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子,为门栅,在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时期,人们为了自保而自发组织修建的。其形式分为有楼与无楼两种。镇区内分布有6个,新街子村有4个。镇区内的6个均为有楼的栅子,规模较大,楼从炮楼后上,前方为机枪射击口。其中有三座分别写有自治基础、长治久安、北门锁钥的题字。而半边街的栅子为松溉镇规模最大的北门栅子。新街子村的栅子没有楼,规模较小,仅起到禁止人进出的作用。然而镇区内的栅子均已毁坏,现存的仅剩新街子村规模较小的栅子。
6)碉楼
碉楼,又名炮楼。为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的产物,与栅子为同一时期。由旧时有钱的大户人家为保护大宅而建。初步统计整个镇域范围曾有7座碉楼,现存只有1处。
7)古遗址(1)夫子坟
夫子坟坐落在松溉镇旗山村三队。相传为宋高宗的老师陈鹏飞陈夫子的坟墓及墓碑。
陈夫子因得罪了奸臣秦桧而被贬,后携妻子回到故乡永川县松溉镇,死后葬于松溉镇。从南宋至今,夫子坟已历经沧桑,而墓地与墓碑也经过了多次的维修。现存的一块墓碑为光绪八年(1882)当地的贤士为陈鹏飞夫妇重立的碑碣。碑为沙石质,高2.3m,宽0.95m,厚0.2m,人为纵向一分为二,一半断头缺0.2m。碑正面刻有楷体铭文,中竖行为“宋先儒陈公少南夫子、晋国先夫人之墓”的字样,两侧简述其生平。碑的背面刻有“经理士庶”的名字。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经学家、爱国诗人,每年清明节,松溉镇绅、商、学各界知名人士,咸备酒礼鞭炮,前往夫子坟扫墓。19世纪以来,此举已沿袭,可谓经久不衰。“文革”破“四旧”中,始随之而湮没了。
(2)摩崖石刻
石刻现存在飞龙洞的有几处,是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景观。有清代乡官陈汝钧题写的“飞龙洞”三个大字刻于石壁顶端,字迹工整,落款为“清道光十二年书”。石壁西面有“陈公堰”三个大字,落款为“清代道光十七年”,这是专为兴修水利工程有功劳的人留下的纪念文字雕刻。石壁上还雕刻有诗、词、序、跋等文字。
(3)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为一千手观音的造像,为明代万历十五年(1578)的造像,塑在高耸直立约200m2的石壁上。为深浮雕雕凿,高1.5m,宽1m。造像镶嵌在石壁内,形态栩栩如生。
(4)古石碑与古牌坊
古石碑与古牌坊在松溉古镇都出现过,现在遗留下来的只有位于永松公路旁边的两块古石碑,而唯一的古牌坊已经被拆毁。古牌坊位于观音阁陈家祠堂附近,为节孝牌坊,是为纪念明代的游珣而建造的。游珣以孝闻名于世,其事迹记录于游氏族谱内。
现存下来的古石碑,一块为民国十一年(1922)的节孝碑,另一块为樊夫子的墓碑。
8)古井
在松溉古镇的街道、院落间,散布了多处水井,其主要的用途是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古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路边井,即是说,井就设在路边,供多户人家甚至整条街街区的居民饮用。现存的路边井在整个镇域内共有4口。另一种是院落内的水井。这种类型的水井只供居住在此院落里的居民饮用,一般为大户人家在自己族人居住的大院内设置。现存的院落内部的水井有两口,一口位于大阳沟的白果树院内,另一口位于解放街的陈家大院内。
9)古码头
松溉临江,水运发达是松溉发展的重要条件。松溉古镇共有3个古码头,分别为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古镇就是沿着上、中、下码头而发展起来的。
(1)上码头
上码头为松溉古镇之起源码头,早在元朝时期便已存在。上码头处江水较深,有天然的礁石作为船只停靠之处,即使是在长江退水时期仍然可以使用。而临近上码头的临江街在上码头船运交通的带动下开始繁荣起来,发展为松溉古镇最早的街区。
(2)中码头
中码头江水较浅,只能在长江的涨水期才可作为码头停靠船只,但是中码头地理位置优越,最终发展成为松溉规模最大、交通最发达的码头,并带动了松溉正街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松溉最主要的古街区。
(3)下码头
下码头是与中码头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其规模比中码头小,主要是以货运交通为主。
10)古树
松溉的古树主要以黄桷树为主,另有少量香樟树、银杏树。镇区内有4棵两百年以上的老黄桷树,但古镇内的古树已大量流失,被用于成渝铁路的修建和学校的建造。
5.2.2非物质文化遗存
松溉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包括一些地名的由来以及各种传统习俗和戏曲歌谣。
1)古街巷名字由来
(1)解放街:原名文昌街,因文昌宫而得名。文昌宫,是祭祀天上文曲星的庙宇。
(2)半边街:因为街道所在地的地形特征,而出现了街道一侧为建筑,另一侧为陡坡的现象,而其一侧的建筑多数为吊脚楼。
(3)临江街:因为临近长江而得名,地处上码头附近,为松溉古镇最初繁荣起来的街巷。
曾经命名为挑脚街,是多数在江边工作的挑夫工作的地方,并因而得名。
