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经典超译本·道德情操论
27463100000014

第14章

315爱比克泰德说:“如果我要去航海,我就按照神的原则——谨慎和合宜的原则去做。我会选择最好的船和最好的舵手,我会等待最好的天气。如果遇到了一场特大风暴,再好的船只和再高明的舵手都无法抵御,我也就不会为后果担心了。我已经按照神的指示,把该做的所有事情都做了。神从来没有指示我,要我痛苦、焦虑、沮丧或恐惧。至于最后,我们是淹死在海里,还是安全到达港口,这是由朱庇特决定的事,不是我的事。我不会心神不宁地去猜测朱庇特的决定,只是怀着无所谓和平静的心情,去接受任何结果。”

316在斯多亚学派的学者看来,人生就是一场讲究技巧的游戏比赛,当然,游戏结果会受运气的影响。这场游戏的重点,不是取得胜利,而是参与者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全部乐趣就在于玩得好、玩得公正和玩得有技巧。如果一个聪明的游戏者尽管发挥了全部技巧,但在运气的作用下,还是输了,他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难过。因为在整个游戏中,他既没有犯错,也没有违反游戏规则,他完全享受了游戏的乐趣。如果有人觉得,只有赢得游戏才能获得幸福,那他就把自己的幸福交给了运气。这个人必然活在无穷无尽的担心和牵挂之中,并且时常受到失望和屈辱的打击。

317古代各哲学派别有一种共同的看法,即认为,在某些场合,自愿舍弃生命是有某种合宜性的。但提倡自杀的原则,即提倡用毁灭自己的方法去逃避不幸的原则,似乎完全是哲学上的凭空发挥。健全和良好的天性肯定是积极向上的,从来不鼓励我们自杀。天性鼓励我们去做的,是尽力保卫自己,避免痛苦,当然,在保卫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要冒生命危险,甚至会失败,面临一定会死亡的境地。但是,只要我们还没有死去,没有哪个自然的原则,没有哪个公正的旁观者,会要求我们用自杀的方法去逃避不幸。只有那些懦弱的人,意识到自己无力以勇气和坚毅去忍受不幸,才可能采取这样决绝的解脱。

318斯多亚派哲学把卓越的沉思看成是人生伟大的事业和工作。这种哲学教导我们,除了保持我们自己的心情平静,以及我们自己的取舍合宜之外,不要认真焦急地看待任何事情。斯多亚派哲学要求我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要我们根除我们个人的感情,不要同情任何的不幸。它努力要使我们变得完全不关心和我们切身相关事情的成败。但是,天性指示我们,我们生命中的适当职务,其实正是处理这种切身的事情,至于这种卓越的沉思,不过是作为我们不幸时的慰借而已。

319伊壁鸠鲁关于美德看法的起点,是一条不证自明的公理,人们都是趋乐避苦的。当然,人们有时候会避开快乐,这并非因为他们不喜欢快乐,而是因为,现在享受了这种快乐,他们以后会失去更多的快乐,或者会遭受痛苦。同样,人们有时候也会选择痛苦,然而,这并非因为人们追求痛苦,而是因为,现在忍受了这种痛苦,以后我们可以避免更大的痛苦,或者获得更大的快乐。据他说,无论什么东西成为渴望或回避的对象,都是因为它会产生快乐和痛苦的感觉。荣誉之所以值得重视,是因为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使我们愉快。相反,坏的名声之所以是回避的对象,是因为人们的敌意、轻视和愤恨会破坏一切安全感,并且必然使得我们受到肉体上的苦痛。

320在伊壁鸠鲁看来,心灵的快乐与痛苦,高于身体的快乐与痛苦。身体的快乐和痛苦,只限于目前这一刻的感觉,而心灵的感觉要宽泛得多,它还包含过去的和未来的感觉。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和痛苦,心灵承受的快乐和痛苦更多,也更丰富。伊壁鸠鲁说,如果我们注意,就会发现: 当我们的身体感受到痛苦时,最让我们难受的,不是眼前的折磨,而是我们总会回想起过去的痛苦,或者联想到将来的痛苦。腿断了会很痛,比起断腿的疼痛,断腿以后的生活更让我们痛苦。同样,即便我们的身体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只要我们调整心理,回顾过去的快乐,期望将来的快乐,我们仍然可以享受一份好心情。

321很多人认为,心灵最大的痛苦,就是死亡的存在。伊壁鸠鲁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坏事。死亡会终止人的所有感觉,不管是痛苦还是快乐,因此,死亡是中性的。他说,当我们活着时,死亡便不存在;而当死亡存在时,我们便不再活着,因此,死亡对我们来说算不了什么。

