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黄金海岸”之称的西非加纳共和国,有许多专门称量金子的动物砝码,其中尤有兴味的是那种叫“连体鳄鱼”的用金子铸成的砝码。这种砝码较为奇特,由两条以“十”字交叉结连而共有一个肚子的鳄鱼组成,每条都在拼命地吞噬着各自的食物,其食物又送到那个共同的肚子中去。
“连体鳄鱼”的砝码显然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这样一个“共同体”里,“你吃的”,也就是“我吃的”,“我吃的”也就是“你吃的”,彼此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倘若这两条鳄鱼都在说:”哼,我决不为它(另一条鳄鱼)而吃”,离心离德相互掣肘,那么不出多久,连体鳄鱼必不日而亡!
不由想起咱们中国关于“九头鸟”的古老寓言。从前有座孽摇山,山中栖息着一只九头鸟。这鸟的九个头虽同出一身,却彼此互不相让,“得食则八头相争,呀然而相衡,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有海凫见状讥之曰:“而胡不思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刘基:《郁离子》)
“连体鳄鱼”砝码也好,“九头鸟”寓言也罢,无不深藏着这么一条深刻而隽永的真理:团结就是力量,内讧就是悲剧。一个同舟共济,团结奋斗的团体、民族或国家,必然兴旺鼎盛长治久安,而一个各自为政,你争我斗,我行我素,以邻为壑的团体,民族或国家必然式微、衰败、分裂乃至灭亡!这条真理早已为几千年人类文明史所反复证明。
如今,谁也懂得“连体鳄煎”意识的重要性和“九头鸟哲学”的危害性,然而真正做起来往往是“连体鳄鱼”变成了“九头鸟”。
此等现象在中国并不少见。同在一幢大楼里办公,可办起事来是你“卡”我,我“掐”你;你“卡”我的电,我“断”你的水。不少国营大中型企业效益上不去,个中原因很多,但厂子里书记、厂长搞“两个中心”,恐怕也是一大原因。你书记衬你书记称雄蛇“一帮子”,我厂长也有我厂长一伙得力的“哥儿们”,这一帮对那一伙,于是乎这厂子鸡飞狗跳,天昏地暗!“两败俱伤”没什么,而痛心的是厂子要“忽喇喇似大厦倾”,社稷和人民的事业要倒大霉。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列举了历代事例,论证了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关系,指出小人结朋党祸国殃民之事实,然而又提出普天下君子只要“以同道为朋”,精诚奋斗,“则天下治矣”之论点,论述极为精当。而咱们有些人士却还要用九百多年前的欧阳修的良言来教育,岂不令人脸红乎?
多一点“连体鳄鱼意识”,少一点“九头鸟哲学”,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原载于1992年第2期《粤海同心》)
中国人的懒
中国人的勤劳自远古始。神农、伏羲、有巢、燧人……勤劳得呱呱叫。“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昼理政事,夜即读书”,这是古时某些有作为的当政者如秦王政,吕思等的勤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七月流火,八月□苇,九月授衣,十月纳千稼”,这是子民百姓们的勤劳。近的则有“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的阿Q先生,也不失为勤劳之士。
虽说中国人勤劳,但也不敢保证没有懒的。先是那些整日价抱着小老婆寻欢作乐的帝王们,正经事儿一件也不做,整天在于着“烽火戏诸侯”之类的事,可谓懒得盖了顶。懒君之下往往是一群懒臣,脑满肠肥,只知求田问舍,搜刮脂膏,国事管他娘。平民百姓中也有懒的,如《水浒》中的破落户高俅和牛二,《东坡笑林》中的那两个穷措大,那个饿死于大饼边的懒妇和常到咸亨酒店买醉的孔乙己,还有旧上海滩上那些吃“白相饭”的穷闲人便是其佼佼者。
社会主义新社会,使懒人们失去了相当的市场。劳动人民安居乐业,建设美好的新生活。“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就是中国人勤劳的写照。然而,有那么一阵子,中国的懒人却出奇地猛增。大伙把粮食集中到“公社”的大食堂去吃,吃饱后便开会而不做工,吃光了则饿肚子。到后来,跟着生产队长去“促生产”,“出工一条龙,收工一窝蜂”,中间休息二小时,大眼看小眼,有说且有笑,何其乐哉。恕我直言,那时的懒人,恐怕也是个天文数字。不难设想,国久再如此懒下去,中国将是个什么样?
