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27748800000002

第2章 列夫·托尔斯泰传(1)

一、从童年到大学

在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离图拉城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风景优美的贵族庄园——雅斯纳亚·波良纳。这里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更惹人注目。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是宽敞、古老的地主宅邸。1828年8月28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就出生在这里。

托尔斯泰出身显赫,其先祖曾任彼得大帝时代的国务大臣和枢密院首脑,祖父曾任喀山省省长。他的外祖父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统治者留里克的后裔,担任过大使和总督,被授予上将军衔。外祖父生性孤傲,与新沙皇发生冲突,主动离职,四十六岁即隐居在雅斯纳雅·波良纳,致力于庄园的扩建和独生女玛丽娅的教育。托尔斯泰的父亲早年也曾从军,参加过一八一二年抵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

托尔斯泰在三个哥哥中,最爱最敬的是比他大五岁的大哥尼古拉,而对二哥谢尔盖则是钦佩与赞赏。二哥有漂亮的外貌、优美的歌喉,并且有绘画天赋。他甚至赞赏二哥那种毫不掩饰的利己行为。他模仿二哥,希望成为与二哥一样的人。他后来回忆说,这是由于自己的个性,总是琢磨着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从而毁了生活的乐趣,所以,才特别赞赏二哥那种“自信的”利己主义。但说到底,钦佩不等于爱,他最爱的是大哥。

尼古拉的确是一个奇特的人。屠格涅夫曾说过,尼古拉只因为缺少了当一名作家所需要的毛病,才没有成为一名大作家。这毛病就是虚荣心。其实他具有真正作家的气质,如敏锐的艺术鉴别力、高度的分寸感、善意而又令人愉快的幽默、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以及切合实际的、境界很高的世界观等。有一次,大约是托尔斯泰五岁时,十岁的大哥向三个弟弟宣布,说他有一个秘诀,若有朝一日把这秘诀公开,利用这秘诀会使所有的人成为幸福的人,不再有疾病,不再有任何不愉快之事,大家都相亲相爱,成为“蚂蚁兄弟”。托尔斯泰兄弟们当时都很喜欢“蚂蚁”这个词,他们甚至还做“蚂蚁兄弟”的游戏:大家都坐到椅子底下,用一些箱子把椅子围住,再用围巾和手帕蒙上,大家摸黑紧紧依偎在一起。托尔斯泰十分喜欢这个游戏,感到特别激动,心里充满了一种特殊的爱。然而,那能够使所有人都幸福的秘诀是什么?大哥说,这一秘诀写在一根小绿棒上,埋在森林中扎卡斯峡谷旁。

这个小绿棒的故事,令五岁的托尔斯泰神往不已。许多年后,在他的垂暮之年,还以《小绿棒》为题写了一篇重要论文。他曾说:“要像蚂蚁那样相亲相爱地偎依在一起,不过不单是在蒙上围巾和手帕的圈椅底下,而是要普天下所有的人都如此,这至今仍是我的理想。那时候我相信,那根小绿棒是确实存在的,上面写的是:必须消灭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并赐予人们伟大的幸福。如今我依然相信,这一真理是永存的,它将为人们所知道,并将赐予人们它所允诺的一切。”

七十多年后,托尔斯泰去世,根据他的遗愿,被安葬在尼古拉所说埋有小绿棒的扎卡斯峡谷旁、大树下。

幼年的托尔斯泰性格活泼,热爱一切事物,但又多愁善感,喜欢沉思。他总是像一道亮光一样,带着愉快的微笑跑来跑去。他喜欢开玩笑。遇到挫折时,他虽然伤心,却从不哭泣,反之,别人抚爱他时,他却会流泪。他很爱哭,也就是说,他很容易受感动,所以外号叫“哭孩子”。他喜欢搞出些不同凡响的事情,让大家惊讶不已。

