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漆栏槛,饰以铜花文彩,雄丽冠于诸殿。两廊通三十间,中庭筑石虚不坚,行则有声,常礼不敢居,唯人使至则受……乾德殿在会庆殿之西北,别有殿门,其制五间,视会庆差小……长和殿在会庆之后直北一岗,地势高峻形制益狭,不逮乾德,两庑皆帑藏……元德殿在长和殿之后也,地势益高,营制草率,闻其王不常居……万龄殿在乾德殿之后,基差小而藻饰华丽,盖寝室也,姬嫔侍女于两庑列室而环居,自松山之半下视其室奥,亦不甚宽敞……长龄殿在乾德殿之东,紫门内,其制三间,虽华焕不逮万龄殿,而规模过之……”
从这些记载来看,来自北宋的徐兢对高丽的宫阙颇有蔑视,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且高丽虽将满月台自称为“宫”,徐兢在叙述中则称其为“王府”,说明了当时北宋亦视高丽为藩王之属。结合《图经》和《高丽史》的描述及遗址发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宫城周围共开有十三门,其中东门为广化门,连接宫城内主要干道,其门楼的规模和形制与外城的宣义门相同,但没有瓮城,装饰也更为华丽。自广化门往西,可达王宫的正南门升平门。升平门前左右立有楼阁,有三门洞。经过升平门,就是作为主水的广明川(禁川)自西向东流过,其后(北)为满月桥。禁川左右的丘陵上各建有一座“同乐亭”,这一区域有低矮的围墙围合,其北端为神凤门。神凤门在宫门中最为壮丽,现在仍留有础石。神凤门内有宽阔的前庭,东侧为通向东宫的春德门,西侧为通往国王居处的太初门。北侧为阊阖门,是国王颁布诏书和迎奉中国使臣的场所。从这里地势又上一台阶,因此庭院比较局促,但建有面宽50余尺的石坛和4座石台阶,这些台阶均为33级,坡度很陡,台上建王宫的正殿会庆殿、其门及回廊。台的前面为会庆门的三门和回廊,以兵士守卫。会庆门面阔5间、进深3间,础石迄今保留仍比较完整。
会庆门内回廊围绕的近似正方形的庭院比较宽阔,北端为正殿一一会庆殿,东西各有一座台阶,有漆成红色的栏杆,装饰以铜制的花纹。庆会殿作为正殿,是王宫中规模最大者,面阔为7间。平时这里并不使用,只用来接待中国的使臣或举行重大仪式。殿两侧各有回廊30间。现在仅余础石,但可据此看出当时的平面形态。西侧的回廊设有会同门通向临川阁,临川阁是楼阁式建筑,其内藏书数万卷。
会庆殿后,地势更高处配置有长和殿,同样围有回廊,这里是储藏宫内珍贵物品的地方。长和殿后地势更高处为元德殿,其规模并不大,是国王日常起居之处,也是平时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会庆殿东侧有紫门,通往长龄殿,北侧为延英阁,是举行进士殿试的地方。元德殿后有长庆殿,功能类似于宣政殿,是举行季节大典或庆贺国王生辰之处。
虽然满月台完整的宫城规制尚不清楚,但通过比较亦可得知,满月台的总体布局形制与北宋东京宫殿有许多相通之处。北宋东京宫殿分若干个群组,如大庆殿群组、紫裒殿群组等;满月台的配置与之基本相同,由若干个以廊庑围合起来的群组为单位构成。所不同者是满月台的这些群组分别配置在不同标高的台地上。从满月台残留的大门遗址来看,其基本的门制与北宋东京宫殿亦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北宋东京的宫城门有宣德门、大庆门、东华门、西华门、端礼门等;而满月台之神凤门在功能上则相当于北宋东京宫城之宣德门;会庆门相当于大庆门;而春德门、太初门则相当于左、右升龙门。
值得注意的是会庆殿、长和殿等的建筑形式与北宋东京宫殿是非常相似的。北宋东京宫殿的大庆殿九开间,殿前东西各有六十间的长廊,长廊设左、右太和门;满月台正殿称会庆殿七开间,殿前东西各有长廊三十间。所不同者大庆殿仍然沿用设东、西堂的形制,而会庆殿估计是受地形的限制省略了东、西堂;两殿前均有宽阔的庭院。大庆殿之北为紫裒殿群组,为“视朝之前殿”,“每诞节称觞及朔、望御此殿”,“正朔受朝于此”。满月台中担负此功能的则是长和殿。
更值得注意的是,满月台中各组群的正殿均采用了如宋代宫殿中那样的工字殿。工字殿是宋代重要建筑常用的形式。从这些迹象来看,高丽开京满月台,无疑是模仿了北宋东京宫殿。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形势,高丽在建国之初甚至一度谋求东亚政治秩序的领导地位,因此对中国的礼制关系不如在朝鲜时期表现得那么明显,虽然也受册封,但当时的北宋与辽、金对峙,屡遭失败,高丽对其敬畏之心远不如朝鲜之对明,高丽因而有可能在其本阙一一满月台中模仿了大陆当时宫殿的体制。
单从满月台各殿宇的名称,亦可看出其宫殿模仿宋朝宫殿的意图。高丽宪宗时代营造的宫殿在1126年被烧毁,6年后复建时改变了大部分殿阁的名称:正殿由会庆殿变为宣庆殿、乾德殿改为大观殿、听政的宣政殿改为宣仁殿,讲学的文德殿改为修文殿,起居的重光殿改为安康殿,与当时宋代宫殿的命名体系基本相似,这样的事实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高丽宫制对北宋的模仿。
