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十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27748800000003

第3章 列夫·托尔斯泰传(2)

不久,他结交了一帮“朋友”,他们一起赌博狂饮。在灯光幽暗乌烟瘴气的赌场里,狂热、好冲动的托尔斯泰一掷千金。不精于牌局的他,被开始的小胜冲昏了头脑,最后输得一塌糊涂。为还赌债他请求二哥谢尔盖尽快给他三千五百卢布。

二哥谢尔盖看到不争气的小弟弟如此挥金如土,十分气愤。

“你这个最不值钱的小东西,如此地挥霍父母留给你的遗产。如果你不悬崖勒马,很快会把自己弄到破产的境地。列夫,你必须约束自己,否则对不起死去的父母。”二哥痛心地教训着他。

“谢尔盖,我知道你会生气,但有什么法子呢?我最大的不幸是没有人用鞭子管教我。二哥,我已经为自己的放纵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我向上帝保证,一定要改过自新,从此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托尔斯泰真心地忏悔了,他决心离开莫斯科,离开那些诱使他堕落的狐朋狗友,摆脱这种放荡不羁的生活。这时他恰好读到一本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传记,上面写道:富兰克林有一个专门记载自己缺点的记事本,以便及时改正。于是托尔斯泰也给自己准备了一个这样的记事本,分栏记载自己的缺点:懒惰、好出风头、优柔寡断等等。就这样年轻的托尔斯泰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开始生活,他时时解剖自己,真心实意地忏悔自己的过错,直到他人生的终结。

1850年底已经成为炮兵军官的大哥尼古拉从高加索到莫斯科休假。见到了阔别几年的大哥,托尔斯泰心花怒放,他从小就崇拜博学的大哥,大哥很像母亲温和而又善良。高加索的海风使大哥的脸上又增加了几分阳刚之气,那黑黑的髭须恰到好处地覆盖在鲜红的嘴唇上,黄色的绶带、笔挺的军装、锃亮的马靴使大哥显得那么威武雄壮。托尔斯泰决心和大哥一起去高加索参军,开始一种崭新的生活。

二、戎马中开始的文学生涯

尼古拉大哥在高加索服兵役。托尔斯泰在大哥建议下,于1851年5月到了高加索。从此,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开始了他一生难忘的戎马生涯;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也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高加索山脉是亚洲与欧洲的分界,许多山峰海拔在5000米以上。在高加索群山环抱的山村里,住着强悍的本地山民,他们不甘于沙皇的统治。沙皇的军队驻扎在此,就是为了对付他们,以防骚乱的发生。

1851年的6月,托尔斯平生第一次参加了战斗。他战胜了内心的恐惧,表现得十分勇敢。为此,总司令接见了他。

“你好啊!我们年轻的鹰,不愧是军人的后代,你是什么军衔?怎么,才是个志愿兵士?”

“将军阁下,我还没有正式入伍呢。”托尔斯泰有点难为情地回答。

“伯爵,你的父亲曾参加过1812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你的外祖父曾经是陆军元帅,你作为世袭军人的后代,有着远大前程。你正式入伍吧!”总司令说。

“是!将军阁下,遵从您的命令,我愿为沙皇陛下效劳。”

托尔斯泰正式参军,成了四等炮兵下士。

没有战斗的时候,托尔斯泰常常躺在营帐外面,嘴里爵着甜丝丝的草根,仰望着浩翰无垠的天空,眺望巍峨的崇山峻岭,聆听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多么美啊!托尔斯泰一直想把自己内心的真切感受写下来,告诉别人,也让大家分享他的这份感受。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冲击着他。他写信给塔季扬娜姑妈:

“亲爱的姑妈,您还记得吗?您曾劝我写小说。我听从您的劝告,我现在告诉您,我现在的工作就是写作,我不知道我写的东西将来能否发表,但我喜欢这工作,因此我将顽强地写下去,决不放弃。”

他常常回忆起雅斯纳雅·波良纳的童年生活,想起故乡的树林、果园、白色的楼房、温暖的客厅,想起家人团聚时共叙天伦之乐的美好情景。他决定写一部以《童年》为题的小说。

他小时候记的日记一直带在身边,这对托尔斯泰写作《童年》帮助很大。他以亲身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塑造了小主人公尼古林卡的形象,描写了他纯洁美好的童年生活。写完后,他将手稿誊抄了三遍。他没有用自己的全名,而是署了姓名的前两个字母:列·尼。他将手稿寄到了彼得堡的《现代人》杂志编辑部,他同时还给杂志的主编,俄国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怀着焦急的心情等着您的评判,这一评判也许将鼓励我继续做我心爱的工作,也许将使我把已经写好的东西付之一炬。”

一个月以后,托尔斯泰收到了涅克拉索夫的回信。信中告诉他《童年》已被编辑部采用,并说:“我不知道您的续篇的情况,所以不敢武断,但我觉得作者是有才气的……请将续篇寄来。您的小说和才华都使我很感兴趣。”

