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灶神究竟是谁呢?这个问题自古就众说纷纭。《周礼说》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淮南子·汜论篇》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事物原会》则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此外,《杂五行书》曰:“灶神名蝉,字子郭,衣黄衣,披发。”《荆楚岁时记》曰:“灶神名苏吉利。”《酉阳杂俎》曰:“灶神如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说唐》称“张百忍,九世同居,故封为灶神。”后世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些别的说法,但所说的灶神以张姓为多。灶神的崇拜当起源于原始信仰,最初的灶君不会是人形人性之神,具有物神崇拜的性质。灶神的原型该是何物呢?最有可能的就是蟑螂。《庄子·达生篇》中的“灶有髻”,即指“灶蛣燎”,一种红壳虫,实为蟑螂。蟑螂以灶为居,出入锅台,能爬能飞,成为灶君的原型。“蟑螂”与“张郎”谐音,故唐代以来各位“灶君”大多张姓,蟑螂在方言中称作“灶鸡”或“灶马鸡”,已具有了神化的性质。商周青铜食器上常见的“蝉纹”,实为蟑螂的图饰。灶神在古籍中被说成“名蝉”,或“名单”,这个“单”就是上古铜器上的蝉纹,而吸食树汁的寒蝉畏火,因此铜器上的蝉纹则成为灶边出入不定的蟑螂象征。
古人没有无用的象征装饰,以蝉纹附缀在食器上,主要是表达对灶神的信仰,并将这一原始的宗教转化为审美的艺术。从动物神到人形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其位置从食器已转移到大灶前的神龛之中,但依然留下了几分神秘,不过,在尊为“司命家主”的背后,仍能听到其由圣及俗、步向生活的足音。
岁除何制屠苏酒
我国古代有岁除制作“屠苏酒”的新年风俗!《荆楚岁时记》中有“进屠苏酒”的载录,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中则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之句,可见,在中古时期屠苏酒曾十分风行。至于“屠苏”究竟是何物,文献载述不一,历来众说纷纭。《通训·植物》云:
屠苏,阔叶草也。
它把“屠苏”称为一种草类植物。北周王褒《曰出东南隅行》中有“飞甍彫翡翠,绣角画屠苏”句,其中“屠苏”也是指草。而《太平御览》卷一八一汉服虔《通俗文》则云:
屋平曰屠办。
《岁华纪丽》等文献说“屠苏”是出于草庵,或本为“草庵之名”。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华纪丽》注曰:
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夕,遗里闾药一贴,令嚢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识名,但曰屠苏而已。
元代的《至顺镇江志》则干脆说:
屠苏,草庵之名也。
前者说屠苏是出自草庵之中的药物,除夕那天用布嚢包着它浸入井中方见驱瘟神效,而后者则称庵名而已。
道士们则称屠苏是“轩辕黄帝神方”,并取药八味合成,故又称为“八神散”或“屠苏散”,孙真人《屠苏饮记》曰:
屠者,言其屠绝鬼气,苏者,言其苏省人魂。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大黄、蜀椒、桔梗、
桂心、防风各半两,白术、虎杖各一分,乌头半分,咬嘴以绛嚢贮之。除日薄暮,悬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嚢浸酒中。顷时,捧杯咒之曰:“一人饮之,一家无疾)一家饮之,一里无病”。先少后长,东向进饮。取其滓悬于中门,以辟瘟气。三曰外,弃于井中,此轩辕黄帝神方。
孙真人对“屠苏”二字从功用上作出了解说,即“绝鬼气”,“省人魂”,也就是说有辟瘟疗救之性。八味药要用红布嚢盛装,于岁除悬放井底,元旦方取出,泡酒而饮。饮时伴有一些神秘行为,如说咒祝之语,先少后长,东向进饮等,调动语言、年岁、方位的俗信而创造出一种巫风气息。
饮屠苏酒时,一反中国传统的长幼之序而为“先少后长”,其因何在?宋洪迈《容斋随笔》曾解释说:
