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孟子》学生活
2718500000030

第30章 离娄章句下(4)

齐国有一家有一妻一妾。她们的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喝醉后回来。他妻子问他都是和谁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外出,每次一定吃饱喝醉后回来,问他和谁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可是,从来没有见过有什么显贵人物到咱家来。我要去查看一下,我们的丈夫究竟都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就尾随在她丈夫后面走,走遍城里,也没有一个人站住同丈夫说话。最后一直走到东郊外的墓地,丈夫走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剩下的饭菜;不够,又左顾右盼地到另一处去乞讨——这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

他妻子回到家里,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妾,说:“丈夫是我们俩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是这样!”说着就和妾一起讥讽丈夫,在院子里相对哭起来。而她的丈夫还不知道,洋洋得意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摆威风。

由君子看来,一些人用卑鄙手段追求升官发财,而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且不相对哭泣的,是很少的。

解读

孟子在本章以“齐人有一妻一妾”为例,对那些用卑鄙手段求得升官发财的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揭露了他们的扭曲的心态:这些人不以自己的做法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自己有能耐。他们一旦升了官发了财,必然骄傲起来。他的有良知的亲人,一定会感到羞耻,而他本人却不知羞耻为何物。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些人不也和这些古人一样吗?他们升了官,发了财,就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他们也不想一想,他们的官和钱是怎样来的?和那位在墓地里讨些残酒剩饭的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活学活用

善待下属:视下属为草芥,下属就视你为仇人

孟子认为,君待臣善,则臣对君忠。君对臣“三有礼”,旧臣也会为旧君服丧。反之,君待臣恶,旧臣怎么会为他服丧呢?

公元前598年,齐顷公即位,大臣高无咎与国佐联合起来,把崔杼驱赶到卫国。齐顷公死去后,继位的灵公把流亡在外的崔杼召回来任命为大夫,形成了崔杼专权的局面。齐庄公继位后,由于与崔杼的妻子私通而被诱杀于崔府。

晏子

庄公被杀的消息传出去以后,群臣纷纷逃走。但是晏子却没有逃走,而是来到崔家的门外。他的随从问:“您要为国君殉职而死吗?”

晏子说:“他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殉什么职?”

随从又说:“那您逃走吗?”

晏子说:“难道他被杀是我的罪过吗?我为什么逃?”

随从又问他说:“那我们回府去等消息么?”

晏子说:“国君已经死了,我能等到什么?作为百姓的君王,他凭借地位而凌驾于百姓之上,就应当主持国政,保护国家。如果君王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君王死;如果君王为国家逃亡,臣子也就为国家跟着逃亡。可是反过来,今天主公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死,我不是他所亲近宠爱的人,没有必要承担责任。况且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是与主公有仇的人杀掉了他,我怎么能为他而死,怎么能为他逃亡呢?”

说完,晏子进崔府为庄公收葬完毕,同意另立新君。

仁者爱人:为人处世多一些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就是人心,就是天道。“用仁爱来保存做人真性”,也就保存了天道。仁爱之心绝对是温和的、博大的、宽厚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个必要前提。《中庸》里强调以心为仁,即是从人的本性上来阐释“仁”,所以孔子说:“里仁为美。”只要修养得到了仁爱,那么仁爱就存在内心,待人处世,有了仁爱之心,也就顺应了“人”道,也就符合了“中庸之道”。

“仁者爱人”就是去爱那些值得爱的人。道德高尚,做人做事都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人就是好人,就值得去爱。仁爱不是施舍,也不是可怜,而是一种牺牲,但这种牺牲是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那些值得自己爱的人,同时你就会感到一种充实,这就是爱的回报,而谁都明白,这种牺牲和回报都不是能用金钱买来的。

追求仁义是一个人做到修养身心的归宿。曾国藩说:“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求仁,就是从人的本体上讲的,有民胞物与之怀,做到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敬慕热爱。

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和他的助手,到非洲黑人贫民窟里做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选题就是对当地的250名黑人儿童做一个预测,几天之后,报告出来了,教授看过忧心忡忡。30年后,教授去世了,他的同事在帮忙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个报告,他决定帮助教授完成这项调查。于是他来到贫民窟,竟意外地了解到这250名儿童里除了有几个人离开之外,其他的都做出了成绩。他分别采访了他们,追问他们成功的秘密,而这些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应该感谢我们小学老师。教授的同事找到了那名小学老师,她已经头发花白、口齿也不太清楚了,但有一句话就是:我爱这些孩子。

这位小学老师肯定不知道中国“中庸”思想里的“仁爱”,但她说出那六个字的时候,不但知道了,也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爱”,与“仁爱之心”同出一辙。孩子们之所以有成就,就是“爱”的力量,更是这位老师“仁爱之心”最好的体现,当然也是最好的回报。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甚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为没有见到真正的仁爱之人而感到惋惜,为此孔子呼唤“仁”,维护“仁”,发展“仁”,力行“仁”,因为他知道“仁”是维系社会文明的精神纽带,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桥梁。实际上,世界上每个人的本性中都不缺乏“仁爱”,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罢了,表达出自己的“仁爱之心”并不那么难,只在于你肯不肯表达而已。

英国伟大诗人罗杰斯,在世的时候和别人谈得最多的就是:有一个小女孩人见人爱,特别讨别人喜欢,有人就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你呢?小女孩说:大概是我爱每个人的缘故吧。这句话说得真好,“爱每一个人”,这种“博爱”从一个小女孩的口中说出来,很平淡,但又是那么有力。不禁让人想起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智慧金言

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只有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去爱别人,如果“仁”存于心中,而不用之,那也不能算是仁者。将“仁爱”存于心中,才能去爱别人,别人也就会用同样的“仁爱”待你。所以,修养本心,要依靠“仁”来完成;交往处世,要依靠“仁”来维系。

言行得当:顾全大局,谨慎言行

孟子说:“宣扬人家的不好,出现了后患,该怎么办呢?”

