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发展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他强忍着人生的屈辱,发愤著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学著作《史记》,他在总结创作经历的时候,列举了历史上因困境而崛起的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圜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即使我们不去饶舌,我们也可以看出,逆境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贫瘠的土里有两粒向日葵种子,有一天,它们出现了一次对话。其中一粒种子说,我们怎么出去啊!土层那么坚硬,又那么多石头。另外一粒说,只要我们努力地向上挺身,拼命地向下扎根,那些石头就会被我们顶开,我们就会长高的,如此锻炼了自己的身体。先前的那粒种子垂头丧气摇了摇头。
秋天的时候,那粒坚定的种子已经长成了茁壮的向日葵,迎着太阳露出开了笑脸,引来了路人的啧啧称赞,而那颗气馁的种子却在石头下面变成了泥土。
如果从人的角度上去看,我们知道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之后,还应当特别注意对于逆境的态度和认识,虽然“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坚强地面对挫折和困苦的,许多消极的人就是在艰难困苦的人生境况当中一步步沉沦下去的。
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主动地认识逆境和波折,而不是被动地去等着它们对自己的磨砺。
对于人生的认识是这样,那么对于政治发展观,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在艰难困苦中,它成长生存的欲望会更强烈,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鼎盛图景,与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须思其始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古代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十载一举吞吴的史迹让我们一直津津乐道,问题是在和平环境中,我们更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不要重蹈吴王夫差的历史覆辙,因为正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一样,我们会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觉察潜在的危机,保持清醒的认识吗?
智慧金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孟子留下来的古训,让我们警醒。它是对人生状态具有哲理意味的深沉思考,也是对政治状态的清醒认识。它既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科学的规律,也是政治发展重要的经验总结。忧患与安乐是我们的人生的两个端点,代表着两种重要的生活状态,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人生的结局却是如此的迥异。
平常心可贵:守住平常心
孟子说:“尊重道德热爱义理,就可以快快乐乐了。所以士人在贫穷时不会丧失道义,得志时不会背离原则。贫穷时不丧失道义,所以士人能自得其乐;得志时不背离原则,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去希望。古代贤德的人,得志时,把恩惠施加给人民;不得志时,就修养品德给世人作表率。贫穷时就搞好本身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大丈夫不论得不得志,皆能恬然处之。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已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观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不得志的时候也不忘记义理,在得志的时候更不违背正道。孟子还认为君子是不受外界动摇的,只要不做欠缺仁德、违反礼义的事,则纵使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患,也能够坦然以对,不以为祸患了。
孟子本人不仅坐而言,而且早已起而行,达到那种境界了。有一次,公孙丑问他:“倘若夫子做到齐国的卿相,得以推行王道政治,则齐国为霸诸侯、称王天下,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当您实际担负这项重职时,也能够做到毫不动心的境界吗?”孟子回答:“是的,我四十岁以后不动心了。”
那么,孟子是如何达到这种平常的境界的呢?他列举了两个方法,即“我知言”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我知言”是指能够理解别人所说的话,同时也能明确地判断。《孟子》中讲,“听到不妥当的话,就知道对方是被私念所蒙蔽;听到放荡的话,就知道对方心里有邪念;听到邪僻的话,就知道对方行事有违反正道的地方;听到闪烁不定的话,就知道对方已经滞碍难行了。”换言之,拥有这种明确的判断力,就不会被那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所愚弄,更不会因而动摇自己的心意了,因此便能保持自己平常的心态,不被那些事所左右。
公孙丑曾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这段话的大意是,这种气极其广大、刚健,若能对自己所行的正道抱着相当的自信,以这种方法来培养它,就能充塞于天地之间。但它只是配合着道与义而存在的,若缺乏道与义,则浩然之气也就荡然无存了。只有在反复实行道与义时,才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如果仅是偶一为之,就不可能获得。总之,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合乎正道之事抱着坚定的信念,然后才能产生“浩然之气”。
在《论语》中有“孔子绝礼于陈”的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卷入政治纠纷中,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吃不到一顿热饭,野菜汤里没有米,面容憔悴,但仍然孜孜不倦地教授学生,还在房内弹琴唱歌。颜回在外边摘菜,子路、子贡两人互相议论道:“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卫国不让停留,在宋国遭到伐树人的侮辱,陷入困境。侮辱先生的行为屡屡发生,可是,先生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弹琴唱歌,从不停止,君子有这样不知耻辱的吗?”颜回无法回答,便进屋秉告孔子。孔子推开琴,长叹一声说道:“子路和子贡,真是两个小人啊。叫他们进来,我跟他们说。”子路和子贡进来后,子路说:“像这样子,可说是穷困了吧!君子也会遇到这种悲惨的境遇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君子通达大道叫做‘通’,穷困于大道才叫‘穷困’。现在我怀抱仁义之道,碰上这种乱世的灾难,这算什么穷困!我自我反省之:内心并不穷困于道,面临危难也不失我的德行。天气冷了,霜雪下了,我这才知道松柏的茂盛。陈蔡之地的这点挫折,对我或许是一种幸运呢!人的一生都会有好与坏的境遇,最重要的是处在逆境时如何去排遣它!”
荀子根据这段故事指出:“遇不遇者时也。”任何人的一生总会有不遇的时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和预期相反的结果。长此以往,任何人都不免产生悲观情绪。然而,人生并不仅有这种不遇的时候。当云散日出时,前途自然光明无量,人也便会拥有顺利的时候,在境遇顺利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但是,总有一天,不遇的时候又会悄然来临。所以,逆境时,凡事必须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不必惊慌失措,顺境时,也不应因春风得意而得意忘形,应该谨慎小心的活着。因此我们的生活态度应该是顺境不骄矜,逆境不颓唐,相信一切都是平常事,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伟大的圣人先哲们看着眼前的重重困难,看着即将到来的厄运,毫不犹豫、毫不迟疑地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视困难为考验、视厄运为天然,在他们伟大的心灵面前,没有任何艰难险阻不能逾越,没有任何痛苦与悲凉不能承受,他们的心里没有自己的浮于身外的虚名,只有一颗平常之心。
平常心对于人来说是一种不太容易把握的心态,但是它却能让人们脚踏实地地生活,扎实稳打地工作,摒弃浮躁之心,不强求,不气馁。
要守住平常心,就要承认有些东西得不到,因而要学会放下,放下求之而不得的东西,才会轻松快乐起来。守住平常心,还表现在对名誉和困难的态度。学会放下美丽的光环,才能轻松前行。学会应难而上,才能踏平坎坷上大道。
智慧金言对于我们来说,拥有平常心,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拥有它,你便拥有了事半功倍的法宝,那就拿起平平凡凡的事吧!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下去。其实,往往平凡的表面蕴藏着深层次的规律和道理,你会越干越高兴,越干越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