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是不能替代他去生活。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像朋友一样引导他,做他生命中永不熄灭的灯塔;像朋友一样帮助她,使他变得自立而坚强;像朋友一样支持他,让她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像朋友一样相信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细节68:允许孩子在自己的“地盘”当家
读初中三年级的娅娅有一次因为学校的临时安排,提前放学回家了。当她打开屋门的时候,正发现妈妈在自己的房间里,手里还拿着几本小说。
见此情景,娅娅很生气,因为她曾经不止一次和爸爸妈妈说过不能随便进自己的房间。这次妈妈明知故犯,让娅娅有些恼火。不过,她当时并没有冲妈妈发火,但当她进屋后发现自己锁得好好的抽屉也被翻过了,终于按奈不住想要和妈妈理论一番,没想到妈妈振振有词地说:“我就是想检查一下你最近是不是用心读书了,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要中考,我怕你分心。”
娅娅觉得妈妈不信任她,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工夫,第二天干脆赌气,任凭爸妈如何催促都不肯去上学。
情急之下,妈妈找到娅娅的班主任,抱怨孩子太叛逆,居然发展到不想学习的地步。
当过心理教师的班主任反复追问原因,妈妈承认是因为自己偷看了孩子的日记和抽屉,才导致她拒绝来学校。
老师告诉娅娅妈妈,青春期的孩子本来心理压力就很大,生怕来自父母的不信任,这样的窥探无疑让孩子加深了这种印象,孩子已经长大,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情感世界,此时只有信任孩子、鼓励孩子,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空间,才能赢得尊重和爱戴,更好的促进她的学习和生活。
班主任打电话请来娅娅,娅娅委屈地跟老师说:“一直以来,我都很努力,我以为妈妈能够看到我的努力,没想到她这样不相信我,其实我也明白他们的用心良苦,但侵犯我的隐私只会让我越来越不相信父母,也越来越没有自信。”
了解到这些,妈妈诚恳地向娅娅道歉,并为她的小屋重新装上了一把门锁,郑重地把钥匙给她,承诺以后不会再未经允许到她的屋子里去。
当孩子从那个总爱缠着父母问东问西的小孩子,突然之间变成神秘兮兮,仿佛藏着很多隐私的少男少女的时候,父母们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改变,于是更加迫切地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巴不得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
殊不知,这并非是利于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好做法,不但不能因此获得孩子的坦诚,反而会让孩子越发排斥。
这是因为,处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当面对父母不计代价地窥探自己的隐私的时候,会感到自尊心在被深深地伤害,为此会给他们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敌意,致使亲子关系紧张。
故事中,娅娅的妈妈起初就是犯了侵犯孩子隐私的错误,不过幸好她在最后关头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才没有造成损失。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秘密是说与不说的游戏,孩子发现自己有了秘密,意味着他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个孩子都渴望自由,能拥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小小的日记本就成为了她们秘密的载体。她们利用日记发泄心中的不满,制定心中的目标和理想,倾诉那些内心的小秘密……虽然微不足道,但同样不容侵犯和窥探。
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女士在演讲时,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Help me to by myself。”意思是说:“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什么都帮他做好,不让他费一点力气,这些看上去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杀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作为父母,要知道,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他们会自然而然的朝向成长前进发展,面对这种独立的愿望,父母最应该去做的是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寻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这样,孩子才有可能独立应对人生路上的风霜雪雨。
1.为孩子创造锻炼独立性的机会
现在父母们口口声声爱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奉献自己的所有。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他们不惜代价;为了孩子考出好成绩,他们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为了孩子多才多艺,他们不惜花费金钱让孩子学习音乐、舞蹈等很多课外兴趣班……
不难发现,家长们更多的是将精力花费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进行培养。比如,父母们对家务活大包大揽,即使一双袜子也不会让孩子自己去洗,在生活上可以说关怀备至。父母们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思想:只要孩子学习好,父母就会尽最大可能去满足他的任何愿望。
实际上,这种无微不至、无处不在的“爱和关怀”,恰恰削弱了孩子本来应该具备的独立生活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便无法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特质。