又过了一个月,托尔斯泰收到涅克拉索夫的第二封信:“尊稿即将刊登在《现代人》第9期上。我仔细读了校样,觉得这部小说要比我第一次读时好得多。我可以肯定作者是有才华的。我认为对您这样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深信这一点,目前比什么都重要。”

这两封信使托尔斯泰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更坚定了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决心。

《童年》一发表,当时的作家都对它大加赞赏。著名作家屠洛涅夫写信给涅克拉索夫说,这是一个大有希望的天才,如果写作能引起他的兴趣的话。他向他表示祝贺、敬意和欢迎。另外一位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当时正在西伯利亚流放,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请这位朋友打听一下,这位神秘的有才华的列·尼是谁。反应最强烈的,要算是作家巴纳耶夫了,他是《现代人》的编辑,他在自己的熟人中间到处奔走,朗读《童年》的片断。有一次,屠格涅夫和他的几位作家朋友在涅瓦大街上散步,远远看见对面走来了巴纳耶夫。屠格涅夫赶紧对朋友说:“巴纳耶夫来了,让我们躲开他吧!”

一位不知情的作家奇怪地问:“为什么?你们吵架了吗?”

“没有。不过我得避开他,因为他一看见我就准会向我朗读起《童年》的片断。”

那几位朋友顿时哈哈大笑。

托尔斯泰初试笔锋,就获巨大成功。于是,他一鼓作气完成了童年的续篇《少年》和《青年》。这是充满激情的三部曲。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个地主的早晨》、《袭击》等作品。

在高加索的一次冒险行动中,托尔斯泰差点成了当地山民的俘虏。那是1853年6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托尔斯泰和一个好朋友沙多,加上另外四个护送的士兵,护送一队载重马车去往另一个要塞。车队在山路上跋涉,走得非常缓慢,托尔斯泰无法忍受这种单调烦闷的行程,就对沙多说:

“沙多兄弟,咱们走得太慢了。我们俩骑快些,赶到车队前面去,怎么样?”

于是沙多和托尔斯泰违反了行军纪律,越过车队到了前面的山坡上。他们让另外的士兵在山谷中前行,自己走上山坡,观察周围的动静。就在刚刚走上山顶的时刻,他们就看见了三十来骑人马向他们驰来,他们正是当地的鞑靼山民!托尔斯泰赶紧向山谷下的伙伴报警,并和沙多拼命沿着山脊向后狂奔。当时沙多骑的是一匹托尔斯泰平常骑的跑不快的马,而托尔斯泰却骑着沙多的壮马,一会儿,沙多落后了,鞑靼人包抄上来,眼看就要开枪射中沙多,托尔斯泰不能舍下沙多,他想返身保护危急之中的朋友。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驻军中的哥萨克骑兵出现了。是要塞的哨兵报的警。他们脱险了。原来鞑靼人只想活捉沙多,因而没有向他射击。

托尔斯泰后来将这次经历略作改动,写成了短篇小说《高加索的俘虏》。

19世纪中叶,沙俄帝国不断向外扩张。1854年土耳其对沙俄宣战。已是炮兵准尉的托尔斯泰被调往塞瓦斯托波尔前线作战。

塞瓦斯托波尔是俄国黑海沿岸的一座港口城市。这里风景优美,有辽阔的天然海港,但那时已被弥漫的硝烟和战火包围。俄国军队士气高昂。海军上将亲临前线视察,他慷慨激昂地向官兵发问:

“弟兄们,决战的时刻到了,你们敢死吗?”

“我们敢!乌拉!(俄语,万岁的意思)”士兵们齐声呐喊。

为俄罗斯而战的狭隘的爱国主义使托斯泰热血沸腾。他在战斗中表现得沉着、勇敢。战斗间歇,他趴在掩护的地方写作。士兵们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临终前的痛苦呻吟,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他写成了三篇有关塞瓦斯托波尔战斗的特写。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与塞瓦斯托波尔的戎马生涯,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巨作《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切身经历作了动人心魄的再度创造。

托尔斯确认了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能,深信自己不会是文坛偶然的过客。他想集中精力搞创作,因而产生了退役的念头。1853年年底他递交了要求辞职的申请。可是不久,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奎队中的退辞和请假都被严格禁止。

1854年11月,他要求调到塞瓦斯托波尔去,因为,敌人在塞瓦斯托波尔附近登陆,使他非常痛心。

在英、法、土三国包围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他亲眼看到了俄军士兵大无畏的勇敢精神。他给谢尔盖哥哥写信说:“部队的士气高得难以形容,在古希腊时代也见不到这般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他也觉察到了俄国军队高级统帅的昏庸无能和国家制度的腐朽。他认为,当时的俄国,或者垮台,或者从根本上加以改造。

他被安排在最危险、离敌人最近的防御点——第四号棱堡作战。在棱堡值班每次都是连续四昼夜,每天都能遇到令人瞠目的危险。一次,他看到一颗炮弹落到正在街上玩玩具马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身边,他们抱在一起倒在了血泊中。

1855年5月11日,这里进行了一场激战,当时他正在第四号棱堡值班。经过残酷的炮击后,双方展开了白刃战,最终棱堡被法军占领。俄军伤亡2500人,法军伤亡2300人。

