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是他可贵的思维品质,表现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发展孩子的这种否定精神,不能因为死要面子而压制孩子。
我们只有从小培养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才能使他们不受前人束缚,不唯命是从,今后才能在科学道路上创造出新成绩。
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之所以能够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大多在于他们敢于否定前人的,甚至是权威性的结论。牛顿力学在当时是没有一个人怀疑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向它挑战,结果创立了相对论。
李政道博士很强调这种否定精神,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讲话时说:"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没有提出过疑问?比如对于牛顿力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它?为什么不可能不对?......这样的年龄如果还没有这种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现在的孩子常有这样的观念:"大人讲的就是对的"、"书本上讲的就是对的",这种观念极大地妨碍了他们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应当鼓励他们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大胆地怀疑。这样,一旦他们发现前人有什么谬误,就敢于向权威挑战。希望屑于勇于独立思考的人。
◆给孩子表达意愿的机会
相当一部分家长习惯于事事为孩子做出决定,而少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就大加责备。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给他自主思想的机会。
例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可以问他自己想买什么;替孩子洗澡前,可以问他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带孩子出门,可以问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带孩子去旅行,可以问问他自己觉得要准备些什么东西;等等。 ?
◆用启发式的话语代替命令
很多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
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干......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
◆耐心倾听孩子讲话
耐心倾听孩子讲的每一句话,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既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很多父母经常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说:"这不行。"因为孩子有着自己对世界独特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可能是局限的、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悖情理的,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的切身感受,如果父母一句活就否决了,会使他们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所以不要过早地修正孩子对世界的感觉。
孩子大都喜欢唠唠叨叨地讲他见到的一些人或事,家长千万不要嫌孩子罗嗦和麻烦,因为这种"唠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识的最早的体现,他是试图向成人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家长不仅要静听孩子的"唠叨",还要鼓励孩子多"唠叨"。
家长可随时随地提醒孩子注意观察事物,给他们探索的机会,观察之后,还应问一问他看见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当孩子向家长作"报告"时,家长留意倾听并适时点拨,会令孩子得到鼓舞。
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家长争辩时,家长千万不能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吵时,家长也不需要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话是否合理,是否有条理。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 ?
◆给孩子尽量多的自主选择机会
家长对孩子自主选择的尊重,可以随时随地体现在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当孩子能力所及时,在不影响孩子饮食均衡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吃什么。例如在吃饭后水果时,家长不必强迫孩子今天吃苹果,明天吃香蕉,而让孩子自己挑选。
家长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在保证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什么衣服,切忌随自己喜好而不顾孩子的感受。
不少孩子在玩游戏时,并不想让成人教给他们游戏规则,更愿意自己决定游戏的方式,并体验其中的乐趣。家长可让孩子自己选择玩具和玩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极大满足孩子的自主意识,帮助他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时刻关注和尊重孩子的劳动,让孩子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注他们的成长。例如,当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让孩子有机会谈谈他们一天的生活。这一点很重要。一般而言,在每个家庭的餐桌旁,几乎所有的谈话内容都是围绕看大人的上作和生活。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明白,我们时刻在关注他们为自身成长所做的一切努力,懂得他们在忙碌了一天之后,需要休息和得到父母的抚慰,同时也让孩子知道每当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后,我们也全感到欣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主张",对我们十分具有启发性。他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牢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中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创造力是最高的思维能力
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活动,从远古时代第一把石斧的创造到本世纪80年代大型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从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进步到我国当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无不凝聚着人类的创造活动。
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和环境下,个人的能力可以体现为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农业和工业社会,个人的能力主要体现为技能。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个人的能力主要体现为创造力。
