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3岁那年,爸爸妈妈带她去动物园,当皮皮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香蕉砸小猴子,还被逗得咯咯直笑,皮皮也拿出香蕉要砸,妈妈告诉她:“这样是不对的,你想想,如果妈妈给你买了好吃的,然后扔到你的头上,你会伤心吗?小猴子现在其实很伤心的。”
皮皮嘴角一撇,差点哭了出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会拿香蕉砸猴子了,我会轻轻扔给它们的。”
电视里,报纸上,我们常听“让世界充满爱”这句话。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呢?
或许三言两语难以说清,但我们却不难感受到来自周围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让我们人类得以幸福和谐、繁荣兴盛。
因为有爱,当一个人遭遇困境的时候,会收到来自各方的援助;因为有爱,当一个地区遭遇地震,会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心。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将是怎样一个无望的状态?
应该说,爱别人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本质要求。任何一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的人,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爱则构建了人们交往的纽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可以说,“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最好的调和剂,一个心中充满的爱人,必将得到加倍的爱的回报;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必将幸福满溢。
当然,爱的含义是博大而宽泛的,对家人的关心是爱,对亲戚朋友的帮助是爱,对弱者的同情和援助是爱,对丑恶的鄙视和抵制是爱,对美好未来的创造和追求也是爱……
我们的世界需要每个人都有一颗爱人之心,但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只有父母给予孩子爱的培养和教育,才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的、懂得付出爱和享受爱的人。
1.让孩子学会自爱
有的人认为爱是无私的,这种无私就是不管自己如何都要去爱别人。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人应该先爱自己,再爱别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又拿什么去爱别人呢?
要知道,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只有自爱之心一点点发展,才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只有具备这些“心”,人的自我道德形象才会逐步建立和完善。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由此说来,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
2.让孩子学会爱他人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把爱奉献给别人,那么这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只有做到爱自己,也爱他人,爱他人如爱自己,才算真正有了爱人的德行,正如古人所言,“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3.鼓励孩子爱他人的行为
温暖的语言能让人感受到贴心和快乐,但是我们所提倡的爱,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的爱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以促进孩子更加以此为荣,便于将来更好地奉献爱心于他人。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教养,那么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爱之心是不期望回报的,而是基于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
事实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很多真心实意的付出,换回的并不是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恰恰相反,我们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
因此说来,让孩子学会爱,学会奉献,是使其成为一个思想境界更加丰富、高尚的人所必需的。既然如此,父母们就努力就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乐于为他人付出的人吧!
细节44:让孩子学会了解和满足别人的情感需要
19世纪时,印度成为英国联邦成员,按照交往的礼仪,印度各大部落的首领需要拜见英国王室。
英国王室热情招待了他们,由作为王位继承人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盛大的宴会。
席间,宾主双方相谈甚欢,气氛浓烈。可是就在宴会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服务员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的水。但是印度的首领们错以为这精致容器里的水是用来喝的,便端起来纷纷一饮而尽。从没见过这等情景的英国贵族们惊呆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主持这次宴会的温莎公爵。
只见此时的温莎公爵,丝毫没有慌张,而是若无其事地和客人边交谈,边端起他面前的洗手水喝了个精光。
这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尴尬场面,就这样被温莎公爵巧妙而得体地化解了。而这次宴会也至此取得了圆满成功。印度部落首领因为受到了盛情款待而高兴,温莎公爵也用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令人佩服的智慧,为英国赢得了更大的利益。
即使现在看来,我们对于温莎公爵的表现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他机智灵巧的处理智慧让人感叹,他对别人的尊重和理解让人钦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能够理解和尊重自己。就像俄国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曾说过的:“自尊心是一个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被人尊重是一种权利,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仅需要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让孩子能够认识、了解和尊重与之有关的人。只有对别人的心理有所了解,才能了解别人的需求,并让自己尽力去满足对方的某些要求。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获得理想的人际关系。
具体说来,人的情感需要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1.受人尊重的情感需要
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一种心理需求。特别是当今社会,人们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意识日益增强。从每个人的心理来看,都不再希望被动地接受摆布和指挥,而越来越喜欢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可以说,得到别人尊重和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心理需求日益强烈。
2.得到他人关怀的情感需要
关怀能让人感到温暖,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但遗憾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更多的人在别人痛苦和需要关怀的时候报之以冷漠。当别人需要关怀时,我们若无其事地走开;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选择了视而不见……或许这是因为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估计他人的需要上去,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以至于无法再亲近了。
为了让我们的孩子避免这样的“铁石”心肠,也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和谐、圆融的生活环境,作为父母,我们还是有必要教给孩子学会对他人给予关怀,当这种温馨的举动呈现得多了,我们生活的周围便会弥漫更多的温情和爱。
3.获得别人同情的情感需要
“同情,是所有人类最渴望的东西。孩子会急着展示伤口给你看,来赢得你的同情。其实成人也一样,总是喜欢谈自己真实而虚构的种种不幸,来争取你的同情。”这句话出自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之口,他旨在告诫我们,要想赢得友谊,化解矛盾,我们就要教孩子学会同情他人的立场和愿望。
4.得到别人激励的情感需要
有人把激励比较太阳,有了它才能把人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照亮,能够让人鼓足勇气,不断向前。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成为一颗他人心中的太阳,我们要让他了解别人对于激励的需要。这样一来,不但别人会因为我们的孩子给予的激励而振奋,而且我们的孩子本身也会从中受益良多。
了解了别人的情感需求,只是做到了一半,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怎样让孩子学会满足别人的情感需要,这对孩子维持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大有裨益。
1.让孩子多加强人际之间的交往
如果一个人两耳不闻窗外事,跟谁都不打交道,那么他将无法令彼此进行了解,建立友谊。所以,要想让孩子“懂”别人,我们得鼓励他多参加人际交往,而不要让孩子养成孤芳自赏,或者沉默寡言、离群索居的性情和习惯。只有多和别人交往,才能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也才能了解到别人的需求所在,从而激起彼此情感的火花,让心灵得到沟通,让了解得到增强。
2.别对任何人抱有成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别人的“第一印象”不好就将其全盘否定。尽管人的职业、家庭、经历可以作为认识、了解别人的参考,但决不可作为判断的依据。再者说,一个人由于受到环境、阅历的熏陶,现在的他可能和过去的他完全两样,将来的他也同样很可能和现在大不一样。这就要求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对别人抱有成见,而应冷静分析,做到客观地看待他人和周围的事物。
3.尽量消除情绪因素
情绪经常会左右我们的情感,比如,当我们开心的时候,觉得山水都为自己而欢乐,而当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阳光刺眼,云月悲戚。同样的,当心情舒畅时,我们会觉得他人的言行甚是可爱;而当心情烦躁时,又会感到别人的言谈举止着实可憎。
因此,我们要尽量让孩子避免情绪对情感的影响,防止他把自己的情感色彩“涂绘”到认识对象身上去。那样无异于用自己的情感歪曲别人的情感,对彼此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害无益。
一位哲人说:“人们寻求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就像花儿渴望阳光那样迫切。”无论是求人办事还是与人交往,理解和尊重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去理解和尊重别人,并且要向对方传达自己的理解和尊重,以此来向对方传达“我知道你的感受”或者“我很理解你的心情”。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更多的欢迎和尊重,也会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如此“双赢”,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