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职责就是开个好头,然后按部就班地开展教育;为了我们的孩子能过上更高层次的生活,让我们从彷徨的思想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摆脱反复无常吧!为了这一目的,我们欢迎富有营养的教育,而不是那种只讲鼓励的教育。
——夏洛特.梅森
把世间的事物分为“神的”和“人间的”是违反宗教原则的做法有的学说把我们的信仰归类于支配人类发展的法则。而在我们的心里,对任何这样的学说都有某种无意识的抵触情绪。我们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即造物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灵魂之间的交流应该完全是超自然的。它不同于普通生活法规;它是任意的、无法解释的和无法推理的。如果我们在这问题上出错,那就是在对神的信仰方面犯了错误。我们的智慧可能不够敏锐,思想可能还很单纯,但是我们的一切愿望却都是让造物主的名字更加神圣,除此以外,我们没有更好的其他办法。但是虽然我们确实在信仰世界和精神世界犯错误,就像我们在自然界常犯错误一样,但是我们的动机并不想这样。由于错误地理解我们和造物主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失去了逻辑感。我们用一种既违反自然又违反宗教的方法,把事物分成神的和人世间的,所以不能在所有事情上与造物主息息相通。有些人的生活很美好,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事物并没有这种区分。他们心里想的都是神圣的事物。但是很多热情的有心人认为,他们十分需要一种与神建立联系的观念,让这种联系贯穿人的终生,贯穿艺术、科学、政治以及人的所有忧虑和思想。这些事物都不是叛逆的,它们也是神圣的,因为它们都参与了造物主的伟大天国的进化过程。
人人都在创立自己的人生哲学
我们的宗教思想和我们的教育思想一样,都是我们的人生哲学的产物。这一点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不要认为哲学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大多数普通人服务的。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在创立自己的人生哲学,即根据自己的经验,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时代的潮流。探讨哲学的两大派别(理想主义和自然主义)对宗教思想的影响很有意义。然而这项工作超出了作者的能力,也超出了我们在此探讨的范围。我们研究的内容必须切合实际。令人感到棘手的是,当前的症结所在是自然哲学占优势地位,而我们的宗教信仰只不过属于理想主义的范畴。因此许多有贵族思想的人有抵触情绪,认为他们确实无法把不合情理的东西当成真理。还有一些人虽然把宗教信仰视为第一生命,但是却与当今的新思想和新发现保持着联系。这些人仅对自己做出了部分让步,说什么人间有些问题正在被公开探讨,他们眼下还无法弄清楚。现在的情况并不像我们经常听到的那样,什么时代乱了,宗教衰落了,精神世界与自然界之间存在本质上的矛盾。需要调整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哲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思想一片混乱中生存了下来。我们以错误的思想开始,并把这些错误的逻辑推理当成基本真理。我们并未认识到推理能力与精神真理毫无关系,甚至与我们所说的事实也毫不相干,它仅仅是与思想所接受的前提有着逻辑上的关联。
所有思想交流都属于思想范畴
在对M.傅立叶的《从民族的立场论教育》一书的研究中,我们曾试图表明这样一个观念,即一直相对存在的两种哲学方法之所以能一直存在,是因为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又都不完全正确。物质和精神、力量和理想,两者共同作用于人的素质养成。然而,大脑记录下来的是那些激励生活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不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由于它们本质上属于精神范畴,所以要以精神方式传达。比如通过印刷文字、眼睛的扫视、手的触摸或者通过圣灵神秘力量,只是我们无法得知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一旦我们认识到一切有情感的思想和有思想的语言本质上都属于精神范畴,都对我们的精神有吸引力;一旦我们认识到所有思想交流和情感实际上都属于思想范畴,都要通过精神方式来传达,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对宗教感到那么神秘,那么陌生。当朋友坐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开诚布公地交流思想的时候,你是否相信,造物主的神灵就是以这种方式与人的心灵进行交流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越默契,所需要的语言表达就越少。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与造物主进行最亲密、最快乐的思想交流。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很显然,精神之父应该理所当然地随时与人类灵魂交流精神之父应该以慈悲为怀,随时与人类灵魂进行亲密交流。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理所当然,并且确实必要的事情。这是一种对虔诚的心灵的激励。这种对最亲密的交流持续不断的激励,不论是说出来的还是默默无言的交流,都是对信念的祈祷。怀疑论者认为,这是一种凭空想象的幻觉,就像那喀索斯迷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时,心里产生的幻觉一样!我们如何回答呢?无法回答。他并不理解他对兄弟的爱不是物质形式,而是一种精神表现形式。所以他怎么可能理解圣灵造物主能以不可抗拒的方式塑造人的灵魂呢?又怎能理解只有以这种方式塑造出来的人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呢?实际上,人的身体只不过是灵魂用以包裹自己的一个皮囊而已。对此,他又怎能理解呢?
许多人持无所谓态度
对现状听之任之,不去研究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说什么祈祷就像孩子放飞的风筝,最终还是要落到地上;什么人是环境的产物,并无力主宰自己的命运;什么这样和那样的信仰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什么信仰基督教还是信仰佛教只不过是风土和条件决定的。当前的许多人都有这种无所谓的态度。
萨克雷评述对宗教信仰的无所谓态度和怀疑态度“对宗教信仰的这种无所谓态度和怀疑态度将把人们引向何处去呢……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种怀疑态度将会把人们引向何处去呢?它将把人们引向可耻的孤独和自私。它将使人变得越来越可耻,因为它是如此迎合他人,如此没有良知,如此麻木不仁。良知!那么这些人的良知哪里去了呢?他们为什么要迎合他人?公众信仰和个人信仰哪里去了呢?类似的问题实属不健康的传统产物。如果你像亚瑟一样清楚地看清世上的谎言,而你只是付之一笑而不加任何反驳;如果你热衷于当老好人,让整个不幸的世界在你身旁呻吟而你却无动于衷;如果出现真理之战,所有正义之士都披挂上阵而你却躺在阳台上安闲地吸烟,那么你还不如死了好,或者根本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世俗小人活在世上有什么意义呢?”
人靠信念活着
卡农比奇的《信念训诫十一条》与现代的撒都该教的教义形成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对照。按照卡农比奇的观点,信念既不是神秘的,也不是超自然的,它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是我们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信用、信任和信心共同支撑着社会的构架。“我不信任你”——还有比这更叫人伤心的话吗?法律承认所有人对自己的同事的信任。除非有证据证明一个人有罪,否则法律将永远认为他是无辜的。我们的整个商业系统和银行系统都是庞大的信用系统,其中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机构在信用方面存在问题。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建立在另一种信用之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信用,也只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的家庭出现道德信用危机。如果有人列举出随处可见的嫉妒、不信任和怀疑的现象,那又怎样呢?这种例外只能进一步佐证这条规律。它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人与造物主之间也需要信任。让我们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使用同样的语言吧,即人是一种精神动物,在他与造物主和凡人的所有交往中,他都需要靠信仰支撑着他。信仰已经成为一件多么简单和多么容易做到的事啊!对孩子来说信仰更是一件简单而且容易做到的事了!他们信任每一个人,只要有人愿意给他们领路,他们就会信任地把手伸向他。如果我们能摆脱自己的唯物主义观,不要以为唯心的事物我们理解不了,也不要认为信仰造物主和信任朋友是两码事,那么,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对我们的信仰提出任何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
信念是人对造物主的真诚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