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与增强是时时需要使用的法宝。当孩子如期完成作业,你可以说:"哇!好棒呵!那么多的作业,你都把它完成了。"或是当他开开心心玩着机器人时,你可以说:"书背完了,连玩机器人的感觉都特别好。"当然,提醒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你可以说:"还有十分钟时间就差不多了,你要赶快写了。"或是"再玩五分钟就要收拾书包了。"提醒是为了贯彻执行,以免差距太多,反而不想做了。提醒时也要记得用平稳的口吻,不要用责骂的负面态度。
集中精力,提高效率
注意力是人智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有效听课、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或者说,注意力是通向知识世界的窗户,没有它,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走入孩子的心灵。
平常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呵斥孩子,"集中注意力,不要东看西看";"一点点作业,两个小时还没做完";"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上课你在听什么"。这些叫嚷都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采取具体有效的手段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做坚持不懈的有心人。父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保证孩子的营养和睡眠。
思维活动也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在紧张的学习期间,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和容易消化的食品。每次吃饭八分饱为宜。此外每天要保证孩子的饮水量,最好每天维持在1.5升以上,多喝温开水或矿泉水,少喝甚至不喝刺激或兴奋性的饮料。
足够的睡眠对保护神经细胞免于衰竭很重要,所以家长要关心孩子睡眠的量和质。学龄孩子每天晚上睡觉不宜晚于10点,这样孩子神经系统还没有彻底疲乏就开始休息,有助于尽快恢复精力。一般而言,孩子的睡眠时间不应该少于9个小时。
◆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家长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一般不宜太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7岁儿童能够集中注童力的时间平均为15分钟,7-10岁的儿童为20分钟,10-12岁的为25分钟左右。所以学习一段后,应该让孩子放松活动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们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一天到晚都强迫儿童坐着一动不动,越是这样,儿童就越不能专心。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弱的,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学习时,如果旁边有新颖的玩具,他们就会禁不住要上摸摸玩玩;如果渴了、饿了、冷了、热了,都会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要想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地学习,就要排除各种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让孩子吃好,喝好,穿着适当。学习前也不要让孩子玩新颖的玩具或有趣的游戏,使孩子在平静愉快的心情中开始学习。如果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什么,就稍等一会,而不要强迫。如果把孩子弄得气鼓鼓的,其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到学习上去。
孩子在学习时,如果大人走来走去 ,说这讲那,甚至听广播、看电视,就会严重地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创造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是集中孩子注意力的必要条件。
◆为孩子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
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人的注意力。如果孩子学习的内容与他的需要无关,或是教的的内容太深,超出了他的经验范围,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如果内容太浅,也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力。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够到"的内存,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长要善于从纷杂的现实中,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其注意力自然会集中。
◆教学方法要尽量激发孩子的兴趣,富有启发性。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一个新奇的东西,而不知道这是什么,就会注意去了解它,直到弄清楚才不再去注意它了,所以引起疑问,就能吸引注意。因此在引导孩子学习时,尽量不要平铺直叙地给他讲解,而要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孩子脑中产生疑问,想弄清它,他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你要他学的内容上了。如让孩子认识国旗时,不要直接告诉他:"国旗的红颜色是代表......"而是问:"你知道我们的国旗为什么是红颜色的吗?为什么国旗上有五颗小星?它们又为什么是黄颜色的呢......"这样激起孩子想知道的愿望,再对他讲解,他的注意力自然就全集中到你的讲解上来。
不要什么都通过大人的讲解告诉孩子,最好启发孩子观察、实践、分析思考,独立地获得问题的答案。我们的任务是要巧妙地向他提出问题,引起他的疑问,指导他观察思考,在他遇到困难时,适时地给以恰当的点拨和帮助,使他能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其信心,也能有效地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如当孩子提到了一只蜻蜓和一只蚂蚱时,成人就可向孩子提出问题:"蜻蜒和蚂蚱长得一样不一样?哪些地方一样?"当孩子说它们都有眼睛、嘴巴、身体、翅膀、脚时,就可让他再细致地观察:"它们的身体都有什么特点?有几对翅膀?几只脚?"在观察的基础上告诉他:"凡是身体分成明显的头、胸、腹三节,腹部是一环一环的,有两对翅膀三对脚的小动物,都叫做昆虫。"然后让孩子观察蚊子是不是昆虫,或回忆还见过哪些属于昆虫的小动物等。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容易集中。