在他七八岁时,他渴望飞翔,并且不知为什么自以为已经掌握了飞翔的奥秘,认为只要用双手使劲地抱住膝盖从高处往下跳,就会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有一天,在大家都去吃饭时,他爬上顶楼的窗口,朝院子里跳去。当有人发现他躺在院子里时,他已失去知觉。幸而没有摔伤骨头,只是有些脑震荡,在睡了十八个小时后又醒过来了。这真是万幸,不然的话,稍有差池,伟大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就会从那古老的窗口消失了……

有一次,托尔斯泰一家人乘三驾马车出行,中途休息时,他下车步行。当马车快赶上他时,他就跑起来;马越跑越快,他也越跑越快,拼命跟马赛跑,一直跑了两里多路,他完全跑不动时,才让家人把他拉上马车。还有一次,他爱上了一个比他大的九岁女孩,见那女孩儿跟别人说话,他出于嫉妒,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摔伤了,跛了很久。当他的哥哥们都进骑术学校开始学习时,他不顾年龄太小和父亲的劝告,执意要学,结果跌下来一次,但以后再没跌下来。当哥哥们轮流骑过一匹老马,该他骑时,那马因太疲倦,不想离开马厩,他生气地猛烈抽打那马,连马鞭都抽断了。他让管家再拿一根粗马鞭来,管家说:“你看不到它已多么疲倦,而且已经老了吗?你为什么不可怜它?”他下了马,看到老马两胁抽搐着,冒着热气。他感到很抱歉,搂住马脖子,请它原谅……从此,他再未虐待过马。

从很小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的丑陋而难过,凡是涉及到他的外貌的话题都使他非常难受。他曾失望地想,像自己这样有着扁鼻子、厚嘴唇和灰色小眼睛的人,在世界上是不会得到幸福的;他祈求上帝,为了一副漂亮的面孔他愿意付出一切。开始读书后,他的功课也不好,一位辅导过他们兄弟学习的人说:“尼古拉敢想又敢做;谢尔盖敢想,但不敢做;列夫则既不敢想也不敢做。”

一八三六年董,托尔斯泰八岁时,父亲为了孩子们的学业,决定举家迁居莫斯科。迁居时共乘了七辆马车。有六驾马车,有四驾马车,车内坐着人,车后拉着物。他们一直向北、向北,足足走了四天。几个孩子轮流到那高大的六驾马车上,跟祖母和父亲坐在一起,初离乡村的托尔斯泰看着驶过的乡村和城市,看着那些小铺老板和农夫——他们不仅不像托尔斯泰过去所见的那样朝这些贵族马车脱帽致礼,而且有着不屑一顾的样子。他第一次想到:这些人怎样生活,靠什么生活呢?他们的孩子是怎样念书呢?那些绿屋顶的乡村教堂和红屋顶的地主住宅,里面都是些什么人呢?他第一次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人和自己毫不相干,尤其是并不以自己一家人为中心。马车队来到莫斯科城时,托尔斯泰正坐在父亲身边,父亲指给他看莫斯科时那种骄傲的表情使他十分惊讶。

托尔斯泰一家住进莫斯科一幢宽敞舒适的住宅。他们的生活与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差别不大,仍然养着自家的马匹,仍是那些农奴仆人服侍他们。男孩子们跟家庭教师学习。托尔斯泰学习仍旧不好,他最大的兴趣是跟大人去逛街,去看那一幢幢古老建筑。最让他神往的是克里姆林宫。

来到莫斯科的第二年,父亲有事到图拉省,在街上突然觉得头晕,跌倒在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人们传说,他是被身边的两个仆人毒死的。他随身携带的钱和文件都不翼而飞。葬礼在雅斯纳雅·波良纳举行,托尔斯泰没有参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相信父亲已经死了,总觉得父亲还会突然归来。祖母也不相信这个噩耗,她伤心万分,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忧郁成疾,不到一年便去世了。