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殿之。
小孩过一年长一岁,逐步长大成人,是值得庆贺的喜事,而老人呢,俗信人的寿命有个“定数”,过一年少一年,所以不急于去饮这杯年酒,以图留得岁月。
屠苏酒实际上是“椒柏酒”之一种,或就是“椒柏酒”的另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五引《养生要》曰:
十二月腊除,令人持椒卧井芳,无与人言,内椒井中,除温病。
此外,唐徐坚《初学记》卷四“进椒柏酒”条曰:
《四民月令》曰,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令人身轻能走,
柏是仙药。又云,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起先。
从时在腊除,置于井中,少者起先,及为除温病看,椒柏酒与屠苏酒本无二致。它们多用辛辣之物制成,孙真人的“八神散”中就有“蜀椒”之用,而道人本为求仙,因此二者都以健身延年为功用。屠苏酒是辟瘟祛疫的镇物,又是新年举觞称寿的祥物。陆游《除夜雪》中有“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的诗句,他把屠苏酒作为除夜最具有特色的风物入诗,并使之蕴含着纳吉迎年的意义。
北方饺子南方鱼
除夕的年夜饭又称“守岁酒”,又称“团圆饭”,一家人欢聚一桌,把酒谈笑,在喜气洋洋中辞岁迎年。北方人家的年夜饭不可没有饺子,而南方人家的年夜饭上则不能没有大鱼。北方人家的饺子是在子时伴随着爆竹声吃的,而南方年夜饭上的大鱼当晚却不准下筷,要到来年才可动手取食,过去在有些地方要过了三天、甚至十五天才得动它。“北方饺子南方鱼”不仅概括了岁除时分南北食俗的特点,更各具象征,富有幽深的文化内涵。
饺子用面皮裏肉馅或菜馅由手捏成,可用水煮、汽蒸、油煎等方式加工,是深受民间喜爱的节日食物。饺子又有“角子”、“角儿”、“牢丸”、“扁食”、“煮饽饽”、“馄饨”、“鹘突”等名称,其历史颇为久远。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提到“驼峰角子”,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则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的名称。明人张自烈的《正字通》曰:
今俗饺饵,屑末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
饺子之称“角”,乃因其两端尖起而得名。
“牢丸”的名称多见于唐宋之前,段成式《酉阳杂俎》书中有“笼上牢丸”、“汤中牢丸”之载,其“笼上牢丸”为蒸饺,其“汤中牢丸”为水饺。苏轼有“岂为牢丸荐古味,要使其一流天浆”的诗句,陆游则写有“蟹供牢丸美,鱼煮脍残香”句。张自烈说:“水饺饵,
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可见,“牢丸”本也指饺子。
明代以来,饺子又有“扁食”之称。《明宫史》载: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
直到现代,仍有人家在除夕饺子中包入一两枚硬币,看谁吃到为得吉之兆。
至于把饺子称为“煮饽饽”是在清代。满族人爱把食品称作“饽饽”,如“黄米饽饽”、“豆面饽饽”、“苏叶饽饽”、“粘糕饽饽”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元旦”条载:
是曰,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他不仅言及“煮饽饽”是“作角”,即饺子,而且也谈到了食饺卜吉的风俗。此外,清人李光庭《乡言解颐》中亦提到“除夕包水饺,谓之煮饽饽”。饺子的这一别称在北方满人聚居地曾十分流行。
饺子较古老而奇奥的名称便是“馄饨”了。汉代扬雄在《方言》中称饼为馄,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引魏张辑《广雅》曰:“馄饨,饼也。”馄饨在当时属汤饼。南北朝人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言及馄饨的造型:“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可见,馄饨本来就是饺子,其在北方早已普及。