孩子都喜欢游戏。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边玩边活动中学习,特别是再有一些竞赛的活动,孩子的思维就更积极,注意力 也能更集中和持久。例如吃花生时,让他自己数,数对多少就给他多少;或者是一边放三个,一边放两个,让他算一共是几个,算对了就给他,再大一点,就可以让他摆弄这些实物编应用题,比赛谁编得新颖、编得多。总之,只要活动生动有趣,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
◆为孩子设立明确的目的性。
如果在窗台上种盆蒜,孩子不一定会注意它。但如果大人对他说:"这些蒜不久会长出绿色的长长的叶子,你要是看到它长出了绿芽,就赶紧来告诉我!"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注意它。如果这任务是对两个以上的孩子布置的,而且先发现者就是优胜者,或者还能得面小红旗,那幼儿就会更经常的来察看这盆蒜。
为什么呢?因为注意力是为任务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力就越能集中和持久。所以要想使幼儿的注意力持久,就不能光要孩子做什么,甚至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讲明意义,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
例如大人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认字,就不能对孩子说:"今天你非要把这五个字记住不可!少一个字,看我怎么对付你!"这样孩子感到被人强迫,心里不高兴,缺乏主动性,不但注意力不集中,也不容易记住。如果孩子完成任务后还想再学,也可能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点,但一定不能因为孩子情结高,就无限增加,那会引起孩子厌倦、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不集中,记忆效果也不好。要在孩子兴趣正浓或兴趣刚开始降低时及时停止,使其留有余兴,下次还愿再学,这样注意力就能持久不衰。
◆让孩子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针对性训练
几乎所有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都有点小聪明,性格上也很自负。对于学习,如果他自己认为没有难度、没有挑战性,5分钟后,他的兴致就会一落千丈:"我会了!"因此,训练中,一定要创造出"层层递进、出人意料"的梯度感,让孩子的心神不会因自负而焕散。比如:
复述性练习:让孩子看画画书15分钟,或看一节完整的"大风车"寓言动画,立即合上书或关上电视,要求孩子按要求复述故事。为预防孩子摸准你的要求后,只看个梗概就走神,可灵活安排"复述"内容:可以提几个主要问题;可以要求孩子把刚看过的动画形象画下来;可以一家人分饰其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孩子只能完成全部任务的一半以下,可让他重看画画书或录下的动画片,渐渐地,孩子就会逐步理解集中注意力的必要了。
拼图及七巧板练习:这是二维空间中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的练习项目,要求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连续不断的判断力、想像力和分析能力。而这种游戏的挑战性,又会给孩子带来成就感。而成就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将注意力集中到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
多米诺骨牌练习:大约有七成"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通过这个骨牌堆放的游戏,其耐心得到长足的进步。多米诺骨牌训练其实是考验孩子能将单一的动作坚持多久的一个训练。实际上,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所面临的所有学习科目都是多变、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遇到重复训练孩子会不会又走神?骨牌训练无论对心神的专一、心神集中的持续时间,都是一个极好的练习。而把几百块骨牌瞬间推倒的快感,也能促使孩子对训练的"单调"产生耐受性。只要最终有快乐和成就感,孩子就可以逾越集中注意力所产生的单调感。
韵律操练习:对特别好动的孩子而言,学会较复杂的韵律操可以带来成就感,也可以解决其心神浮躁的问题。每个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我们都要分析他是好静型、还是好动型。文静的孩子比较适合多米诺骨牌的挑战,而对于好动的孩子,让他三天之内学会一套韵律操,会使他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成倍上升。
抗干扰练习:等孩子在无干扰环境中的注意力已大大集中,可以考虑在他的"注意力训练"空间中,放上"干扰源"。比如他在做拼图游戏时,父母可以在一旁看电视;比如他在看成语故事书时,可以稍稍地打个"岔"。孩子在这过程中会有注意力焕散的现象,会有反复,但最终他的抗干扰能力会渐次上升,至少在课堂上,他不会再被老师裙子上的图案弄走神了。
从小开始自我管理
孩子从无知到长大,我们做家长的对孩子一定有个从全面看护、管理、帮助到放手的过程。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放手却并不容易。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能力的真正培养,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无疑对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自己穿衣服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并可以教孩子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父母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 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并坚持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
◆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婴儿来说确实勉为其难。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培养。
每次带孩子出门玩,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好需要带什么,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好处和缺点所在。