幸好,四害除,国门开,迎来改革盛世。那懒者们又曰见减少了。首先是八亿农民不懒了,求温饱生计求致富门路,又“授衣”,“□苇”,“割麦”,“舂米”,“撑船”什么的干得欢;其次是工人阶级也勤起来了,开始有了“责任制”、“满负荷工作法”和奖金;机关呢?也开始精“官”简政清除冗员,不再是“一人活三人做”了……
然而,懒症还没有泯灭。在一些“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的单位,还得出产和养活那些“阿混”和懒汉。在素以纺织出名的一家毛纺厂,除了少数的挡车工外,有半数以上的工人在聚堆聊天或钻入角落睡大觉。香港《文汇报》记者因此大为震惊,意欲报道,而工厂的负责人却再三的解释道:这是“全国性”现象,勿光针对我们……泱泱中华,据说有数千家大中型国营企业亏损。这数千家企业,究竟“养活”了多少“懒人”呢?
中国人并不懒,懒的是“环境”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笑林》中那个懒妇之死,盖因她有个勤快的丈夫,一日三餐娇养着她,使之懒成病而不可救也。“习闲成懒,习懒成病”,《颜氏家训》说到点子上了。今时中国之懒人恐怕亦然,也有个懒的“环境”。那就是“铁饭碗”和“冗员”多。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人活三人干,岂有不“闲聊”不睡觉之理?不象那些个体户,干则饱不干则饿,一人干两人活,“懒”不起来。
夷除当代中国人的懒,当然需要改革,需要“对症下药”:一要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减少冗员,完善,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做到人人有活干,干好则奖,于不好则罚;二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勤政”,“敬业”上来。在一个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健全,政治思想工作搞得活跃的单位里,是决不会出有懒汉的。
(原载于1989年2月3日《海南开发报》)
“糖瓜祭灶”新说
“糖瓜祭灶”是中国老百姓畏敬“灶神”的一个古老传说,言百姓对天帝派到千家万户的监督官“灶神”自有其这么一套精明的对付方法:用大把“糖瓜”(即麦芽糖)来“供奉”“灶神”(实为粘住其嘴巴),使“灶神”不再上天“言坏事”,搬弄是非。
“糖瓜祭灶”虽说是迷信的说法,但我总觉得这是劳动人民对付上帝的一种聪明才智;同时,也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这样一种古而有之的“社会规律”;“拿人的手软,吃人的口软。”你给他吃黄连或生柿子,他可要怒眉瞪目拂袖而去,“上天言坏事”;你给他“蜂蜜”、“糖瓜”什么的,他可要眉开眼笑为你“上天言好事”。生活中不正有些爱吃“糖瓜”的“灶神”吗?
有“灶神”生存的地方,就必有善拿“糖瓜”祭“灶神”的人。做了一串儿坏事丑事,为了不让其“走漏”“出门”,便以又“甜”又“香”的“糖瓜”“祭”将起来,封官呀,许愿呀,进贡呀,“解决后顾之忧”呀,将人家的“口”“粘”住。某单位有位“大管家”,出售公家汽车,略施小技瞒天过海刮了一笔“五位数”的回扣,惹得背后“骂娘”声聚起,然此公“糖瓜”在手,从容不迫,又是请客又是送礼又是许愿:是部下的“力争年内各提一级”;是同事的可“优先照顾住房”;有子女调动的则“全包在我身上”;是领导的则鞍前马后摧眉折腰搞好“优质服务”。此招果“粘嘴”有奇效:“啄木鸟”不叫了,“骂娘”声不响了,“调查组”不来了,“汽车案子”也就一度寝而不行了。
今入之“糖瓜祭灶”不失为一种小聪明,盖因它符合“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软”之“社会规律”。然凡事总有其“两重性”,长远说来此招数只能算是一种“糊涂的聪明”。盖因“灶神”多了,往往难祭,“一碗水”难“端平”矣,祭得这个祭不了那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灶神”们常会因“祭”之不“均”而忿忿不平,“物不平则鸣”,故那坏事丑事也就难“隐”了。君不见上面所说的那位“管家大人”,只因有一位吃不到“糖瓜”的“灶神”的告发而革职罢官身败名裂乎?况且爱“糖瓜”的“灶神”大多是百“吃”而不厌的,很可能象饿鬼似的敲你的“竹杠”,揩你的油水,你不给吗?好,“看我上天言坏事!”看来某些人这般“粘”法,实无异于“掩耳盗铃”,其结局是可知的。“若要人不说,除非己莫为”,这至理他“糖瓜祭灶”者流恐怕忘得差不多了。
今人常骂“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软”之“灶神”,我说光骂“灶神”还不够,还得骂一骂为掩丑而巧用美滋滋的“糖瓜”去“祭”的人。岂止是“骂”,还要捅其壁脚揭其老底,让“天帝”发怒,将之狠狠“制裁”呢!
