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告诫后人:要做一个心胸开阔,宽以待人的人。心胸开阔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而且也是做人的一种优秀素质。宽容的人胸襟宽广,善解人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父母,应培养孩子学会宽容、和气待人的良好品行,这样他才能和周围的人团结友爱,营造一个愉快的生活和学习氛围。
细节45:宽容帮孩子炼就非凡的气度
谷龙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妈妈看到他嘟嘟嘴的样子,就问怎么了。谷龙告诉妈妈:“昨天小宇借我的魔法棒玩,今天还给我的时候,把里面的电池都给用光了。他怎么能这样呢?我自己都知道节约着用,他却一口气给我用到没电。”
说完,谷龙就呜呜地哭起来。妈妈搂过他,轻声问道:“那小宇有没有向你道歉呢?”谷龙说:“他说‘对不起’了,可是道歉有什么用呀,电池不还是没有吗?”
见儿子这么委屈,谷龙的妈妈继续安慰了一会,然后对他说:“宝贝,电池没了还可以再买,何必因为几节电池伤了同学和气呢?等周末妈妈有时间就可以去商店给你买电池,先耽误你玩两天魔法棒,没问题吧?”
听了妈妈的话,谷龙渐渐停止了哭泣。妈妈趁热打铁,继续说道:“你想想,前些天你把淘淘的遥控汽车弄坏,淘淘不是还对你说‘没什么’吗?妈妈希望你也能像淘淘学习,大度些,原谅小宇。本来你让小宇玩魔法棒,是表现你的友好,小宇也会因此而开心,可是因为几节电池就闹得不愉快,岂不得不偿失吗?”
谷龙似有所悟,他对妈妈说:“我现在就要给小宇打电话,就今天对他不满的事向他道歉。”让谷龙没想到的是,小宇回家和父母说了这件事后,他的爸爸妈妈赶紧拿出家里的电池,让小宇第二天带给谷龙了。
古圣人孔子曾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如果明知道别人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对,我们却宁可自己吃点亏而不去争斗,不去责备,就属于宽容。
宽容是一个人内在素养的气度的体现,它表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宽容,那么他将懂得善待别人的短处,从而和别人和睦相处;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会的宽容,那么他就会善待别人的长处,从而可以让自己不断得到提升。
可是现实情况却离我们的教育目标甚远。如今很多孩子都是自我中心论,不管发生什么事,他们想到的都首先是自己的利益,而不去替别人考虑,一旦别人做得不好或者做错什么,他们就会逮住人家的缺点不妨,没有丝毫宽容之心。
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得到别人的欢迎和尊重,又怎么能够获得真挚的友谊?
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想让孩子能够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素质、有修养的孩子,那么就有必要从小让他学会宽容,能够以善良、理解、尊重和原谅的心态来对待别人。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对方因为获得原谅而充满感激,而且反过来也会让我们的孩子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1.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影响你的孩子
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讨论他的伙伴,比如说,“溪溪那个小姑娘,真不懂礼貌”,或者“哲哲那个小男孩简直太淘气了”等等,这样会让孩子也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深灰会影响他长大后看待别人的眼光。
与此相反,如果父母能在孩子买年前夸奖别的小朋友的优点,那么孩子既会获得激励,又能够让他知道每个人都存在有点,这样对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或许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已经定型了,对于孩子或者事物的评判是难以改变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请父母们也不要把对某些人和事物的偏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因为这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也受到偏见的影响,从而对这些人或者事物存有偏激的看法。
最好的办法是,父母不去评论,或者只说优点的地方,而不提缺点的地方,这样你的孩子就会受此影响,而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2.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
成年人之间的交往技巧里,常提到换位思考这一点。其实孩子也同样需要。父母们可以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将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做也是培养孩子宽容品质的好办法。
有一个关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宽容学生的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一起看一下:
一次,陶行知在校园闲逛,发现有位名叫王友的学生用泥巴砸向自己班上的同学,他马上制止了这一行为,并让王友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早早地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没想到陶校长见到他,马上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
惊愕的王友结果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给他,说:“这块糖果是奖励你对我的尊重,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马上就住手了,我很欣慰。”不等王友说话,陶行知又一次掏出糖果放在他手里:“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随便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并且有跟华人做斗争的勇气,所以应该奖励。”