“饺子”的名称虽在明代出现,但其实物甚至在先秦墓葬中已略可见。1978年10月山东滕县的薛国君主墓中出土了一个铜簠,里面放着长5!6厘米的三角形食品,很可能就是饺子的雏形。
除夕夜吃饺子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饺子形同元宝,音似“交子”,具有新岁招财进宝的吉祥意义。饺子用面皮捏合而成,并在子时食之,又成为“更岁交子”的象征。旧岁与新年在子时相交过渡,饺子乃以食物作为这一岁时的征物。饺子古称馄饨。这馄饨又称作“恽饨”或“混沌”,它是借助混沌神话的主题表现时令与世界的由无序到有序的生成变化。每到除夕零点,旧岁突然消失,一去不返,而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又来到了人间。这种无形的交接通过有形的饺子而得到了昭示与强调。因此,北方人除夕吃饺子本为辞岁迎年,但又在近代市民社会中融进了“招财进宝”的寓意。
南方人年夜饭上必有大鱼,但不可随便取食,在近代称之为“连年有余”,以图富足宽余的吉利。为使小孩不犯禁忌,免破福运,湖南一些地方在年夜饭上干脆放上一盘木鱼。木鱼用红漆漆成,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在江苏有的地方,除夕家宴上大鱼刚一上桌,老少们便异口同声地高呼“余啊,余啊!”这盘红烧的大鱼旋即就撤下了宴席。
除夕宴上不食鱼除了讨“连年有余”的吉兆,更有神秘的隐义。鱼作为辟邪消灾的镇物,在中古以前曾有广泛的运用。汉代画像石中门环上常有鱼饰,唐代木门扇的门钥多刻为鱼形,大门环钮有鱼坠,一些家具的门扇,如橱门、箱门、柜门上常见鱼形铜片拉手,其皆以鱼为镇物。唐人丁用晦在《芒田录·中解》释说:“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鱼的护神性质已经被点画主林。
年夜饭上的大鱼撤下后,放在正对大门的供桌上,鱼头对外。因鱼无眼皮,死不瞑目,俗信能助人守岁,监察鬼魅。主人守岁或有困盹者,而鱼则永无懈怠,因此除夕家宴上的大鱼不得妄食,人们借取它的除祟之功以辟退岁末的阴气。可以说,守岁是除夕不食鱼的真正动因。
“北方饺子南方鱼”不仅是岁除食俗的概括,同时具有辞岁迎年、趋吉辟凶的文化意义。二者均以寻常的俗物表达神秘的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象征的特点。
《老鼠嫁女》探幽秘
岁末除夕,我国民间有贴年画的风俗。旧时年画多为民间自制的木刻版画,内容有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神仙图像、寓言故事、风俗活动及时政新闻等。其中有幅传统年画一一《老鼠嫁女》,构思精巧,画面生动,既寓意幽深,又情趣盎然。
《老鼠嫁女》表现的是老鼠迎亲的队列受到猫的突袭的场面(一群老鼠扛旗执伞,敲铜锣,吹唢呐,在前面开道,四只老鼠抬着一乘装饰华丽的小轿子跟在后面,里面坐着“鼠新娘”,她掀开了红盖头,从轿窗中向外好奇地探望,后面有两只老鼠抬着一箱沉甸甸的嫁妆。“鼠新郎”骑在癞蛤蟆的背上,他头戴新郎倌的礼帽,手持一把折扇,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那箱嫁妆,对前面的花轿似乎毫不在意,表现出对钱财的贪婪。这时,一只大花猫冲进了迎亲的队伍,它咬住了一只老鼠,又扑倒了另一只,两只铜锣顿时失落在地,老鼠迎亲的仪仗队马上出现了惶恐与骚动(图8)。
《老鼠嫁女》以寓言式的题材,讽刺与夸张的手法,暄闹动跃的画面效果使男女老少都喜爱,并用以烘托辞岁迎年的欢快气氛。迎春年画为何选取《老鼠嫁女》的题材?《老鼠嫁女》除了表面的、直观的热闹气氛,有没有深层的、象征的文化意义?
《老鼠嫁女》年画除了画面上所展示的直观的内容,也有着奇奥的象征意义。
我国有以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计时辰的传统,早在汉前已有了十二生肖的配置,既用以计年岁,又用来计时辰。其配置关系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鼠因与“子”相配,所以鼠又有“子神”的别称。时辰中以“子时”为首,相当于夜晚十一时至次晨一时光景。