322伊壁鸠鲁认为,一切美德之所以值得追求,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它们能达成一个伟大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人生的幸福。而人生最圆满的幸福,或最理想的状态,就在于身体的舒适和心灵的宁静。在他看来,美德本身并不可取。例如,谨慎的美德意味着人们做事情时要小心、费神和慎重,并且在不停地计算每一项行动的最遥远的后果,这种状态不可能让人觉得开心或愉快。人们是把谨慎当做一种美德,还是追求谨慎,不是因为它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通过谨慎的方式,我们能够得到最大的快乐,避免最大的痛苦,从而得到幸福。

323刚毅的美德引领我们经历辛苦劳累,忍受痛苦,面对危险或死亡,毫无疑问,这些不是自然的喜好对象。我们所以选择它们,纯粹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痛苦。我们不辞辛劳,是为了避免贫穷带来更大的耻辱与痛苦,而我们勇敢面对危险乃至死亡,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自由与财产,为了保护获得快乐与幸福的工具,或者是为了保卫我们的国家,因为我们自己的安全包含在我们国家的安全里。刚毅的美德使我们高高兴兴地做这些事情,把它们当做是我们在目前的处境中所能做的最有利的事情,因此,刚毅的美德,实际上就是在辨别衡量各种痛苦、辛劳与危险时,保持谨慎、明智与镇定的状态,从而能够告诉我们避免那比较大的痛苦,而选择比较小的痛苦。

324伊壁鸠鲁,这个被描述为态度极为和蔼的哲学家,竟然没有注意到: 美德或相反的恶行会对我们身体的安乐产生影响,它们也会让他人对我们产生情感,而他人的情感是更让我们重视的对象。因为他人对我们的感情,比起这种感情加诸我们身上的结果,更令人喜好或厌恶。如果有人爱戴、尊敬与尊重我们,那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实际的安全和享乐,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他人的爱戴、尊敬和尊重,带给我们内心的更大的满足感。相反,伤害我们心灵的,是被人憎恶,被人蔑视,被人愤恨。

325人心如何追求完美?主张美德在于仁慈的学说认为,人心的完美在于模仿神的完美。而在神的天性当中,充满了仁慈,或者说,神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慈善或爱,神的其他品质都来自于这个品质。人的行为,只有出自于仁慈动机的,才真正值得赞美,才被神当做优点。我们要想表达对神的完美的崇拜和赞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模仿神的行为,也就是依照仁慈而行为。这样,我们就能把自己熏陶得同神颇为相像,从而成为神喜爱的对象。到最后,我们达到那个伟大的目的: 直接与神交流沟通。

326合宜的仁慈是最优雅和最让人愉快的情感。种种出自仁慈或慈悲心的缺点过失,甚至不会让我们觉得讨厌,然而,其他每一种热情所导致的缺点过失,却总是非常使人厌恶。有谁不厌恶过分的敌意,过分的自爱,或过分的愤怒?但是,最过分的溺爱,甚至带有偏心的友爱,却不是这么令人讨厌。在所有情感中,只有仁慈,不必顾虑它是否合宜,可以这样随意挥洒,而仍然保持着可爱的特点。

327哈奇逊博士指出,任何原本被认为是出自慈善的行为,一旦被发现涉及其他动机,我们都会觉得该行为的价值会相应的减弱。如果某个人报答他的恩人,我们会认为该行为值得赞扬,后来我们发现他这么做是希望得到新的恩惠,那我们就不再愿意赞扬它。或者有一个行为看起来是出自爱国心,后来被发现是为了获得金钱上的报酬,这样的发现肯定也会减少对该行为的赞扬。掺和了自私感情的动机,就好像夹杂着廉价金属的合金那样,其行为的价值会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相反,如果我们相信一个努力去增进自己幸福的人,他不是出于别的意图,而是为了帮助别人,我们就会更加尊重这个人。所以哈奇逊博士认为,美德仅存在于纯粹无私的仁慈之中。

328由于仁慈是唯一能使行为具有美德品质的动机,所以,行为所显示的仁慈心越大,这种行为能得到的赞扬就越多。为更多人谋幸福的行为,比为更少人谋幸福的行为,具有更大的仁慈心,所以,它们具有更多的美德,理应得到更多的赞扬。当然,最具美德的,是为了所有人的幸福而奋斗。相反,仅仅为了个别人的幸福,如为了自己的儿子、兄弟或朋友的幸福而奋斗的那种感情,只具有极少美德。

329在哈奇逊博士看来,自爱不可能成为一种美德。当自爱之心妨碍整体的利益时,它是有罪的。当它使得个人只照顾自己的利益时,它是无害的,不会有人赞美它,同时也没有人责备它。在他看来,在我们做出善行时,如果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得到自我赞许的快乐,或者是为了得到自己良心的喝彩,也会降低这个善行的价值。他认为,只要自私的动机对行为还有影响,就表明那种纯粹无私的慈善心还不足,而只有这种慈善心能够给人类行为打上美德的标签。

