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
2759800000007

第7章 加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是荣辱观的强烈要求(4)

(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公德教育具有时代性,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了社会公德以不同的历史使命。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的交互作用中,出现了一些社会“不和谐”现象,如:环境污染、重商轻农等等,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和“不和谐”现象不仅不利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所以社会和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呼唤”。

胡锦涛同志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讲话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教育归根结底所服务的正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基于此我们说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在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

1.公德教育丰富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涵

其一,公德教育丰富了和谐社会建设“追求和谐、稳定、发展”的内涵。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良l生状态,一个理想的目标,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安定有序”,安定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团结,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安定的社会秩序也一定要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从战略高度审视和解决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安定的社会秩序的社会局面,使人民在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享受人生和谐之乐。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良性运转,在这样的环境下谋求发展又好又快以及可持续性。再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把发展中的利益还给民众,让群众得到实惠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持续的发展活力。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为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当前公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以稳定社会秩序。公德教育搞好了,人们的公共道德水平提高了,便会营造出良好社会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便会有利于公共秩序中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在稳定中得到物质实惠和精神收益的社会成员,便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秩序,并在公共生活中自觉地维护、保持公共道德规范和要求,以维护彼此共同的利益。这实质上是对和谐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其二,公德教育充实了和谐社会“追求社会与人的协同发展”的内涵。“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一。“发展首先是一个事实,指人及人类社会自身现实的进程,这种进程又包含人的恬动内容,它与纯自然过程不同,蕴涵着一种价值判断,展示人生存的意义”, “发展又是人的各种价值追求的集合”①。发展既是涉及人的理性自觉的自主的观念、实践行为方式,又涉及到由此形成人们特定的价值意义系统。这些价值意义系统展现了社会的发展变迁与个人生存、生活方式的变革过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追求的是社会与个人相结合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个发展过程,社会的发展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能够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又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也可以说“发展的核心价值是基本生活需求、自尊和自由”,“它代表所有个人和社会追求的共同目标”,即发展是社会与个人的协同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但不是为了“物”的发展而发展,“发展的好处应当惠及所有社会、惠及社会上每一个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以及“以人为本”无不体现了社会发展也在追求“人”的发展。

国家的发展理念从前些年强调经济高速发展到现在强调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可以反映出政府发展理念的变化。通过改革开放若干年的奋斗与积累,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稳步上升,社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社会发展了,但另一方面出现的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分配不均的现象反映了众多个体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发展”——诸多个体没有发展。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提出和推行可以看作一个协调这个矛盾的措施,如果说前些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做蛋糕时期”的话,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在则进入了“公平分蛋糕时期”。从个人与社会关系角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有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矛盾;从个人角度看,和谐社会理念也在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平衡发展——注重自身物质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超越物质本位而实现自身的精神发展。总之,和谐社会理念在于追求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协同发展。

当代社会公德教育是一种立足于社会本位、人手于微观个人的教育活动。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体系中的基础性道德。它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维护和体现着社会文明的有序发展。任何时期的社会稳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社会公德所起的作用。它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证,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标志。社会公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提升全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风尚,其发展的社会本位不言而喻。但实质上公德教育是提高个体人性的一种手段,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一切人和人的全面人性的发展。

正如美国的社会学家德尼?古莱特认为的,“发展的真正任务正在于消除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技术的一切异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全人类提供充实美好的人类生活机会。这样来理解的话,发展就是提升一切个人和社会的全面人性”。社会公德教育实质上正是寻求一种消除异化、全面提升人性的方式,即通过提高公共道德意识、陶冶公共道德情感、锻炼公共道德意志、树立公共道德信念和养成公共道德行为习惯,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人性发展。这是对和谐社会建设追求“社会与人协同发展”内涵的进一步充实。

2.当代社会公德教育落实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社会公德教育是各个历史时期任何社会都不可忽视的社会活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现实目标也会发生变化。自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新的发展理念以后,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归宿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实现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社会公德教育也逐渐形成了新的现实目标。之所以说当前社会公德教育有利于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归宿,是因为:

其一,社会公德教育有利于贯彻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新时期和谐社会的现实归宿反映在公德教育内容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公民传递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等知识体系,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前提下开展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道德观念教育等。社会公德教育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它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目的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同时公德教育也与社会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公德教育也自然会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上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新时期公德教育体现了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社会公德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必会在特定的时期服务于、归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之中。

其二,社会公德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构建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公德建设提出了许多年,也投人了巨大的社会人力和物力,但坦率来说,中国人的公德意识和素质水平并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改善的效果。原因纷繁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公德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现实推动力。传统公德建设人们只是模糊地意识到要提高公德意识,但对于“为什么要提高公德意识”、“公德教育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上缺乏足够的思考和认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理念提出以后,和谐发展成为时代新的主题。为了实现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归宿,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如何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找到自身和谐发展的途径。政府、社会以及众多社会成员都以巨大的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可以说公德教育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强大动力。

其三,社会公德教育可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现实价值。“和谐社会”是对整个社会系统(即社会结构的总体)而言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从社会结构的领域看,可以分作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领域,人类社会的道德精神是精神生活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现代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精神又是最主要部分中的主干部分,因而传统社会公德教育的理想价值主要体现在塑造人们公共生活中道德精神的发展上。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条件下,追求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现实归宿。

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上基本具备了足够的物质条件,近些年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也基本具备了制度上的保障条件,而在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和道德素质上与社会和谐的要求相差还有一段距离。这也是和谐社会实现最大的障碍之一。其实这既给当前社会公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未来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价值实现空间。所以当前的社会公德教育要意识到其在和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其现实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发挥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生活的引领价值,发挥其在公共道德领域的导向价值,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保障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必然要求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的良好实施会加速社会和谐的实现。培养出和谐社会实现需要的“有道德”的人,以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于社会与个人发展,社会公德教育的现实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3.当代社会公德教育可以改变“集体失和”的现状

当今社会不和谐现象时有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公共生活出现了“集体失和”。很多人“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在“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念中、一切都被置于从属的手段或工具性的地位”,这就意味着众多社会成员对道德追求、注重的少了。道德存在于人的价值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目的价值,即给人以信念、信仰的精神彼岸,引导人们进行道德的行为;另一个是工具价值,即起到约束和规范人减少不道德行为的作用。而综观当前社会的状况,正是因为道德于人的两方面价值都减弱了,才导致了个人的失和,进而产生人际失和、人与自然失和。众多失和的个体便形成了社会“群体式”的失和——一种特定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出现了。

其一,众多社会成员价值衡量标准与目标的“集体异化”——导致道德的目的价值弱化。道德于人的目的价值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功利的特性,它作为一种信念和信仰可以为个体提供一个价值终极的彼岸,引导着其社会道德行为的践行。中国古代的君子人格,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立德、立言、立功”的价值理想使无数中国人为了达到道德的彼岸而孜孜以求。道德与否也成了无数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准。道德地生活、道德地为人处世也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