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风俗中,撒帐是一项助兴添乐的活动,人们用迭加的吉语表现对新人的称颂与祝福。由此,《撒帐歌》也变得活泼多样,除了“四面八方撒”,还有“顺十撒”、“倒十撒”、“十月花歌撒”、“古人古事撒”等。如“倒十撒”有词曰:
十年窗下,九载攻读,八百教者,七篇文章,六国丞相,五堂魁首,四四如意,三元及第,两朵金花,头名状元在你家!
这种递减的倒数一步步把闹洞房的喜气推向了高潮。虽说原先撤帐是出于乞子,但民间更重其仪式的外在效果,追求其欢快的场面和祝颂。
戳窗投筷闹洞房
筷子不仅是中国传统的餐具,而且也是民间婚礼中的象征之物。旧时南京嫁女的人家,常在陪嫁的礼品中放入一把红漆筷子,以寓“快子”的祝愿。山东有的地方在洞房外的门帘两边各吊一双筷子,以筷子不可单用、非成双不得,以寓新郎新娘比翼齐飞、相守百年。在云南,女子出嫁,娘家要用艾蒿杆做两双“艾筷”作为陪嫁之物,以取双双恩爱之意。在湖南,每当嫁女日花轿启动之时,娘家人就将一把筷子撒在庭外,以祝“早生快养”,在婆家立足。在鄂西土家人中,也有在新娘起程时,撒两把筷子于新娘左右的祝愿风俗。
在江苏省曾广泛流传着“戳窗投筷”的婚俗,作为闹洞房的尾声,它因伴有“戳窗歌”及相关的喜话而显得十分热闹。不过,它不再是在洞房内哄闹,而是在众人退出、新人关门闭户之后进行。筷子是此俗的中心,也是歌咏的由头。
在海州地区,送房人站在新房窗外,将女方陪嫁来的十双红漆筷子,成双地戳穿窗纸,朝喜床上掷去,边戳边说道:
手拿红漆筷,站在喜窗外,
戳破红棂纸,来年就见子。
一戳一拖,养儿一窝。
一戳一捣,养儿赶考。
一戳一顺,养儿拔贡。
一戳一拉,养儿探花。
戳得快养得快,
一年一个小元帅。
戳窗毕,用筛子堵上窗户,再将扫帚头朝上把筛子抵住。旧说筛子是千只眼,扫帚是万根辟邪棒,窗上有此二物,鬼邪不敢靠近。此外,此二物也用以警示众人,不得再进入或靠近新房,是闹洞房业已结束的标志。
在沭阳县农村,戳窗投筷是婚俗的最后一项活动。当闹洞房的人群全部退去,由一名与新郎平辈的青年手拿十双红漆筷子,在屋外戳破窗纸一双双地扔进洞房,一会儿扔向新娘,一会扔向婚床,一会儿扔向箱柜及墙面、地下,边扔边念祝颂的《戳窗歌》其歌云:
一戳窗纸开,新娘躲起来,八仙送贵子,麒麟来投胎。
二戳红罗帐,帐内尽春光,情意如胶漆,当年生儿郎。
三戳红绫被,鸳鸯共枕睡,并蒂鲜花香,恩爱过百岁。
四戳如意床,心往一处想,夫唱妇相随,欢乐度时光。
五戳红漆箱,掷中叮?响,新娘拿出糕,,笑与新郎尝。
六戳大立柜,声音好清脆,洞房花烛夜,柜儿也生辉。
七戳白粉墙,织女爱牛郎,脉脉秋波送,绵绵情意长。
八戳新房地,遍处生瑞气,勤劳两双手,平地高楼砌。
九戳玉箸飞,郎才女貌配,花鲜引蝶舞,蝶恋花香醉。
十戳笑声朗,夫妻敬高堂,爱护弟妹们,妯娌多体谅。
此歌以“生儿”、“恩爱”、“勤劳”以及“敬老”与“孝悌”等为主题,在其吉语喜话中饱含着人们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愿。
如果说沭阳的《戳窗歌》较为典雅的话,那么淮阴清浦区的《戳窗歌》在内容上较为单一而率直,其歌曰:
戳戳捣捣,养四个黑子,
两个放牛,两个割草。
捣捣戳戳,养个半桌,
两个练武,两个上学。
此歌以多子为祝福,但又含有习文练武、注重耕读的儒学风气。
此外,在盐城流传着这样的《戳窗歌》
手拿红牙筷,
新人在里我在外,
戳得快,养得快,
养个儿子当元帅。
戳窗户,戳四角!