5月15日,托尔斯泰被任命为炮兵排排长,驻扎在距塞瓦斯托波尔20俄里的波尔别克河畔。

由于在第四棱堡作战勇敢,托尔斯泰荣膺了“四级安娜勋章”、“保卫塞瓦斯托波尔”奖章和“1853—1856年东方战斗纪念”奖章。他的伙伴们称他是“名副其实的炮兵连灵魂”,“百里挑一的同事”,“心地纯洁的朋友”。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坚持了11个月。在8月28日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的最后一天,托尔斯泰指挥着五个炮兵连作战。他一直坚持到城市的最后陷落,而且是最后一批撤离城市的。他给朋友写信说:

“28日是我的生日……对我来说这是个可纪念和悲痛的日子……当我看到浓烟笼罩的城市,看到我们的棱堡上插着法军的旗帜,我哭了。”

由于俄国上层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武器装备的落后,使塞瓦斯托波尔陷落了,而对英勇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士兵,卡尔·马克思曾说:“俄国军队是欧洲最勇敢的军队之一。”

经历了塞瓦斯托波尔出生入死的浴血奋战,托尔斯泰感慨万端,于是挥毫写下了三篇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即《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5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8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在作品里,他尽情歌颂了普通士兵的英勇战斗精神和忘我的爱国主义激情。他认为,对祖国的爱这一最崇高的感情,能使人在枪林弹雨下,在九死一生中,在不断的劳动、熬夜和艰苦的环境下泰然自若。他说:“我的小说中的英雄,我倾全部的心灵力量去爱他,我曾经竭力从他的一切的美中去再现他,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都永远是美的。”他热烈地赞美说,“请你们清清楚楚地认识一下你们现在所看见的那些人物吧!去想像他们就是那些在艰难的时刻不曾绝望、反而振起了精神,不是为了一个城市,而是为着祖国乐意捐躯的英雄吧!塞瓦斯托波尔的这一篇英雄史诗将在俄罗斯长留着伟大的痕迹,俄罗斯的人民才是它的英雄。”

作品在歌颂普通士兵的同时,遣责了上层军官的渺小、卑鄙、昏庸、无能,他们为了升官发财而不择手段。

批评界欣喜地欢迎着托尔斯泰那些关于塞瓦斯托波尔的新作。作家阿·费·皮谢姆斯基说:“这个小小的军官会把我们大家都排挤掉的。”屠格涅夫用感叹的语气预言:“这酒是新酿的,但是经过充分的发酵,一定会成为可以奉献给神明的饮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甚至下令把《12月的塞瓦斯托波尔》译成法文。

在完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的同时,他在参战期间还完成了自传性三部曲的第三部《青年》(第四部《壮年》未写)。

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托尔斯泰决心退伍还乡。屠格涅夫也写信对他说:“要是您能够离开克里米亚,那可太好了。您已经证明自己不是胆小鬼,而军事生涯到底不是您的职业。您的使命是做文学家……您的武器是笔杆,而不是军刀……”

1855年11月,也就是塞瓦斯托波尔陷落三个月后,托尔斯泰启程赴彼得堡。一下火车,他就直奔屠格涅夫的寓所,涅克拉索夫闻讯也立即赶来。三人一见如故,欢聚一堂,开怀畅叙,其乐融融。涅克拉索夫称赞托尔斯泰是“一个可爱的、精力充沛的、高尚的青年——鹰”。屠格涅夫说自己对托尔斯泰怀着“一种奇怪的、像慈父般的感情”。

人们热烈地欢迎托尔斯泰,不仅公认他是果戈理的继承人,俄罗斯文学的希望;而且盛赞他是克里米亚战争的英雄,塞瓦斯托波尔的英勇保卫者。

三、与屠格涅夫的恩恩怨怨

一八五五年十一月的一天,托尔斯泰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由于妹妹玛丽亚的安排,他一到彼得堡就去拜访屠格涅夫。虽是初次见面,但互相间早已读过作品。那时,屠格涅夫是文坛泰斗,年龄三十七岁;托尔斯泰二十七岁。屠格涅夫极为欣赏托尔斯泰的艺术天分。他请托尔斯泰无论如何到他家去住,托尔斯泰同意了。屠格涅夫认为自己有责任关心、爱护这位文坛新秀,对他怀着一种奇怪的、近乎父子间的感情,或像一个年老的保姆一样关心他,把他介绍给彼得堡的文学圈。

到达彼得堡的当天,托尔斯泰还由屠格涅夫陪同去拜访了涅克拉索夫。几年来,托尔斯泰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涅克拉索夫编发的,托尔斯泰十分感谢和尊敬这位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家也是《现代人》杂志社的所在地。在这里,托尔斯泰与当时文坛最重要的两位作家一场畅谈、吃饭,直到晚间才离去。不久,在他们的介绍下,托尔斯泰与德鲁日宁、奥斯特洛夫斯基、冈察洛夫、格里戈罗维奇、丘特列夫、皮谢姆斯基等一大批文学家相识了。这位年轻的军官,当他初次踏入文坛时,就接触到了第一流的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人物当时都团结在《现代人》杂志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