因此,真正智慧的父母,会大胆地放开自己的手,为孩子多创造一些锻炼独立性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在各种生活技能的体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最终成为德才兼备、令父母满意的孩子。
2.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
父母们需要明白的是,孩子一旦有了自己的秘密,当他不但算让父母知道的时候,他就和自己的内心立下了一个承诺。而父母不管用什么手段进行挖掘,都无异于在孩子的心灵上刻下一道伤痕。
父母们可能会说了,难道就听之任之,对孩子的隐私一点也不过问吗?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办呢?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帮助父母们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人格也会日趋形成,随之而来的“保密性”需求也会越来越强,比如他们的日记和书信、与同学交往与谈话的内容等,往往不想让父母“了如指掌”。但父母们却不能因此就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信件,正确的做法是,父母最好转换一下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融洽相处。这样一来,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也就更愿意敞开心扉,向父母透露自己的隐私。
2)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状态
父母们对于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常常存在一些担忧。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哪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被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侵蚀,比如抽烟喝酒、和一些混混来往、青春期早恋等等。
为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言行,以便及时掌握孩子“隐秘世界”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什么苗头,好对症下药,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3.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
虽然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较强烈,但由于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往往导致是非观念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在处理情感、人际关系、学业等诸多问题的时候,还不能把握好尺度。
因此,父母要在细心观察孩子思想动态的同时,根据孩子的性格、爱好等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来引导孩子认识自己隐私的正确与否,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当然,我们提倡让孩子独立自主,允许孩子有独立的空间,并非是告诉家长放任自流,而是建议家长在此基础上,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只有在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判断、决策和承担后,给予他独立自主的机会,他才能锻炼得更好、更强。
细节69:从某一天开始一切由他做主
刘媛媛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遇事总是爱征求大人意见,在学校里也是做每件事之前都要经过老师的批准,父母发现女儿在这种情况下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有一次父亲带着女儿去买新衣服,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自然是十分高兴。等到了商场之后,父亲让女儿自己去挑衣服,刘媛媛试穿一件之后,总是问爸爸:“这件漂亮吗?我穿这件怎么样?”父亲故意不置可否,最后女儿在两件衣服间拿不定主意了,她一会摸摸这件,一会拿起那件来在自己身上比划着。看着女儿犹豫不决的样子,父亲故意说:“既然你没有喜欢的,那我们不买了。”于是那次女儿只能极不情愿的跟着爸爸走出了商场。
有了这次买衣服的教训之后,女儿在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终于自己做主买下了第一件物品——一双粉红色的鞋子。从那之后,刘媛媛开始慢慢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学会了自己做主,渐渐地变成了一个有主见的女孩。更令父母开心的是,因为她遇事有主见,所以小伙伴们都愿意听她的,慢慢地成为了同学们中间的小领导。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不少孩子对于本来应该是自己的事情毫无主张,事事都要依赖父母,许多情况下,孩子的这种依赖心理会直接影响他的成长。
当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的时候,许多父母担心孩子会犯错误,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实行包办专制的原因。然而要知道,即使是成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时也会时常犯错误,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之后不懂的如何去改正和挽回。
试想一下,一直处在父母包办下的孩子,又如何知道在犯了错误之后去怎样改正和补救呢?当某天,父母再也无法为孩子遮风挡雨时,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犯下错误之后,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更加可怕?