祖母死后,由姑母亚历山德拉担任五个孤儿的法定监护人。为了压缩开支,亚历山德拉让两个大孩子留在莫斯科,跟她住在一起,准备考大学;另外三个孩子回到雅斯纳雅·波良纳,由达吉亚娜姑母照看。

达吉亚娜姑母是托尔斯泰家的远亲,她幼年失去双亲,一直寄养在托尔斯泰家,由托尔斯泰的祖父祖母抚养成人。少女时代的达吉亚娜长得很美。她爱上了托尔斯泰的父亲,但她知道自己寄人篱下,这种爱情只是一种梦想,因而避开了。托尔斯泰的母亲去世后,父亲曾向达吉亚娜求婚,她没同意,但却答应抚养那五个年龄尚幼的孩子。她特别喜欢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童年时期的快乐,大部分来自这位善良温柔的女性。后来托尔斯泰曾称赞达吉亚娜姑母是一位果敢、坚定、精力充沛而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崇高道德品质的女性。他还认为,达吉亚娜姑母对他一生影响最大。从他幼年时代,她就教给他爱的精神是一种快乐。她不是用语言教,而是用她整个人,使托尔斯泰看到和感到了她怎样喜欢去爱别人,于是懂得了爱的欢乐。

一八四一年夏天,亚历山德拉姑妈去世了。这时,托尔斯泰兄妹们的直系亲人只剩下小姑妈彼拉盖娅了。已经是大学生的大哥尼古拉向远在喀山的小姑妈提出了请求,请她抚养他的弟妹们。小姑妈同意了,但要求他们到喀山去。这年冬天,他们告别了达吉亚娜姑妈,前去喀山。分别时,达吉亚娜和孩子们都感到痛苦。托尔斯泰后来在给达吉亚娜姑妈的信中说:“在离别的时刻,我突然内心一颤,明白了你对我们的意义……”的确,到喀山后,小姑妈对孩子们的培养教育一点都不感兴趣,完全放任自流。十三岁的托尔斯泰感到孤独和苦闷。“没有人给我灌输过任何道德观念,绝对没有。”“我一心一意希望成为一个好人,但是我年幼无知,情欲旺盛,而且是独自一人,完全是独自一人在寻求善。”他开始阅读和思考,想一些与他的年龄完全不相称的事情。比如,他想到幸福并不依靠外因,而在于人对外因的态度,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为了使自己习惯于吃苦,他常常把一部厚厚的大词典举过头顶,累得胳膊酸痛也不放下,甚至跪到贮藏室,脱了上衣,用鞭子抽打自己的背,或者把手放在火炉上烤,痛得泪水涌进眼里也不罢休。有一次,他想到死亡在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等待着人们,他不明白,怎么人们早没有想到这一点?于是,他认定人只有及时行乐。一连三天,他放弃学业,只是躺在床上看小说吃零食,把最后几个钱都花在买姜饼上了……有一阵,他迷上了怀疑主义哲学,以为宇宙间的一切其实并不存在,只是在自己注意它们时它们才存在,所以,存在的不是物体,而是人与它的关系。他甚至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

在十四岁之前,托尔斯泰已经读了许多书。他最喜欢的书有:《圣经》中的约瑟的故事、《天方夜谭》中“四十大盗”和“卡马拉萨曼王子”的故事、俄罗斯民间传说、普希金的作品等。约瑟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直到晚年,他仍把它作为具有简短、自然和真诚的特点的艺术极致的典范。

一八四四年六月,托尔斯泰报考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初试有三门不及格,后经补考被录取为阿拉伯土耳其语专业的学生,这年仅十六岁。

托尔斯泰的大学生活很不顺利。开初的新鲜感过去后,他很快就发觉自己对东方语言学并没有多少兴趣,而课程的枯燥乏味在他看来是惊人的,于是,他的热情转移到社交方面。作为一个有地位的青年,他受到各种显贵人家宴会、舞会的欢迎,但他一直无法像其他贵族青年那样如鱼得水地周游于交际场,他不善于和妇女交际,有一种奇怪的笨拙与羞怯。有意思的是,正因为此,他反而很受人注目,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客人。