养个儿子上大学。
戳窗户,戳中间,
养个儿子进中央。
此歌不仅祝福生子,而且祝颂能出人头地。
戳窗投筷的婚俗不仅传于苏北,也见之于苏南。1987年张明礼在句容县也搜集到一首以“十戳”为唱的《戳窗歌》:
一把红漆筷,
戳破窗棂纸,
站在窗户外,
望见贵人来。
一戳荣华富贵,贵如天子。
二戳金玉满堂高堂玉照。
三戳状元及第唯一财主。
四戳事事如意意在宇宙。
五戳五子登科科登魁首。
六戳六六双全。
七戳七子团圆。
八戳八仙过海。
九戳九子十成。
十戳百子成龙。
这首《戳窗歌》是喜话吉语的堆砌,但透过其吉祥的氛围,仍能看到祝子的主题。这一主题也是中国旧式婚礼的基调。
筷子在闹洞房后用于戳窗投掷,除了重复和强化筷子“快子”的象征意义,点画早生多育的主题之外,以筷戳窗格纸的动作也是一种性文化现象,即把生育与生殖联系起来,所谓“捣捣戳戳,养个半桌”的祝语就有其暗示的意义。戳窗投筷的婚俗,作为闹洞房的余波,既有谐乐逗趣的成分,同时也有以事喻事的教化作用。它以委婉、隐晦的方式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在其存在的时代,人们往往并不在意它的性文化内涵,而追求其场面的暄闹与心理的满足。
贺寿之礼何用桃
中国是尊长敬老的国度,大凡一个人到了花甲之年,总会热热闹闹地庆贺一番,并接受晚辈和平辈的贺拜与赠礼。每逢六十、七十、八十等年岁的“整生日”,操办得最为隆重。过去,过寿的人家要自设寿堂,挂起大红的寿幛,供桌上放着寿面、寿果,其中少不了用麦面或米粉做成的“寿桃”,其桃尖染成红色,俨然鲜桃一般。
过寿时,有专门的画幅贴挂,如寿星老人、麻姑献寿、东方朔偷桃、八仙上寿、瑶池集庆、蟠桃献寿等,“寿桃”成了图上的点题标志。在一些乡村人家,则在窗户上贴上以桃贺寿的红色剪纸图案,亦颇能为居室添光增色,为寿仪装点气氛。
亲朋宾客前来贺寿时,或献上“寿桃”,或在辞退时得到主人的“寿桃”回礼。在一些地方,献礼上寿时还伴有祝寿歌谣。流传在苏州地区的《祝寿歌》唱曰:
寿星骑鹿出仙宫,
手捧蟠桃旭日红。
身穿一领万寿袍,
后面跟着鹿鹤童。
老寿星正在看景致,福德星君下九重。请问寿翁何处去?共祝蟠桃到堂中。
此外,在“八仙”的歌谣中也有“仙姑敬请长生酒,采和花蓝献蟠桃”之类的祝辞。“蟠桃”成了贺寿礼俗中最具象征的事物。
贺寿之礼为何用桃呢?这同有关桃树的信仰及西王母的神话传说有直接的关系。
一些典籍称桃树是神树仙木,其实能令人益寿。据《神异经》载:
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三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
这样的巨桃在现实中本不可见,但在神话中却以其形体之巨表示寿命之长,有其转相生成的逻辑。夸张作为神话创造的基本手段曾被广泛用过。关于桃树就有一些夸张性的描写,如东海“度朔山”上的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就是空间的夸张。此外,《艺文类聚》卷八十六引《拾遗记》曰:
螃螗山去扶桑五万里,日所不及。地寒则桃树千围,其花青黑色,万岁一实。
这“螃螗山”上的桃树则是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夸张,正是这种时空的夸张,被后世寿诞礼俗所化用,由桃的“万岁一实”比附人的延年益寿。
神话传说中的桃树因年岁之长、永生不死,被古人称作“仙木”。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八引《典术》曰:
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作桃符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
由“仙木”诱感出“仙人”,而仙人长生不老,因此桃子就成了长寿的象征。
向人馈赠“寿桃”的风俗与西王母向汉武帝赠桃的故事,以及东方朔盗桃的传说也相关。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八载:
汉武帝为仙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
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
由于其桃“三千年一生实”,因此赠桃潜含着赠寿的意味。至于东方朔盗桃事本也与汉武帝索桃相联。班固的《汉武故事》说:
武帝请不死之药,王母曰:帝滞情不遣,欲心尚多!
不死之药未可致也。因出桃七枚。母自啖二枚,与帝五枚。东方朔于朱牖窥母,母曰:此儿好作罪过,疏妄无赖。久被斥退,不得升天。
王母为何如此斥责东方朔呢?在其他文献中有载王母之言:“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由于西王母的桃是“三千岁一子”,东方朔盗了三次,已经近万岁了,因此“东方朔盗桃”也成了民间用于贺寿的吉祥图画。汉武帝所求为“不死之药”,而所得为桃,事实上,桃成了“不死之药”的替代物。所谓“不死”就是长寿、永生,桃能替代“不死之药”,潜隐着它们名异实同的信息。
贺寿做“寿桃”、赠“寿桃”的风俗至今仍有所见。这个源于神话传说的古老风俗因其取义积极而获得了持久的传承,其为人生的目标和祥瑞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入世乐生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