古人对十二地支作阴阳划分,以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一、三、五、七、九、十为阳,即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二、四、六、八、十、十二为阴,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由于地支在下,古人便取地上动物的足爪,并以阴阳论分之。鼠、虎、龙、猴、狗皆五指,而马为单蹄,其数皆为“阳”;牛、羊、鸡、猪皆四爪,兔两唇,蛇两舌,都是双数,故为阴。而鼠较为奇特,它具有阴阳相连之象。明人郎瑛的《七修类稿》载:
子虽属阳,上四刻乃咋夜之阴,下四刻今日之阳。
鼠前足四爪象阴,后足五爪象阳,故也。
由于子时是从咋曰到今曰,从阴时到阳时,而鼠前后爪有偶奇之分,因此老鼠成了时辰的物化象征,并成了计时之首。又由于子时正值深夜,故郎瑛又说:“子为阴极,幽潜隐晦,以鼠配之,鼠藏迹也。”他认为,鼠的习性也正好与子时的“隐晦”相通。
《老鼠嫁女》多在除夕贴上墙壁,而除夕正是“阴极”之夜,而新旧之年又“更岁交子”,因此,《老鼠嫁女》年画本身就是岁时的象征,是旧年与新年交接的象征。显然,《老鼠嫁女》的贴挂具有辞岁迎年的意义,并具有除阴得阳的祥瑞追求。民间对新年、子时的迎接有多种表达方式,而《老鼠嫁女》正是一种无声的、静态的迎接,同时也是对神秘的岁时观念所作的艺术的或游戏式的表达。
除夕俗事多辟阴
除夕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人们在喜气洋洋中准备着丰盛的年夜饭,家家在洗、烧、蒸、煮,忙得不亦乐乎。不过,除夕之忙并非只在忙这顿“团圆饭”,饭前饭后还有许多风俗活动要参与。在过去,这些风俗事象总带有几许神秘的成分。
旧时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即给水井加上木盖,供上糕点,陈放井神的纸马,燃香祭拜,三日后方开盖复用。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封井的风俗正是这一禁忌的体现。
农家在除夕有画弓矢仓廪的习俗。一般弓矢画在自家门前,用石灰粉画出一张弯弓,弦上三支利箭,箭头向外,用以驱退阴祟。
吃年夜饭前,先在门外放一通鞭炮,然后关上大门,叫“闭门炮仗”。关上门后,门缝上贴上红纸剪出的钱纹,叫“贴封门钱”。“闭门炮仗”为扫除门前的阴气,不使之溜进屋内,而“封门钱”则以钱作镇门之物,用以护宅。
封门之后,屋内用松柏枝燃起一盆火,叫作“烧汛盆”,一方面用以取暖,同时也因火为阳物,可辟退阴气。清代北京人家在除夕夜取较大的松柏树枝插于大瓶中,上面缀上古钱、元宝、石榴花等物,谓之“摇钱树”。除了有招财进宝的寓意,更因松柏、古钱为俗用镇物,信能镇祟得安。
除夕之夜以灯烛置床下、墙角及室内一些较隐蔽的地方,称作“照虚耗”,意在以灯火驱除使家财虚耗之鬼。此外,家主守岁之时,点燃一对大红的“守岁烛”,以借火取阳得吉。
年夜饭后,有家长给小儿“压岁钱”的风俗。“压岁钱”多为红线串起的一挂铜钱,挂在小儿颈上或挂在床下,俗信能护身护床、镇鬼驱祟。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因除夕为岁末,“岁”与“祟”谐音,“压岁”便有了“压祟”的意义。
古代除夕夜有驱鬼的大傩礼仪,近代有击鼓迎年的风俗。在有的地区鼓声彻夜震响,通宵达旦,或直到鼓面被击破为止,俗信鼓声能震慑鬼魅,驱除阴气。
除夕家主因“守岁”而通宵不寐,小儿则多玩至夜半而眠。睡时,大人用锅盖、筛子在小儿头上绕一绕,并将小儿的鞋子翻转过来,使鞋底向上,鞋帮向下,俗信瘟气不得落入,小儿可免瘟病。此外,除夕还有在窗台上放黄豆的风俗,民间信能令小儿免生痘疮。
从上述除夕俗事看,辟阴是除夕风俗的中心。封井实际上就是辟阴,因井水在地下为阴水,江河湖塘之水暴露地表为阳水,封井即封住阴气,不使其外逸作祟。而“闭门炮仗”、“封门钱”、“摇钱树”、“压岁钱”、石灰所绘的弓矢、守岁烛、灯火、汛盆及翻儿鞋、置黄豆等,无一不是防备性的措施,均以禳除阴气为目标。
除夕为何这样处处设防呢?说来,这同岁时文化观是分不开的。除夕过后是新年,而新年旧称“元旦”,即首次日出,从此春阳振发,阳气升腾。夏至是阳气最盛的节令,过后渐渐阳衰阴盛,到除夕岁末则阴气最盛。由于大年三十晚上是见不到月亮的,民间常以“三十晚上出月亮”来比喻办不到的事情。由于感觉上的月黑风高和认识上的岁尽年来,除夕之夜被看做是阳最衰、阴最盛的一个夜晚,到子时时分几乎阳气衰尽,而阴气盛极。古人把鬼看做“阴气贼害”之物,因此,除夕的种种风俗大多为扫阴除鬼,禳凶辟祟。实际上,这是以俗信观念和巫风手段所表达的岁时文化,它以神秘的色彩和奇妙的象征而使人感受到传统的民族节曰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