一般地,我们认为创造力是指独创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产生新的想法,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等方面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最高境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选出新技术、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最终集中体现。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回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有过这样的阐述:"人们日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其自身的。"学会创造,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
有创造性的人对各种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这种人往住很自信、有自主能力;争强好胜,感情外在;智力兴趣广泛;特别表现在乐于去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和挑战。"
说到创造力,有的家长或许感到新奇、神秘,似乎创造性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创造力就潜藏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1954年,创造学家E·格林提出了形成创造力的十大因素:⑴知识,(2)自学能力,⑶好奇心,⑷观察力,⑸记忆力,⑹理智,(7)怀疑心,⑻想象力,(9)热衷,(10)忍耐力。而这些因素是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现的,至少孩子们都有过好奇心、想象力,关键是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将这此综合成一种能力。
从理论上说,想象力在儿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然而由于成人认识的偏颇和教育的失误,这种潜能往往被封闭在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好学生"的"光环"之中,而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创造的启蒙时期,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影响巨大。
举世闻名的德国大诗人歌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常带他参观各种城市建筑,讲城市历史,讲自己游历的故事。他4岁半时,祖母就送给他一座木偶戏戏院,他6岁自己排戏、10岁自己写剧本;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讲到关键地方停下来,第二天让小歌德讲,故事该怎样继续,从而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8岁开始,歌德除学德语外,还学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受过广泛的教育,终于使他成了文学创作的巨匠。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具有卓越的创造力,这同他处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他好奇、好问、好实验,曾经闹过把自己当作鸡来孵蛋的笑话,还曾给邻居的孩了乱吃泻药,后来终于在母亲的支持下成长为发明家。
伽利略的父亲针对孩子喜欢遇事问个"为什么"的特点,启发他,改变了伽利略原先想当修道士的念头,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杰比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一定不会有歌德这样的文学巨匠和爱迪生、伽利略这样的伟大科学家。
有关调查表明,当今独生子女在创造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这样的结果与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形成一种反差。
那么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最初的好奇,是由于他们年幼,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都不十分了解,如果他理解后仍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有可能把对问题的认识引向深入,也就是探索的一种初步的表现。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精神,就要首先从培养好奇入手。孩子的特点是好问好动,对不理解的事情,总是问"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然后是想摸一摸,碰一碰,亲自感党一下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仍不理解还可能继续追根间底"为什么会这样?","是如何成这样的?"这些都是好奇心驱使孩子去探索的表现。父母对这种最初的探索表见应当积极地给予扶植和培养,对孩子的提问尽量给予满意的回答,并向孩子提问,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可能,应让孩子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以加深他的认识。父母不能把孩子的询问当作无目的的乱问,不予理睬或简单应付,甚至表现不耐烦的态度,这样会给孩子的好奇心泼冷水,压抑他对探索求知的欲望。如果孩子的好奇心初探素精神越来越少,也就失去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力了。
◆鼓励孩子发现和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利用丰富的想象,和善于想象联想的特点,积极地去探索,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哪怕他们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可笑,没有什么道理,近于幻想,也应当鼓励支持。主动探索要比懒惰好,孩子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比视而不见和不动脑筋好得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开始。
◆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 总体来说,问题包括以下两类: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判断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 譬如,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回形针有什么用?"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在解决困难中促进创造性的发展。
为了解决困难,孩子就需要从事物的各个方面去观察、思考,然后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这其中就包含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父母可以针对对困难提问,让孩子寻找解决的办法,并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和补充。这就促使孩子多动脑筋,开拓思路,增长知识。如果用表面化的解决束缚孩子的思想,养成不求甚解,也不深入思考的习惯,无形中就使孩子失去了创造精神。因此,这种寻找应增加分析的内容。
◆对孩子的创造性给以精神鼓励。
好探索,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还没有完成创造,还要付出许多艰苦的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创造。由于孩子的意志品质尚未完全成形,在探索面前,容易遇到困难就动辄变化,不能持久。因此,为了使孩子的创造行为能继续下去,父母必须不断地为孩子提供 "精神营养",给他以精神鼓励,对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和肯定。还要用科学家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顽强探索、不懈追求,从而取得伟大成就的事迹鼓励孩子,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活生生的榜样,永远保持强烈的好奇和探索心理,永不停滞,永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