3.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人就像树上的叶子,各有不同。不但外形上有所不同,而且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也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等。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要逐步让孩子一一理解,以此避免孩子“唯我独尊”的心态,能够容忍不了别人跟自己相悖的地方。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孩子心智不成熟,待人处事的一言一行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父母们只要具有耐心,并且能够以身作则的话,那么孩子就会在这样的教育观念和环境熏陶下,逐渐成为一个懂宽容、有修养的好孩子。
细节46:不让嫉妒破坏孩子的心境
育儿论坛里,两位关系不错的妈妈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她们就聊到孩子的嫉妒心理上。对此,两位妈妈都很有同感,都说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嫉妒的现象。
我们来看看她们是怎么谈的吧:
苗苗妈妈说:
我家苗苗都9岁了,以前还觉得她挺乖巧懂事的,可现在越来越让我发现她的嫉妒心很强。在小区里见到别的邻居的孩子,我只要逗人家一下,她就大声吼叫,严厉制止;如果我夸奖别的小朋友两句,她也受不了。最近,她因为作文比赛只得了二等奖,而她的好朋友得了一等奖,她就又嫉妒心泛滥了。
帆帆妈妈说:
我家帆帆本来和同学佳佳很友好,两个人每天一起上下学,一起做作业,有什么喜欢的东西也乐于分享。但是最近,因为佳佳被评上了三好生,她就和人家疏远了。
我让她向佳佳表示祝贺,并要争取向佳佳学习,她可倒好,居然跟我说:“那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三好生’嘛,从小到大我得过好多次呢!”
作为孩子的父母,也许你也有和上述两位妈妈同样的感受。事实上,妒忌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体验,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来说,嫉妒指的是自己的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被别人超越,或者彼此距离缩短时所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情绪体验。嫉妒心萌生的范围大多在地位相似、年龄相仿、经历相近的人们之间。
有儿童心理专家做过实验,一个1岁多点的孩子,让他的妈妈在他面前抱别的小朋友,他就会流露出着急、“抢夺”妈妈的情绪反应;一定要妈妈放下别的孩子,来抱自己,然后自己紧紧地搂着妈妈,好像在告诉别人:“她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嫉妒的范围也会逐步扩大。比如,当妈妈夸赞孩子的小伙伴,他就会嫉妒,并想方设法“超过”别人,然后问妈妈“我是不是比他(刚刚妈妈夸奖的孩子)强”,期待从妈妈那里得到证实。
还有的孩子会产生物质层面的嫉妒,比如自己的好朋友有一个很酷的童车,而直接的车子却很普通,他的心里就会不舒服。
可以说,嫉妒是孩子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理,只是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所反映的程度有所不同。
当然,父母们也知道,如果嫉妒心理日趋严重,将会让孩子思想变得狭隘,不爱帮助别人等,这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将大有害处。所以,父母们需要在认识嫉妒这一普遍性心理的同时,更要提防孩子嫉妒过头,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孩子认识嫉妒的不利影响,并想办法让发挥嫉妒的正面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方法,父母们不妨参考一下:
1.帮孩子认识嫉妒这种情绪的负面影响
虽说嫉妒心理是普遍的,但任其发展将会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所以,当发现孩子嫉妒心过强的时候,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嫉妒这种负面情绪的危害。
具体来说,父母们可以通过平时的交流告诉孩子,或者通过写纸条的方式让孩子知道。我们可以这样写:
1)当我们嫉妒一个人的时候,因为难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只能让自己心里暗暗憎恨。这样下去,是不是越来越感觉痛苦呢?
2)别人的进步是别人努力的结果,人家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失去进取心,反而会变得更加优秀,要知道,你是无法阻止别人进步的,你能做的,只是欣赏人家的进步,并向人家爱学习;
3)谁都不喜欢嫉妒心太强的人,当你嫉妒一个人,那么他就自然会远离你。如果你经常嫉妒别人,那么就会有很多人远离你。这样你就不能在和别人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中得到帮助,取得进步。
2.让孩子知道大人也会妒嫉
当时机合适的时候,父母也要让孩子知道,不光是他们会嫉妒,爸爸妈妈也不例外。比如,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当他和爸爸在一起亲亲热热的时候,妈妈也会妒嫉,但是妈妈不会因此而乱发脾气或者感到难过。另外,父母还可以列举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有过同样的心情。
比如,当妹妹抱怨自己不能和姐姐一样参加钢琴课外班的时候,父母就告诉儿子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同样的经历。父母可以说:“宝宝,你知道吗,我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奶奶从来不准我在街上玩,但邻居家的哥哥姐姐却可以在外面一直跳皮筋到天黑!你说多不公平!”
