睡了一个多月,才开门,周世宗进去一看,他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地对皇上唱道:

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甚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周世宗本要封他为谏议大夫的官,看他无意仕途,就又放他回华山了。

清廉自白

明代刘应麟,字芝阳,江西鄱阳湖人。在江苏巡抚任上告老还乡。他为官清廉,严于律己,体恤百姓。临走时,在巡抚衙门墙上写了一首诗,作为清正廉明的自白:

来时行李去时装,

午夜青天一炷香。

描得海图留幕府,

不将山水带还乡。

诗的大意是:我来时带来什么,走时也只带走什么,这事是有天可以作证的。我连画的海图都留下,熟悉的山水我也不带走。

琵琶果

莫延韩过袁太冲家,见桌上有帖,写“琵琶四斤”,相与大笑,另一客屠赤水适到,问因何而笑,屠听后笑道:

枇杷不是火琵琶,

袁接着说:

只为当年识字差。

莫再接道: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大概或者也许是

民国时期,某校学生把该校校长的口头禅集在一起,编成一诗,以讽其说话总是模棱两可。

大概或者也许是,

不过恐怕不见得。

然而个人以为是,

但是我们不敢说。

四季不宜

怕读书者,视四季俱不宜,有人作诗嘲之云:

春季岂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多蚊虫今又冷,

一心收拾到明年。

奇诗奇事

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写文章一反平实则奇,打破常规则险。作诗贵奇警,平淡则无功。一个学生作诗道:

宰相升知府,将军背大旗。

老爷求小子,和尚抱山妻。

蝴蝶吱吱叶,蛤蟆队队飞。

小猫吞猛虎,蚂蚁斗雄鸡。

那位教师听后目瞪口呆。

拆字入俗语

蜀人杜渭江为麻城令,一日宴请乡绅,有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梅自云:

单奚也是奚,加点也是溪。

除却溪边点,加鸟便成鸡。

得志猫儿雄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

座上有毛石崖云:

年青也是青,加点也是清。

除却清边点,加心便为情。

火烧舐马路,落得做人情。

杜渭江答云:

单相也是相,加点也是湘。

除却湘边点,加雨却为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吃菜比人大不同

一人贪吃,上桌如风卷残云,盘中菜顷刻而尽,同桌有一文士,笑吟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