(4)松子山:为松溉古镇得名之处。据说在宋朝有一县令行经松溉,夜宿在松子山。第二天,县令晨游松溉,站在松子山上发现松子山上满山遍野的松子树,又看见长江溉水滔滔,从而吟出松山溉水,松溉由此得名。而县令所处的地方,得名为松子山。
(5)正街:是中码头上岸后的主要道路,由于中码头为松溉最大的码头,因此正街也成为松溉最为繁荣的街道,故得名为正街。
(6)坳上:所处的地方地势较高,要到达必须走过一处陡坡,在松溉方言中,称其为“坳”,故命名为坳上。
(7)塘湾头:与坳上相对,所处的地方地势较低,在松溉方言中称地势低的地方为“塘湾”,因此得名塘湾头。
(8)磨子街:为解放街其中一段的名称,应街道的形状似磨子而得名磨子街。
(9)水井湾:在此街道的入口处设有一口古井,由此得名为水井湾。
(10)邵家坝子:因为邵氏一族的居所——邵家大院占据了该地段的大部分,而邵氏曾出了一个进士邵涵,因此得名为邵家坝子。
(11)横街子:因其走向与正街相垂直,而命名为横街子。后改名为西大街,不久前又恢复为横街子。
2)元宵灯会
清初,庆贺元宵形成了盛大的节日活动,当地俗谚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从中可见其风之盛。每到元宵节,群众自发组织灯会,有龙灯、鲤鱼灯、虾灯、花灯、走马灯等;龙灯有火龙、正龙,鱼灯有单灯,狮舞有蒙皮彩狮。明末清初两湖、两广、陕西、浙江等省移民,会集到一地,由于各地移民习俗不同,其举办的活动十分丰富。民国时期综合火龙、正龙、彩龙等,各栋间连以绢纱糊制的竹环,使龙身得以转动,伸缩自如;彩狮的舞蹈艺术也糅和了杂技,如单椅、高竿、钻圈等并与民间故事结合,而本地“亮狮舞”以黄烟布雾作为烘托,选择适当曲牌以助声威使其得以名扬远近;鱼灯则先有单灯后发展了鲤鱼灯及仿效鱼游沉浮转泳追食的鱼舞,舞鱼人多为富家子弟且伴以乐器,悠扬欢快。另外还有:杂货业的传统“泥鳅灯”;渔业象征“十八学士”的九对鱼彩灯,活似群鱼游戏,别有风趣。在晚间,彩灯悬挂门前,街道两旁,亮成一线,观赏者甚多。正月初九耍龙舞狮朝拜波仑寺庙神。十二日一直到十五日元宵节时化龙(将龙头﹑龙尾烧化)。这期间,街上夜夜锣鼓铿锵,鞭炮轰鸣,龙飞狮舞,火花飞溅,彩船荡漾。穿着新衣的男女老少,尾随围观。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更是热闹。舞龙、舞狮、灯舞活动年有革新,从而成俗并繁荣。
3)庙会
每年城隍会(有时川主会﹑火神会)期间,场镇各行业,为了敬菩萨或者繁荣市场,便集资请川剧团(俗称戏班子)在各庙戏台上演出,少则几本,多则十几本(每天为一本,包括早﹑中﹑晚三场)。有些地方的土地会则要唱木偶戏(俗称木棒头儿戏),为群众喜闻乐见。
4)戏曲歌谣
(1)戏曲——莲花落
莲花落是曲艺的一种,旧时民间常见,用竹板打节拍,边唱边打。原是乞丐乞讨时视主人的职业﹑神情﹑态度等有针对性的一种叫唱,以招来主人的打发。
(2)歌谣——涪江号子
“涪江号子”是涪江中船只上行或下行,为使船工们拉纤或划桨协同使劲、统一步伐、减轻疲劳所唱的一种歌曲。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唱词大多是借用川剧旧词。
5.3风景旅游
律动的建筑遗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址以及独特的码头文化,给到过松溉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居住在喧嚣城市的人,一踏入古镇,即可感受到松溉镇的“三清”:清幽的环境、清洁的石板路、清新的江风。
松溉的独特饮食文化也让游人回味无穷,盐白菜、高粱酒、松溉醋、长江鱼、盐花生,谓之“五宝”,既饱口福,又能美容、健身。
松溉的“七绝”更让人流连忘返:
一是明清建筑,主要是吊脚楼、四合院、穿斗屋;二是祠堂和庙宇,以罗家祠堂、陈家祠堂和清洁寺为代表;三是石板路,蜿蜒曲折6km;四是夫子坟,即注经大师陈鹏飞之墓;五是老县衙,又称老官庙;六是陈公堰,系明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故又称飞龙洞;七是长江温中坝,是重庆长江上游面积最大的中坝。
万里长江孕育了松溉古镇灿烂的历史文化,大自然赋予了松溉优美独特的自然景观。
青紫山、飞龙洞、温中坝等奇特的天然景观吸引着游人应接不暇,百看不厌。
5.3.1青紫山
青紫山寨是松溉唯一的古寨,面积15亩,地势较平坦,山峦凸立呈圆形,四面陡峭,现存寨门和围墙,近代曾在此山寨修有“八景宫”,属道教观。
5.3.2飞龙洞
飞龙洞是颇具历史文化传统的人文和天然景观,清代乡官陈汝钧题写的“飞龙洞”三个大字刻于石壁顶端,字迹工整,落款“清道光十二年书”。瀑布深潭,天然奇特。在高耸直立约200m2的石壁上,还保留着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千手观音摩崖像一尊,深浮雕雕凿,高1.5m,宽1m。石壁里面有“陈公堰”几个大字,落款为“清代道光十七年”,这是专为兴修水利工程有功劳的人留下的纪念文字雕刻。石壁上还雕刻有诗、词、序、跋等文字。
5.3.3温中坝
温中坝呈椭圆形,东西长约1.2km,东高西低,中坝为沙质土,是着名的蔬菜——松溉团萝卜产地,味美可口;坝上野鸭、野兔较多,又是特种鱼——青鳝、白鳝的产地,此鱼与龟齐名。温中坝是长江上游的江中三大中坝之一,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动西部大开发建设中,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它将是个极富独特魅力的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