(原载于1990年10月7日《兴安日报》)
醉翁、酒、山水的题外话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庐陵太守欧阳修有《醉翁亭记》传世,个中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早已成为脍灸人口的名言。在那篇名文中,“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实乃醉翁之怡乐。然而,醉翁真正的欢慰在于秀山丽水美景良辰之中,在于“与民同乐”,酒呀醉呀只不过是一种寓寄和衬托罢了。
生活中不乏“山水客”,也不乏做“醉翁”的“山水客”。做这种“山水客”或“醉翁”当然乃人之爱好,无可厚非,问题是你怎样去“做”怎样去“醉”。如那位做庐陵太守的欧醉翁,喝的是自家花钱买的酒,品的是自家花钱买的肴。这样的“山水客”兼醉翁,群众没意见,而倘若是喝的是别人忍痛支出才拿出来的酒,那就必为群众所骂娘。可今时偏偏出有后一种醉法。有家小报载一大标题为“贾客精明一路兜风,主人虔敬千金耗尽”,小标题为“有些客商,名为考察实为游览”的报道,说的是某一由数十商贾组成的庞大的“经济考察团”到广东珠海、佛山、中山、广州、汕头等地参观考察,所至之处是有酒必“喝”,(未知有没有“必醉”)花了这些地方10多万元后又往深圳住一天半,二万多元又由东道主支出。该团口口声声说要在某保税工业区投资几个亿美元,结果压根没到该区考察云云。
乖乖,喝着人家飘香美酒去住“快活林”,去做“醉翁”,耳热颜酡怡乐舒心神飘然!“投资”呀,“考察”呀,只不过也是一种“借口”和“衬托”罢了。当年的欧醉翁是“意不在于酒”,在于“山水之间”。今之这群“特殊醉翁”则是“意不在于考察”而“在乎美酒佳肴兼山水之间”也!
在为这些“当代醉翁”之精明不胜感慨系之时,不觉又得为咱们那些拼命满足“醉翁”们之“酒瘾”者之傻劲而遗憾。他要来考察尽管陪他们考察,凭什么非要掏腰包为他供“酒”,买“醉”,包宾馆外加免费游览不可?皱眉饮苦酒,咎由自取。倘若让他醉翁自掏腰包,他醉翁那“山水瘾”“酒瘾”或别的什么“瘾”必会骤减,“考察”也会无影无踪的。只因为你盼“资”心切,“资”迷心窍而成全了人家。
因此很有必要擂鼓疾呼以提醒国人:请警惕“意不在考察,在乎美酒佳肴兼山水之间”的“当代醉翁”!同时也须治一治咱们某些人士那种一闻“考察”便油然而发的“盲目兴奋症”。要知道,某些心术不正的“醉翁”往往要利用你那“盲目兴奋症”来大过“山水瘾”、“酒瘾”或别的什么“瘾”的,信不信由你。
(原载于1991年2月23日《粤港企业家报》)
“法官”与“寡妇”
《圣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耶酥设一个比喻,是要人笃持祷告,不可灰心。说某城有个法官,不怕上帝且专横跋扈。城里有个寡妇向他申诉冤情,专横惯了的法官当然是不准。后来经不住寡妇一而再,再而三烦扰纠缠,法官无奈只好成全了她。
在这里,寡妇好生精明,法官好生糊涂。寡妇精明之处,在于她那透明的“磨缠术”,法官的糊涂在于颟顸草率,“缠磨”之下,丧失了原则。
生活中会“缠”会“磨”的“寡妇”当然大多是正义的在理的,然而不乏这么的一种:心术不正,为实现私欲为第一要义而厚着脸皮胡搅蛮缠的,你“法官”往往拿他没有办法!“成全”了他吧,那是“开后门”,“给偏饭”,“拿原则做交易”,百姓可要骂娘;不依他吧,他“死乞白赖将你缠”,中午叫你睡不着,晚上你也休想看电视!难怪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要做一回、二回《圣经》上的法官。
“法官”怕“寡妇”毕竟还是少数,天下法官还是秉持正义,执法必严的多。家乡那位“七品芝麻官”李县长,对本埠一些姓“胡”的寡妇(胡搅蛮缠的“胡”)就“不怕”得很,耐“磨”得很。凡时“磨”上门来者他必“反磨”开去——严肃“批”之,诚心教之,真情导之。一次,老丈人又来“磨缠”,他竟动了如此之气:“不认侬(我)这女婿可以,但让侬(我)批这张条子,没门!“这样的“法官”,还有什么姓“胡”(或姓“蛮”)的“寡妇”不能对付?
