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观人学(历代经典文丛)
27578200000037

第37章 九征人才观人法

人物心性才情的变化会呈现出九种征象。征就是征知。九征就是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等九方面的外在表现,来征知一个人内在的性格特质……本文首先指出人物才性是秉阴阳五行而生成,由此推出人的五种性格和道德属性。进而提出才性鉴定的可能性。其次,指出人的素质以“中和”为贵。最后。主要论述了人的才情变化可通过九种外部表现征象来观察。

平陂之质在于神

明暗之实在于精

勇怯之势在于筋

强弱之植在于骨

躁静之决在于气

【原文】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译文】

人物的本质是出于情性,关于情性的道理,非常玄妙而深奥,如果没有圣人超常的洞察力,有谁能够探究清楚呢?凡是有血气的生命,没有不包含天地混元之气为其本质的,没有不秉承阴阳两面的因素而树立根性的,没有不容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而成形的。如果具备了形貌气质,就可以探究其本性了。

【原文】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夕卜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夕卜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夕卜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于厥体矣。

【译文】

凡是人的气质,以中正平和最为可贵。中正平和的气质必然平淡无味,但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够使人体内的金、木、水、火、土五材和谐,变化顺畅无碍而又能够顺应客观规律。因此观察一个人的气质,一定先看他是否平淡和缓,然后再看他是否聪明睿智。所谓聪明睿智,是天地阴阳的精华。阴阳之气协调清和,就能够内有睿智,外能够明察。圣人淳朴聪明,能够兼具平淡与聪明两种美质。了解事物显露的一面和隐藏的一面,不是圣人不能够两全其美。因此明察一切的人,通晓进退应变的关键,而缺乏深思远虑;老谋深算的人,能够体味静默安处的玄机,但不知迅捷与机变的道理。这就像火日生辉,明焰外照,不能够看见内部的东西;金水相生,莹光内映,不能够照射外面的东西。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正是阴阳区别的象征。如果衡量一个人的才能资质,可用五行的道理去考核,五行的各种征象,也体现在人的身体和气质之中。

【原文】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译文】

五行与人体是这样对应的:木为骨,金为筋,火为气,土为肌,水为血。人体所具备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征,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因此,骨骼坚挺而柔韧,就叫弘大刚毅,弘大刚毅是“仁”的内质;气质清新而明朗,就叫文雅,文雅是“礼”的根本;体性端正而坚实,就叫坚贞不移,坚贞不移是“信”的基础;筋腱强劲而精壮,就叫果敢勇武,果敢勇武是“义”的先决条件;血色平和而通畅,就叫体察幽微,体察幽微是“智”的本源。由五种体质形成五种恒定的性分,所以称之为五常(仁、礼、信、义、智)。

【原文】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译文】

五常的区别,可分列为五种品德。因此温和直率而又坚毅果断,属于木德;刚健信实而弘大坚毅,属于金德;朴实恭谨而端肃有礼,属于水德;宽厚肃穆而又柔顺坚定,属于土德;简明顺畅而又明识砭割,属于火德。虽然人的才德类型众多。变化无穷,仍然本于这五种本质。

【原文】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颗颗印印。

【译文】

刚强柔和,明晰畅达,坚贞稳固的征象,在人的形貌容姿上显露出来,外现于人的言语声色,发自人的内在情感,各与它们的表现协调。因此,心性耿直忠诚,其仪容就显得坚定有力;心性简洁而善于决断的,其仪容就会显得奋进勇猛;心性坦然平和,其仪容就显得安详闲适。仪容的变化,与各种不同的状貌举止相对应。姿容端直,就会勇武刚强;姿容美善,就会谨慎庄重;姿容肃穆,就会恭敬威严,气宇轩昂。

【原文】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徵,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夫色见于貌,所谓徵神。徵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然以端。勇,胆之精,哗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译文】