人有两耳两眼两鼻孔,唯有一张嘴,就是要人多听多看多辨,而少言。从现代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来说,适当而得体地表达自己,也是相当重要的。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言多必败,危害极大。医生说错话可以害死病人,君主的失言可以毁掉国家。一般人说错话也不可轻估,有人因言语得罪人而被人杀害;战争时,一句泄露机密的话足以导致全军覆没。所以古人守口如瓶,无谓的言语还是少说为妙,就像歌声婉转的鸟不会一天到晚地唱,只有惹人讨厌的乌鸦终日聒躁。

马援是东汉初名将,他很擅于打仗,但是他的侄子马严、马敦为人处事很不谨慎,喜欢到处讥讽和议论别人,而且广泛结交侠义之士,当时马援正在南方任职,他知道此事后,立即给两个侄子写了封信,信中说:

我希望你们闻人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可得闻,口不可以言。好议论人的短长,随便评论时政,这是我最厌恶的,我宁愿死也不愿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是知道我这种脾气的,我之所以对你们重申,是要你们不要忘记。有一个叫龙伯高的人,为人敦厚谨慎,言语周密,谦约节俭,清廉公正而有威信。我特别欣赏并看重此人,也希望你们向他学习。还有一个叫杜季良的人,豪侠仗义,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对人轻重合宜,非常好。他父亲死时,数郡之人皆来吊唁。我对他也既爱又重,但不愿你们效法他。如果你们学龙伯高学不好,还可以落个谦谨的名声,这就是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你们学杜季良学得不好,就会变成轻薄之徒,这就是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

马援

在马援的教育下,马严、马敦谨慎言行,不再妄发议论。马援死后,马严兄弟在一个叫钜下的地方居住,德行受人称赞,被称为“钜下二卿”。

在这封家书中,马援用古人做例子,教育了自己的两个口不择言的侄子,而这两兄弟按照他的话去做了之后,都有了好的德行,受到了世人的尊敬,如果马援一味地训斥的话,他的侄子们德行上的大局,恐怕就得毁了。

高攀龙说过:“言语最要谨慎,交友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

有的人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不以为耻,反而大言不惭地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谁知其害无穷!古人以璧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璧玉上如果有了一块小小的斑点,这块璧玉就不是最好的了;正如一个人如果不谨言慎行,做错了一件事却玷污了他的人格,你一直公正无私,舍己为人,却偏偏因为你拿走了别人的一件小东西,降低了自己的威望,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另一方面,事情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小善小恶,最易忽略。凡人日用云为,小小害道,自谓无妨,不知此‘无妨’二字,种祸最毒。今日之自暴自弃,下愚不肖,总只此‘无妨’二字,不知不觉积成大恶。”莫大的罪过非一时铸就,弥天祸殃非一日酿成。小恶是滑向罪恶深渊的起点。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这种想法既有正确的一面,又有不正确的一面。口舌之利,利于刀枪。讨好这边的人,就会得罪那一边的人。这边人捧场,那边人拆台。山上被砍伐的树,多半是有用的树木,而得以幸免的,反而是那些无用的树木。因说话而遇难,甚至导致被杀害的人不计其数。战国时期的策士苏秦劝说秦惠王连横以便统一天下而遭杀害。《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又是因口舌不设防,最后扰乱了军心,被曹操喝刀斧手推出斩首,将首级悬挂于辕门外。在五十年代,有许多知识分子,因为说话肆虐而被划为右派遭受磨难,有的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这并不是说,能言善辩是坏事。能说会道是一个人的长处,问题在于你如何利用这一长处。说话要注意,要注意立场、观点。要为进步的事业服务。苏秦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他说话的行径,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富贵,不惜采用任何手段,朝秦暮楚,毫无政治原则。杨修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他恃才放旷,炫耀自己,无意之中,扰乱了军心。

历史上也不乏因口才出众而受到重视的人。比如唐睢和触龙。

唐睢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策士,他们因口才而得到世人的赞美。秦王骄横、狂妄、狡诈,企图以诈骗方式吞并安陵国。唐睢作为弱国的使者出使秦国,同秦王展开一场舌战,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制服了秦王的侵略行径。

《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中讲到,赵太后刚执政,秦国就急着想要进攻赵国。赵氏向齐国求援。齐国要求赵太后用她的爱子作人质才肯出兵援助。大臣们劝说赵太后同意齐国的要求,可是赵太后却舍不得,她说:“谁再让我把儿子送到齐国去当人质,我就吐他一脸唾沫!”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前来劝说。他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从关心体贴太后身体的角度来劝说,缓和了矛盾。接着引向爱子的方法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终于说服了太后。触龙的劝说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且言辞精辟委婉,情中有理,理中有情。由此可知,说话须要谨慎。

古人云:“沉默是金”,会说固然好,不会说也不错,至少不会得罪人。有时言语很难讲得周全,有些话多说无用,有些话不如不讲。所谓“忖然后言”,才是言语的妙用。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作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看到后稷之庙中的三座金铸的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就在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东西方的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应该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易经》中说:“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意思是说,产生乱的原因,语言是个阶梯。国君说话不慎重严密,就会失去臣民,臣子说话不慎重严密就会失去生命。庄子曰:“两喜多溢美之言,两怒多溢恶之言。”喜欢的时候就会说一些过分赞美的话,就失之于亲近、宽厚;发怒的时候就会说一些过分谴责的话,自己轻易的恶话加之于别人,那么,别人也必定会以恶语加之于我。

智慧金言

口舌之间掌握着天下大局,也掌握着人生大局,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