这样的故事会让孩子明白,原来爸妈没也会嫉妒。这时候父母便可告诉孩子,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得到和别人完全相同的待遇,因此只能学会接受。
3.寻找一种办法,缓解孩子的嫉妒心理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嫉妒,是因为他不能得到和周围同龄孩子一样的待遇。这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克制他的情绪,然后寻找办法,为孩子做出补偿,以缓解他的嫉妒心理。硕硕的爸爸做得不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硕硕的班级组织广播操大赛,别的同学的父母都来了,可硕硕爸妈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法参加。对此,硕硕非常不满,他回家后对爸爸妈妈说:“别人的父母都来了!”。
爸爸妈妈向儿子表示道歉,并答应孩子要在家里给他办一场专场晚会。这样,硕硕就明白了父母是还是很关注自己,很爱自己的。于是,心里对别的同学的嫉妒情绪也就随之化解了。
事实上,孩子之所以嫉妒别人,其根源在于他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比别人差。因此,要医治孩子的这一心理,父母就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予以肯定,让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孩子就不容易被别人的好运所打动,反而用更多的时间来充实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孩子还会因为父母的爱和鼓励而变得宽容,变得大度。
细节47: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亮亮是个有着诸多优点的男孩,比如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头脑聪明等,但他也有一个让爸爸妈妈头疼的缺点:做事有始无终。亮亮的爸爸妈妈发现,什么事情一开始做的时候,儿子都信心十足的样子,但一遇到点困难就开始扛不住,打退堂鼓,这让父母很是无奈。虽为此,亮亮的爸妈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进行的教育,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他们受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信奉对孩子赞美教育,赏识教育。
这样的结果,孩子的确是自信满满了,然而这不过是表面文章,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亮亮就会摆出一副“我做不了”的态度而偃旗息鼓了。
举个例子,亮亮一直“重理轻文”,理科科目成绩遥遥领先,而文科成绩却常处于“垫底”的位置。最近一次测验,亮亮的历史成绩又亮起了“红灯”。
可是,当妈妈看到亮亮的试卷时,并没有批评儿子,而是鼓励道:“亮亮,你这次考试进步很多了,你看看,后面的题目以前你一道都做不对,现在居然都能得10分了呢!只要你再接再厉,下次就能考好的,妈妈相信你是最棒的!”
类似这样的话,在亮亮那里早已有了“免疫力”,他早就对此习以为常了,于是垂头丧气地说道:“我就不是学文科的料!”
这时候,爸爸回家来了,拿过亮亮的试卷看来一会,然后严肃地说:“亮亮,你看你错在什么地方,本来是唐朝的事你却写成了宋朝,你是真不知道呢,还是因为马虎导致?还有这里,明明让写百子以内的概括性内容,你却来了个长篇大论。我看,你不是不会,而是从根本上排斥历史,做题的时候马虎大意。这样怎么能不丢分呢?”
让亮亮没想到,这次爸爸没像妈妈那样鼓励自己,而是严厉地训导起来,一时承受不了,亮亮开始抹起眼泪来。
从那之后,爸爸经常用这种批评的方式教育亮亮。没想到,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亮亮非但没被“击倒”,反而包括历史科目在内的文科成绩都提高了一大截。
其实,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还是亮亮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不再像从前那样不求甚解,马虎大意,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的确,现代教育观念无不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可否认,赏识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力的教育方法。但是,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一味地赏识也容易令孩子的自我定位出现偏差。这样,稍遇困难挫折,孩子就会不知所措,灰心丧气。可见,要培养出自信的孩子,恰到好处的批评纠正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恰到好处的批评也是促进孩子进步的一种动力,它能使孩子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优秀的原因,从而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缺陷。长期下去,孩子就能取得让自己满意的进步,从而树立踏实而科学的自信心。
另外,需要提醒一点,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不了批评,那么长大后会更加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法国心理学家高顿教授通过一项专题研究证实,那些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避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的态度。由此看来,从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无论对他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是重要且必要的事。
1.从小就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