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拿破仑·希尔的那个著名论断:思考致富。填鸭式的教学只能锻炼人的记忆力,却无法培养人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而生活中的现实是纷繁复杂的,只懂得记忆死教条的人是难以应付的,就像赵括纸上谈兵,起不了作用。真正的能力是思考的能力,尤其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事物的精髓,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是真正的聪明。这正是我们该给孩子培养的。
培养孩子动脑的习惯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积极的思考可以致富。 "黄金来自于大脑,而不是来自于地下。"他在他的著作《思考致富》中,以无数的真实事例一次次地证明了这条真理。
亿万富翁亨利·福特说:"思考是世上最艰苦的工作,所以很少人愿意从事他。"富人最大的一项资产就是他们的思考方式与别人不同。成功者从不墨守陈规,而是积极思考,千方百计来对方法和措施予以创造性的改进。
思考是一种习惯,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习惯。思考的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在追求高分数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
有的孩子问父母数学题该怎样解,有时父母会不耐烦地给孩子列出式子,叫他照式子去算就行啦。实际上,如此"解惑",孩子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论老师或家长倘若这样教育、辅导学生,都不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填鸭式"教育不利于孩子形成思考能力。老师、家长要促使孩子动脑思考问题,授之以"渔"。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他还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知,得不出结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也得不出结论,讲的其实就是思维的意义所在。
思维力是孩子智力活动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思维能力也是孩子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吧。
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帖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去想办法、去解决、去处理,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的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与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父母可根据交谈内容经常发问,如:"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怎么做会更好?""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问题,以引起孩子的思考。对于已上学的孩子,可采用启发式,诱导孩子逐步展开思考。当孩子在想问题时,父母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孩子答错了,可用提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
比如孩子会问"一年为什么是12个月,而不是9个月?"对此问题应先让孩子想想"月"指的是什么,再想想月亮什么时候才圆,从而知道"一个月"的来历;然后让孩子想想瓜果、稻麦成熟的季节是不是一样,每次过年是不是最冷的时候,从而了解"年"的来历。最后推算出一年12个月的结论。
在平时生活当中,家长要从小处着眼,多设定问题让孩子动脑思考,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重要。从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到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从儿童之间的喜怒哀乐到人际交流的道德规范,都可以是问题的源泉。如天上下雨、月圆月缺、白天黑夜,以及汽车地上跑,火车轨道上奔,飞机天上飞等等。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就要通过设问、提示、诱导,通过点燃其心中的火把,让孩子们自己推理、琢磨,在开动脑筋中锻炼思维能力,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利用游戏,寓教于乐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最好方法。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动手去做,千万不要害怕孩子弄脏衣服而约束他们。在游戏之前,还可以给孩子介绍各种工具、材料的用法,并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他们自己先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时,才给予一些帮助。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使思维灵活而敏捷。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他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仅是懂化学,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猎,才能制定出元素周期表。所以家长要尽量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知识。比如多买一些动画书、卡片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动脑筋的故事,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
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为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要孩子发挥想像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比如,当看到自己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像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上什么上面。随便你提出什么需要想像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大大出乎你的预料,这个时候千万别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的积极性!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
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一两岁以后,就不像以前那么爱向家长提问题了,这时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过于听话不是好现象
丽莎打电话,向朋友诉苦:她有两个孩子,小的七岁,大的九岁,两人在一起,成天吵吵闹闹,搞的她心烦意乱,筋疲力竭,连觉都唾不够。 "简直要了我的命!"她在电话里悲叹看,这两个小家伙,那小脑瓜见想不出别的事来,就知道服我争,与我讨价还价。"朋友在电话哭使劲地安慰她,可过了一会儿,她竟然快快活活地说了声: "当然,他们这么捣蛋也好,说明他们不堆。"