2.6朝鲜的宫阙
朝鲜定都汉阳以后,太祖三年(1394)12月景福宫开工,1395年9月25日举行了竣工典礼。但1399年因王室内部的斗争,朝鲜又临时移都开京,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开京的高丽旧宫为正宫。到太宗时期,关于是继续都于开京,或于母岳山择地建新都,或是还都汉阳,朝廷内外争论不决。最后太祖采用占卜的办法来平息纷争,结果是汉阳得二吉一凶、开城和母岳山均得一吉二凶,故而决定还都汉阳。1405年朝鲜王朝正式还都汉阳,以景福宫为正宫,称为“北阙”,前后延续五百余年,直至国亡。
朝鲜一朝,除正宫景福宫外,还营造有昌德宫、德寿宫、昌庆宫等分布在汉城之内的离宫。景福宫最先营造完毕,随后营造了昌德宫、昌庆宫、庆德宫(后称庆熙宫),最后完成的是庆运宫(后改称德寿宫)。与“北阙”相对应,昌德宫连带附近的昌庆宫被称为“东阙”,庆熙宫被称为“西阙”。这些宫殿在长达五百余年的岁月中,或烧毁,或重建,或增筑,或改筑,屡经波折。今天看到的朝鲜宫殿泰半是经当代修复的结果。除汉城内的上述宫殿外,朝鲜王室还在水原华城等地建有行宫。
2.6.1朝鲜的宫殿体系
朝鲜王朝的起止时段,与明、清两代基本相当。在李成桂夺取政权、建立朝鲜国的过程中,明朝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自李成桂始,朝鲜对明的关系,以“事大”为指导思想。后金兴起后,天启七年(1627,后金天聪元年),朝鲜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签订“江都和约”,基本割断了朝鲜和明朝的联系。崇祯九年(1636,清崇德元年),清军迫使朝鲜国王投降,朝鲜不得不断绝和明朝的一切来往,向清称臣纳贡,变为清控制下的藩属。因此,明、清二代,朝鲜均作为藩国,其国王作为藩王,而其宫殿,在官方场合中均称王府,其规模与形制,受到明、清有关制度的限制。尤其是作为正宫的景福宫,这种限制更为严格,下文将略分析之。除景福宫外,因朝鲜国毕竟为“化外藩属”,得以突破有关制度,建造有若干离宫,主要包括昌德宫、昌庆宫、德寿宫等。
昌德宫作为最主要的离宫之一,始建于太宗五年(1405),规模仅次于景福宫。壬辰倭乱时全部毁坏,光海君初期(1609)重建,其中的正殿仁政殿于失火焚毁后在纯祖四年(1804)重建。在重建仁政殿时,留有《仁政殿营建都监仪轨》(1805)。昌德宫位于汉城北部,以隐峰为主山,此山位于都城正北,宗庙也以此山为主山,因此在风水上昌德宫与宗庙同用一脉。宫内的主要建筑群以仁政殿为核心,沿等高线展开呈不规则的布局。昌德宫的正门为敦化门,但因地形的限制,正门与正殿——仁政殿并不在一条轴线上,而是配置在仁政殿的西南方向。门内为一庭院,院内有河,河上架锦川桥。该桥建于太宗十一年(1411),是汉城地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石桥。桥下有禁川自北向南流过。锦川桥之西为东西向的进善门,门东有宽阔的梯形庭院作为仁政殿区域的前院。核心院落一一仁政殿区域釆取南北轴线对称配置,院落的正门为仁政门,内为仁政殿,殿之北即为山丘。仁政殿之东为宣政殿区域,规模较小,但仍釆用南北轴线、东西对称配置。内殿熙政堂与宣政殿院落相邻,其北有大造殿、景熏阁,均有比较严整的秩序。除这些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外,其他建筑多为宴乐、观游性质如诚正阁、观物轩、乐善斋、寿康斋等建筑,又设后苑等园林,内置苑池林泉、楼台亭阁。
昌庆宫位于昌德宫之东,建于成宗十五年(1484)。成宗幼年即位,三位太妃把持国政,昌庆宫就是为这三位太妃建造的。比之昌德宫,其形制稍微严整了一些。其正殿为明政殿,座西朝东,尤为特殊。宫正门为弘化门,门内院落中有禁川自北向南流过,川上架有玉川桥。此庭院之西为明政门,门内为明政殿庭院,明政殿形制类同于景福宫之勤政殿和昌德宫之仁政殿。这一院落的建筑基本沿东西轴线对称布置;但其他部分的建筑的布局则相对自由。明政殿南有文政殿,西南有崇文堂,西北、西均有大量殿阁楼台,可惜大部在壬辰倭乱(1592)时烧毁,光海君八年(1616)重建了明政殿区域之部分及通明殿、养和堂、欢庆殿、景春殿、集福轩等。建筑单体、群体的平面也相当自由,并未如中国那样围合成一处处的院落。
德寿宫原为朝鲜世祖之长子——月山大君的住宅,壬辰倭乱后一度作为宣祖的行宫,光海君三年(1611)改称庆运宫,高宗退位后作为其寝宫使用,改称德寿宫。宫之正殿——中和殿及中和门系建于光武六年(1906),是年代很近的建筑。中和门、中和殿这两座建筑沿南北轴线配置,也没有回廊围合院落,中和殿面阔5间(61.4尺),进深4间(58尺),单檐歇山顶建筑,双层基座。这些建筑反映了朝鲜半岛封建王朝最末期的建筑手法,宫内已掺杂了部分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而且宫的规制也比较简陋,呈现出王朝末世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