由于厌恶课程和社交活动太多,大学一年级结束时,他未能通过考试。他离开东方语言系,转入法律系。然而法律系的教学方式与东方语言系是一样的,很快又引起了他的反感。比如《俄国史》这门课,托尔斯泰认为是一切学科中最沉闷、差不多是最无用的一门课,是一堆寓言和无用的琐事,夹杂着一大堆不必要的数字和专用名词……谁要知道伊凡雷帝第二次和杰姆鲁克的女儿结婚是在一五六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四次结婚是在一五七二年呢?

托尔斯泰在法律系勉强上到第二年。他反对考试,讨厌教授们的讲义,蔑视各种学规,教授们当然不会给他好成绩。恰在这时,托尔斯泰兄妹所继承的产业已经分好,按照习惯,将全家居住的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分给了最小的儿子托尔斯泰,包括五千四百英亩田地和三百三十个农奴,还有农奴的家属。托尔斯泰没等到五月份的考试,便以“健康不佳和家事”为由而退学,回到庄园。没得到学位,使他耿耿于怀。他决心展开大规模的自学,一是提高自己,二是为了取得大学学位。他曾列了这样一个学习计划:1.学习为取得学位所需要的全部法律课程;

2.学习应用医学和一定程度的医学原理;

3.学习法文、俄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

4.学习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5.学习历史、地理和统计学;

6.学习数学(高中课程);

7.写我的(大学)论文;

8.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尽我所能地达到最完善的境地。

9.(为我的行为)写下准则……

他确实写下了准则:1.不顾一切困难,去完成我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

2.很好地完成我已经在做的事情;

3.凡是我忘记了的,决不去查书,而要尽力把它回忆起来;

4.经常让我的头脑尽全力工作;

5.随时大声地阅读与思考;

…………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和离开大学后,他读了许多书,包括《马太福音》、卢梭的《忏悔录》与《爱弥尔》、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他通读卢梭的二十本一套的全集,包括《音乐词典》。他很早就崇拜卢梭,十五岁时,曾贴身戴着一个有卢梭画像的纪念章。

分家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达吉亚娜姑妈同意永远留在雅斯纳雅·波良纳,和他一起生活。退学的托尔斯泰决心改善自己,除了读书学习,还要管理财产,改进农奴的生活。他购置了脱壳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开办农场。他把一部分树林划给农民经营,并常到村里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还想方设法给一些贫困户以救济。然而,他的改革并没有什么效果,农民们对他怀着疑惑的态度,买来的机械因无人用很快成为废物,一年过去,农民的生活状况丝毫没有改变,而他的改革措施却引起了附近其他地主的不满。

经营农事的失败使托尔斯泰大为丧气。于是,他埋头于学习课程,沉迷于音乐,有时弹钢琴,一弹大半天。一八四八年十月,他将庄园交给妹夫管理,去了莫斯科,来年初又到了彼得堡,目的是考取学位。他考了民法和刑法两门课,取得良好成绩,然而不久,他又改变主意,不想考学位了。他对取得大学学位所作的努力,至此才完全放弃。

1848年秋天,咀嚼着失败苦果的托尔斯泰离开了家乡到了莫斯科。他不想在无望的努力中浪费自己的青春,他要像别的贵族青年一样去享受生活和幸福。

莫斯科是仅次于首都彼得堡的俄国第二大城市。这里名流云集、物欲横流,它的繁华热闹是喀山无法相比的。二十岁的托尔斯泰没有职业,也没有学位,但他有伯爵的头衔和每年一万到两万的收入,这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在举目无亲的莫斯科,托尔斯泰生活得无忧无虑、也乱七八糟。每天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穿着熨得笔挺的礼服参加舞会,出入剧院。后半夜两点才回家,第二天十一点起床,吃早餐,然后计划着到哪里打发晚上的时光。像所有的贵族青年一样,他过着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懒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