为了孩子的幸福,请放开那只紧紧拉住他的手吧,让他从某一天开始,由他自己做主吧。
1.赋予信任,相信他能够做好
同一个孩子,做同一件事情,有没有父母给予的信任,将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通常,实际上,来自父母的信任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而且还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父母要“舍得”放手,给孩子以信任,相信他能够把事情做好。如果孩子失败了,父母也不要指责孩子,而应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并给予指导,但决不能完全包办。
2.有所保留,不要对孩子用尽“全心全力”
毋庸置疑,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不能缺乏理智,不能爱得太盲目。要知道,即使父母为孩子做得再多,也不能替代他一辈子。聪明的做法是,早日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例如,如果孩子要去洗碗,那么父母就不要担心他洗不干净,或者弄湿衣袖,而只需在一旁观察,并指导,让他练习就可以了;如果孩子的衣服不整齐了,父母不要伸手就帮他叠好,而应该让孩子自己抽时间叠好。
3.不要纵容,让孩子自己想办法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及家人的照顾,孩子难免会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对此,父母不要一贯地纵容,而应努力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比如,当孩子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拼图拼起来的时候,父母可以引导他,先找最边上的部分,然后再寻找与每一块拼图有相同颜色的拼图。
孩子只有习惯了独立操作,才会逐渐养成凡事自己想办法的好习惯,同时他的判断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我多爱你啊,替你做这做那的。”可是家长们并不知道,替代不能等于爱。家长的替代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感觉和实践的机会。
毫无疑问,如今的孩子长大后面对的将是快速变化的社会,迅猛发展的科技,这些无不包含着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孩子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所以,从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们就应该放下“拐杖”的角色,通过一点一滴的训练和培养,让孩子学会并习惯于自己做主。
细节70:鼓励和信任是最好的爱
纽约贫民窟出生的罗尔斯,从小就是一个顽皮透顶的学生。逃学、打架、脏话连篇的他从不听从老师的教诲,甚至砸烂过教室的黑板,老师们对他都头疼不已。校长皮尔·保罗为此绞尽脑汁,却发现很多办法对他都无济于事。
善于观察的保罗最终还是发现了罗尔斯的一个特点,他虽然顽劣,但却很迷信。于是,保罗便在上课的时候增加了一个小活动,那就是给孩子们看手相,但活动的时间只限10分钟。每次孩子们似乎总是表现的意犹未尽,因为被校长看过手相的孩子似乎长大后都有着不凡的命运。活动很快吸到了迷信的罗尔斯,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于是每天都按时到校,期待着可以很快轮到自己。
这一天终于到了,罗尔斯从窗户上跳下来,伸着小手走向校长保罗。“噢,天呐,一看你那修长的手指我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是真的吗?”罗尔斯觉得校长的话令他难以置信。“当然啦孩子,校长是从来不说假话的。”
信以为真的罗尔斯从此改正了自己的恶习,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没有一天不是按照纽约州州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越来越出色的罗尔斯最终成为了美国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
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罗尔斯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句话,一件事都有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饱含信任的鼓励会激起孩子们奋发的斗志,无论成功与否,对孩子一生都将有所帮助。
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有本著作叫做《要相信孩子》,其中说道:“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书中阐述了相信孩子能力、信任孩子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在孩子的天性中还是在后天的成长要求中,对信任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和必要的。
事实就是这样,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相信,会使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以及自尊感和自立感的提升。这样,孩子会增强独立处理事物的积极性,勇气倍增地面对所遇到的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相信并认可孩子的能力,要知道,父母的信任可使孩子感到他们与父母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就可使孩子增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反之,若父母对孩子持不信任或不够信任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必然会因此而受到伤害,他们想要自己动手尝试的独立意识也势必减弱。这样,家庭教育的效果也会相应减弱。
作为家长,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总是希望孩子考分高高、处处领先其他孩子;是不是总想把孩子管得牢牢、看得紧紧的;是不是对孩子爱之过切、期望过高……殊不知,正因为这样,父母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湮没在了自己所谓的牵挂和“不放心”、希望及深爱之中,使孩子成为以爱为名义、以希望为锁链而“囚禁”得严严实实的父母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他们应有的独立性、天性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