仪容动作发自人的内心气质,是心神气质的象征,又体现为声音变化。气质相合形成声音,不同的声音应和不同的乐律。有平缓和顺之声,有清润舒畅之声,有连绵回旋之声。声音因气的贯通而通畅,容貌神色应声律而显现。因此真正仁爱的人,必定会有谦恭柔和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必定会有威严激奋的神色;真正富有智慧的人,必定有明智通达的神色。面色变化表现于形貌,是精神外显的表征。精神显为形貌,就像情感从你的眼睛向外流露一样。因此,“仁”就表现为眼的精气凝聚,显得目光诚实,端庄朴实;“勇”是胆的精气凝聚,目光有神,孔武有力。但这些都是偏至之材,其体貌特征胜过了精神气质。所以气质过胜而不精粹,做事情就不易成功。因此,正直而不柔和就会显得呆滞;强劲而不精细就会显得鲁莽;固执而不端正就会显得愚暗;气势充沛而不清朗平和,就会超越限度;畅达而不平正,就会放纵失度。而具有中庸品质的人,与此不同。这样的人,金、木、水、火、土五常具备,并使之和谐相处,包容于平淡之中。仁、礼、信、义、智五种品质充实于内心,心、肺、肝、脾、肾五脏精气彰显于外,因此眼睛辉耀五彩的光芒。所以说,事物产生有其形貌,形貌又相应体现于内在的精神。能够把握精神,就能够穷究事物的义理、人物的本性。

【原文】

性之所尽,九质之徵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夕卜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徵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徵有违,则偏杂之材也。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徵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译文】

总的来看,人物之性的变化,有九个方面的征象。平正或偏颇的气质在于神明;聪慧或愚钝的气质根源于精气;勇敢或怯懦的气质源于筋脉;强健或纤弱的体魄源于骨骼;急躁或沉静的气质源于气血;悲伤或愉悦的情绪源于面色;衰殆或肃穆的形象体现在仪表;造作或自然的举止体现于容貌;和缓或急切的状态通过言语表现出来。为人宁静淡泊,内心敏慧、外表清朗,筋骨强健坚挺,声音和神色清润怡悦,仪表庄重,容貌端正。如果九种类型的表征都具备,就是才德精美的人材。如果九种征象相互违谬,就只能够称为偏杂之材。偏材、兼材、兼德的三种情况不同,它们相应的才德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只是偏材的人,以某一专长立名;是兼材的人,往往以某一品德见称;而兼有各种美德的人材,往往具有美好的称号。因此,有兼德而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就称为中庸。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初步具备了九种特征而未能够完善,称为德行。德行,是对才德高尚的人的称呼。九征中很好地具备某一方面,称为偏材。

偏材,是对才德有所偏的人的称呼。九征中在某一方面有所体现,称为依似,就是依靠某方面的才能造成似是而非的状况,是淆乱德行的一类。九征中有些方面突出,但同时又与某些方面相冲突,这是间杂。各种特征相互间杂,是没有恒性的人。没有恒性,似是而非的人,都是教化无能为力的末流之辈。而末流资质的人,不可胜数,因此略去不论。

【原文】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又,则纯粹之德也。

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才也。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才,以才自名。兼才之人,以德为目。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译文】

人们性情的内容,有九个方面的体现,叫做“九征”。正直或偏邪表现在人的神色上;聪慧或愚钝表现在人的精气上;勇敢或怯懦表现在人的筋肌上;强健或纤弱表现在人的骨架上;急躁或沉稳的脾气在于气血;悲伤或愉快的情绪显露在脸色上;衰弱或严肃的形象显露在仪表之中;做作或自然的举止在于容貌;缓慢或急切的态度通过言语显示出来。

如果一个人的本性平静淡泊,内心聪明而外表清朗,筋脉强劲而骨骼坚挺,声音清朗而神色和悦,仪表庄重,容貌也端正,那么九种类型的特征他都具备了,他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果这九个方面的特征有达不到的,只能称之为偏杂之才。把人才分为偏才、兼才、兼德这三种,它们的分类标准不同,因此它们相应的内容也不同。所谓偏才的人,是由于他们的专长才能而获偏才的称号;兼才的人,则是根据他们的德行而获得兼才的称号;而兼德的人。由于德才深厚,从而获得兼德的美称。

【原文】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牛庸。吕、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才。偏才,小雅之质也。一证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刁;概也。

【译文】

兼德而又达到完美境界的人,称为中庸。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九征初具而没有达到完善的人称为德行,德行是对才德高尚的人才的称呼。九征中的某一方面突出的人称为偏才,偏才是对才德有偏重的人的称呼。九征中所体现某一方面的特征而实际上这种表现是种假象,是依靠某方面的才能模仿出来的,具有这种才能的人称为依似,依似的人败坏道德。

九征中有某一方面突出,而同时又有另一方面与前一方面的性质相反,这种相反性情混杂在一起的情况叫做间杂。间杂的人没有恒心与常性。没有恒心的人与依似的人都属于凡夫末流之辈。这一类型的人又可分为很多种,不能一一讨论,故略而不说了。

【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