330这个学说的缺点在于,它没有说明,为什么一些比较低级的美德,就像谨慎、警惕、慎重、自我克制、忠贞、刚毅等,会获得我们的赞许。另外,我们各种感情的合宜性,感情与目的是否相称,则完全被忽略。其实,关心我们个人的幸福和利益,就像节俭、勤劳、慎重、专注等,在许多场合也是值得赞美的行为原则。混入自私自爱的动机,往往会损害仁慈的行为,这并不是因为在自私自爱的行为中不含具有美德的因素,而是因为仁慈的原则在这样的场合缺乏它应有的强度。其实单是自保的动机便应当足以促使一个人照顾自己。这种单一的自爱便能促使人们做出某些行动,若有慈善的动机渗入,确实会增加我们对此人的好感。但是,有一个人,他愿意适当照顾他自己的健康、他自己的生命,或他自己的财产,竟然只是由于他关心他的亲友,不是为了自己。那么,像他这样的“无私”,无疑是一种缺点。这种缺点并不使人轻蔑或憎恶,然而,这缺点仍多少会减少我们对他的敬重。

331我们承认,仁慈或许是神所有行为的唯一动机。因为神的行动不可能出于别的什么动机,神无所不能,她的幸福不需要依靠外界的任何帮助。所以,神行动的出发点是希望帮助人类。但是,这是神的情况,不是人的情况。人只是一种不完美的生物,人必须依靠外界的帮助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人行动的动机往往比较复杂,既有仁慈,也会有自私自爱。如果人类的天性拥有的除仁慈外的感情,不表现为一种美德,或不应当得到任何人的尊敬和称赞,那么,人类天性所处的环境就未免太艰难了。

332不管前述的道德学说有什么不同,它们都对美德和邪恶做了明确的区分,但是曼德维尔博士似乎不打算这么做。他说,从本性上说,人更加关心自己的幸福,肯定不会是他人的幸福,因为在他心中,他不可能真心希望他人胜过自己。如果有人看起来正在这样做,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不是出于本心的,他在欺骗我们。一个人可以为了同伴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利益,因为这个人明白,他的这种行为正好迎合了同伴们的自爱之心,所以,同伴们在自爱之心得到满足之后,肯定会给予他不同寻常的称赞。他预计得到的称赞和快乐,在他看来,比他放弃的利益更重要。说到底,他的行为表面上高尚,实际上是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

333根据曼德维尔博士的学说,他把基于合宜感或基于对值得钦佩与赞美的行为怀有好感而做出的行为,看成是由于对钦佩与赞美的爱好,或者出自虚荣心的行为。按照他的推理,所有的公益行为,就是优先考虑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的做法,都是一种欺世盗名的行为。所以,被人们大肆传扬、争相仿效的公益美德,其实不过是自尊心和奉承的结果。

334但我认为,如果有人希望自己做出光荣和崇高的行为,希望自己成为尊敬和赞同的合宜对象,这种人肯定不是虚荣的人。即使有人喜欢名副其实的声望和名誉,希望人们尊敬自己身上真正可贵的品质,也不应该算作虚荣。前一种人热爱美德,这种热爱是人性中最高尚的和最美好的情感。后一种人热爱真实的荣誉,这种情感无疑比前一种情感要低一级,但它的高尚程度只比前者差一点。真正的虚荣是渴望自己的某些品行获得称赞,但是这些品行配不上称赞,于是,就用做作、说谎来打扮自己的品行,这样做的人,才称得上是虚荣的人。

335这三种激情: 第一,希望我们自己成为有资格得到世人尊敬的人;第二,希望世人尊敬我们,我们也确实拥有值得尊敬的品行;第三,为了满足虚荣心,无论如何都希望得到尊敬。它们大不相同,前两种激情一直得到人们的赞同,而第三种激情总是遭到人们的鄙视。虽然,虚荣心与热爱真正的荣誉之间看起来相似,因为它们都是想获得尊敬与赞许。但是,热爱真正的荣誉属于正面的情感,是一种正当的、合理的与公正的激情,而虚荣心则是一种不正当的、荒谬的与可笑的激情。一个人希望以真正值得尊敬的品行求得人们的尊敬,他想要的,无非是他本应得到的东西。相反,一个盼望在没有可尊敬的品行下求得尊敬的人,所要求的,却是他不该获得的东西。

336对美德的热爱和对真正荣誉的热爱之间,存在重大的区别。对美德的热爱,让一个人只要遇到对的、合宜的事情就会去做,哪怕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也会去做。这种行为动机完美单纯,是人类天性中最崇高与最神圣的动机。另一方面,有的人不仅希望自己的行为值得赞许,同时也急着想要得到实际的赞许,这种人基本上也值得称赞,但他的动机不纯,混杂着人类天性中的弱点。如果人们不知道他的行为,或者知道他的行为却不赞扬他,他会觉得屈辱。因为他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他的幸福很容易被对手的妒忌和公众的无知破坏。相反,热爱美德的人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人们因为无知而误解了他,他一点也不会为此感到难过。在他看来,人们的轻视和仇恨并不是针对他的。他自己的幸福相当牢靠,不会受到命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