据说今时有些“寡妇”比《圣经》上的那寡妇还要厉害得多,盖因在缠磨中使用了新式的秘密武器如“红包”、“绿包”、“大机”、“小机”之类的,咱们的“法官”们就有点难对付了,有的“法官”果真在这“秘密武器”面前动摇,退却和屈服。这就呼唤咱们的“法官”们为了人民事业,恪守“官德”,咬牙顶住,耐得住各种“磨”。你越“耐磨”,“寡妇”们就越会碰一鼻子灰没趣而去不复来。切莫效《圣经》上的那一位,那可是“法官”的悲剧。
(原载于1991年2月24日《宜昌市报》)
今日“周瑜打黄盖”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周瑜打黄盖”这一幕何其精采:一个怒目圆睁高声叫打,一个咬紧牙根甘心挨打。结果打者“恨声不绝,拂手入帐”;被打者“皮开肉绽,鲜血直流,扶归本寨,昏绝几次”。
周瑜打黄盖“打”得相当成功。达“成功”之处,在于“打的”与“被打的”配合默契。“心有灵犀一点通”,“打的”要下得铁心动真格的“打”,“被打的”要熬得住剥皮抽筋般的痛。不难设想,倘若周瑜还没喊“打”便忍不住发笑或黄盖刚被打了三二板便大叫“我不干啦”,那么“周瑜打黄盖”这出“苦肉计”必定“流产”,“火烧赤壁”的故事也就得改写。
“周瑜打黄盖”毕竟乃罗贯中先生之杜撰,有无其事尚待考证。然身边类似的“打”却是明摆的真。你想进他校门吗?他在那里把着门口“高收费”,要“赞助”,“捐献”,价码吓死人,尽管如此,问津者还是“日众”。一个存心“卖文凭”以“致富”,一个心甘情愿解囊买“高价文凭”——“周瑜”“黄盖”配合默契也(不过,这可不是“苦肉计”)。审批出国出港定居,他一开口就是“几个指头”(一个指头1000元),而咱们的申请者却乐意解囊如数给齐,此也“周瑜打黄盖”——“一个叫打,一个愿挨打”也。至于诸如“批点汽油,研究研究(烟酒烟酒)”,“办个手续,意思意思”式的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的“打戏”,那就是“虱多不觉痒”了。
黄盖被打“五十大杖”是相当难熬之事,而国人挨“世风”“棒打”之苦又何尝不是在挨“五十大杖”?然而为何明知“打”之“痛”而心偏“甘”?缘由固是很多,但最要紧的莫过于挨打者的“苦尽甜来”意识在作祟。“如今办事哪有不‘忍痛挨打’的”?“痛”熬了过去,“甜头”也就来了。难怪“黄盖”们要默默伸出屁股,“挨百杖而不怨”,而“周瑜”们也越“打”越来劲了。某人为了找一份称心的工作遇上虎狼般的“周瑜”,也便甘心情愿做起“黄盖”来。不幸的是“阵痛”过后竟无“结果”,“周瑜”仍要“打”!有什么办法呀,继续默默忍痛挨“打”就是了,人家都能“熬”得,咱为何又不能?
阿弥陀佛,这么凶狠的“周瑜”和这么窝囊的“黄盖”,咱们怎么办才好呢?
(原载于1989年11月8日《汕头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