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的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这种"负责"的意识。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养成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告诉老师一声的习惯,上了小学后,他们就把这个习惯带进了学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下课铃响了,小朋友自由活动,可不断有小朋友拉住老师的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老师,我能出去玩吗?""老师,我要喝水。"这种情形至少要持续半个月以上,小朋友才会养成新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另外,幼儿园上课是小课,一般不会超过30分钟,而且如果中间有想上厕所的可以随时去。可小学一堂课一般为40-45分钟,小朋友刚入学不习惯,常常是没下课就举手要上厕所,而且一个要去,全班都要去,常常弄得老师无法继续上课。当然作为有经验的小学老师,都有一套使小朋友迅速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可作为家长,如果能了解情况,适当配合一下,孩子可能会适应得更快一点。
????在上小学前的暑假里,家长可以和孩子玩玩"我是小学生"的游戏,妈妈做老师,孩子做学生。上课前老师提醒学生把上课用的学具准备好,上课时要专心完成任务,下课自由活动,提醒学生去上厕所。在第一轮游戏中"老师"把主要规则讲清楚,然后妈妈和孩子互换角色。这时妈妈扮演的小学生就要给小老师出点"难题"了。比如,正上课中间,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或者下课了,追着小老师说:"老师我可以去喝水吗?"看小老师的反应如何。相信这样的游戏做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会凡事喊老师了。
孩子刚进小学的时候,一下子由相对自由的状态进入学习状态,开始面对较高的要求和学习的任务。这个时候,家长为了孩子跟得上学习进度,为了孩子不要有失误,往往加强了对孩子的管理和帮助。比如,帮助整理书包或者检查是否遗漏物品,帮助完成作业或督促完成作业,帮助复习功课或反复叮咛,帮助别校徽、戴领巾,帮助安排时间、安排任务、甚至安排一切......
孩子一天天长大,但是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为孩子安排学习、安排活动往往形成惯性,使孩子也习惯了接受命令、接受帮助和接受管理,可是自我管理能力却被忽略了。
从短期来看,给孩子多一些直接的帮助和管理,容易帮助孩子保持较好成绩,有较好的行为规范和表现。比如,多帮孩子默写生字、多帮孩子做练习,多帮孩子复习功课等,对提高学习和提高分数一般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如果长期如此,家长一旦放手,孩子的成绩很可能会有所下滑。还有些时候家长的帮助更加表现为不得已,比如起床晚了怕上学迟到,难免又帮孩子穿衣、打水、挤牙膏、别校徽、打领巾、拿书包......
但是,从长期来看,在这种状态下,孩子实际上是在依赖中长大,并且可能对家长要求做的事情产生不良的排斥心理。孩子一方面接受家长指令进行学习等事项,另一方面自己也会有想做想玩的事项。来自家长的指令和自己想玩想做的愿望有时会发生冲突,孩子本能的会对前一类事项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
一旦孩子将家长要求的事项全都归入外来的要求,这种结果可以说和家长的愿望从本质上分析,是完全相反的。即便孩子维持了较好的成绩和较好的表现,但实际上孩子是没有真正的动力和意愿这么做的,甚至也没有自己的能力这么做。
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为自己而不是为家长学习,让孩子自己组织自己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家长的安排,让孩子将家长的愿望转化为自己的愿望,让孩子将家长的安排能力转化为自己的安排能力。虽然孩子的能力和家长的能力肯定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只要有空间,这种能力是可以迅速发展起来的。
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要减少对孩子的管理和管制。要鼓励孩子自己思考,鼓励孩子做事是为自己执行,为自己的将来执行。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可做可不做,哪些事不该做,鼓励孩子在内容选择的基础上,思考和安排各类事做的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才可以考虑做什么......
家长应该由管理员角色转变成观察员和建议员,给孩子一些指导和意见,而由孩子自己去选择该怎么做。不要怕孩子犯错,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如果成绩下降了,提醒孩子是否是分配给学业学习的时间少了或者需要辅导,让孩子自己调整自己的安排。这样,孩子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基础上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和理解要善于在问题发生前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以后。这时,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就真正培养起来了。
道理听起来容易,做起来仍然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学习成绩往往还是大家最重视的,家长总是不敢放松管理和要求。但家长应该明白,学习成绩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成绩是怎样得来的,孩子是否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是否能将成绩自己保持下去。家长应该从孩子自我能力的真正培养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锻炼成长的空间,获得来自自己内在的力量。
十、财商的初步训练--让孩子早一点感受财富
我们都知道智商、情商,这些都很重要。而为了获得财富,我们还必须具备一种新的能力--"财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外先进的理财观念的引入,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我们如想致富,所必不可少的是这样一些知识:金钱的特性,财经的知识,财富的规律。了解了这些,金钱才会流向你,因为金钱本身的运动有其规律,它只属于掌握其规律的人。要让孩子从小熟悉金钱,懂得怎样对待金钱,会使他离财富更近一些,成年以后,他很可能比其他人更早致富。