现在许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气,太不听话,搅得家里一团糟,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希望他们有主见,在涉及工作、婚姻等重大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能够辩明人的真伪和好坏;具有开拓能力和冒险精神,并且灵活机动,能够应付不断变化的生活,勇于迎接新的挑战。那么,父母们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达些目的呢?教育专家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父母在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得不够明智。每个父母当看见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学会走路、说话、独立吃饭、系鞋带以及懂得读写和加减乘除的时候,会感到十分欣慰。可是,当孩子呈现出作为正常的成长现象的另一种面貌时,比如不听话、淘气、固执、爱争执、对家长派给的活儿不好好干,父母们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乃至采取不理智的行为。
尤其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词儿,便是"听话";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是不好的"。结果,造成了中国孩子最大的缺点便是"独立性差"和"胆小"。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是很有问题的。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推出这样两句话:"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同时还提出:""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据说,在上海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为什么说"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呢?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却不提出来,从不与长辈争议。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其毫无独立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邪恶势力无力抗争,以至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育一种似乎源于本能的对孩子的控制欲。我们生怕孩子超脱于自己的掌握之外,于是,总爱对孩子要求自立的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加以严格地约束。事实上,对孩子的一般言行没有必要过份介意,甚至可以一笑置之。或者开个小小的玩笑,证明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意思,这就够了,根本用不者吹胡子瞪眼睛。
很多孩子明白自己是孩子,知道大人们时刻在关注和约束着他们,他们的某种言行只不过是对家长一些过份约束的反抗而己。
人类的生活总是这样矛盾而又如此和谐。每个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他既渴望家长的关注与约束,又向往独立自主的生活。别看那位头发杂乱、身穿破牛仔服的小妹妹,一会儿丢了手套,一会儿忘了吃饭,一会儿又不愿帮妈妈洗刷餐具,东跑西跳,坐都坐不稳,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以后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很多父母们的思想上存在着一些混乱:既要约束孩子,同时又得尊重他们的自主意识。他们一时无法摆脱这对矛盾的困扰。基于这种矛盾,有些父母总要问:怎么才能做到在鼓励孩子充分发展个性的同时,教育他们懂得文明礼貌呢?
家长们首先应该接受这一事实:孩子们为了验证自身的能力,必然形成一种反抗家长权威的现象。反过来说,如果孩子们不通过亲身体验,怎么才能知道自己会这会那呢?父母们应该明白,总不能让孩子老是听从家长的摆布,担心他们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如果这样的话,他们长大后怎么办?他们不可能永远跟着父母,在他们该上学、工作甚至步入老年以后,难道还得听从父母的安排吗?
实际上,现在多数父母已经认识到,当孩子坚持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干某件事时,表明他是在健康成长着。孩子在餐桌上的不良表现,偶尔撒撒谎、好斗、不听大人的话、爱发脾气等所谓不良行为都是他们要求独立自主的表现。
但是,如果孩子的某些所谓自主行为超越了正常的界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需要问问自己:我们的管束是不是太过份了?我们是不是还在用用教五岁孩子的方法来管教八岁的孩子?或者,我们是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的关心和管束太少,或者交给他们还无力应付的事情?
鼓励孩子的独立见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当前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把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美国教育界认为在学校只强调掌握读写能力而不会思考是不行的,这样不利于他们正常发展。必须掌握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思考功。他们说,应该鼓励孩子们动脑--创造性地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自己做出决定,这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
因此,在美国的学校教室内到处可见挂着"走向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记住聪明描头鹰的话:"思考""等巨型标语,孩子戴着的纸帽上写着"思考",穿的汗衫上印着"我是一个小思考家",处处提醒孩子去思考。
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当让孩于早一点养成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应该让孩子少说"妈妈说......""老师讲......",而习惯于说:"我以为,我主张......"
这些话不仅是口头语上的一种差别,实质上却反映了孩子看世界不同的出发点,它是孩子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来认识的标志。
"妈妈说......"这句活的含义是把自己放到事件之外,只要是听妈妈的话就是好孩子,不必有自己的主见,也不必去想应该怎么做。"我以为......"这里说出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这对培养孩子有独立思维能力,独自做主有重大意义。因为有了这些认识,就会有自己的独立行动。
另外,退一步讲即使孩子的想法不对头,也不妨让他自己去试一试,他敢于提出自已的看法,这表明他有一股创新的意识。如不了解这点,不尊重他的想法,无视他们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就会使他们的独创精神受到抑制:尤其当孩子的"以为"哪怕不是十分是确,但得到父母的采纳或认可时,他的独持的新奇的思想会涌现出更多,更完美,并逐步变为他的行动。
◆允许孩子表达不同看法。
初中语文课上,老师念错了一个字,大家明明都知道错了,却设有一个敢出声。彬彬勇敢地举手指出了老师的错误,但是老师不承认,反而批评彬彬不尊重老师。彬彬拿出字典当场念出字的正确发音,使老师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